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和信念
教学计划中没有一门课程不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世界观。某些真理和规律
性,比如数学概论,似乎与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相去甚远,但它们对科学信
念的形成却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人在认识这些真理和规律性时,在通过实
践检验其正确性时,同时在进行着自我肯定,感觉到自己身上的积极的力量。
数学用真理来进行教育,因为真理是通过劳动认识的,学校多年的工作充分
肯定了这一点。
人的世界观,这是个人对真理、规律性、事实、现象、规则、结论、思
想的态度。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就是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中去。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就是从培养世界观开始的。
人在少年期总是力图更多地了解和概括一些东西。当一个人的思维上升
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他似乎在环顾周围世界,同时感到自己是世
界的一分子,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这时世界观的形成就开始了。
我们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少年在自己的智力劳动中,在教学中把自己
提高到形成世界观的阶段上。不允许不加思索地死记、机械地识记,这是很
重要的。死记硬背不仅是智慧的大敌,也是道德的大敌。在死记硬背时作为
积极的创造力量的个性正在消失。
在五年级时开始系统地学习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科学原理课程。我们
尽量使这三个部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在少年的意识中构成一幅
周围世界的图景,而且帮助他们确立自已对世界,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对自己的观点。我要特别强调这三个部分的教学的有机结合的意义。没
有关于人的知识,教育将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如此重视心理修养的原因所
在。
缺乏基本的、这个年龄所能接受的关于宇宙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就不
可能是全面的。从五年级起直到完成中等教育,我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宇宙的
讲座:地球和太阳系、银河系、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毕业班时开
设天文学基础原理课程,这些讲座到此就结束了。
我认为,由同一位教师向少年讲授有关心理修养和宇宙的基础知识,是
很重要的。这种和谐一致的教育其意义就在于,在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
的广阔背景中进行着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形成科学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质
就是这种和谐一致。在阐述关于自然的科学基础知识时,我们,生物教师、
物理教师、化学教师、数学教师、自然地理教师,都尽量做到一点:要把对
大自然的揭示作为认识世界和对个性的自我肯定的广阔天地。
恩格斯把大自然称作辩证法的试金石。这一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思
想的源泉。在贯彻这一思想时我们努力做到使人在认识自然、掌握辩证思维
的同时,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
充满朝气的世界观是个人充实的精神世界的基础,没有它就不可能有集
体的活跃的智力生话,不可能有学习的愿望,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也不
可能有对知识、书籍、教师的爱。我们教师要在少年的意识中提高人的价值,
用知识去激发他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教育者,因为这样做
我们把自己的学生拉到了自己的身边,在他们的眼睛里我们的知识不再是一
份必须例行公事式地熟记的材料,而是我们慷慨地与他们分享的精神财富。
要通过认识和洞悉世界的奥秘去提高人的价值,就必须满足И.H.乌里扬
诺夫在自己的书信和报告中多次提到的一个条件:教师知道的东西,必须比
他给予学生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如果他在传授知识时必须拿出自己知识
财富中的一小部分,他就能把关于世界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少年在听关于
绿叶中发生的复杂的生化过程的讲述后不仅知道了,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不以
人的意志和意识而转移的,还知道了人为探索自然的奥秘做了些什么。如果
一个教师能感觉到,他需要讲些什么才能使学生通过投身于人类文化的世
界,通过不屈不挠地追求对真理的认识,从而使对世界的认识能提高对自己
的认识,这样的教师在知识的宝库中找到的正是能明显地体现人的伟大的那
个鲜明的形象和思想。
O.И.斯捷潘诺娃老师在讲述绿叶是有机物的实验室、地球上生命的源泉
时,她在少年的意识中塑造了 K.A.季米里亚泽夫的形象。季米里亚泽夫在造
福人类的高尚的劳动激情中,不仅看到了肥沃的土地,也看到了受着饥寒煎
熬的贫困的农民;不仅看到了明媚的阳光,也看到了在大气层中和太阳内部
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过程以及无数极微小的细胞。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热切地观察世界,力求概括无数的事实、事物、
现象,在这一阶段将知识予以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教学与教育的结
合。少年感觉到、体验到自己正在吸收人类的智慧,体验到想知道一切的不
可遏制的冲动。大自然为他打开了发挥创造力的无边无际的天地。我们总是
力图使认识过程成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数学课、
地理课上,在举行关于宇宙的讲座时,他们扮演着积极的研究者的角色,对
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教学中的研究因素,是使人得到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
条件。没有智力的表现,没有紧张的思维,就不可能有个人和集体的智力生
