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3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感受

一、介绍听课老师。(拉近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的听课状态放松,以便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齐读课题。

1、一共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指名回答)(对第一课时的回顾,以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水浒”

                            谈“碰壁”

   受爱戴     放爆竹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2、这几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总分),到底是不是,我们边学边体会。

3、分析“爱戴”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爱戴”的意思,提问“从哪看出鲁迅受人们的爱戴?”(问题的引出自然,不牵强。)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失声痛哭”的理解。课件插入课外资料,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震撼)(课外资料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感受。)

让我们带着悲痛爱戴的感情读一读这段文字。(课文中的原句,先指名读,再齐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学生说出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爱戴?)教师接着:这也是作者的疑问?出声读课文,画下来,写下自己的感受。(同桌交流充分,思考时间充分,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起来。)

5、全班交流:

⑴、学生随机找到某一段落,教师引导交流某一段落。

学生找到“关心女佣你”这一段,抓住语言描写,交流感受。(板书: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齐读资料上的读者感受。

⑵、学生找到“救助车夫”这一章节。抓住重点词语“半跪着、掏钱、洗”等词语,追问“这一跪,跪出了什么?”(追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挖掘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

学生又找到给车夫洗脚一段文字,教师相机追问“这是一双什么样的脚”“这一洗洗出了什么”,字字句句扣到“爱戴”这个中心词上。(紧紧围绕中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会)

师: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变得那么严肃。他为什么那么严肃忧虑。(插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指名读)

鲁迅先生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拿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你看到那街头的孩子了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老人了吗?你还听到了什么?鲁迅看到了这一切的那一切他才叹息,他叹息什么?

结束语:今天我们只学习了两个小故事,下节课我们在接着学习。

赫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步步深入的追问,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的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深刻思想。而赫老师的不徐不急的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尊重,注重学生自己的体会和理解,非常值得我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8:0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资料
教室里出奇的宁静,一位女孩儿动情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万国殡仪馆,带到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吊唁厅里。“想到伯父就要离开我们了,我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的落下来”,女孩儿哽咽了,听课的老师把头低的很低很低,几位女教师眼圈发红,使劲咽着唾沫,抑制内心的伤痛。这是我们学校星光大道推新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现场。师生们被刘老师投入的解读感染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最后一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中间的四件事都是具体说明原因的,采用了并列的构文方式。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这一课作为了解鲁迅单元的重锤之作,编者的目的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刘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刘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并能将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大胆引入,作为课内外结合,文里文外相互解读,铺成渲染,让机统一。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又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

   1、提纲挈领,一咏三叹。把三件事的学习感悟都通过回读“想到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水就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不但让我们感受到周晔失去伯父之痛,更让我们在回读中感受到伯父精神的伟大,渗透了选材为了表达感情需要的作文意识。

   2.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剪裁,将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精巧衔接,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在相互补充,相互解读中丰实了学生的感悟,增加了阅读量,有效的突破了文章的主题。

   3.三维目标同步推进,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兼顾能力训练。比如:课堂实践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方法,比如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文章的构文方式等无不穿插的巧妙自然,有效的发挥了课文无非是个列子,将读写有机有效结合进行到底。

   4.课堂安排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刘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然讲到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刘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

   我本人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大家交流。

   1.由于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把所有的预设以及应对方法,还有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在上课时,一味想着自己的教案,想着这个环节过去该是哪个环节?因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来,也就不能即时发现学生回答当中的有用之处进行有效的牵引,从而推进教学设计的进行。

   2.课堂语言再自然些,简洁些,处理好口语和书面语。

   3.动情和动心的问题。情动而词发。古人是这样认为的。关键是情动要有助于对文的理解,能看出文章里外的更多东西,关键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象作者那样被感动,象作者那样的感悟和感受。课堂中对于“谈水浒传”的理解,不论是方法的渗透还是资料的引入,都让同是孩子的学生们感同身受,读文中的情感表达,也让听课的老师受到感染,我都看到王海燕老师使劲的咽了一下唾沫,强忍着泪水不要流出。可是在后面救助车夫的解读中,已经蓄纳的感情确乎浮起来了,淡了。课后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在铺陈和渲染中缺少浪潮涌动的起伏跌宕。刘老师本人也说,当她被感动的时候她就有些哽咽,为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老师把自己的感情压住了,同时也把孩子的情感压回去了。继而孩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都会被已经定的基调:“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却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而圈住、而左右。

