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老人与海鸥》教后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3:56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4:21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一节课结束后,留在心里的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些欣慰与遗憾。欣慰的是,备课时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现,遗憾的是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环节希望可以重来。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本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入景入境,融入课文感情基调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怎样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这种情景之中呢?于是,在本课的一开始,我便带着2007年感动中国的一只狗的图片和老人与狗之间的真实故事,一经图片和故事的感染,学生一下子被融入到了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中,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进入文本的学习也是顺理成章

二、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立刻请学生谈谈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一开始学生有点不知所措,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马上找出了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如何关爱海鸥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句,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有时候我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三、注意勾连,紧抓联系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间的联系。如第十二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了”表明时间之久,“每天必来”说明了任何困难阻拦不住老人。这句话在前面“老人喂鸟”、“亲昵取名”、“亲密交谈”等几个镜头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说明了老人爱海鸥之深。我把这句话反复出示,并让学生反复读,如此层层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爱海鸥的感情,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越来越高大,已经越来越受感动。

四、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段,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二和第三段的教学。课文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紧紧抓住三个“褪色”和“每天步行而是余里”,学生们一下子说了很多,依然记得一个男生响亮的话语“从褪色当中,我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连塑料袋也都用得褪了色,也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老人,为了能够给海鸥吃上更好了,自己连衣服都舍不得买”,理解得多么透彻了,我一直都在想其实是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我认为,课前资料的查找还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思考。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朗读。但现在想想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又比如对“老人喂海鸥”这句话的教学,我分成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处理:第一,让学生从印象深刻的老人的动作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细致入微地照顾;第二,通过对读,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的默契、亲密;最后,让学生想象进行表达,从中达成对老人喂食画面的和谐、美好的情感提升。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与其他人喂的方式不同的句子。并采用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课文第十一段得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老人在谈论海鸥时,你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学生讨论得出兴奋,高兴,我趁势利导,让学生把这种神情读出来。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学生也能在朗读中有所感悟了。

  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四段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我在引导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对于抑扬顿挫的词语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题了一下。其实,我可以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呼唤一下每只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么几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五、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小练笔,当夕阳西下,老人要离开海鸥时,这是一幅怎样的告别图,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脑海中的画面写下来。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首先是对学情把握不足。六(2)班的学生是比较会思考,会说的,但是由于我对该班的不熟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精彩的回答。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35分钟的课堂时间,结果过了25分钟就开始响铃了,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其次对本课生字的讲解不够到位,我分别出示了三组词语,共10个,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就讲了两个画面。但是后来一想,词语其实也需要逐个逐个讲,尤其是一些难写的字,还应该做一些指导。最后,讲到了朗读,感情朗读就是要“入情”,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而感情朗读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本堂语文课堂,我发现,学生确实在读,但是读中缺了一份品位与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这一直是所欠缺的,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努力地去指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4:48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悟情。当然这一方法的习得也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在最初的试上时,我并没有把握好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而是牵着学生鼻子,自己讲得多,代替了学生的读书和思考。课后老师们指出了我的问题,我才学着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第二,以爱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人鸥深情

  课文即两幅画面。第二幅画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我巧妙引导“哪部分最让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动人?”,这样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感情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评:读出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这样读?并且让学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片段,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在学习第一幅画面时,我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当学生交流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我趁机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当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我感觉对课堂的把握不能游刃有余。再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学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因此才深刻领悟,教学中游刃有余的课堂背后需要渗透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厚实的语文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离开了刻苦的钻研,不可能有课堂上轻松的驾驭。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唯有此,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5:06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5:19 | 只看该作者
一、成功之处

上完《老人与海鸥》,我想我在课堂上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主线分明,条理清晰。《老人与海鸥》一课表现了人鸥间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学重点就是要带领学生能入情入境体会这种感情。因此我设计教学时,就以品味情感为主线,把教学分成两个板块,即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和海鸥失去老人后的悲痛和对老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两个板块的教学虽都以体会情感为主线,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突破难点,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首先,通过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想像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学生很自然的想像到了老人喂海鸥、老人唤海鸥、老人谈海鸥三幅画面。并通过自读课文,找出每一画面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在交流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条理十分清晰。

