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3:3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 第六章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作者及工作单位
赵国平 灵寿县初级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研究气体发生装置,并对装置进行选择、评价、设计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本节通过探究实践既巩固了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也在了解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时,感受设计过程中的忧虑和愉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大胆猜想和设计,讨论出许多装置,其中可能是教材没有、教师事先都没想到的方案,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学生进行尝试、验证,培养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三(1)班是学校基础最好的班级,学风好,学生积极主动,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在氧气的制法中已经涉及到了,因此要顺利地推进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是:必须熟练掌握氧气和氢气制法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以及确定发生和收集装置的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通过科学探究,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3)通过实验室制氧气的类比方式,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4)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2)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2、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自然景观------溶洞的形成 
 师导入: 刚才同学的展示非常精彩,看来生活中真是处处有化学呀,只要你善于发现。
下面场景中应用的是什么物质你知道吗?(课件展示:人工降雨的过程)
师:不知道吧,请看大屏幕(提供关于干冰的资料和图片)
师:那么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呢? 
师:对,如我们的实验室、教室都配有灭火器,(提起一个灭火器),这些灭火器中装有大量的干粉,使用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再如(展示图片)使用的是什么灭火器?  师:非常好,那么这类灭火器中装的是什么呢?师继续:在这类灭火器中盛有高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盐酸,板书Na2CO3+HCl,使用时,二者发生这样的反应:(介绍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Na2CO3+2HCl==2NaCl+CO2↑+H2O  
师:二氧化碳既然这么有用,你想不想在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板书)
师:回顾我们曾经在实验室制过哪种气体?

生:干冰(但原理回答不上) 





生:能进行光合作用、能用来制汽水、能用来灭火等 





生:(小声的、不太敢肯定的)泡末灭火器 











生:(停顿、无人回答)





生:想  






生:氧气 氢气

突出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从生活角度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


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师:那么在实验室制氧气时我们主要从哪些方
面进行的?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沿着这种思路来学习 二氧化碳的制取(同时屏幕上显示制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师: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  


师:这些反应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那么你最想选择哪个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你不选择其它的理由是什么?  师:那可不可以用稀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呢?  
师:非常好,下面开始实验,用你观察的现象回答刚才的问题 
师:根据大家的实验结论得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最好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为什么不用浓盐酸呢?  
师:到底用哪个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解决。介绍实验台上的药品:大理石和碳酸钠粉末。你认为应该如何实验呢? 



生:思考解答:要考虑用什么药品,怎样检验?用什么仪器?等。
生:列出很多反应
1、C+O2=====CO2 (条件:点燃)  
2、2CO+O2====2CO2 (条件:点燃)  
3、CH4+2 O2====CO2+2H2O (条件:点燃)  
4、2 C 2H2+ 5 O2====4 CO2+2H2O (条件:点燃)5、CaCO3+2HCl===CaCl2+ CO2↑+ H2O (此处追问如何得知此反应?)6、Na2CO3+2HCl==2NaCl+CO2↑+H2O (此处也追问,能否用此原理制取二氧化碳呢?)  
生:交流出许多方案和理由,最后一些同学认为反应5、6都可以,一些认为最好用反应5  生;交流实验方案:分别取2支试管,一支加入大理石,一支加入碳酸钠粉末,再同时加入等量的稀盐酸  
生: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至少交流3~4组)(停顿,此处生肯定不会回答),此时出示一瓶浓盐酸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生: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制出来的二氧化碳不纯  
生:争论,有认为可以的,也有认为不可以的 


从实验探究的角度选择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

根据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师:那可不可以用稀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呢?  师:还是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吧  
师:解释:这是因为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就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是—— 
师:请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师:根据大家刚才选择药品的过程,试着归纳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药品的依据  
师:实物投影几名同学画的装置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仪器组装的正确吗?若有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原因  
师:好,基本上都归纳出来了,请对照大屏幕,查漏补缺(课件显示选择药品的依据如下: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所选药品,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生:争论,有认为可以的,也有认为不可以的  
生:独立实验(因为已经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故学生的操作很流畅)
生:交流实验现象:反应一会儿就不反应了
生(集体回答):大理石和稀盐酸 