   4.个别朗读的非常精彩,集体读文缺少节奏感。对语言的品味和朗读表现火候还不够。象两个“再也”“一滴一滴”,学生不能把自己已经体会到得伤痛通过字词重音的把握而表现出来,让情文共振。不能在三次回扣中体现朗读理解的层次性。

    本堂课教学设计是刘老师主笔,我参与修改,张晓红老师课堂监督中定了版的。刘老师这一课引发的思考恰好就是目前我们六年级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知不足而后改之。我相信在我们抛砖的实践中会引的玉般的教学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9:01 | 只看该作者
支玉恒《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换了地方来上课,把大家请到主席台上来,底下还有很多老师听课,大家看,老师们都用眼睛盯着我们,你们感到兴奋不兴奋?
生:(齐)兴奋。
师:高兴不高兴?
生:(齐)高兴!
师:害怕不害怕?
生:(齐)不害怕!
师:真的吗?
生:(齐)真的。
师:再说一次我看看你们是不是不害怕。
生:(齐)不害怕。
师:比我强,我就很害怕。(众笑)你们听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有点颤抖?
生:(齐)有。(众笑)
师:真的,老师们都笑话我了。心跳得很厉害,你来摸摸我的心跳。(让一学生用手摸心跳)跳得厉害吗?
生:厉害。
师:真的吗?
生:真的。
师:既然是真的,你怎么能从我的右胸摸到心跳呢?(众笑)人的心脏在哪边呀?
生:(齐)左边。
师:可能是我比较特殊。(众笑)是不是觉得上当了?
生:是。
师:不是上当,而是和你开个玩笑。好了坐下。我刚才听贾老师(萧山市教研室主任贾灿玲)说你们上课很活跃,很爱动脑子,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这种自信,我非常欣赏,现在我要提出全课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不管你会不会回答,敢尝试的举手。这位同学举手最快,你来回答,我们今天学的课题是什么?
生: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这个问题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我说最难是想看你们敢不敢举手,结果吓着你们了?
生:(齐)没有。
师:好,看我写字,(板书“伯父”)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可能和这里的方言不一样,我换个方法问你,你管父亲的哥哥叫什么?(一学生回答用的是方言)。
师:明白了伯父的意思是什么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 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生:(齐)鲁讯先生。
师: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板书“鲁迅先生”)
生:这是对他的尊敬。
师:是对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板书“我”)她是谁?
生:她是作者周晔。
师:周晔是谁?
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非常正确。所以这篇课文的标题就是什么呀?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把文题写完整),作者这么尊称他,不但是他的侄女称他先生,全中国所有正直的人都称他先生,毛主席也这么称呼他。鲁迅,你们认识吗?
生:(齐)不认识。
师:哪里人?
生:(齐)绍兴。
师:啊,是你们浙江人!那就再把课题读得自豪些。
生:(齐读课题)。
师:我没有从你们脸上看出得意之色,再读一次。(生重读)鲁迅先生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你们怀念他吗?那么再读这个课题表现出对他的怀念(生齐读)。
师:非常好,语调显然变化了。我提一些问题让你们来回答我。就读这个课题来回答。会不会?生:
(齐)会。
师:那么我问,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读课题回答。
生:(齐)周晔的伯父..
师:我让你们读课题来回答我,是要你们用语调的变化作答案。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气突出“我的”)
师: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气突出“伯父”)
师:我的伯父是谁呀?
生:(齐)读课题。(语气突出“鲁迅先生”)
师:非常好,语感非常强。好了,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这两堂课我们什么都不干,就是读书,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打开书。怎么读呢?我问大家,你们上课是喜欢严肃点还是活泼点?
生:(齐)活泼。
师:喜欢拘束点还是自由点?
生:(齐)自由。
师:我让你们自由点,敢接受吗?
生:(齐)敢。
师:下面读课文,你想怎么读都可以,默读,朗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也可以拿着椅子去找你的朋友读,敢吗?
生:(齐)敢。
师:那么现在开始自由读(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先读到这里,大家坐在原地不动,把书扣过来,我看你读过之后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这回我不提问题了,是向你们请教。我在备课的时候读了这篇文章,读了半天不知道这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齐)能。
师:谁来告诉我?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写了那么的事怎么就成了写人的了?
生: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
师: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生:(齐)四件事。
师:第一件是什么事?
生:和我谈《水浒传》。
师:谈水浒。对我就用你这三个字。(板书“谈水浒”)这是第一件事,谁知道“水浒”是什么?
生:《水浒传》是中华四大名著之一。
师:你对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谁呀?
生:武松。
师:哦,你喜欢他,他会打虎,可现在不行了,现在老虎是受保护的。课文中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是我和伯父谈碰壁。
师:谈碰壁,对不对?
生:(齐)对。
师:你上前来,我想让你把“谈碰壁”写上去,可第一件事已用了一个“谈”字了,再写“谈”就重复了,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说碰壁。
师:行不行啊?
生:(齐)行。
师: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哪里合适就写在哪里。(此生把这三字写在“谈水浒”的下面)
师: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第三件事是什么?
生:救护车夫。
师:前面的都是三个字,你这四个字写上去就不整齐了,当然四个字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你能换成三个字吗?
生:能。救车夫。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支玉恒课堂实录
第79 页,共277 页
师:你把它写上去,第四件事呢?不太好说。
生:关心女佣。
师:又四个字啦。“关女佣”行吗?
生:(齐)不行。(众笑)
师:“心女佣”也不行,那怎么办?在书里找,书里有。
生:见女佣。
师:见女佣?他召见她?好像不太合适。书上有一个字挺好。
生:劝女佣。
师:对,写上去(学生板书)。这个女佣叫什么?
生:(齐)阿三。
师:我写“劝阿三”行不行?
生:不行。
师:怎么不行?阿三就是女佣,女佣不是就叫阿三吗?
生:如果写阿三的话,是他只关心阿三,如果写女佣话,那他是关心所有的女佣。
师:鲁迅挨门挨户去各家劝女佣是吗?(众笑)或者是他家雇了好几个女佣。你这道理还不能说服我。
我可以告诉大家,写“劝阿三”肯定不如写“劝女佣”,但是为什么呢?
生:写“阿三”并不代表她的身份,但写“女佣”说明她的身份比较低*,但鲁迅照样关心她。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但是他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
生:低*。
师:你家里有女佣没有?
生:没有。
师:以后要是有的话千万别把人家看得低*了。不过现在也不叫“女佣”了,叫保姆,不常在的叫钟点工,是帮助服务的,而不是佣人了。写“阿三”,你们读了文章知道她是女佣,没读的人不知道她是什么人。要是写了“劝女佣”呢?别人就会感觉不一样了,鲁迅连家里的女佣都很关心,更不要说别人了。
这四件事出来了,课文就写了这四件事?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追悼会。