活,也不可能有精神财富的交流。在获取知识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人不
仅仅在知道点什么,他还在证明点什么。他在肯定真理的同时也在肯定自己。
当掌握知识的过程明显地具有从具体事物向反映普遍规律的抽象真理过
渡的特点时,特别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采取研究的态度。在生物课、物理课、
化学课、数学课上常常出现这种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我们每个教师都认识
到,发觉学生的天赋和启发他们对自己的这门学科的爱好的艺术,就在于把
学生变成知识的积极的猎取者,事物、事实和现象的积极的研究者。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和在课外完成的作业,都使他们有可能似乎是在发
现真理,从观察中得出结论。我们并不认为智育,尤其是科学唯物主义世界
观和信念,是通过分散的各堂课的轮流教学形成的,不把重大的真理看成是
由各堂课上阐述的许多小的真理积累而成的,而把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信
念的形成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不间断的、长期的过程。我们深信,如果各堂
课的教学在少年的意识中结合成一条通向认识世界的路线,而研究是形成这
种结合的起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少年才会对各堂课的教学感兴趣。每个教师
都为他们提供了需要他们持续地进行探索的作业。一些研究作业是观察,另
一些作业要求人积极地参与到现象之中去。例如,生物学布置了下面这类作
业。
1.观察各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试对下面的问题作出结论:果实的特性
与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它的繁殖特点之间有什么依存关系。
2.在施有机肥和矿物肥时,请观察谷类作物的生长和成熟速度。请对谷
穗和谷粒数量的多少与施肥的关系作出结论。
物理教师给五年级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观察自然现象和劳动过程。
我们把这样的观察看做是积累问题,因为在进行这样的观察时少年边观察边
思考因果联系的实质,感觉到周围存在着多少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花岗
岩在环境的影响下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他们在畜牧场、打谷场、机械车间中
看到,怎样从一种机械运动转变成另一种机械运动。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
描述在我们的生产环境中出现的所有各种形式的从一种类型的能量向另一种
类型的能量的转换。少年们做了笔记,画了草图。他们观察得越多,发现不
懂的然而却是有趣的东西就越多。观察笔记本上布满了问号。观察是任何东
西都不能替代的思维的源泉。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智力劳动的性质
方面家庭作业应不同于课堂作业。积累需要进行认识的事实,积累需要进行
思索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智力劳动首先应是家庭作业的实质。
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越强,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精神
生活中起的作用就越大,而且在这样的研究工作过程中他们不仅进行认识,
他们还在捍卫和证实点什么。我们认为,对个人信念的最精细的研磨就是从
这样的研究工作开始的。我们仔细地观察了每个学生。令我们很不安的是,
我们发现在个别男孩和女孩的精神生活中缺乏个性,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观点和立场。这是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无原则性,有时甚至会导致阿谀奉
承。清除儿童身上的无原则性,要比清除成人思想上的无原则性容易得多。
我们努力使学习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让每个少年都去捍卫、证实科学唯
物主义真理的正确性。把科学的真理体现在生动的激情中,体现在忧虑、激
动和争辩中,这就是形成世界观和确立个性的基础。我们认为,教育者的教
育智慧就在于使每个少年成为为科学真理的胜利而奋斗的战士,这也就是人
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为科学真理的胜利而进行的精神斗争,构成了少年期教
育的实质。
萨莎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她似乎总是在控制自己不要过于坦率地陈
述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不安的是这个女孩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的热情。她的
母亲病得很重。几年来她的父亲像照料幼儿那样照顾着病人……有一天萨莎
听到有人说:“一个人病了,谁都不需要这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法则;为
别人的福利而奉献自己的人,这只不过是书上说说而已。”这番话是一个小
伙子与萨莎交谈时说的,而这个小伙子既不认识萨莎的父亲,也不认识她的
母亲。萨莎反驳他:“有这样的人。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在小学时我
就多次考虑过如何坚定萨莎的信念,但当时她的眼界还不够宽阔,她还不能
去概括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当时她的处境使这颗柔弱的心灵变得更
封闭、更孤独,因为她预见到了母亲的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的结局。现在这个
女孩知道的东西更多了,她能更深入地思考现象的本质了,现在可以进而去
磨练她思想深处的个人的信念了。我们委派她担任实验员的工作,在“自然
角”当生物教师 O.И.斯捷潘诺娃的助手。O.И.斯捷潘诺娃很善于激发这个
女孩子对实验的兴趣。萨莎为栽培植物准备好了土壤。女孩子为自己所做的
事感到自豪。她用自己的工作证实了,在她所创造的环境中正在开始着与自
然条件下相同的那些生化过程:正在创造有机物质。在女孩的悲哀的,似乎
是恐慌的眼睛中,燃起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思想的火花。女孩自豪地把她加工
好的那块地指给女友们看,那块地上麦子正在抽穗。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正在
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意志影响生活时,这种认识能使人得到多大的提高啊!
