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展示课《少年闰土》听课感想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年闰土》评课资料
听了王老师的《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感到自己学习到了许多,可以看出教学中江老师着力在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同时也结合本学期的“读写结合”,现在将反思记录如下: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在“看瓜刺猹”中,江老师就以“读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切口,让学生自主研读,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谈他感兴趣的地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1)闰土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见多识广;(2)写话:当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      )……只看见(       )。就像(井底之蛙)。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江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她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只留下这些动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动词说一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经此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印象,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看瓜刺猹”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的机智勇敢,“我”的好奇之极后,江老师出示交谈图,引导对话朗读,在对话中更深地体会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及“我”对闰土的羡慕和崇拜。尤其在李海燕和黄恩这一组合朗读得很好的时候,即时采访,明确朗读的重点,再分男女生合作朗读。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江老师在课堂最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设计是美好的,实施却总是有遗憾的,本课也是如此。最大的缺憾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对于上课没有关注。在写话阶段,则是重在描写海边美景,而缺失了对拾贝过程的想象,和这种快乐的体会。可能是因为在研读时候突出了这是一个(   )的闰土,而没有强调做这件事如何快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2:51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严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严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严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正堂课的结尾严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3:25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一、教学片段  
师:从你们的读书中,我发现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陶醉在闰土那充满情趣的生活中了。但是,还有许多人并没有读到这篇文章。所以也不了解闰土的生活,那我们该怎样把这么富有情趣的生活介绍给他们呢?
   生: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他们听。
   生:可以编课本剧演给他们看。
   生:把这些场景画下来,给他们看。
   生:可以把闰土的经历编成歌词,唱一唱。

生:可以编成儿歌或绕口令。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准备,师巡视并帮助、辅导。)
  师生汇报交流。(略)

二、教学反思
   在以上片断的教学中,徐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朗读与想象并行,感悟语言情谊。
  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充满情趣的。而这种却是文中“我”所未经历过的,也是我们的学生未经历过。如何把这种充满情趣的生活用朗读展示出来呢?这就需凭借想象来实现。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都能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2、创造与积淀兼顾,激活文本源泉。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力求寻找已感知与把握的文字对象,这是自我本位层面上的原始积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徐老师鼓励学生放飞思维,“袭故弥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所创作出的语言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以为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4:06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评: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 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评: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评: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评: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真正的超文本学习,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评: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使其理解。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我认为没那么简单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我有补充,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示“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正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评:适时、适度的点拨,解放了学生的思路,使其茅塞顿开。教学也就此推向纵深。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评: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评: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评: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本堂课教师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4:45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评课稿

                               六年组研究课评课稿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抓住两段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鲁迅对闰土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用"勾勒法"描写自己的同学,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沈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勾勒"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她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一位同学,要写出特点,请大家猜猜他是谁.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要描写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最熟悉的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将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沈老师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胸有成竹的神态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背景描写要与人物形象之间有关系,是为了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同时,描写时要选择最关键,最主要的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小短文,可以选择不修改,部分修改,重写,完成自己的短文.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折射出设计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到了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知识.



语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学生在对"例子"的研读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5:12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听课记录
罗才军:浙江上虞人,上虞市阳光学校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绍兴教育》封面人物。2009年获浙江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0年相继获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至今已应邀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多地执教或讲学30多次,开设省市级观摩课、各类课程培训示范课30多节次,撰写的70多篇教学论文、课例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等杂志。





课题:《少年闰土》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年级:六年级上册



课堂记录:



课前谈话,由学生的校服引到今天要讲的课。

一、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海边的少年,他离我们很遥远,是大文豪鲁迅小时候的玩伴,叫什么——(学生)闰土。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三、课件出示(1),指名读。

师:其间是什么意思?(中间)课文里是在谁的中间?(在瓜地的中间)

“带”字现在怎么写?