生:独立书写  







生:交流  


生:观看屏幕上提供的仪器和要求,并在练习本上画装置图。其中一名同学到讲桌前利用桌上的仪器组装  

给学生更多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验满和定性的检验
师:实物投影几名同学画的装置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仪器组装的正确吗?若有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原因  
师:非常好,我们确定发生装置的依据就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那么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师:是生活中的什么现象或应用使你得出这样的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明自己这样组装的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师:你太“有才”了,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希望咱们都能象他一样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因为化学就是来源于生活呀,而我们学的化学知识又可以解决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选择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你想如何进行呢?  
师:如何知道收集满了呢?
师:很好,根据刚才的步骤,开始制取二氧化碳

师:随手拿起学生收集满的一瓶气体,问:怎么检验这是不是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呢?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检验你制取的气体是否就是你要制的二氧化碳 
生:观察并找出错误
 


 生:依据是反应的药品是固体和液体,而且反应不用加热 
生: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生:汽水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能用来灭火  
生:思考后归纳: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生: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大理石,最后再加稀盐酸,然后再收集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展现课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步骤)  
生:用一支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生:向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就是二氧化碳  
生:检验 



师:看来大家都成功的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谈自己的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还学会了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根据书上的理论,也学会了在火灾中如何逃生。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制法
        制取原理: CaCO3+2HCl===CaCl2+ CO2↑+ H2O
制取装置: 1、发生装置
           2、收集装置
检验:     1、验满
                            2、 定性检验Ca(OH)2+CO2=== CaCO3 + H2O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对生活的了解,同时在某些环节跨度较大,是学生接受有些困难,但通过这节课引发了我对化学课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化学课应该从形式、内容上进行探索、尝试,不断创新,我想化学课应该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3:36:2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设计问题时,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我觉得在课堂上,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仅仅局限于CaCO3,HCl的这一个制备方法上,多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比如鸡蛋壳、食醋做药品和生活废弃物品做装置的实验等,进一步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建构开放的课堂。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使化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实现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延伸。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3:37:56 | 只看该作者
课题
人教版   第八单元    课题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
作者及工作单位
 石家庄市第六十一中学   宋 戬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体验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这一科学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创造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l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l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使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探究紧凑、有效,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最后讨论,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练习一块儿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l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l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物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特色:结合生活,从学生最熟悉处入手,用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
与讨论,为学生活动创设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问题情景】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就我们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  设计探究方案
2、  预测实验现象
3、  作出合理判断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设问】更多的金属活动性怎样呢?
背景介绍:科学家类似于我们的探究,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插入“Na、Ca”活动性纠正等故事)。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启迪】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对判断金属活动性提供了什么依据?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投影】
Mg+2HCl == MgCl2+ H2↑
Zn +H2SO4== ZnSO4+ H2↑
Fe + CuSO4 == FeSO4 + Cu
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评价】回答的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发表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2、实验室制氢气常选择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1)选用的依据是什么?(2)不选铜的理由?(3)猜想:为什么也不选钾、钙、钠?
3、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黄金。
4、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布置作业】
1、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2、课后习题3、6、8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A组:
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
Fe+2HCl==FeCl2+ H2↑
B组:
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交流:
  (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惊呀,笑)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学生互动,按自己分析、归纳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成序。
展示、评价:
Mg>Al>Zn>Fe>Cu>Ag>Au
交流、讨论排序的理由和依据。
读教材(多媒体)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讨论并确定简洁语言归纳
思考,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听讲
理解
1、知道金属主要化学性质:
活泼金属多共性,与氧与酸易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活动性判断与应用(见归纳)。
完成问题的解答,互动评价:
答案:(1)X>Z>Y
(2)X>H>Z>Y
思考,进行讨论、分析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轻松转入课题
明确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培养对比能力,证明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并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学会由生活现象分析推理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启迪学生客观真实的认识问题,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创新留下空间。
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发展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进行信息处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更深层次建构规律
培养自学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背景介绍启迪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究精神。
形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完整规律。
解决记忆的困难并使认知深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学习金属活动性的判断与运用。
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的舞台,和勇于表达观点的机会。
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认知的自省与反思。
  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价值,内涵等延伸,扩展学生认知领域。
持续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问题情景】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就我们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  设计探究方案
2、  预测实验现象
3、  作出合理判断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设问】更多的金属活动性怎样呢?
背景介绍:科学家类似于我们的探究,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插入“Na、Ca”活动性纠正等故事)。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启迪】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对判断金属活动性提供了什么依据?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投影】
Mg+2HCl == MgCl2+ H2↑
Zn +H2SO4== ZnSO4+ H2↑
Fe + CuSO4 == FeSO4 + Cu
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评价】回答的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发表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2、实验室制氢气常选择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1)选用的依据是什么?(2)不选铜的理由?(3)猜想:为什么也不选钾、钙、钠?
3、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黄金。
4、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布置作业】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4、课后习题3、6、8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A组:
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
Fe+2HCl==FeCl2+ H2↑
B组:
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交流:
  (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惊呀,笑)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学生互动,按自己分析、归纳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成序。
展示、评价:
Mg>Al>Zn>Fe>Cu>Ag>Au
交流、讨论排序的理由和依据。
读教材(多媒体)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讨论并确定简洁语言归纳
思考,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听讲
理解
1、知道金属主要化学性质:
活泼金属多共性,与氧与酸易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活动性判断与应用(见归纳)。
完成问题的解答,互动评价:
答案:(1)X>Z>Y
(2)X>H>Z>Y
思考,进行讨论、分析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轻松转入课题
明确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培养对比能力,证明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并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学会由生活现象分析推理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启迪学生客观真实的认识问题,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创新留下空间。
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发展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进行信息处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更深层次建构规律
培养自学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背景介绍启迪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究精神。
形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完整规律。
解决记忆的困难并使认知深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学习金属活动性的判断与运用。
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的舞台,和勇于表达观点的机会。
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认知的自省与反思。
  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价值,内涵等延伸,扩展学生认知领域。
持续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点燃
   2Mg + O2==2MgO       4Al + 3O2== 2Al2O3
2Cu+O2  ==2CuO            3Fe  2Cu+ O2 ==2CuO        3Fe + 2O2 === Fe3 O4
活泼性MgAlFeCu Au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与HCl的反应                  与H2SO4反应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Cu+ HCl   无反应                    Cu+ H2SO4     无反应
活动性: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依次由强到弱
三、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3:38:2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l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l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l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l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效果可能更好。本节课设计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l.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研究科学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设计实验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新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促进学生思维,以加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本节课通过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操作、纪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这一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掌握实验能力,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用它来验证假设,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包括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和装置,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类的训练。在这堂课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的实验能力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3:39:09 | 只看该作者
课题
人教版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高挪芳     井陉县秀林中心学区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质量关系。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微观分析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本课题是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也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是:宏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学情分析

