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工作案例范文小学数学工作案例作业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7:0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图形与变换——《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
作者及工作单位
康平( 郭庄镇中心小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分析
上册学了直角,本册借助它接着学习钝角和锐角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能正确判断直角,但是判断角的大小可能又有点难度,毕竟不是实物的比较,观察方法有所不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设计多种形式学习,反思不足与收获,通过游戏,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使学生初步建立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二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 知
三学生实践应用
四学生游戏活动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谈话:节假日,同学们一定去儿童公园玩过,谁愿意把你玩过些什么告诉大家,.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儿童公园玩玩好吗?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本第37页的主题图(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
2操作体验,(初步感知直角.锐角和钝角。)
(1)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拿出准备的角放在桌子上看看学生能把他们分成几类(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明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小结: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相互讨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是锐角还是钝角?
3体验练习:投影(略)
让学生指出图形各角名称
4(1)让学生折出不同角,相互辨认
(2)老师把一同学眼睛蒙住,另一同学把折成的角让他摸后看能否说出是什么角,组内同学交换活动
5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6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后练习(略)并学画各种角。
1学生按要求活 动。
2(1)学生讨论(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看等方法)学生活动抢答汇报:一种分两类:一类直角;一类不是直角。二种分三类:直角;比直角小;比直角大(2)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学生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看等方法
3学生指出所给图形各角名称(略).
4学生游戏活动
(1)比一比,折一折不同角,相互辨认.(2)摸摸猜猜组内同学交换活动
5完成练习九的第1和第2题
6练习画各种角。
.
1激发学生求知欲 。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能力 。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更易理解所学知识。
6巩固所学知识能力。
板书设计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优秀:能很快独立分辨出直角.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快速画出各种角,还能比较其大小。
2合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说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3不合格:不能分辨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反思
1数学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最终目的。
2在教学中,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学生在玩中学,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这样的学习中合作,学生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合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的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4当然,我也知道自己经验不足,存在许多缺点:如时间把握不好,总是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练习不够充分,以后应好好注意。
5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常常会有意外的情境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时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思路,这方面我应注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7:01:1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教学案例
作者及工作单位
献县河城街镇万村中心校      崔春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步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通过“摆一摆”的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意识。
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67页。使学生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发现呢,激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会学会更多、更好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摆一摆”的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讲故事
























3:合作探究






















4:应用拓展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想认识吗
师:是小兔子、小黄狗两个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在进行“森林数学知识大赛”,由羊伯伯当裁判,谁答对一道题,就奖励给谁一朵小红花,最后羊伯伯宣布小兔子得到了今天的冠军,小兔子可高兴了!你们知道羊伯伯为什么把冠军给了小兔子吗(边说边用电脑出示该图片)
师:噢!原来是这样,怎么知道小兔子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要想评出“冠军”就要比一下得到红花的多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比多少”(板书)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画(主题图),看看图上有什么,能不能把它编成一个美丽动听的小故事?
同学们可以先把你的发现相互说一说(小组讨论)
师:哪个同学自告奋勇的把你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
小朋友们讲的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美丽动听的小故事,通过这幅图你发现了和数字有关的问题吗?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内的小朋友。(小组讨论)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一只小兔子搬一块砖,小兔子和砖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师:你们真棒!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的数字问题呢?
师:哦!那我们可以怎样说?
师:还可以怎样说?
师:你们说的真好,图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
师:你们真聪明,一幅图就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摆一摆
师:下面老师邀请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摆卡片”,拿出你们手中的卡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摆的好!
游戏的规则:以二人为一组,由一个同学摆卡片,另一个同学对齐摆出和他同样多的卡片。
(小组合作,边摆边说)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摆一摆,说一说。
师:你们摆的可真好。
第二个游戏规则:还是以2人为一组摆卡片,一个摆的多些,一个摆的少些。
师:你们摆的很好,说的也很好。
师:同学们合作的这么好,想一想,怎么摆,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谁摆的多,谁摆的少,或是同样多?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我们在学习上就应该这样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
1、联系生活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的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比比谁聪明
师: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穿珠子,今天他特意穿了一串好看的珠子带给大家,但是他遇到难题,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
好,小朋友们听好:黄株、红株穿一穿,穿成链子一串串,红、黄两株谁多少,大家一起来判断。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纸,判断一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多,把你的想法在你的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多、好!

生:想



生:因为小兔子得到的小红花最多




生:小兔子得到5朵小红花,小黄狗得到朵。





生:通过比较知道的




生:喜欢




生讲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





生:从房子上面的兔头像知道的




生:非常活跃的进行探讨






生:我发现有4只小兔子,3只小猪……
生:我发现一只小兔子搬一块砖

生:一只小猪吃一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
生:我发现一只小猪扛一根木头,还剩一根木头。
生:小猪多,木头少
生:小猪比木头少
木头比小猪多
生:…….


