在这一板块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画面能进行自我赏读,因为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品读。在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对于一些重点的词语、段落,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则引导学生通过补白的方式,让学生能想像眼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比如,在教学“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一句时,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老人与海鸥配合得十分默契。而画面的美感,人鸥的和谐却难以体会。因此,我范读句子,让学生闭眼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学生还是难以想像眼前的出现的画面。我就继续引导学生想像一只海鸥来了,它吃走了食物,另一只又来了,一只跟着一只,他们是怎么吃的,怎么飞的?当我问到你听到了什么呢?

生1说:我听到了海鸥扇动翅膀的声音。

生2说:我听到了老人唤海鸥的声音。

生3说:我听到海鸥向老人道谢的声音。

生4说:我还听到了夸食物好吃的声音。

这时,我适时总结“这就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继续追问:如果把这有声有色的乐谱弹奏出来,这会是一首怎样的歌?学生马上就说高兴的歌,快乐的歌,自由的歌。此时,学生对这幅画面的含义才真正理解了。

同样,在处理唤海鸥这一画面时,我抓住两个“亲昵”,让学生能像老人一样唤一下海鸥,通过适时的评价,以及我亲自唤海鸥,让学生来品味人鸥深情。

而谈海鸥时,我则抓住“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引导读出老人对海鸥的担心,遗憾,思念……抓住“你看它那小模样!啧啧……”读出对海鸥的赞美、喜爱,读出海鸥给老人带来的无尽的欢喜。

在这三个板块,通过抓住关键词句,适当展开,想像,很成功地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2.渲染气氛,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海鸥送老人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这里,如果做太多的讲解则很容易使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学生也很难入情入境地感悟海鸥的情感。

因此,我努力营造一个氛围,使学生能深入海鸥的内心世界,体会海鸥的悲。一开始,我就通过哀婉的音乐定下了主基调,再由我范读,把海鸥悲伤难过的氛围烘托出来,学生一下子就能走进海鸥内心,感受到老人的离去,让它们感到无尽的悲伤。

此时我出示描写海鸥举动的句子,问:海鸥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它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它们的心情怎样?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伤心之情。接着逐句体会海鸥的情绪越来越悲,越来越激动,相机指导读好,我觉得学生都能很快进入状态。

这时,播放海鸥鸣叫的声音,让学生说说海鸥们在说些什么?遗像中的老人又会对海鸥们说些什么呢?记得很清楚,一个女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眼睛里饱含泪水,她已经完全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那只海鸥,为老人的离去伤心难过。

二、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堂课,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        送老人片断中,我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海鸥你会说什么?学生 比较投入地说了很多。而我紧接着设计了写话,上下来感觉明显重复。而且浪费时间,导致后面拖课三分钟,有画蛇添足的味道。反思我设计的初衷是想通过“说”表现老人与海鸥之间互相叮嘱,依依不舍的样子。而“写”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回忆老人当初是如何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自己的,却未考虑这里的重复性。特别是老人不舍地说,更是明显重复。

2、        指导朗读还比较粗,特别是当学生读得比较快的情况下,虽然我提醒学生要慢一点,但结果他们还不够慢,感情未能完全表达的时候,没有进一步进行指导。

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我的预设的时候,这时如何引导学生回到我预设的轨道上来,表现得不灵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5:51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后反思



课文§1-13有三个画面——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教学时重点抓了老人喂海鸥这一画面。这一部分有三个重点句——“老人顺着……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理解这个比喻是一大难点。然而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展开得特别顺。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小心地”、“退开一步” 体会到老人担心海鸥害怕,就往后退开。

师:老人很为海鸥着想。

生:我从“……立刻……”读出海鸥与老人很熟悉,很听老人使唤。

师:在朝夕相处中,海鸥与老人有了心灵的————?(默契)

生:“老人……依……起起落落。”

师: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海鸥很多。

师:从哪体会到的?

