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DOC教学设计第11册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8:57 | 只看该作者
23.最后一头战象        设计者:  李 和 仙
        指导者:蔡金华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
时间        第一课时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直接揭题,交流对战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请学生说说对它的了解,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有2000来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四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语句,细感悟
1、课文着重写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四件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好好回想一下,这四个画面,最让你震撼的拿一个?为什么?
2.学生交流:自掘坟墓。(预设:忠诚、坚定)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战象挖掘坟墓的场景?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4、集体交流: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大屏幕出示)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1)嘎羧为什么要挖?
(2)嘎羧挖的过程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先找出令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再说说你的震撼。
(3)在看着嘎羧一次一次的挖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写出你的感受或嘎羧的内心想法)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四、总结延伸
 1.总结全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嘎羧是一头战象,我们却从自掘坟墓的事例当中,从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当中,体会到它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还具有怎样丰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继续朗读课文。
 3.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忠诚  坚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9:03 | 只看该作者
23.最后一头战象        设计者: 李 和 仙
        指导者:蔡金华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继续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3.通过练笔,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
时间        第二课时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上节课我们学了嘎羧自掘坟墓这部分,感受到了它那忠诚与英勇,那嘎羧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 “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继续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三、练笔延伸,促升华
1、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9:08 | 只看该作者
      24*金色的脚印        设计者:  李 和 仙
        指导者:蔡金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
时间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说颜色能代表人的心情,例如红色代表热情,黑色代表悲伤等。(教师板书狐狸)请你用一种颜色代表它在你心中的印象。(多数学生是灰色——讨厌)
为什么?(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讲狐狸的故事,列《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那你们看到金色,会想到什么?(神圣、美好)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却把这个词送给了狐狸的。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
2.板书课题:24*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A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它们和张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师生讨论并交流: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咬铁链救小狐狸;后又在“我”家地板下,冒生命危险做窝,养和救小狐狸。)
从课文的那些地方让你最感动?
品析词句:她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抓住动作词“咬”“卧”等,体会到了狐狸间的亲情。)等
(2)“我”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我”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老狐狸在雪地里救了“我”)        请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说说,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品析词句:每逢家里作国油肉、炸豆腐什么的,……
(抓住正太郎的所做作为,引导学生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金色”现在你认为代表了什么?课题为什么用“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小结:同学们,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4.启发谈话:是的,狐狸一家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
        24*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喂   咬      回
      奶   木      放  要
         桩
  老狐狸送食        正太郎
 (聪明、善良)   搭救  (善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顾拓展七        设计者        沈 涛
                指导者        蔡金华



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 学重 点        通过比较找出描写动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 学难 点        培养课外阅读习惯,能自主地去读课外书。
课 前准 备        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时 间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词语巩固
   1、认读词语。
   2、听写词语。
二、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日积月累
  引入: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9:19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
        设计者        李莉
                指导者        范宗妙
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引导学生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蓝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乐意去读去感受。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思考、积极吸收。再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音”的真正含义,理解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借助注解及其它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体会知音难觅,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做法。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培养其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及其它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体会知音难觅,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做法。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了解伯牙其人、其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方法:反复读
遇        死                  看注释
        子期                     查工具书
      (知音!)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        欣赏乐曲,引出课题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曲子
(介绍相关知识:《高山流水》,是现代人根据古时一首同名古琴曲而谱写的一首曲子,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出课题,师板书)
2、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反复读、看注释、查工具书)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题《伯牙绝弦》引出对“绝”意的思考。
2、        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读三遍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注意把握好停顿)
3、        反馈交流: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4、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三、        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解题:读了课文,现在你知道“绝”的意思了吗?(摔断、毁了)
师: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2、读课文,感“知音”
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吗?引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仍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出示句子学习)
①齐读句子,指名读,点拔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吗?这个谓是指什么?(“谓”:觉得、认为、以为)
②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伯牙绝弦原因是:        (板书:子期 死)
③(伯牙认为子期死了,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知音”(板书:知音)就摔破古琴,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A、那什么叫知音?(相知相守,心意相通)怎样的人才能成为知音呢?