师:写了追悼会没有?
生:(齐)写了。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追悼会开始了,第一项、第二项..写的是追悼会吗?课文一开始那段写的是追悼会呢还是写她的心情?(生思考)想一想,没弄懂,举手人不多,再看看。
生:是写她的心情和想法。
师: 对,她的心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她是一种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师:怀念他吗?
生:(齐)怀念。
师:这种怀念深刻不深刻?
生:(齐)深刻。
师:我不用“深刻”,你们能换一个词吗?什么样的怀念?(板书“深( )怀念”)
生:深切怀念。
师:哎呀!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哪个“切”?
生(齐):“亲切”的“切”。
师:“亲切”的“切”。好的谢谢。(板书“切”)这篇课文在格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没有?
生:有。
师:你讲的你说(对刚才说话的学生)。
生:自然空格。
师:自然空格?每个自然段开头空两格?(众笑)哪篇文章都是这样。
生:自然空行。
师:是隔行分段是不是呀?全文一共四个空行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齐)五部分。
师:你们参考一下黑板,这五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能看出来吗?(生思考有生举手)
生:第一部分写的是伯父去世时我的心情,然后写我回忆伯父去世前的各种事情,后面是一部分。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说得很好,一开始写他的深切怀念,由于他的这种怀念,使他想起了鲁迅先生生前的这些事,是不是这么一个关系呀?
生:(齐)是。
师:哎呀,大家真会读书!这样一来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你们心里有数了吧?
生:有数了。
这时板书样式为:
深切怀念谈水浒说碰壁救车夫劝女佣
师:好了,把书再扣下,大家讨论非常顺利;同学们很聪明,很会读书,一下子就搞明白了。课文那
么长,全文的内容都在心里面了。
生:是。
师:下面我们得仔细地学。你光掌握这个大意是不行的,还得好好地学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为什么那么多人痛哭流涕去怀念他,追悼他。为什么他生前的这些事情周晔都历历在目。这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下面呢,我还是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什么呢?一边读一边想,在思考之余,你看看悟出了什么道理来,里面肯定讲了一些道理。这篇课文很感人,你受到没有受到什么感动。你看到鲁迅先生这样作人,这样做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没有。这篇文章哪里有疑难之处,有问题解决不了。(板书“悟出
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都要通过这次读书把它解决了。一边读一边想,这五点你有哪一点收获,你就把它记下来,在旁边加上批注,圈点勾画。读完之后,我就不讲了,你自己说,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一会儿我再说汇报的方法,现在你们就这么学。还可以像刚才那样自由地读,自由地找人研究。开始。
(学生开始自由读文、研究)
师:(插话)课文这么长,要抓住你认为值得细读的地方来研究。汇报时不一定要说全文,只要说哪一段哪一部分就行。
师:好了,先停下。我知道你们还没学完,但这堂课的时间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下。刚才我看了一下,同学们学习的形式有好几种,都不错,有小组的,其中一个同学扮老师,其他同学汇报。有别的小组是分别朗读。有的是受到感动了不说受感动,而是用感情朗读读出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代替汇报,说明你受到了感动。好了,我们先下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开始汇报学习成果。先不要举手,听我说怎么汇报。站起来以后先说:“我谈我悟出的道理,或者说我受到的感动,或是另外几点。(指板书“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最后的“还有疑难”先不说,为什么呢?也许你听了别人的发言自己的疑难就解决了。当同学们都发言完了,我们再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行不行?
生:(齐)行。
师:第一先说是谈什么,然后用哪一段或那一句课文来说都可以。
生:我受到了感动。(读文“我们走过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该生读文期间老师不时指导读的情感和语气,并指导全体同学一起读这些句子。)我从这些课文里看出了鲁迅先生是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师:就想到了这一点点?你们刚才一块学习的同学谁有补充也可以说。
生:他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因为他觉得这些劳动人民都很可怜。
师:谁补充?
生:他就是很同情劳动人民,很憎恨旧社会。
师:她说了一样关心(指前面回答问题的学生)她说了几样?(指刚刚回答问题的学生)
生:两样。
师:一个是爱,一个是什么?
生:恨。
师:对,这里面,从救车夫这里面看到了伯父,他们老哥俩的爱心,也看到了他们心中的什么?
生:恨。(师板书“爱心”、“恨”
师:对,恨,还有什么?