生:“排成一排翻飞的白色”(师点击“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点击“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这个比喻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在这个画面里听到了老人对海鸥的呼唤声和海鸥的鸣叫声。

师:怎样的鸣叫声?

生:欢快的鸣叫声。

生继续:我看到碧海蓝天,一群白色的海鸥在飞翔,金色的沙滩……

师:是湖,碧绿的湖水,蓝蓝的天空,一群白色的海鸥在展翅飞翔。如果说这是一首乐曲,那是怎样的一首乐曲?

生:美妙的。

生:欢快的。

生:动听的。

师:用你的朗读把这份欢快、美妙、和谐读出来。(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的感悟能力很强,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自主地学习,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唤海鸥”、“谈海鸥”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先是总结了学“喂海鸥”部分的学习方法——读→悟→品,让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因在试上过程中时间不够,所以想在这儿挤出点时间来,在处理上比较轻描淡写。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交流体会。学生很会读书,有一生讲到§8老人老远就认出老沙,马上有一生补充:§7“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海鸥很多,都是白的,而且是“闪过”,老人都能认出来,说明老人对海鸥很熟悉。还有一生讲到§4“……亲昵……”——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读好,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可惜我为了赶时间而一放而过了。我马上引导学生找到§9“看来……亲昵地说着话”这一句,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老人好像在亲昵地说着什么?学生回答得非常好——“独脚,你慢点吃,不要着急,别噎着。”“宝贝,……”这时,我应该顺水推舟,让学生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可惜我没读。在“谈海鸥”部分,我着重抓了两点——①在老人眼里,海鸥是最重情义的鸟,提挈文眼,以统领、贯穿全文;②抓“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体会老人对海鸥满心的喜欢,指导朗读这一句。然后引领学生学习§13、§2,体会老人在十多年中,天天来看海鸥、喂海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家境并不富裕,却花一半的退休工资来买鸟食,他是那么爱海鸥,那么重情义。之所以把这两段话联系在一起,采用变序手法,是想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在第一部分,我强调了老人把海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

§14-19也有三个画面——海鸥唤老人、守老人、送老人。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放手,让学生用“读→悟→品→写”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原本设想从§15讲起,但有一生一下就讲到了§17。我就出示§17。事后想想,应不出示,就让学生说说。原本想§15的关键句出示的,但因试上过程中时间不够,就没把它重点出示。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几天没见老人,现在突然见到,发觉他与往常不一样,不说话、不动,感觉到老人去世了,很着急、很惊慌,所以“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然后请一个学生读了一下,就过了。其实这里也应多花点时间,让学生多读读,多体会体会,粗糙了些。§16、§17觉得处理得还行,学生一下就讲得非常到位,所以我着重指导他们朗读。在这部分,有几点小小的遗憾——①§17原本设想让学生针对“大声鸣叫”想象:海鸥说些什么?但教学时没能实现;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17的画面,优点遏制学生的思维,应先让学生说出“告别”、“送别”,再老师顺势板“送”,这样比较好。

学到§19,时间还有3分钟,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2006年1月18日,昆明市街头竖起了一座“海鸥老人”的雕像。昆明市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初次预设教学过程的时候是安排这个写的练习的,可是在试上过程中时间不够,就把它改为说了。没想到今天课上有足够的时间写(我应该看一下时间),而我还是让学生说,多下的时间让学生全文朗读。这是一大败笔,说明我的课堂教学机智还不够。

很用心地在上一堂课,但留下了很多遗憾,真想再上一遍。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告诉自己——不断努力,向完美靠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26:16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诵来渲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走进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我的认为这样的文章,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第一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0: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