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后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反思随笔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4:5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作文片段训练点---“饱经风霜” 描述。

当学生提到“饱经风霜”这个词时,我把词写到了黑板上,师:“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再来回答。

生:车夫的脸色是苍白的。

师:对。

生:我觉得有点枯黄。

师:是呀,是营养不良吧。

生:他的脸上有很多灰尘。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他奔跑于大街小巷,一路风尘仆仆,脸上有好多尘土。

生:他的脸很瘦。

师:对呀,那是一张瘦削的脸。

生:他的额头上有很多道皱纹。

师:那是岁月的风雨在他的额头刻下的印记。

生:也许他的实际年龄并不大,是辛劳所致。

师:你真会联想。也许他年纪并不大,但看起来已经苍老了。

生:他的眉头紧锁着。

师:他的脸上流露着痛苦与无奈。

    同学们,这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反思:

语文学习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对于“饱经风霜”一词,我没有问它是什么意思,没有从字面上或词义上去理解,而是从课文插图入手,请学生观察车夫的这一张脸,来说说这“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课文插图不是放大的婚纱照,那一张脸也是不清晰的,学生在读图的同时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并融合进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看图的时候,也许脑海中浮现了某位三轮车夫的脸,也许浮现了某位年事已高的老农的脸。学生在讲述这是一张怎样的脸的时候,“饱经风霜”这个词所代表的意象已经变得清晰可见了。

但是,现在想来,这样的处理,对于“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并未到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饱经风霜”是这样解释的:“形容经过很多艰苦困难”。那么今天这样的处理,学生恐怕只是了解了“饱经风霜”的人的脸部特征,对于“饱经风霜”的内含并未触及。

那么,怎样将“感性理解”与“理性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对“饱经风霜”有一个既直观又明晰的理解呢?我认为,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要结合课文将学生对“饱经风霜”的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一步,捅破这层窗户纸,知道这个词含着的意思。如果学生知道了车夫的脚被碎玻璃刺伤这一事情正是“饱经风霜”中一“风霜”之一,那么,他们就完全理解这个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5:0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琼海市第一小学    彭飞

一、设计思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也不是单纯的读法操作。这篇课文是对逝去的伯父的回忆,处处饱含深情,所以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经删改的语句融合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为情感主线,主体多地推进教学。

二、教学程序

1、课伊始,我由回顾内容入手,开门见山,提纲挈领,为整堂课的基调作了铺垫。我利用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参读,目的是想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第二环节“救助车夫”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半跪”“饱经风霜”“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几个重点词展开教学。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先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在理解“半跪”时,我让学生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打动了你,接着让学生半跪一下,说说感觉,然后让学生闭眼睛想象画面,并到课文里找哪些语句看出鲁迅跪了许久。让学生找到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憾,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的可是大文家,当时的名流,最后提升到从跪中体会到什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理解“严肃”时让学生写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什么而叹气?最后回归到博爱上。

3、第三环节“关心女佣”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我主要是通过朗读五笔带过。

4、最后一环节,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

这一节课我主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5:3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5:4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采用了质疑导学法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且看看有什么问题,让他们写在书本旁。   在反馈时我叫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大家喜欢研究哪一个问题,并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学生不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时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的很有深度,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个性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这个片断中使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到,没有去进行挖掘,教学中我们常常担心学生没能把老师讲的听明白,不能把教材内容掌握好,因此教师常常包办学生的学习。其实,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5:5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已转载别人的文章来充数。上周,我校开始上公开课,我是在周三讲的课。讲课后,同志们给我评课,他们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1、学生思维跟不上;

       2、读书没感情;

      3、时间把握不好。

      他们提得建议我虚心接受,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抓住要害,下面是我的看法:

      1、这节课主要是重点不突出,也可以说就是没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是第一课时,但作为六年级,重点不应该放在字词教学上,我却放在了字词教学上,这段用时间五分钟。按说这点时间不算多,然而,前面的课文读的时间太多,自由读一遍,又分读一遍,接着,学生提意见,这样下来,就二十多分钟了。后面的练习加小标题之一重点就没体现出来。

    2、教材不熟。以上原因,其实就是教材不熟造成的。如果不是,教学是不会安排不当!


     另外、请教两个问题:

    1、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怎么办?

     2、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6:2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