生:还有他们对车夫照顾的也很细心,他们知道这个车夫的车子是租来的,他每个月还要交很沉重的租费,所以第二天不管怎样车夫也要强迫自己去挣钱,就是忍着这样的伤去挣钱,所以他处理完车夫的伤口以后,还掏出些钱来给他,让他在家里休养。
师:不但做得细,而且想得细,想得周到,他说得非常好。还有补充吗?刚才没说过的同学谁来说?
生:伯父并没有认为拉黄包车的他的工作很低*,不理他,而是亲手给他止血。
师:对,并没有因他的工作,而认为低*——放在当时人们认为那种工作是怎么样的?
生:是低*的。
师:对,是低*的。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并没有因对面这个人他的工作,他的身份低*而鄙视他,他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对不对呀?还有什么?
生:还有就是他对劳动人民很同情,因为他想到这个黑暗的社会里有许多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像这个车夫一样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劳动,却仍旧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所以引起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什么?
生:憎恨。
师:对,很好。不但可以补充发言,你只说:老师刚才我读这段有哪几句我真是心里挺感动的,站起来读一读也可以,说也可以,谁想试试?
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他对这段细致的工作非常感动。
生:就是说拉车的人虽然没有地位,但是伯父和“我”爸爸没有嫌弃他,他们一个是跪着,一个半蹲着。
师:好,他注意到他们的姿势。
生:给他包扎伤口这些做得很细致。
师:对,还有新的意见吗?谁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新的见解,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谁就是最优秀的、最有创新的人,有没有?
生:读“有一天,黄昏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师:我觉得你读前面那段天色读得很好,你再读一遍(生重读)。我问问你,你读得很好,我还要看你明白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强调地表现出天色的阴暗,和北风的怒吼?
生:因为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这个拉黄包车的还在街上,因为有许多人已经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了,他为了挣几个钱,还在街上拉车。
师:所以你强调突出当时那种恶劣的气候,对吧?想得很对,这样就会读书了,接着来。
生:读“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了..车子扔在一边。”
师: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觉得这个拉黄包车的十分不容易,而且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在街上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却没有人去理他,表现出了这个社会十分的黑暗。
师:简单明了说得很好,还有吗?(有生举手)那位同学说一说。
生:读文“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着药和纱布出来。”爸爸跑着去的。说明非常地关心那个车夫,想快点给他包扎好。
师:他是跑着去的,看到车夫受伤了,他是跑着去的。好,他注意到了这个“跑”字。课文各段都可以说,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说。(有一生举手,师对此生说:“你要干什么,先报告你要说什么?”)
生:我是说悟出的道理。
师:好,请说。
生:读“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说的旧社会非常黑暗,写鲁迅先生他在旧社会中受到了许多挫折。
师:没了吗?(向大家)他说够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就给他补充。
生:我觉得这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是说当时黑暗的旧社会,鲁迅先生他是一富有正义感的人,他是革命的人,经常受到反动派的迫害。
师:好,你是说用“碰壁”来说什么呢?我们还没听太清,课文上鲁迅先生说的“碰壁”,实际上他在讲什么?
生:他实际上讲的是当时社会黑暗。鲁迅先生的鼻子并不是被墙碰扁的,而是天生就那么黑,又扁又平的。他说“被墙壁碰扁的”是风趣地面对旧社会的那个黑暗统治,不怕受挫折。
师:他说的是鲁迅先生的鼻子并不是小时候又高又直,后来碰扁的,而天生就有点扁。但是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他“风趣地面对当时的现实。我还不明白:究竟是说鼻子还是说社会的?
生:社会。
师:那他直接说社会吧,干吗说鼻子是给碰扁的,这是干吗呢?
生:因为当时我还小,根本不知道社会上的事。如果按您这样说的话,“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他这样用风趣的语言来告诉“我”的话,比较容易懂。
师:嗯,所以她最后懂了,墙壁比伯父的鼻子硬多了,当然碰扁了。这就是她的“恍然大悟”。她—
—作者懂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鲁迅先生要说旧社会就说旧社会得了,直截了当。干吗要说鼻子呀?人家说你鼻子扁你就说起这个了,这是干什么呀?
生:我认为就是说这些,作者小时候也不会懂。说这句话就是说他笑着面对这些现实,他也想让侄女长大以后自己悟出这个道理。
师:等她长大会悟出来的,嗯,有意思。人家话题是说鼻子,鲁迅把这话题怎么样了?
生:扯开了。