B、再读句子:从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C、抓住“再无(永远都没有了,非常惋惜,看出伯牙对子期的敬重)、乃(感受到了伯牙的从容与决心)、不……
3、品文本,悟知音
师:为什么知音死了,就绝弦,这倒底是怎样的知音啊?课文中的哪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一点了?(再读课文,并用“       ”划出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伯牙与子期是一对心灵相通的知音?)
⑴交流、学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 指名读句,指导朗读;
B相机理解文中前两个“善”的意思;
C学习对话:抓住“志”、“善”、“哉”的意思理解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运用来理解句子;
D指导朗读,并谈谈感受,抓住叠词特点,体会山之巍峨,河之广大。
⑵拓展与运用:
A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又何止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那伯牙还会弹些什么?(清风、炊烟、明月、北风……)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皎皎明月、萧萧北风……)
B引导学生拓展与语言运用:
是啊,他们是一对心灵相通的好友,他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用语言而是用琴声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           。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江河
生: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流水,(生接)钟子期曰:“善哉,     ”
志在明月,(生接)钟子期曰:“善哉,     
……
⑶理解“念” “必得之”:
A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B从这个必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心灵相通,这就是以琴相吸,这就是心有灵犀,这就是“知音”啊……)(板书:!)
C是啊,这么知心的一对朋友,难怪“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仍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偶遇得知音
⑴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人之前并没有来过往,他们只是在一次偶遇后就成为了“知音”。
(补充材料: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⑵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伯牙的琴声只有子期能听得懂。)是啊,同学们试想一下,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应该整天听到别人的夸赞,可是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呢?(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他们都能真正听懂伯牙的琴声。而钟子期,只有钟子期才能听懂他的琴声。……)
⑶是啊,长时间来,伯牙都没能遇到一个人听懂自己琴声的人,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终于在这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绝弦慰知音
⑴过渡:
师:“人生难得一知已”于是他们约好两年之后再相聚。到了约定的日子,伯牙满忙期望的来到江边,来到了与子期约定的地方,可是他左等右等等不到人,看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此时此刻的伯牙他心情怎样?此时的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
(他伤心欲绝,非常难过。此时的他会坐在子期的坟前,再次弹起那首令他们惺惺相吸的曲子……)
⑵文中是怎么写的?(出示: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生读)是啊,“破琴绝弦”此时伯牙他扯断了心爱的古琴,摔碎了曾给自己带来无数美誉的古琴,此时此刻的他“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⑶、指导朗读:带着伯牙此时的心情,我们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⑷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一千古绝唱吧:请同学们自由背诵课文
四、        课外拓展,学会赏析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就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配乐《云水呤》):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机动)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找来《警世通言》好好看一看。
3.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音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教后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9:26 | 只看该作者
26、月光曲        设计者        李明妹
                指导者        范宗妙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原因。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作者借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教前准备                时间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今天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钢琴曲。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就会了解了。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
莱茵河 入场券  霎时间  盲姑娘  蜡 烛  苏醒
琴 键   汹 涌   纯 熟  恬 静  安 祥  陶 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边读老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 三)、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适当点拨) 此时,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那么当文中的兄妹俩听到贝多芬弹这首曲子时又是什么感受呢?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指名交流。
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的想像,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生读)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那你能把这种感觉给它读出来吗?(生读)
生:后来,“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的力度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一些了,节奏也应该快些啦。(你很会欣赏音乐)
生:我觉得这时曲调是有反复的。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音乐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谁来把贝多芬的音乐读出来,读出自己的味道、自己的感觉?(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你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着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我觉得这时的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啦。
师:那么曲子也就到了高潮部分,情绪也跟着激荡啦。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
师:那现在谁能完整地把这贝多芬弹这首曲子时的情境说一说?
生:(自由说,指名说)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汹涌澎湃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让我们和兄妹俩一起再来欣赏一下。(播放月光曲片段,学生闭目欣赏)
师:听着听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指名说(学生交流感受。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师:那么文中的哪些描写是联想,哪些真实看到的呢?(指名说)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情操,让我们用声音读出这一段的美,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生:齐读
过渡语: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他想要表现什么?