生:XX摆了4张卡片,我也摆了4张,我和他摆的同样多。


生:我摆了4张卡片,他摆了5张卡片,他比我摆的多些。
生:我摆了5张卡片,他摆了4张卡片,他比我摆的少些。
1:数一数,标上数。
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生:……









生:愿意
生:……
以小动物的故事做开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摆一摆”的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意识。
板书设计
板书    比多少                       4只小兔       多
               3只小猪       少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多多少”“少多少。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形象的理解问题,我采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学具分析,用小圆片和小棒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摆出来。但在操作中发现,学生根据学具或图示很容易看出谁比谁多几个,说得很正确,但到列算式的时候,他们却无所适从,不会找数量关系。
于是针对一年级年龄的特点,我有意引导他们总结做这类题的几个步骤:
1:先数出所给的两种图形或两种事物的数量,在旁边写出这两个数字。
2:看问题是什么?如果是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如果是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用减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7:01:5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时间的计算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作者及工作单位
赵军合   新乐市东阳学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3、使学生在亲手制作作息时间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具体,那样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单位之间的进路也比较复杂,因此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力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理解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具体知识。                                                           2、安排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多操作。教材在练习中还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时钟和分钟的基础上进行介绍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会感到比较吃力,因此给本章内容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时,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时分秒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 1小时=60分
2、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1综合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的基础知识。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3、指导学生制作作息时间表,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3、使学生在亲手制作作息时间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时分秒三者之间的关系。
2、时间的计算方法。
3、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难点:1、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和计算。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时间的计算                                                                               教师活动1、出示例1的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图中小朋友说得对不对。2、肯定学生的答案。出示例2的示意图,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活动吗?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4、肯定学生的回答,对有独特想法的学生予以表扬。把记录卡发给学生,让学生计算从自己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5、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结果。                                                   
学生活动  1、认真地观看图片,判断得出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2、让学生展开讨论。3、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4、领取记录卡,在记录卡相应的表格内填上从自己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5、积极讲出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同城、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添一添、算一算                                                                                                                                         教师活动1、出示教材的示意图,提问:你们知道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2、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在上面填上相应的作息时间。3、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制作成果,让学生比较谁做得最好。4、就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早上几点起床,谁起得最早,谁起的最晚。5、对早起的学生表示表扬和鼓励。而对睡懒觉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养成早起的习惯。6、继续就学生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提出问题,比一比谁的睡觉时间最充足等。7、告诉学生8小时的睡眠时间是比较充足的,睡眠时间太长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学生活动1、兴趣盎然的观看图片,观察到图中的小朋友在制作作息时间表。2、学生领取卡片,认真回想自己的大致作息时间, 并将其认真填在记录卡内。3、相互交流作息时间表。4、举手发言,说说自己起床的时间,与同学互相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睡懒觉。5、谨记老师的教诲,明白要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6、认真计算出自己的睡觉时间,然后与同学交流。7、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巩固练习                                                                                   
    1、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1)运动员跑100米需要7-------                                                               
     (2)小明去学校大约需要走20--------                                                            
     (3)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需要24---------                                                      
      2、比较大小                                                                                    
       4分-----40秒       3小时-----100分      210秒-----5分    4小时-----240分
3、王叔叔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去办事,本来火车是再下午3:45到站的,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是什么时候到达北京的。
四、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分与秒的关系、时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五、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7:03:0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
作者及工作单位
正定县回民小学    冯贵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比较两组同学摆小球的个数,计算水面的平均高度,情境判断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学情分析
我担任的是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在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有时太顽皮,有些难于管理。
本节课的认知障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小球的个数数不相等时,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怎样比较才同样多呢?”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和广泛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的意义,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情感目标: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设置情境,自主探究。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出示水槽。
师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把挡板拿开,出现了一个水平面,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叫做“平均高度”。





1、出示小球。
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同桌讨论后交流,说明理由。
2、出示平均数的概念。学生理解。
3、回到小球图,直观再现,让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平均数(5是6、7、2的平均数)。



出示木块演示。
(1)让学生小组讨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得出: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即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
师: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1、“哪一组成绩好”,学生独自完成后交流。
2、智慧岛:
(1)“求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学生独自完成。
(2)“小丽上学,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独自完成。
(3)小明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想一想”。让学生认真阅读后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1. 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 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让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自己独立观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其他同学讨论解决的方法,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求平均数的方法。
交流汇报,得出: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历一个猜测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 “平均数”,埋下伏笔。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除老师评价外,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平时我还常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学生数感较强,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还原统计图的过程中理解它的“虚拟”。如何感知平均数的区间,让学生观察课件上最多最少平均线3条线之间的关系,再闪烁最多最少两条线,学生直观感知了平均数的区间,为什么平均数会出现在最多最少之间,学生用“移多补少”来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做得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时,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