支玉恒课堂实录
师:转开了,是不是呀?这叫“借题”什么呀?
生:借题发挥。
师:借题发挥是不是?借着这个话题说鲁迅心中要说的话是不是?
生:是。
师:对,说“碰壁”是借着鼻子这个话题(板书“借题”)是一种借题发挥。他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周围”是说什么的?
生:说当时旧社会。
师:那黑洞洞的呢?
生:是说旧社会时的黑暗。
师:对,这些刚才大家都说了,咱们再重复一次,“碰壁”呢?说的是什么?
生:是说当时鲁迅所受的挫折和迫害。
师:他光是一种诉说吗?就说我在这个社会受到了很多挫折,到处碰壁。就只是诉说吗?他是含着什么情绪来诉说这些话的?
生:很恨旧社会。
师:在骂是不是?骂这个旧社会,“黑洞洞的”太不像话了,好人到处“碰壁”,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但是这些话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都是在嘻笑间说出来的。我再加上两个字来表达,看你们同意不?我说这叫“借题笑骂”,你们同意吗?(板书“笑骂”)
生:同意。
师:哎,嘻笑怒骂、骂谁?
生:当时旧社会。
师:当时的世道太黑暗了,我再写几个字看你们同意不?借题笑骂世道昏(加板书“世道昏”),当时的世道昏暗无光,是不是这意思?
生:是。
师:还有吗?不仅仅是这个题,别的都可以说,有别的汇报吗?你们那小组还没汇报呢,试试说说看看你们打算怎么汇报呢?(叫小组上台来,搬上椅子)谁当老师?(叫一同学当老师,谁想发言就让“老师”把话筒给谁)。
生:(做老师)同学们从谈《水浒传》里觉得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是关心“我”。
生:(老师)仅仅是关心“我”吗?
生:应该是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成长。
生:(老师)说得很不错,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吗?
支老师:(举手)老师,我有问题。
生:(老师)请说。
支老师:刚才说谈《水浒》的时候,我听你们谈到了是关心下一代,从具体的课文中哪儿表现出来了,我怎么看不出来?请老师帮助我。
生:(老师)好,请我们四位最优秀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读文),“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从这里看出伯父非常关心下一代,就是他送我两本书让我好好看一下,然后了解一下里面的内容。
生:(老师)仅仅是送礼品吗?有谁补充?
生:读文“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生:(老师)谁说理由?
生:这是说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来批评“我”,说“我”读书马马虎虎,这句话就说明了“我”感到非常的羞愧,以后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的了。
生:(老师)谁还有补充?
生:这句话就是伯父批评“我”,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使“我”以后做事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生:(老师)支同学懂了吗?(众笑)
支老师:刚才那几位同学说伯父用那句话来教育“我”,使“我”认真读书了。但是伯父并没有说“我”读书不认真呀?他只说记性好不好。我小时候我爸爸也经常说“你的记性不好,我的记性好”。他说我的记性不好,并没有说读书的事呀?那么怎么就叫教育后一代了?
生:(老师)谁来回答?
生:是因为伯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的年纪还很小,照常理说应该是年纪小的记性好一点,
而“我”却不好,还是伯父的记性好一点,所以又羞愧,又悔恨。
支老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记性都很好。
生:因为“我”看书只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记住里面的好汉的个性,所以把这个人的事按到那个人身上,张冠李戴乱说一气,根本就不是记性差,而是没有认真读书。
支老师:“张冠李戴”、“囫囵吞枣”这词儿我怎么听不懂!。(众笑)
生:(老师)我来解释一下,囫囵吞枣是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糊里糊涂。
支老师:这跟吃枣放在一起干嘛?
生:(老师)这个表面意思就是把整个枣吞下去,不尝它的味道,而里面意思就这意思。(众笑)
支老师:张冠李戴叫毕步宇解释。
毕生:这词是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支老师:人家是在开玩笑!(众笑)
毕生:不是开玩笑。这里是比喻做事弄错了对象。
支老师:明白了。
生:(老师)支同学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众笑)
支老师:现在暂时没有了。
生:(老师)好,暂时没有那就说到这里,现在来碰壁(众笑),哦,说错了,是学习“谈碰壁”这段课文,还有“救车夫”,“劝女佣”又能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什么品格?陈义说。
陈生:同学们..体现出关心劳动人民,不嫌弃他们的品格。
生:(老师)就是关心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
支老师:老师他刚才说错了,他说同学们关心劳动人民。
生:(老师)哦,是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就是这样,还有什么不懂的?(众笑)
支老师:问问大家。
生:(老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何葵初,你说。
何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众笑)
生:(老师)陈义来回答。
陈生:(读文)“伯父逝世以后..不叫我干重活”。鲁迅先生他自己就是个有病的人,他还很关心女佣阿三,不叫他干重活。
生:(老师)何同学还有什么不懂?
何生:“救护车”夫还没说呐!
生:(老师)“救车夫”刚才支老师..(众笑)刚才已说过了。
支老师:你们是不是打算汇报第一件事和第四件事?
生:(老师)还有。
支老师:还有就再接着说。
支玉恒课堂实录
第85 页,共277 页
生:(老师)那同学们对哪些地方比较感动呢?请谢丽梅同学讲。
谢生:(读文)“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生:(老师)嗯,你读得很不错..
支老师:全班同学跟她学一学,都读一读这段。(学生们齐读这一段)。
支老师:你们再学一下,“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听她怎么读,表现出深切的怀念来。
谢生:(读文)我呆呆地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支老师:谁想跟她比?
生:(老师)我。(众笑)
支老师:读吧。
生(老师)(重读这段。)
支老师:你要是读这么快的话就比不过她了。深切的怀念是很沉重的,不可能读这么快。
生(老师)(重读,支老师指点语气。)
支老师:大家读这几句,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读这几句)
支老师:非常好,你们还有吗?
生:(老师)还有。
支老师:还有就说。
