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4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老人与海鸥》听课感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笔记 《老人与海鸥》听课随想
新学期,新起点,夏老师更为我们起了一个新的示范作用。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描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亲的美文,文中所提到的故事确有其事,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深深懂得动物与人类本是朋友,要和谐共处、关爱动物呢?夏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几个新的亮点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 “ 咬”文“嚼”字细推敲

文本在描写老人的衣着打扮时,连用了三个“褪色”,老师引导学生大胆设疑:这样重复用词到底好不好?学生在这一根“针”的巧妙穿引下,细读文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了老人生活的简朴与不易,这样的写法妙处不言而喻。一位善教的老师是不会去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写的,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找这样写是为了什么。夏老师做到了,在她的课堂上。这样的精彩常常可见,妙!

二 “急”问“慢”引细思量

在给学生一段补充材料的阅读后,夏老师连抛几个问题,在学生欲说却又苦于言不达意之时,慢慢引导学生细读前面的相关段落,于细想中,自然而然的理解:老人与海鸥,早已成为亲人,老人的爱,已经成为海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学生,更是在这样的细读与感悟中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明白了动物亦有情,爱到深处无声,教到深处则无语了!

一堂深刻的课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沁入心脾,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一堂好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9:09 | 只看该作者
       听课评课——评胡宝国《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体现了人与动物间深情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世界。文中的这位“老人”是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吴庆恒老人生前视海鸥为儿女,喂食海鸥,给海鸥起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照顾伤病的海鸥,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别,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首先,胡老师在教学2、3、4自然段时,着实下了工夫,他心理很清楚要突破哪几个点,并且怎样落实这几个点的教学。例如:在理解三个“褪色”的词语时,让学生说一说褪色的意思,从三个褪色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老人?再出示老人的介绍。追问:“这个退休工人本来有固定的退休工资,他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穷?”引导学生明白老人的穷与海鸥有关,从老人为海鸥买4元5角一包的饼干,而自己只买2角一包的烟进行滴鼻,从而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可见他对海鸥的感情非常的深。
         再者,胡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老人为海鸥喂食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喂食吗?当海鸥来吃食的时候,老人会对海鸥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一串的疑问,对文本进行提炼,层层递进,让学生进行思索,感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走进老人和海鸥的内心世界。
         在本节课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课的结尾,教师可以适当小结 :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也一样,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还可以增加小练笔1、假如你是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相伴的一幕幕,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如果有这样一个环节,相信此课会成功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9:21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听课反思

                                  伏牛路小学   万幂斯

上周五,我到郑上路二小聆听了李景老师所执教的《老人与海鸥》,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给了我深深的启发,下面,我就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我认为有两大大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        立足生本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布局谋篇,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具体,而这又恰恰是学生习作中感到困惑的地方。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通过让学生找重点词句,读重点词句,板书重点词等方式,让学生既领会了情感,又学习了写法。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俨然是一位位小老师,他们说话语句完整,对于其他孩子的发言评价合理、到位,李老师把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可以看的出,李老师对学生的训练是扎实的,是有素的,一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在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这节课上,学生虽然对于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谈到了很多,但在本节课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即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词句,学生交流到的句子还不够透,海鸥对老人的爱读得不够深,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加上推荐阅读的环节,使学生由一篇文章拓展到更多的文章和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9:51 | 只看该作者
人鸥情,撼人心——《老人与海鸥》听课感想
今天听了孙丹芬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本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孙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学生,也同时感动着我。孙老师这节课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生本教育理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从人和动物的组图导入新课,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亲人般的情感。孙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孙老师导入自然,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多大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的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二、以生为本,情感流露

在《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执教中,孙老师通过“从哪些段落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设疑,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海鸥”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感受人鸥情。孙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孙老师做的大胆尝试,使课堂控制的少,放的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生本教育,使这堂课犹如一篇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此外孙老师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又能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善用资源,特色教学

孙老师非常了解学情,善用学生资源,请云南来的学生用云南话再现老人唤海鸥的情景:“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孙老师适时运用了云南话的特色,让我们领悟到了地方话的魅力。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孙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和叫海鸥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想鸥群呼唤。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感受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爱!孙老师抓住“生动”、“抑扬顿挫”等关键词,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孙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培养朗读的有时,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和评评议仪,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渎、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语文的魅力在于文字的优美。孙老师在本课生词的教学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引导学生读词语中读出画面: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孙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孙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了“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体会情感时蒋老师又注重朗读指导,读出如亲人般的关怀,读出海鸥的欢快……又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感悟第二幅“海鸥送老人”作下铺垫。

五、 提出一些小建议。

这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学习“老人喂海鸥”。“从哪些段落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这个大问题的设置不是很恰当,学生在自主回答、老师指导朗读中没有体现出“亲人般”的情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鸥情”,结尾以“人鸥情未了”为下节课做铺垫更能贴近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0:23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听课体会

