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7 16:48:26
|
只看该作者
答题内容:
一、什么是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是一种考虑对应、考虑运动变化、相依关系,以一种状态确定地刻画另一种状态,由研究状态过渡到研究变化过程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的本质在于建立和研究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地说,函数思想体现于:
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各个量之间总是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即“普遍联系”的观点;
于“变化”中寻求“规律(关系式)”,即“模式化”思想;
于“规律”中追求“有序”“结构化”“对称”等思想;
感悟“变化”有快有慢,有时变化的速度是固定的,有时是变动的;
根据“规律”判断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并把握未来,即“预测”的思想。
于“变化”中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做出预测,不仅仅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函数的核心就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的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学生愿意去发现规律,并能将规律表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就是函数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二、函数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原则
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于变化之中寻求不变,并把握规律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意识性原则
意识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能够自觉地觉察到蕴含于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函数及函数思想,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到它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习它的重要性。
2.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直接点明,而是有意识地将某些抽象的函数思想逐渐“融进”具体的、实在的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函数有一些初步的感知或直觉,但还没有从理性上开始认识它。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在渗透函数的思想。对于函数思想,在小学教学中没有必要直接点明,教师只需要将其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变化”、“变化规律”、“关系”、“不同表示方法”等函数概念的本质即可。
3.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思想方法的学习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函数及函数思想”,在第一学段定位在通过求解一些简单而现实的问题,感受到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着的事物和现象,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二学段则通过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学习寻找规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掌握这些规律;第三学段则是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有关函数的基本概念、知识,了解研究函数的一些基本过程和方法。函数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应在教学中长期积累、反复渗透。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的思想方法就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联想、转化合理地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使问题获得解决。函数的思想方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第一,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探索规律”,而“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的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我们需要两方面知识的探索:对数或者图形排列规律的探索和对运算规律的探索。
第二、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在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后我们可以设计“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课上设计这样的环节: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围长大方形或正方形,你能围出多少个?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多少?并填写如下表格。
学生经过研究可以得到:长7cm,宽1cm;长6cm,宽2cm;长5cm,宽3cm;长4cm,宽4cm(正方形)这四种长方形,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地熟悉到:要想得到最大的面积,就要把所有的长方形逐一例举出来往比较;而要想得到不同的长方形,必须在保持周长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由于长逐渐地减小,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宽必须跟随着不断地增大。这样就把“静态”的学习变成了“动态”的研究,而这种由“静”到“动”本身就是函数的本质。因此说,是函数思想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动”了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这样也更有利于渗透函数域的概念和极值的概念。
第三:对运算规律的探索。
对于“乘法中的运算规律”的探索:乘法口诀的学习是“一串一串”的,使得在学生编口诀、背口诀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乘法口诀表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个规律,基本数量关系、图形位置与变换——对“关系”的体验,在认数1—10时,呈现将物体的个数与点子图进行一一对应的图像,在具体实物与抽象的数之间建立起桥梁的作用。在教学比大小时又都呈现将两部分物体分别排列起来,一一相对,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折线统计图渗透函数思想。从图像中可以自然的向学生渗透变化的量等函数思想。任何一个有序数对与坐标系上的点“一一对应”等等。将对应关系以图解的形式渗透。“多对一”的这种“关系”在小学不是很常见,但是学生也有一些体验。学生认识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就是算式左端的两个数与右端的一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它就可以作为函数思想的渗透点。
第四、利用数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函数思想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和掌握了许多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其实当这些数量关系中的某一种量固定后,另外两种量在变化时就构成了函数。
以简单的解决问题来说,我们可以把封闭的题目改编成开放的题,如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两个条件补一个问题,或给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补上另一个条件。例如,学校有120名学生排队做操, ,可以站几排?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点儿变化,当把学生的各种补充条件汇集到一起时,学生就会认识到:可以站几排是随着每排人数的变化而变化着的;而每排的人数也会有一定限制,至少不会少于1人,至多不会超过120人。这个范围所蕴含的思想就是函数中的定义域和值域。我们看到这种开放不是简单形式上的开放,而是建立在函数思想上的有目的的开放。
函数是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使小学生经历一些函数的雏形,丰富他们对函数的感受,有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刻性,有助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本次研究基于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函数认识的现状的调查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试图通过澄清函数的概念、什么是函数思想后点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函数思想,帮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