生:(老师)谢丽梅同学,刚才你读了这段话,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生: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生:(老师)那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莫生:是..(读文)“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老师)你可不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话串起来?(众笑)
莫生: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支老师:错了,把“伯父”放在前面。
莫生: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老师)嗯,说得很正确,那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周再松同学说。
周生:我觉得就是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我应该向他学习,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
生:(老师)希望你能够努力去做。支老师,我的课上完了。(众笑)
支老师:大家觉得上好没有?
生:(齐)没有。(众笑)
支老师:先请回。这几位同学说实在的很会学习,他们一边读一边讲,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都是她自己提的,包括她刚才提出用因果关系说句子,都是她自己想的,我一句也没提醒她。可见她独立学习的能立怎么样啊?
生:(齐)强。
师:非常好。咱们一块来看一看黑板,我刚才当学生时候没来得及写,咱们一块儿想一想,第一段,
她们抓住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哪一句?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表面上是说记性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呀?
生:(齐)批评我。
师:婉转地批评我读书的时候怎么读的?
生:(齐)囫囵吞枣。
师:把枣整个儿咽下去了,什么味都不知道,看书快,不动脑子。让他说一说吧,他怎么样了?
生:(齐)张冠李戴。
师:但是鲁迅先生不直接批评他,只说了“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语重..
生:(齐)心长。
师:对。(板书“语重心长”)就像她们刚才说的,先生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就是为了教育..
生:(齐)我。
师:(在板书“语重心长”后加“育后人”,并让学生齐读板书),懂不懂?
生:(齐)懂。
师:“劝女佣”刚才说得不太好,哪位同学还想说说“劝女佣”这一段?别的组有没有愿意说的?
生:(读文)“伯父逝世以后..劝我多休息。”
师:大家一起来读这句“他对自己的病,”开始。
(生齐读这句)
师:你接着读。
生:(接着读完)阿三是周先生雇的女佣,自己生病的时候却自己来干活,不叫女佣来干,对她非常关心,而对自己的病一点都不在乎。
师:说得不错,你补充?
生:(读文)“她愁得眼睛起了蒙..像隔着雾”。阿三的眼睛有了病,看不清东西干不好活,周先生没有辞掉她,而是叫她继续留在家里。
师:她说得很有意思。阿三眼睛已经病了,干活也干不好,鲁迅先生并没有辞掉她,反而照顾她让她少干点活。
生:我觉得阿三并不是鲁迅这家里的女佣,而是她的丈夫失了业,她的眼睛又病了,所以鲁迅先生才雇了她做女佣。
师:有意思,你还加上自己的分析,因为她丈夫失业了,又有病,无法生活了,鲁迅把她请到家里帮忙干点活,接济她的生活。好,很有意思。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已经病了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就是说他对文学艺术非常喜爱。
师:他不仅仅是喜爱,他本身就是个文学家,大作家。他用他的文学鞭挞旧社会,写了很多杂文来嘲讽当时的社会,所以反动政府才怎么样啊?
生:(齐)迫害他。
师: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自己整夜地咳嗽,还要工作,反而劝阿三多休息,这就是帮助别人连自己都怎么样?
生:(齐)不顾了。
师:都忘了。(板书“关心他人忘自身”。看板书问)还缺东西不缺呀?再读一读看,“语重心长育后
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像是在干什么?
生:(齐)写诗。
师:可下面(指第三行板书)突然变成“爱心”“恨”,还得加字。我看你们有这个才气没有。谁来?
先告诉我,“爱心”前应该加几个字?
生:(齐)两个。
师:“恨”前面呢?
生:(齐)两个”
师:填什么?没关系,说错也没关系,试一试。
生:献出爱心社会恨。(众笑)
师:他恨社会还是社会恨他?献出爱心可以,“社会恨”说不通。你来。
生:献出爱心黑暗恨。(众笑)
师:还是说不通,你来试试。
生:献出爱心心中恨。
师:献出爱心了心中还恨,(众笑)搅在一起说不清了。
生:献出爱心把敌恨。
师:这好像是说快板书!。(众笑)还有吗?其实非常平常的两个字,看我填,(填板书)“多少爱心多少恨”。大家一起读一下整个板书,开始。
生:(齐)(读板书)语重心长育后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多少爱心多少恨,关心他人忘自身。
师:你们刚才告诉我通过这四件事来表现鲁迅的品质,那么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指板书上的诗)
就是这样的人。明白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大家再想想,“语重心长育后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什么字?只要一个字。
生:(齐)育。
师:不对,他为什么“育”呀?因为对她怎么样?
生:(齐)爱。(师板书“爱”)
师:对了,是一种爱,“借题笑骂世道昏”表现了一个什么字?
生:(齐)恨。
师:和“恨”同样的意思,我写“憎”字行不行?(板书“憎”)
生:(齐)行。
师:“多少爱心多少恨”表现出什么?
生:(齐)爱和恨。
师:“关心他人忘自身”呢?
生:(齐)爱。
师:整个课文归纳成了四七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字又可以归纳成几个字?
生:(齐)“爱”和“憎”。
师:这就叫“聪明人读书越读越薄”。不管这篇文章有多长,写了几千字,它实际写了几个字?
生:(齐)两个。
师:就两个字,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而且分明的爱憎情感。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到现在为止,还有疑难吗?
生:(齐)没有。
师:没有那就该下课了吧?
生:(齐)不下。
师:不下干嘛?再坐一会?(众笑)好了,下课吧!
本课板书全样:
深切怀念——谈水浒——
语重心长育后人
说碰壁——借题笑骂世道昏
救车夫——多少爱心多少恨
劝女佣——关心他人忘自身——爱、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9:38 | 只看该作者
听课反思 本学期孟祥儒老师教我们六年级作文课,我班学生极喜欢上他的课。在教“写人文章的写法”时,他是结合教学第10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的。有幸再次听孟老师的课,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任何的粉饰。质朴的教学风格,厚重的教学功底令人赞叹不已。