11月25日上午,我有幸到淮师附小参加了淮南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淮师附小青年教师倪明和来自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周翠芝、蚌山小学的彭春风老师同台竞技,展示了他们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倪明老师执教了《狼牙山五壮士》,周翠芝和彭春风分别执教了《掌声》《老人与海鸥》,三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给我们以深深地启发。下面,我就蚌埠市蚌山小学彭春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彭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我认为有三大亮点值得我学习:
    第一是幽默。
    如何利用二三分钟时间,设计精彩的开场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上好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彭老师上课伊始,就接着朱广久老师对在座师生介绍和学生似朋友间的聊天,一句“听到刚才才主持人的介绍,有什么感觉?”学生听到老师此言一出便笑声不断,也对老师赞扬一番,彭老师针对学生话语说道:“有时介绍也仅仅是虚名而已,如果上的不好,大家要给予我宽容,可以吗?” 无拘无束地聊,快快乐乐地聊,坦坦荡荡地聊,聊得踏实,聊得有趣。毫无雕琢之感,让人不经意间想起“大雪无痕”。 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入新课“下面,我们来感受一种独特的感动。一起走进(老师指板书学生读)《老人与海鸥》。”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抽象深奥的说理变得具体形象,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通过师生互动方式,学生便轻松愉快地、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育应当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教学幽默就是教师通过和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其施加影响的。当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苦学的烦恼。幽默这种教学艺术是教学审美化的较高表现,是理智感和道德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教师人格美的示范。它集中体现了智慧美,给学生以美的启迪,美的熏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自己美的心灵和美的情操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授课语言如幽默诙谐、生动亲切,则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第二是识字
    本次教研活动,为第一课时教学观摩活动,如果把握不好,导入是第一课时,上的是第二课时,越位和错位严重。请看彭老师设计的的识字教学:
请看大屏幕: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漩涡
师:谁来读读左边这些词?生读。
师:特别是红色的字你发现有一个什么特点?(都读平舌音)
师:请你再读   撮嘴呼唤最难读,再读。
师:谁来读右边这些词?正音:白色漩涡  漩是多音字
指名读  正音   把这些词齐读两遍
师:读了这两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两幅画面。生:老人喂海鸥的画面。
师;这幅画面的背后饱含着这位老人对海鸥的“什么”?板书:爱
师:由另外一组词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海鸥为老人送别。
师:这幅画面又体现了海鸥对老人的什么呢?(海鸥对每人的爱)为了区别老师写一个词:依恋(板书:恋)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而第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字词的训练,这是提高语文素质的起始点。词语教学却不是空洞、孤立的,词语因为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根基;反过来,因为课文内涵的发掘,词语之间才会有关联,词语教学才会有生命!在教学中彭老师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环境中识字、学词,从词语到字的认读,最后由词语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层层落实。彭老师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先确定生字词,让学生充分读,自己发现这些词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由词到文的学习。在组织字词教学时,力争将“无味”的字词教学上得“有味”。 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请学生领读,齐读,强化读,纠错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学生觉得枯燥,反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兴致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使字词教学学得更扎实。
    第三是朗读
    第一课时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并力求使读的形式多样化。彭老师努力创设情境,从用多种方法练读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呈现,让学生在老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入文本,在一次次走进课文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彭老师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长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会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师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多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有人说阅读教学犹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明白,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就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就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更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为形成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因此,第一课时,必须强化初读效果的落实,必须紧抓字词的教学,更应该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充分做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0:41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听课记
上星期,刘伟苏老师展示了一堂六年级课文《老人和海鸥》。这篇课文以前好几位老师都上过,原本不怎么熟悉的课文内容因为听了几次课也较为熟悉了。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昆明的翠湖边喂海鸥。后来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在翠湖边上,海鸥们成群结队地飞来向老人告别。表达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文章结构很清楚。刘老师的课以前听过好几回了,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缜密,有自己的上课风格。今天的课带给我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一、课堂比以前大气了很多。刘老师已经能够随意、自然地驾驭课堂,不再需要一句句精心设计的语言,不再需要将过渡语熟记背诵于心,可以随口而出,可以运用自如。一上课,她很自然的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课的字词哪些音易读错,接着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时不忘告诉学生读文要善于捕捉重要信息的学法指导。紧接着提高要求,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更短,直接概括出两幅画面: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从整体入手,长文读短,学生一下子理清了课文脉络,那课文段落自然清楚了。然后与学生一起重点研读了第一个场景——老人喂海鸥。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文本,通过整体、部分、段落、品词析句等多种方式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情感。感觉相当不错。   

二、两条线索、两个板块凸显重难点。刘老师精心研读了本文,把学习重难点定位于“感受情感、揣摩写法”两方面,对教材作了两条线索、两个板块的处理。一条是感受情感之线,一条是揣摩写法之线,一个是老人爱海鸥的板块,一个是海鸥爱老人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完美交融。  

三、阅读教学实效性得到落实。  

上次培训,蒋军晶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向,他的课在引导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很注重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了解文章布局谋篇的写法,很明显的有“习作倾向”。  

刘老师的课很好体现了这一点。抓住文章重点词句领会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而这又恰恰是学生们在习作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抓住描写老人语言、动作和外貌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鸥深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寻找重点句、研读重点词等让学生既领会情感又学习写法,落实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0:56 | 只看该作者
用心品,用情读