和学生一起书空“戴”字。

出示(2)),指名读。

师:朗读最重要是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家景”什么意思?(家世)

出示(3)指名读。

师:“值年”什么意思?(由值日领悟)

出示(4)指名读。

师:仿佛是什么意思?(差不多)

出示(5)指名读。

出示(6)指名读。

出示(7)指名读。——(在读这几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引导,教师课堂语言非常棒。)

出示(8)指名读。

师:“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从来都不知道)“如许”是什么意思?(像这样的的,如此)

出示(9)指名读。

师:“希”现在怎么写?(希同稀)

(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读和理解词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阶段时,文章词句的特点。)

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完成课文纸的第一题,纠正坐姿和书写姿势。

学生交流答案。

回忆——相识——相处——别离

四、              回忆中的闰土。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句。

师:当你读这句时,你的头脑里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美。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碧绿的西瓜地,金黄的圆月。

师:把你看到的朗读出来。

总结:看到在夏夜的宁静。(在问答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生齐读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师适时评价引导。

再齐读。

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时的闰土,你会选什么?(机灵,机智勇敢,勇猛,眼疾手快)

把自己想到的词批注在这句话的旁边。

师生配合读,读出静的景,动的人。(景人分读)

五、相识中的闰土。

师:找一找,描写初识闰土的句子。

课件出示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学生齐读。

师: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闰土,你想到什么?(可爱的,朴实,健康)

从回答中选一个词批注在这句话旁边。

师和生总结:在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没有五官的详细刻画。

课件出示丰子恺的漫画,找出两个大师对人描绘的相同点。(都没有五官的描绘)

总结出:我们描写一个人,不一定非刻画五官,可以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六、相处中的闰土。

阅读相处片断,用四个字概括都讲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交流,师适时引导总结。(课件出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跳鱼)

在讲这几件事儿的时候,多次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

找出每处的省略号。

师:这个时候的闰土用一个词概括。(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选一个词备注在旁边。

课件出示(8)(9)学生齐读,师指导读出情不自禁的羡慕,不由自主的感叹。

师: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井底之蛙)

教师再次引导感悟后,指名分句读。

激情引导后齐读(9)

七、忆闰土。

课本打到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看到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忆起闰土,课件出示(1)女声读。

    选东西给闰土时,脑中跟出一个少年,课件出示(1)男生读。

    家道中落,遭遇变故,逢到困苦时,他会想起自己的玩伴闰土,课件出示(1)学生齐读。)

    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过去了30年,当再踏上故土时,母亲说小时候的玩伴闰土要来看你了,作者的头脑中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课件出示(1)学生再齐读。

八、师总结,结束本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7:35:26 | 只看该作者
守望语文家园

——从《少年闰土》说起    罗才军

一、为什么教《少年闰土》

   鲁迅先生文品及人品的喜爱,是对浙江绍兴农家孩子童年生活的重温,我本身也是浙江人,和鲁迅先生是老乡,见到这些文字,是如此愉悦,如此亲切,如此独特。

   教鲁迅先生文章大可以轻装上阵,抛开控诉与悲哀,可以把这篇课文落实到它的语言功能和结构特点上。

课文由回忆引起,次写相识,详写相处,语言文字真切婉转。

   这篇文章没有太多控诉,多的是童年的留恋和回忆。教的时候可以将与语文对接的东西吸纳遘。

做为同乡,写的很多东西都很熟悉,容易引起共鸣。选择这篇课文,既有对文章的认同,也有对文章表达风情表达的认同。

二、教什么。

   字词上不很难,难的是文章中有文言言词汇,所以课上花很多时间检查预习,检查了学生的阅读,字词理解和读法。

   进入文本,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自然段,感受到密集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纺织出宁静,辽阔,浩渺的情境,语言魔力之一为“挂”,之二以“其间”开头。

   走进相识,从阅读走进写作,参透了写作方法。

   事件描写极富动感,运用短句,朗读上会加快语速,四件事详略得当,前后粘连,读后有回味之感,我关注的是密不透风语句中的省略号,四个省略号让人回味无穷,唤起自己关于乡村生活的回忆与想像,真正写作是打动心灵的,真正进入精神状态的。

   文章布局一气呵成。

   文章教学中折射出自己语文教学的三个追求:

1、内容人人看得见,从内容中来,得到的是形式,尽量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不仅外化还要内化。

2、作者思有路,遵守作者思路,各类型在教的时候一宁要遵守类型特点。

3、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

    学生阅读四种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做出解释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做出评价能力。



    罗才军:让孩子多读书,不要忙着让孩子做摘记,会消失自己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