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 第三节 心理障碍及其咨询 是否有心理障碍,要看心理问题是否能自我调节和是否构成健康发展的障碍,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小学生都是属于心理健康范畴的,只有当行为问题严重,并妨碍了个人的正常学习或生活,我们才应该去考虑这种问题是否应被列为是心理障碍。
一、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咨询
对于小学生来说,躯体反应往往是心理障碍的提示信号,就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来看大致分三大类,即:躯体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
(一)躯体障碍
一些躯体性障碍表现为器质性的问题,如神精性厌食,偏头疼,遗尿,抽动症等.也有一些躯体性障碍是由于心理的原因而出现的问题,如选择性缄默。
对于我们常见的小学生的躯体障碍应在教师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时,就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针对个种症状的同学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如厌食障碍,可在咨询后进行系统脱敏治疗。咨询,可为他们准备一些知识性的材料,如饥饿造成的营养不良的严重性,调节饮食习惯可以改变身体状况等,咨询取得成绩后,这时就要采取系统脱敏技术来消除学生的厌食心理,帮助他们改善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达到治疗的目的。
选择性缄默,这种小学中高年级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依赖心重,独立生活能力差,或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引起感情创伤导致性格孤僻,情感脆弱,语言较少,甚至在人多的时候拒绝讲话,只对较熟悉的人讲话,因此,在咨询时,教师一定要采取主动方式,设计开导,鼓励学生多说话,创设环境多与同学交往。同时要与家长沟通,共同改善家庭与学校的心理气氛,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对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做到在耐心,而且要避免强迫干预。
(二)情绪障碍
小学生的情感情绪障碍较多,如情绪激动,易激怒,过分的担心,恐怖,焦虑,胆怯,情感脆弱等。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如小学生常见的学校恐怖症,由于家庭的溺爱使孩子形成了强烈的依赖,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缺乏安全感,不愿上学吃苦。对这样的学生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应与父母积极配合,互相参与,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气氛,改善学校环境,协调与同学间的关系,建立伙伴间的友谊,在咨询时可对他们施加暗示,使他们沿着咨询老师引导的方向去思考,去体验,以调节和改善他们和心理状态。
又如情感脆弱,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特点,使得独生子女在绝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受到娇宠,溺爱,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至上地位,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缺少应对的心理,不知所措,在心理上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偏差,或是盲目自大,或是在挫折面前自卑,这些情感意识上的脆弱在小学生群体中很常见。中日两国小同学的夏令营较量就是一个例子。如何教育学生自强,自立,坚强,勇敢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教育时,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创造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环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寻找自己的成功之处,培养自信心,让他们不仅在学校,家庭中受教育,还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着自己坚强,自立的品格。
(三)行为障碍
小学生的行为障碍是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品行障碍等。
我们最常见的小学生行为障碍是多动症,它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冲动,是一种综合性障碍。发病年龄多在8—10岁。因为正常顽皮儿童也有好动表现,因此在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多动症时,一定不要轻易断言。一般都需要对学生观察半年以上,如发现其在学习或做某件事上不能控制或仅能控制很短时间;或在接受批评后,总是“明知故犯”;或长期有反常行为,不守纪律,好惹事,不讲礼貌,干扰他人,对自己的问题缺乏认识;或学习困难,在言语表达,思考,抽象综合能力等方面较差;或有抽搐症等等的一些问题,才应考虑该生是否具有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在咨询治疗时应多采用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咨询人员应以同情的态度对对待他们,因为大部分多动症的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现象,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同伴的指责而深感痛苦。所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
其次,要与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协调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让家长认识到,责骂,惩罚只会加重他们的病症,使他们更自卑,孤僻,甚至造成反抗心理。教师不能厌弃和歧视他们,对其微小的进步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者,要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改善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并注意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另外,在生活,学习,交友等其它方面,也应给予反复的指导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