教学时孟老师首先从题目入手,以“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谁写的?鲁迅先生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接着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中心句进行深入理解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孟老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孟老师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快速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两节课,学生的收获非常大,我更是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9:58 | 只看该作者
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唐山孩儿屯小学  董爱丽

9月29日我校有幸请来开平第二实验小学的孟老师,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没听课之前我有一份担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内含的意义很深很难懂,课文内容又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担心孟老师讲不透。听完课我激动不已,这么难讲的课文在孟老师面前竟是如此透明,学生理解的竟是如此透彻,从心底里升起对孟老师的敬佩之情。

一、佩服孟老师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的开始,孟老师带领学生解读课题,从课题开始简要介绍鲁迅先生。这个介绍与文章内容十分贴近,为学生品读人物性格品质打下基础。孟老师引导学生读课题也十分用心,如“我的”要读出骄傲,“伯父”读出亲切,“鲁迅”读出敬佩,“先生”读出尊敬和怀念。课题仅仅八个字,孟老师从这八个字大做文章,体现出他独到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再如,孟老师一下子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以“别人”为切入点分析第一段,分析全文,分析鲁迅的品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尤其第一段的分析更体现出孟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佩服孟老师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中孟老师利用一部分时间教学生认识“场面描写”,认识写人文章的要领,认识语言描写的几种形式……这些写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分析文章,对学生以后的习作也十分有益。