萨莎萌发了想知道得更多一些的愿望,她的思想深入到未知的领域中:有益
的微生物是怎样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的。在她的面前揭示了越来越多
的知识的奥秘,这些知识已超出了科学基础知识的大纲范围。她开始兴趣盎
然地阅读科普书籍。在“自然角”工作的两年内这个女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她不再默默地赞同她听到的所有的一切。她确定了自己的对同志之间的
道德关系的观点。往往她还与人争论,捍卫自己的信念。
积极地认识自然和劳动,对少年形成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信念,起着
巨大的作用。研究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培养对农业劳动的热
爱、志向和使命感的手段。远非每个少年将来都要当农民、畜牧家、农艺家,
然而在自然界中的工作,对每个少年来说都是必需的,之所以是必需的,首
先是为了培养世界观,为了使自己得到提高,为了提高自我评价。
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在于将体力劳动机械地补充到智力劳动中去,
而在于建立手与脑的统一。自然界(学校实验园地、温室、畜牧场)中的劳
动,是一个人的自我表现的重要源泉,没有它也就谈不上什么世界观的培养。
这首先是思想上的和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个人是在为其他人的劳动中
认识自己的创造力量的。在大自然中不断地进行着从具体向抽象的转化,因
此在大自然中的劳动也是抽象思维的源泉。我们随时随地遇到的东西,例如,
绿叶、植物的根、土壤、腐殖质、水,似乎是很简单的,也是很熟悉的,然
而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间潜藏着闪耀着智慧的世界观真理的涓涓细流;这些真
理恰恰要通过劳动才能被认识,对于一个正在认识自然的人来说,它们能培
养他的个人的情感、智慧、意志、品德。
我们尽量把自然界中的工作安排成细致的、琐碎的,要求进行复杂的、
精细的、用脑的操作。手对智慧的培养和智慧对手的培养表现得越明显,人
就能越深刻地体验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就更能把他所知道的东西放在心
上。当思想充实着心灵,激发起情感时,具有世界观意义的信念才能变成个
人的精神财富。一颗冷酷的心不可能产生崇高的情感、追求和理想。我们在
向自己的学生布置研究大自然的作业时,希望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能震惊
少年的想象,要让他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些真理的源泉原来是一些他们天天看
到的普通的事物。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没有经历过从具体的事实过渡到重
大的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他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科学唯物主义信念,他就
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点。为了不出现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无原则性,我们
很关心使学校中所做的一切在智力上是充实的、完美的。“自然角”(后来
成了专用教室)、绿色实验室、温室、绿色的小屋、果园、葡萄园、车间、
物理和化学专用教室,首先是求知欲的熔炉。我们还建立了一个中心,在那
里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最简单的东西,引向重要的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这
就是“知识的源泉”室。
对社会的看法,对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确
进行智育和公民教育的情况下少年会对一些具有世界观意义的问题,诸如人
和社会、个人与集体、各族人民和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善与恶的斗
争、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光荣与耻辱的斗争、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中的社
会的和道德的进步、人类幸福的理想、共产主义——人类的最高目的、共产
主义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新人的培养,萌生强烈的兴趣。为了让少年能用脑子
去理解这些思想,引起少年对这些思想的兴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智
力关系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历史教师、宪法教师、社会学教师、文学
教师都要成为教育者,这就是说,他们不仅应该揭示真理,还要直接诉诸于
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对社会生活事件作出反响的敏感的心弦,要
使人相信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者。