——听《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感受杂谈

今天有机会聆听了张龙老师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并听了教研员的评课,真是收获颇多。不仅仅欣赏到了一堂好课,更是语文教学思路的诸多启发。对于我来说,游离在几种不同的教学观念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愈发需要把握住自己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不再单纯地模仿,通过不断地深化素质提升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处理能力,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从张老师的课堂里,我得到了这样几点启示:

1、老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很强,抓住文章的写作主线、情感线索,并进行了很有效的设计。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以及“喂鸥、唤鸥、谈鸥”这三个场景是我关注到了,但这种层叠往复的依据主线理解没有想到。从“意想不到”出发,到了解老人与海鸥是如何相伴的,到升华这种感情,再次受到情感的震撼。其中多次穿插朗读重要的段落,起到了读促理解的作用。

2、老师补充的资料十分恰当。补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作者写作目的的把握。在开头引入作者谈写作的内容,并且在结尾再次去体会,对于文本中表达的“人与动物”相谐相处的主题起到促进作用。帮助孩子更多地了解作者的文风,也是使阅读更广泛的一种推进。对老人的资料介绍,体会老人在贫困中对海鸥的倾力付出,配合着音乐,十分感人。

3、张龙老师对于用小标题进行归纳概括,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我想这也是《最后一头战象》一课使张老师教学思想提升的一种表现。从“小心”至“倾心”等三个环节学生原始认知经过指导之后的提升的环节设计,很值得借鉴。

我也有一点小小的疑问:最后一个环节是“忆”鸥吗?我觉得这段话是老人在向别人解释他为什么爱海鸥——海鸥是幸福鸟、吉祥鸟,最重情义……如果是回忆,应该对于那只离去的海鸥做更多的介绍,对它的不再回来充满惋惜之情吧。

记得在网上看《最后一头战象》的视频时,很是为张老师那流畅的语言、沉稳的气度、以及精彩的设计而仰视。也给了我“长文短教”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不过这许多的设计外在于某种形式的时候,现在的我不应该仅只借鉴别的这种新的形式没有见过,也就是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模仿,而应该想想我究竟要怎样去教语文、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语文课的课堂上学会学语文。

边听边课边想到了一个词:品读。听了丁校长两次的评课,无一不在文本上找到了诸多讲课教师忽略之处。如果没有对文本反复、有力、又悦情的品读,又何来情之薄发、心之向往呢?犹记得在看到“在文本中出生入死”这句名言后的震撼,有的时候却偏偏为了赏心悦目的形式而忘记带着学生一遍遍地用心品、用“力”读。在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地读的时候,文中蕴含的思想主旨、感情主旨自然能跃然纸上,再恰当地加入写作方法的介绍和点明,那种感性的体会和理性的分析能够融合在一起。

张龙老师强调了一句话:“不想分析,只是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以这句话来看,这节课的我觉得读得还不是太充分。这是一篇偏向抒情的文章,必将呈现出相依时快乐、送别时痛苦的感情,在第3自然段,以及第15、16、17自然段的主要描写,都可以体会出这种感情的基调。从三个“褪色”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节俭,从制作“饼干丁”以及“唤鸥、谈鸥”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爱是那么深入骨髓,而海鸥回报给老人的除了“送别”时那么强烈的依恋,还有像孩子一样听话地和老人在一起……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免一种倾向: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现在写作方法的渗透成为一种必然。学生在课堂上当然要习得写作的方法,但如果缺少了感情的味道是不是也味同嚼蜡?

在这篇课文中,第3自然段的动作描写是重点段,表现出老人与海鸥的默契,这是很长时间老人坚持喂鸥才能形成的,他们之间不仅信任,而且非常熟悉,所以配合得如此和谐。这一段的动作描写也很有特点,除了“撮”之外,就只有“走”和“放”。其中“放”出现了2次,与“小心地”在一起出现了一次,与“走”连在一起出现了一次,也就是老人喂鸥的时候只需要呼唤几声、然后边走边放就可以了,没有多余的动作,就能引得海鸥们跟随而至,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海鸥们的“扫”说明吃得是多么利落。

这样抓词会不会显得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呢?思考中。。。。。。这段的重点品读就得抓得细一点吧。姑且试一试。

后面15、16、17段的海鸥们的描写,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非常符合海鸥们的焦急的状态,动作的幅度非常地大。这部分的品鉴就应该大板块大幅度地带着学生去朗读,读出焦急与不舍的感觉到,进而体会对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之情。

今天的收获概括成一句话:上好语文课,正确理解文本少不了;正确理解文本,多次的反复研读缺不了;反复的研读,呈现给学生的方式要动脑;多进行设计,环节的紧密联系很重要。无论是什么样的语文课,无论评价的人热衷于哪种课型、哪种风格,踏踏实实带着孩子去用心品、用情读,一定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

我就以“品读”为主要的课堂学习形式,修改第一遍的教案,慢慢磨这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1: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