2、孟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教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种方法不仅在本课,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解词语的帮助也很大的。

3、从动词入手,渲染氛围,理解鲁迅的高尚品质,尤其一个“跪”一个“洗”更是孟老师渲染的中心,鲁迅的高大形象在心中心中油然而生,妙哉!

听课后我也在不断地思考,孟老师的课堂有太多光芒,同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个人觉得孟老师的课堂有一些瑕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孟老师在课堂上达到教师与文本的透彻对话,教师与学生平等深入对话,但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偏少,教师给学生独立读文,分析短文的时间较少。

2、孟老师对文本的分析太多,而对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关注的少。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是有一定领悟能力的。可是孟老师不了解学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机会。

总之,孟老师的课堂带给我太多启发,是我感到自己有太多东西要学。今后我一定多读书,多实践,希望自己的文化底蕴再深一点,把握课堂的能力再提高一点。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40:3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听了黄老师和孩子们上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首先他们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黄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黄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黄老师在学生感悟第一段后问:鲁迅是谁?你了解吗?学生说完,教师趁着补充介绍鲁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文学作品。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黄老师总结时还激励孩子们课外去读鲁迅的作品。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黄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黄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没有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失声痛哭”,然后谈感悟,带着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向单元提示学习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

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黄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40:5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董叶
                    
     
       与朱巧云老师带同级的语文课已快两年,工作十几年,与她同室两年,对她本人的了解也是在一个办公室中才清楚的。她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学生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时时在我眼前浮动。特别是我听她执教的这堂公开课,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认真和投入。下面就把我对这节课的感受与同仁一起分享。

       一、   了解文中主人公—鲁迅
       朱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设计了解主人公—鲁迅。作为学文、品味者,对鲁迅的了解,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因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老师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但拜读鲁迅先生写得许多著作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扩大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
      二、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气氛浓厚
       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方法:你知道屏幕中哪个词语的意思,请你给大家解释出来。学生学习新生词语没有压力,把自己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大胆地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结果,学习气氛浓厚而又热烈 。
      三、带着问题,贯穿全文,纵向引导,横向发展
      老师讲课开始时,提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老师纵向引导,一此问题为突破口,随后老师与学生在分析下面四件事的过程中,横向发展,点点滴滴地渗透着鲁迅先生的一种可贵和可敬的精神。
       四、   分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针对此篇文章篇幅较长的原因,老师把文章中的四件事分给四个大组分别交流、学习、总结,帮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某一部分内容,更能了解文章中心。
       五、   抓住每部分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如:笑谈《水浒传》:“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关心下一代。
       说碰壁:“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救车夫:抓住第18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浸透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确实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朱老师把本身篇幅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使每部分中心内容显而易见。
      六、   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导
      如:救车夫内容的描写,在学生认真读完后进行领悟,作者通过动词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老师指导对人物的刻画就是通过多种的描写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以及文章中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