令我很不安的是,在许多学校中把学习历史和文学变成了让学生厌烦的
乏味的死记硬背;教师在对抽象的学生传授一些概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
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应有的那种生动的、热情的、直率的态度。人名和事件
发生的日期像洪水一样涌入学生的脑海,掩盖了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剥
夺了思考的权利。
我把每堂历史课和文学课首先当做是与被教育者的谈话,诉诸于他们的
思想和心灵。如果我不了解我的每个学生的心灵,我就无法备课。例如,我
在准备讲述斯巴达克的勇士们在温泉关下的战斗时,准备讲述关于布鲁诺、
伊凡?苏萨宁或斯大林格勒的永垂不朽的保卫者们时,如果我不能体察到这
些日子以来在科利亚和萨什科、托利亚和尼娜、彼得里克和瓦利娅的心里在
想些什么,我就不可能用知识去教育他们。每堂课是对少年心灵的召唤,号
召他们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不要做各种事件的不偏不倚的见证人。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就在你们的眼前创造着。在我们的祖国面临着
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伊凡?苏萨宁和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做了一个真正
的爱国主义者应做的事。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成为生活的积极的创造者。每个
人只要有这样的愿望,并能坚韧不拔,拥有创造的热情,就能成为出类拔萃
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不要使像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这样一种规律,诱发产生这样一种想法:
一切得听其自然,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人只不过是无能为力的一小滴水。做
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少年精神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必须使学生用心灵和理智去理解这样一个真理:历史事件是有其客观规
律性的,但是,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中概括出来的真理,是人类饱经磨难之后得到的
真理。有一种激情已化为现实生活的美,化为为社会的公正而奋斗的战士的
功勋,这样的激情少年的心灵能体验到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他们也就能
听得进去我所说的话了。我尽力使每个少年明确地确定自己的立场,想到自
己是人民-共产主义的建设者的儿子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与社会上的不公正势
不两立。当在课堂上谈到斯巴达克时,我只字不提这些日子以来折磨着托利
亚(他的母亲凌辱了自己的名誉,人们说:她把自己的命运不管与谁扯在一
起都无所谓。)的沉重的内心体验,但我在课堂上的叙述正是针对他的。我
尽量用斯巴达克的高尚的思想去鼓舞这个少年,斯巴达克认为宁可为自由而
战死,也不屈辱地当奴隶而生。我想着斯巴达克,同时又希望托利亚能从我
的叙述的字里行间听出我对他的号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男子汉,要
能够对母亲说出有力量制止她的轻率行为的话!每当谈到在与邪恶的斗争中
表现出英勇无畏精神的人时,少年一次又一次地听到了这样的号召。在“自
然角”劳动时托利亚也能体验到自豪感,在那里他不仅在认识世界,也在证
明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使这个男孩对他母
亲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唤醒了她的自尊感,促使她考虑人们和她的儿子是如
何看她的。
我很重视有关人和社会的问题。我反复地对少年们解说,人类为了赢得
自由,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进行了长达千百年的斗争。不进行这样的斗争就
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社会主义
社会中,人和社会是和谐的统一的力量。我希望少年能用与祖国的发展、荣
誉、强盛休戚相关的公民的眼光去看自己祖国的生活。
用公民的眼光看世界,这是决定教学与教育能否统一的一个问题。在研
究我们的祖国的过去与现在的所有各堂课上,我都力图在学生的心中激发这
样一种情感:祖国,这是亲爱的家园;祖国的幸福,也是我个人的幸福,她
的苦难和痛苦也是我的痛苦。在我们祖国的历史上有无数光辉的、英雄的篇
章,使我们的人民成为伟大的人民。我在他们的心中激发起对所有光辉的、
英雄的篇章的自豪感,在年轻的公民的意识中确立了这样一个思想:他们是
先辈荣誉的继承者。但在祖国的历史上也有黑暗的、沉痛的篇章。我力求让
这些篇章在少年的心中激起痛苦的情感。
借助艺术手段去认识世界,在智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在文学课上,对周
围世界的现象的体验和情感感知,与思维结成了强大的同盟。文学就是人学,
同时又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肯定的最细腻的手段之一。如果人的求
