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5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后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反思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2:3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会爱戴‘伯父’”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点化

  “质疑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3:0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反思
  〔 作者:施海华
                  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谈反思,说实话,真不知从哪里说起。那么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谈收获,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获一,形成了一个理念。本来选择的课文是《景阳冈》,设计理念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设计的时候,没觉得有不妥之处。试教过后,有些老师建议改课文,还挺老大不乐意的。假期里,看了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杂志,尤其是拜读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文章后,觉得这样的设计,缺少人文气息,有点像80年代的训练课,而且中间环节通过研究剧本,表演的方式来学文,可能缺乏实效性,达不到想象当中在认真揣摩人物特点之后,进行再现,再创造的理想境界。
                  而从情感角度入手,先动学生的情,在浓浓的“情”场创设好之后,再进行语言文字也好,阅读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体会,感悟这个情字。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因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变得丰润,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课文,一定要先紧紧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也许出自于作者,也许出自于作品中的人物,也许出自于品味文章的读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线,才有可能在设计教案,安排步骤时,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关键。才能使课堂牢牢抓住听者的心灵。
                  于是选择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样一篇,感情基调明显,利于学生进行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晔对作为伯父的鲁迅先生浓浓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以车夫和佣人阿三为例子呈现的人民大众对鲁迅的深沉的质朴的感情,更有,再了解这些,了解更多鲁迅事例之后,读者,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产生的对鲁迅的敬佩,怀念之情。这些感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和学生一起烹制一桌浓浓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来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没有根基,课堂的时效性如何体现?在钻研教材和继续阅读特级教师的真知灼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飘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体会到,或触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那些词,那些句,那些课外有益的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感悟。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找了“饱经风霜”、“严肃”等词,希望从这些词中,看到鲁迅跳动着的一心为人民大众,忧国忧民的滚烫的心脏。
                  总结一句话,这个理念就是,语文课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语文性来!
                  收获二,积累了一点经验。从来没有到别的学校,借班上过课,我能泰然自若的上好课吗?这个念头,在一开始,就给了我沉重的心理压力。两次试教,我都上得很拘谨,设计好的教案,成为我心里不可逾越的障碍。正式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除了再次修改教案,熟悉教案外,我还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我?怎样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前,我进了学军六(1)班的教室,一进去,53个人就盯住了我,心里有一点紧张,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我说,同学们,猜猜我是谁呀?学军的学生很好,他们异口同声地笑着对我说,你是来上公开课的老师呀!
                  那么,你们最想了解我什么呢?
                  你姓什么?
                  那得让你们猜一猜,我卖了个关子,不过,我可以给你们一点提示,我本来是姓方的,祖上是朝中的大官,因得罪了皇帝,要灭九门,逃又没法逃,于是决定改姓,但又不能忘本,随便改个姓王姓马的,怎么办?同学们猜一猜,我姓什么。我把昨天晚上准备的故事讲了一遍。
                  姓施!马上就有孩子猜出来了!语气很得意!
                  咱们班里有姓方和姓施的吗?咱们五百年前可都是一家人呀!来,让我们,握握手!其他同学知道了老师姓什么,也应该是老师的好朋友了,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你打算怎样在待会儿的课堂上帮助我呀?
                  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本家尤其积极!我很高兴,我对自己能放松的上好课,顿时有了信心!事实也证明,我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
                  所以,我的一点小经验时,对遇到不熟悉的班级中上课,一定要事先准备,力图使自己的语言幽默一些,谦逊一些!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知识是比较渊博的!
                  相对于收获而言,上完这堂课自己感觉到的不足和差距就更多一些。而且这些差距,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赶上的,它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的锤炼,才能取得一点进步。
                  一,在课堂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的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总想根据自己课前背好的教案,顺利进行,一遇到学生有脱离预设轨迹的情况发生,就有点不知所措,或者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者置之不理,继续完成自己的教案预设。这样的情况,在试教和正式上课中都有发生。如在试教中,面对学生关于“跪和半蹲着”精彩的发言,由于学生已开始没有说到教师事先的预设理解上,教师就放过了生成的最佳时机。如在正式上课中,提问,课文中哪一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说了很多处,都没有提到上课要重点感悟的这一句,而宝贵的时间已经无情地流逝了。遇到学生说来说去说不到点子上的情况,教师预设不充分,导致后面精彩环节,写一写,没有时间进行。今后上课,一定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相对于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优美和流畅,我感觉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太远了!如果我关注于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背诵下来那些或充满气势,或感人肺腑的语言,就会忽视学生的发言,忽视自己语言和学生交流的对话性。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情况,关键还在于我对于文本,教案得不够熟悉,没有把其中精彩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
                  三、如何处理好感悟和质疑之间的关系?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篇课文需不需要来进行一番质疑,如果不质疑,怎样保证你教师上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最有疑惑的,最感兴趣的?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如何培养?如果质疑,如何处理好时间和实效性的关系?王崧舟的《只有一个地球》,在最后一遍教案中,只允许学生提六个问题,这是否合理?
                  在最初的教案中,我放进了质疑这一块,可实际效果并不好,费时又意义不大,如何根据不同的课文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看来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
                  每一次上课,都有点像凤凰涅磐,都感觉自己有一点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而也正是因为多了一些这样的思考,反而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前路漫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3:3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后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老教材了,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这篇文章特别地以空行为标志,将全文分为五段,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在设计教案时,我以“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为疑,贯穿全文的教学,及至到结尾与“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胜利会师,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激发他们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回顾教学过程,觉得其中有几个亮点,值得回味、积累:

