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案例 范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7:5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五年级四班的音乐课,我今天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祖国印象》,这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主题鲜明集中,语言简练形象,歌词通过一系列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热爱祖国的歌曲,准备在同学们学会歌曲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唱、演演、拍拍、跳跳、画画、说说等来一个祖国颂的综合活动。发声练习也是准备的与歌曲有关的断音练习。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断音练习短促而富有弹性,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祖国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祖国印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我们想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来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铃儿响叮当》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补充歌曲,尽管是首补充歌曲,但我对这些补充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过几天就是圣诞节,虽然是西方人的节日,但我们也有理由来与世人共同庆祝一番,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预先来庆祝圣诞节。”“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急待的情绪溢于言表。

就这样,同学们学唱起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学的非常快。学会后,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有的学生扮演圣诞老人,有的学生跳起了舞蹈,有的学生边唱边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一个个显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投入。

案例分析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如果我按照备课本去强行完成预定的教学歌曲《祖国印象》,而不顾及学生的身心感受和渴望心情,显然不是新课程实施的原意。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更是活的。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抛开教案的束缚,抓住机会及时展开灵活教学。在这堂音乐课上,学生显得是那么的快乐和兴奋,他们的创造表现应得到鼓励,因为他们在这堂课上快乐的学会了歌曲。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堂课后,学生们更好的对每首歌都进行了认真的学唱,并进行创造性表现和感受,真正在歌唱中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不是我们新课标所要实现的吗?

  宝城街道北寺小学     张素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7:55:02 | 只看该作者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案例 一)

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快乐成长

《大鹿》  教学案例

西罗园第五小学   史文艳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 。利用故事导入法真切感人,能够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发动他们的情绪想象。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我在《大鹿》一课中利用故事导入的方法,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复习欣赏《龟兔赛跑》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快进 来咱们”,并从动画中的小兔导入歌曲《大鹿》等内容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参与音乐活动:

(一)设计情境,见境生情。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龟兔赛跑》,这节课,我们班的张文婷同学带来了一张《龟兔赛跑》的光盘,老师截取了其中龟兔冲刺决胜负这一段请大家欣赏。

谁能告诉我龟兔决胜负的时候,其它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学生答:在给乌龟和兔子加油。

你们想不想给他们加油呀?

学生们摩拳擦掌,准备投入到为乌龟和兔子加油的行列中。

    (二)进入情境,入境受情。

     今天老师想让你们用一种新的口号来为他们加油。出示节奏难点“跑跑 跑快快”。同学们练习。

     结合欣赏曲《龟兔赛跑》中龟兔最后冲刺的片段录音放光盘,学生们高喊着节奏口号,挥拳跺脚为乌龟和兔子加油。

     小兔在和乌龟的比赛中输了,垂头丧气的往家走,忽然从后面传来了枪声。(教师打鼓模拟枪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教师跟录音按节奏读歌词)

     学生答:小兔被猎人追赶,大鹿把它给救了。

     说的好极了!刚才我们听的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大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7:55: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二)

构  建  学  生  的  课  堂

欣赏课《欢乐颂》有感

丰台五小    刘洪兴

我连续教了几届六年级毕业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我越发感到:时代不同了,师生都一样。以前我总把自己放在高位置上俯视学生,得意于老师的权威,尤其是上欣赏课,我的夸夸其谈会让他们听得入迷,没办法,谁让我把教材外的东西多览了一些呢,学生只能伏首听耳。不过今天这样的如法炮制,却让我失去了绝对的优势,除了我要更多地倾听于学生之外,还总觉得在交流上缺少点儿真情。事情是由“贝多芬”引起的——

我们就要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了:歌曲《土拨鼠》、欣赏曲《欢乐颂》。其实,刚刚学完第二课就有学生问我:“老师,该学贝多芬了吧?”我说:“是的”。心想:等着吧,讲欣赏可是我的强项,会让你听个够。没曾想一到上课,这个学生拿出了文曲星,要给大家读贝多芬的故事,我一看有人想替我了,便顺势满足了他,接着又有几个学生举着书示意也要“发表”,好!我一并准许……学生读着、享受着自信,我听着、思忖了许多。快下课了,我灵机一动向学生宣布:第三单元我们采用自学及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随后我把这一方案也推广到了其他几个班。于是,“资料”铺天盖地地来了——网上下载的、书上复印的、个人手抄的图文资料;录音磁带、cd、vcd、电脑光盘等音像资料,还有小小的mp3也放在耳边让我独自享受一会儿,丰富得简直要把贝多芬搞个明白,我感到了学生的“伟大”,感到了他们那种充满活力、蓄势待发的能量。不能坐以待毙了,要从新进行案头准备。我再次阅读教参(尽管是教了几个回合)、学习新课标对欣赏课的要求、大量查阅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作品、趣事、家庭、朋友、老师、演出经历乃至评论家眼里的贝多芬等)、购买了多片欣赏教学软件,似乎建造了一个“贝多芬的庭院”。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补充着,还结合原词把《欢乐颂》唱了一遍又一遍,群情激昂、振奋,做着指挥的手势连我也带动起来了,六(4)、六(5)班同学不但用口琴吹奏,还为旋律编配了下三度和声,使音乐有了立体感,我连忙引导他们在歌曲的半终止和终止处进行了变化的处理,加深了学生对和声知识的学习和对音响效果的感受。

多媒体教室的内容总汇,是每个人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不但自己学会了歌曲《土拨鼠》,就连较难的6/8拍旋律也唱得动了情,不爱张嘴的学生都投入到了歌曲的意境之中,至于《欢乐颂》的整个乐章,贝3(英雄)、贝5(命运)、贝6(田园)等交响片段、《献给爱丽斯》、《月光》(小语12册将讲到)等钢琴名曲更是让他们听得入了神,最后我干脆把鼠标也交给了学生,即刻那种当“老师”的自豪便毫无掩饰地喜上眉梢。在欣赏当中我不时地把他们领进我的“贝多芬的庭院”,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或评论,不露痕迹的示范性演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后来他们不再把查询的资料推给我了,而是留给自己展示,并从中学会了筛选和整理。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内化,演说起来更加自如,不断的文思、乐思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我欣赏着——既欣赏作品、也欣赏学生。

在本单元的内容学习中,我们共收集图文资料近百页、音像资料17件,课件9片次,涉及教材以外的贝多芬作品十几部,其中利用上网、文曲星等现代化手段查询资料的占80%,教学中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学”相长,获益匪浅。虽然上了四课时,但师生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正象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对贝多芬的爱与敬,历经人世沧桑、劫难而不衰减,距离逾远逾受到珍视。”

实践证明,让音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构建学生的课堂,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 14: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