知的目光不看自己,如果人不从道德、审美理想的角度对自己作出评价,那
么文学也就不再是一种教育力量了。
这种评价不应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自怨自艾、“暴露灵魂”或巧言辩解,
而应表现为对人身上美好的东西的体验,对一切贬低人格的东西的深恶痛
绝。在文学课上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时,需要有很高的教育修养和教育机智。
说那些“普遍真理”,不仅会使文化珍品庸俗化,而且也贬低了人格。文学
教学在培养世界观方面的意义在于,他在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帮助他
肯定自己身上的道德美,把他提高到我称之为赞美道德美的那个层次上。为
了成为真正的人,少年应该尊重自己,没有自重就谈不上人的修养,也就不
可能对一切贬低人格的东西深恶痛绝。
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个人信念的形成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那么,在
文学课上一颗冷漠的、无动于衷的心,这就是还在沉睡的智慧;思想在表面
掠过,因为真理没有通过心灵,心灵没有把这样的信息传送给大脑:想一想,
这关系到你个人!不能根据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学生的观点
和信念。(如果能通过背诵真理来形成世界观,教育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
情了。)更不能根据在文学课上的回答得出有关学生世界观情况的结论。学
习文学完全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几年后再去重复他过去背诵过的东
西,对于这一个重要的真理我须臾不敢忘却。生活时刻为人安排着考试,人
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活动通过考试。形成人的内心世界,即形成人的道德、
修养和美,是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当我看到一个少年很激动,艺术形象使
他受到了震撼,当他在听文学作品时也在考虑自己的命运,这对于我来说,
比他能正确回答问题无比重要得多。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夸张,但
下面这一思想让我不得安宁已有 30 年了:在读完文艺作品之后向学生提出问
题,就像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所听过的内容一样,是不合时宜
的。
由于通过教育学生有了较高的情感修养,于是在学习文艺作品的过程
中,一些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就变成了学生个人的财富。广阔的情感范围
应与广阔的道德范围相适应。我尽量让少年在艺术语言的影响下去体验丰富
的情感——从对祖国、自由、和平、社会主义的敌人的无情的仇恨,到对人
的心灵深处的活动的温情细腻的体察、热诚的敏感、含蓄的同情。我评价学
生的世界观不只是根据他如何叙述“流动的草地”和“卡捷琳娜”,而主要
是根据儿子和女儿是怎样对待母亲和父亲的,孙儿女是怎样对待祖父母的,
男孩是怎样对待女孩的。生活,不仅是衡量知识的真理性的最好的标准,也
是衡量信念的坚定性、思想与感情的一致性的最好的标准。
语言修养对智育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决不是要作出这样的直截了当的结
论,说什么丰富的词藻表明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对语言有很好的美感就表明
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只有当语言修养与道德情感、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的修
养处于和谐的一致之中时,语言修养才能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但是语言本身
并不能影响智慧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我们说人是有天赋才能的生物,那是指
积极认识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语言修养,这
样的能力是不可能有的。
语言越来越成为丰富人们之间的关系的修养的必要手段。没有对词汇的
极其细微的差别的敏感性,那么,对经常影响人的心灵的一些微妙的手段的
敏感性也就无从谈起,而正是这些手段对世界观起着磨练的作用。如果我们
的学生对语言缺乏敏感性,他们就不可能听到我们对他们的智慧和心灵发出
的暗示。对词汇的细微差别的敏感性,这就是眼睛和耳朵,没有了眼睛和耳
朵就不可能看到世界,也不可能理解其他人的心灵。可能许多教师都遇到过
这样的少年,他们无动于衷地听您说话,您在他们的眼睛中看不到思想,您
感到震惊,感到莫名其妙:“这算是什么样的人?这个少年是否听到了我说
的话?他是否感觉到在我的话中所包含的我的一番心意?”这是个可悲的现
象,它促使我们去思考教育的本质。要知道我们是用语言,仅仅是用语言去
进行教育。所有其他的一切——练习、习惯、劳动,都要依靠语言。对语言
的情感智力的敏感性,这是教育研究方面的一块处女地。我将在“情感和审
美教育”部分中谈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