1、词语理解的落实。

在本文中,有不少的新词,如何让学生结合文本来理解词义?我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发现可以借助文中的语句直接帮助理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几句话:“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如何理解“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呢?我通过让学生划出相关语句的方法来理解,“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其实就是囫囵吞枣的意思;“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就是张冠李戴的意思,这样既简单又记忆深刻。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文本细读,只有教师自己走进文本,吃透了文本,才能将文本中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2、问在“润物无声中”。

在教学“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时,我轻巧地一个反问:“同学们,我保存的仅仅是两本书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她还保存了伯父对她的教诲;

她还记住了伯父的精神;

她懂得了读书一定要认认真真,不可囫囵吞枣……

就这样一个看似无心的反问,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在交流中,同学们都懂得了鲁迅先生留给作者的并不仅仅是两本书,而是对作者的殷切希望!这使作者终身受益。

3、名句中品味鲁迅的人格魅力。

语段:“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细细品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鲁迅先生现在的心情很沉重。

生:他很难过。(师:为谁?)他为那个车夫感到难过。

师:他还为什么而感到难过?(提示:车夫在街上受了伤,难道只有我们这几个人看到吗?)

生:他还为冷漠的人们感到难过。

生:他还为黑暗的社会感到难过。

师:是呀,他此刻的内心有两种截然不同情感,一种是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板书),另一种是对劳动人民的——爱(板书)。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曾经写过一句诗,就写出了他的这个特点。谁知道?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是呀,这句名诗是他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读着这句诗,结合文章的内容,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半跪在地上给车夫包扎伤口,他就像是孺子牛一样,关心着人民。

生:我看到了鲁迅严肃的表情,他仿佛在想,什么时候老百姓才能不吃苦了。

…… ……

通过名句的引领,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4、精心指导小练笔。

课后的阅读链接中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其中写到了不同的人前来悼念鲁迅时的情景,读来甚是感人。我灵机一动:我何不利用它为范本,引导学生仿写小练笔呢?学生对其他的人或许陌生,但对文中出现过的车夫和女佣阿三应该是有认识的,鲁迅生前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同学们也已经了解,这样写他们俩人前来祭奠鲁迅的片段,对学生来说应该不会是难事了。

于是,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我们研读了巴金的作品,在描写的细节方面略作分析引导后,学生就认真地书写起来。

附:学生以第一人称写的小练笔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我挤进了万国殡仪馆,终于见到了鲁迅先生的遗体:他的眼睛安详地闭着,嘴巴微微张开,似乎在安慰为他哭泣伤心的人们。我不禁泣不成声,回想起那个北风怒号的黄昏,我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裳在狂风中拉车。不料,一块碎玻璃插入了我的脚跟,血流不止。我抱着脚,在马路上痛苦地呻吟。但是,路人们熟视无睹,只顾着自己匆匆而过,人心的冷漠远远大过了天气的寒冷,我的心渐渐冻结……就在那时,您出现了,您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善良,我看着您单脚跪在地上,小心地替我包扎着伤口,热泪涌出了我的眼眶。我当时并不知道您是谁,直到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了学生们高举着您的遗像,我才知道原来您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先生……先生……为什么?为什么您这样一个好人却英年早逝?……”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抬起头来,问天:“老天爷啊,你有眼吗?睁眼看看吧……”

一个小练笔,学生竟把它写成了一篇小作文。而且我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写得非常认真,也许是自己感悟得好,也许是音乐的感染作用,很多作品非常感人。

课内安排小练笔,不仅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长期地如此训练下去,还怕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会提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3:5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万良小学    王焕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她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作用,关注有效理答。

对于学生在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要点破、点化,及时理顺学生的思路思考,对于不全面的理解,加以深化引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深刻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帮助,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青少年事迹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到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激活学生思维。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话,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的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上两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还有不足,在今后我还要不断改变课堂教学学习形式,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通过有效的读使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找出答案,并调动学生之间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对于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可以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4:3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4:3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在这一部分中,老师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在执教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
  2、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跟本不动脑坐在那只顾自由的活动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既要春风化“语”,更要疾风骤“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 杨元建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