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作业二参考答案:通过学习“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课程,请你简要介绍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教学策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24:18 | 只看该作者
答题内容: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三.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24:33 | 只看该作者
答题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要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足见数学课程对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视。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你都能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是多么的密切。历来数学教学中,我们也把数学应用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鉴于这样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三年级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作为数学老师应该把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把知识的应用作为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是一半。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自身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数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的引入就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再如:三年级下册有许多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等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与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三、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掌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但是学生往往忽略横式答案的书写格式,常会忘记写余数,缺乏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情况,我设计了一道情境题:
老师准备和36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只能座6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学生列式是36+1=37(人),37÷6=6(条)……l(人)。
这次余数l没有丢掉。为什么不能少写l 呢?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把1漏写了,如果验算的话,结果会和题目的总数37不相符合了;有的说,l是余下的l人,也要去划船的,不能随便的就少写或者漏写了;有的说,做完了题目就要细心检查,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学生的回答真有一翻道理,原来余数是有实际的意义的。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搜集应用事例,体会运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三年级下册中质量单位吨的产生与用途,小数的产生与发展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五、创设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分小组活动, 找一找生活或教室里的物体,估计他们的面积大小从而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觉得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25:31 | 只看该作者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也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方法,并且这些策略、方法是在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践了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互动等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说明运用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
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是答问式对话,让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对话中,教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在本课中,初次认识东北面时,教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在正北面吗?在正东面吗?(不是)看来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一些,同时它也在学校的北面偏一些,即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给它一个新方向——东北面。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位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并不能正确使用,教师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简单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 “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之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位就称为“东北面”。这就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生生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如本课中,在学生认识东北面后,教师出示西南面的公园让大家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西北面、东南面的建筑物让学生说出方位,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表达起来就较为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环境的互动:本节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在教室的南面墙壁上挂了中国结,在西北面放了一个盒子。让学生说说教室的各个方位有什么东西。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
二、合作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下面以四年级“怎样滚得远”一课为例说明合作教学策略的使用。
编制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桌两人成一小组,可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可根据特殊的合作内容组成特别的学习小组。
师:这个实验我们全班一起做好不好?
生:不好,我们分小组做。
师:那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在实验中分别要做什么。
生1:实验要一个人负责滚,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观察看量得是否准确,还要有人记录。
师:一个人测量行吗?
生2:不行,要两个人。
师:这个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一些器材,因此还要安排同学负责有关器材的事情。
这样的分工明确,学生到操场后,就很快进入实验环节,实验进行得很顺利。
合作讨论实践方案。如在本课中,在实验操作之前,学生先在小组内思考,实验可怎样操作,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讨论实验的注意点。
师:你们认为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斜坡)
生1:小棒的两头要一样重,这样才能滚得直。
生2:滚的时候不能推,要让小棒自然地往下滚。
生3:不能有人站在前面,不能挡着小棒滚。
生4:滚的时候要放在同一位置上。
师:为了使滚的时候从同一高度滚下来,我们可以从哪里往下滚?
生:从顶部。
师:我们可以从顶部,也可以从同一指定高度往下滚,我们统一从所画的这一条线开始滚。
生:斜坡不能随随便便地移动,这样会影响测量的数据。
师:只测一次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测几次呢?
通过这样的对话,既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前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实验的操作活动就能顺利开展了。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学生根据方案开始活动,教师相机进行观察与调整,适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变监管者为引导参与者,积极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合作成功。
合作反思,深化认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分小组讨论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向生活延伸,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师生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着重评价学生实验的态度,合作的态度。
三、参与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下面以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说明参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全员参与。问题的提出、实践的操作、结论的生成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全员参与的活动,可以是个体独立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共同参与。“找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根据盆花的摆放规律,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在此基础上,关于彩灯、彩旗的问题都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再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的全过程。
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愿意主动参与。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要加强参与指导,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得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与参与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要给予表扬。如“找规律”的教学中,当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请这个学生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接受其他同学关于这种解法的提问。学生对这种生生对话很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你的算式中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算下来的7的单位为什么是组?”“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你怎样说明第15盆花就是红花?”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对这个算式的理解。主动提问,是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结果。
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学生参与的要求和程度应有弹性,参与的方式要有不同,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解决彩灯的规律问题时,教师提出你可以用你刚才的方法,也可以用刚才其他同学的法,如果你会几种方法,可以都试一试。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而且易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四、问题引导策略及实施方法
教师用问题引导调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做数学、生成数学结论。
问题引导策略的重点在于产生问题。在一节课中要围绕学习内容产生多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问题产生的先后次序来看,主要有:(1)目标性问题。围绕教学的重点产生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教学中要解决的大问题,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课,围绕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2)过程性子问题。为了解决目标性问题而产生的子问题。教师和学生围绕目标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产生的一系列过程性子问题的思考与对话,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研究过程来看,有观察性问题,通过对一些现象和规律的观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反思性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和知识获得后,都会产生一些以比较、小结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反思学习内容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反馈性问题,学生完成任务后,在汇报时提出的问题,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问题。
问题引导策略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关于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话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的方向。问题引导策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有方向、实践有方法,探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绝不能用教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下面以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说明问题引导策略的使用。
产生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学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牙膏盒和粉笔盒,让学生看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从口袋中摸一个长方体,要求摸出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出这是长方体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这时产生问题: 怎样描述长方体的特征?这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
对话研究产生过程性问题。围绕产生的大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有可能又会产生解决大问题的小问题,进而围绕这样的大问题或小问题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本节课产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大问题后,教师和学生对话又产生了以下子问题: 仔细观察长方体,你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长方体面的特征、棱的特征是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研究?通过对话,学生知道了不仅可以用看的方法,还可以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是探究式的活动,可以是体验式的活动,也可以是验证式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法的内涵,形成能力。如学生探索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时,学生先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自主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发现: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棱是平行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当教师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就自然生成了“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就形成了丰富的体验。
    尝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练习,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过程中,通过长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学生获得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对正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方法的过程。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了长方体?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让学生独立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找到正方体的特征。
    反思延伸,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反思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让学生永远充满对数学的好奇。研究好正方体后,通过研究“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结全课时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不仅整理所学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感受到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联想到,提出给你一个长方体,怎样变成正方体?会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出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25:39 | 只看该作者
答题内容:  


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所谓“学以致用”,应用意识的培养能够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有利于学生建构学习模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请你简要介绍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说明是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

通过学习,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老教师起着连接两者的桥梁作用.

第一,为了让生活更好的走进课堂,在创设情境、选择例题、巩固练习时多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李叔叔带200元钱购买一些体育用品。羽毛球拍每副86元,乒乓球拍每副88元,羽毛球每筒14元。估计一下,买这些体育用品,王老师带的钱够吗?实际要花多少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自然地感受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了简便运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第二,在巩固练习中发展应用意识。从知识的掌握到灵活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呈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如教学“平方千米和公顷”之后,让学生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在小组里比较、交流。这样的练习,既帮助学生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收入情况,需要纳税的算出纳税金额;最后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有关我国税收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整个活动,引导学生由对书本数学的学习过渡到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课程应力求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际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