教师从主观上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四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知道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重新构成新物质的分子。而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使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并做出猜想和假设;
3、师生共同收集证据;
4、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5、教师演示实验5-1和5-2;
6、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教师演示相关实验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测量,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学习需要分析

2、学习内容分析

3、设计教学策略。

4、落实学习目标。

5学习效果评价。
























1、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它的文字表达式怎么写?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3、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4、归纳质量守恒定律。


5、演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6、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微观上分析化学反应的全过程。


















































1、学生回忆有关实验现象和它的文字表达式 ,某同学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较长时间思考后相互讨论交流。




3、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应前后的质量于书中的表格内。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5、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应前后的质量于书中空白处,思考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6、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1、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





3、收集证据




4、得出结论


5、实际应用。





6、理论分析




















板书设计

第5.1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四、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五、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六、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得分

1、课前进行了预习得2分,否则得0分;


2、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内容得2分,否则得0分;


3、积极思考相关问题得2分,否则得0分;


4、勇于举手发言得2分,否则得0分


5、能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得2分,否则得0分。


教学反思

1、实验内容过多,演示这些实验耗时太多,难在45分钟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可事先幻灯片在课堂中使用来克服这一瓶颈。
2、从微观上分析化学反应中实质,学生较难理解。也可通过播放幻灯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