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9 18:24:21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一节课结束后,留在心里的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些欣慰与遗憾。欣慰的是,备课时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现,遗憾的是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环节希望可以重来。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本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入景入境,融入课文感情基调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怎样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这种情景之中呢?于是,在本课的一开始,我便带着2007年感动中国的一只狗的图片和老人与狗之间的真实故事,一经图片和故事的感染,学生一下子被融入到了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中,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进入文本的学习也是顺理成章
二、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立刻请学生谈谈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一开始学生有点不知所措,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马上找出了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如何关爱海鸥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句,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有时候我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三、注意勾连,紧抓联系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间的联系。如第十二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了”表明时间之久,“每天必来”说明了任何困难阻拦不住老人。这句话在前面“老人喂鸟”、“亲昵取名”、“亲密交谈”等几个镜头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说明了老人爱海鸥之深。我把这句话反复出示,并让学生反复读,如此层层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爱海鸥的感情,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越来越高大,已经越来越受感动。
四、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段,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二和第三段的教学。课文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紧紧抓住三个“褪色”和“每天步行而是余里”,学生们一下子说了很多,依然记得一个男生响亮的话语“从褪色当中,我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连塑料袋也都用得褪了色,也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老人,为了能够给海鸥吃上更好了,自己连衣服都舍不得买”,理解得多么透彻了,我一直都在想其实是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我认为,课前资料的查找还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思考。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朗读。但现在想想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又比如对“老人喂海鸥”这句话的教学,我分成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处理:第一,让学生从印象深刻的老人的动作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细致入微地照顾;第二,通过对读,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的默契、亲密;最后,让学生想象进行表达,从中达成对老人喂食画面的和谐、美好的情感提升。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与其他人喂的方式不同的句子。并采用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课文第十一段得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老人在谈论海鸥时,你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学生讨论得出兴奋,高兴,我趁势利导,让学生把这种神情读出来。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学生也能在朗读中有所感悟了。
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四段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我在引导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对于抑扬顿挫的词语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题了一下。其实,我可以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呼唤一下每只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么几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五、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小练笔,当夕阳西下,老人要离开海鸥时,这是一幅怎样的告别图,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脑海中的画面写下来。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首先是对学情把握不足。六(2)班的学生是比较会思考,会说的,但是由于我对该班的不熟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精彩的回答。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35分钟的课堂时间,结果过了25分钟就开始响铃了,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其次对本课生字的讲解不够到位,我分别出示了三组词语,共10个,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就讲了两个画面。但是后来一想,词语其实也需要逐个逐个讲,尤其是一些难写的字,还应该做一些指导。最后,讲到了朗读,感情朗读就是要“入情”,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而感情朗读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本堂语文课堂,我发现,学生确实在读,但是读中缺了一份品位与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这一直是所欠缺的,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努力地去指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