3、默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生:读第2自然段:“有一年秋天,……,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于是他就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于是决定为他们弹一首曲子。
师: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那谁能说说“幽静”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的安静。   
师:你们觉得把这个词去掉怎么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师:正是这样的环境使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请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指名读)
生:读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
师: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你从兄妹的对话中听懂了些什么?交流反馈:
生: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生:我从哥哥的态度可以看出,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你也一定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生:读“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这句话我明白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你也一定是个非常懂事的好孩子)
引导体悟:是啊,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同桌练读,指名读)
师: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生: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
生: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他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穷兄妹俩弹奏钢琴。
师:当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后,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交流反馈)
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你从姑娘的话中听懂了什么呢?
生: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是的,你很会读书,从这两个叹号就可感受到盲姑娘当时说话的语气,那你把你的理解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地读
生:“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这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非常的激动。
生: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他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
生:他想盲姑娘虽然看不见,可是却能听懂他的音乐,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
生:他一定很激动,他心里一定在想知音难求,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
小结:是呀,怎么能不感动,怎么能不激动!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于是,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再次按起了琴键。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四、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过渡:同学们,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用心演奏。此时《月光曲》的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啊!  
1、让我们再读第九自然段,读出我们的感受。
2、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王琴键。”(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五、小练笔:     
聆听《月光曲》,闭眼想像,然后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你也不防试试,加上联想和环境描写。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知音)  创作《月光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7:19:33 | 只看该作者

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设计者        张美辉
                指导者        蔡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认读“纽约、卢浮宫、交涉、肖像、抿唇、恬静、矜持、沐浴、衬托、璀璨”等10个词语;积累“有朝一日、大样彼岸、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积累文中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词语。
4、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收集世界名画。
2、熟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时间1课时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1)学生简单交流介绍自己收集的世界名画。
(2)词语检查。
纽约、卢浮宫、交涉、肖像、抿唇、恬静、矜持、沐浴、衬托、璀璨(指名读,正音。)
有朝一日、大样彼岸、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转瞬即逝、永不磨灭(词语积累,选择4—5个自己认为需要记住词语写一写。)
(3)导入新课。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在这座著名的宫里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今天我们就来见识这三宝中的一宝——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蒙娜丽莎》。
齐读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2、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反馈交流。
3、细读课文,欣赏名画。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自然段是正面描写《蒙娜丽莎》的魅力?哪几自然是从侧面描写《蒙娜丽莎》的魅力?5—7段是正面描写。1、2、3、8自然段是从侧面描写《蒙娜丽莎》的魅力。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细读课文5—7自然段,说说作者怎样从正面具体描写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4) 随机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A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这幅画的魅力?
师板书:不像是……而是……怀疑……
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B蒙娜丽莎那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填空练习:平时我们可以怎样形容微笑的?
口头填空(    )的微笑,作者是怎样描写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请你摘录这些词恬静、淡雅的微笑,舒畅温柔的微笑,略含哀伤的微笑,十分亲切的微笑,几分矜持的微笑,耐人寻味的微笑,难以捉摸微笑
师板书:有时……有时……有时……有时……
问:有时……有时……有时……有时……说明了说明?
课件补充资料: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 83/100,厌恶 9/100,恐惧 6/100,愤怒 2/100。
读了这份资料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又有什么话想说?把你这种感情带入文字中读一读吧。
C蒙娜丽莎的身姿和双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这段话是按什么观察顺序写的?身姿、脸、颈、双手、衣服、背景
D过渡:刚才我们从正面领略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魅力,作者还从哪些侧面对这幅世界名画进行描写?学习1、2、3、4、8自然段。随机交流。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师朗读指导:拍着像长龙的队伍,为什么大家还能静静的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请他读。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终于看到了她。
队伍之长,人之多,从而显示了《蒙娜丽莎》的魅力。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之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为什么“在她面前之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5、小结。
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神秘而又奇异的魅力,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还有许多璀璨的明珠,等着我们去欣赏。
6、作业。
(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研究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和《说不尽的蒙娜丽莎》。
(2)《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3)积累《蒙娜丽莎之约》中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06: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