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教育学中的活动,并不取代系统的科学教育,而是达到教养和教
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当然,凡是有助于掌握知识的活动,总是能引起学生个
人的兴趣的。苏维埃教育学把兴趣看成是学生在理解和考察过程中发挥创造
性精神力量的积极性。随着学生正在掌握的真理不断成为他个人的信念,对
于学习和认识的对象的兴趣就不断得到深化。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兴趣同
思想教育和科学唯物主义教育是紧密联系着的。
我们一页接着一页地阅读《大自然的书》,学习思考。孩子们看到的第
二页题为“无生命的东西同有生命的东西的联系”。我们到暖房去观察高年
级同学怎样在从深深的地下取来的金色沙子上和在碎石上栽种黄瓜、西红
柿、大麦和燕麦。小孩子们在这儿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怎样把沙子和碎石铺入
金属制的和木制的箱内,给这种混合物浇上含有化学物质的溶液。黄瓜和西
红柿的根,从这个培养基中摄取生长和结实所需的养分。没有生命的碎石块,
溶于水中的白色粉末,似乎这就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切。而就在扁平的容器
内,大麦的绿苗甚至不需要沙子和碎石就长起来了:它的根从白色粉末的溶
液中吸取营养物。然而,等孩子们仔细观察开花和结实的情况后,他们就看
到,无生命的东西只有在有太阳和水的地方,才能成为有生命的东西的培养
基。没有光照、温度和水是不可能有生命的。今天是阴天,于是暖房里开了
电灯。户外早晨有点凉,而暖房里的暖气使屋里变得很温暖。
教师说道:“孩子们,细细观察你们看到的东西,并且考虑一下,有生
命的东西没有无生命的东西能否存在?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一只大箱子和
好几只小箱子:这里放的是各种各样的化肥。你们瞧,高班的同学从不同的
箱子里取出白色的、黄色的和灰色的粉末,搅拌在一起,溶解在水里。肥沃
的土壤是这么来的:把粗粒沙子同腐殖质掺合在一起。你们看见了吗?从这
种混合物中,长出了多么鲜亮的西红柿!植物从什么东西里面吸取了叶子、
茎、果实发育成长所需要的东西?从无生命的东西里面。无生命的东西——
这是有生命的东西的培养基。”这些真理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激起对大自然奥
秘的惊异感。
我又一次想起了亚里士多德抄录的古老的名言:思维始于惊异。对揭示
出来的大自然奥秘所感到的真正惊异,是促使思想如滔滔急流的动力。当孩
子们见到在化学物质的溶液中长出迥然不同的植物——西红柿、黄瓜、大麦
时,他们就纷纷向我提出问题:“透明的溶液怎么能变成粗壮的茎,变成有
蜜蜂在上面飞来飞去的鲜艳的花,变成多汁的果实?”“有生命的东西是从
哪儿来的?太阳并不能给植物丁点儿绿色的东西,它只不过照着植物,把植
物照热,不是吗?”“为什么用同一种溶液却能长出绿色的黄瓜和红色的西
红柿?”“为什么黄瓜是绿的,而西红柿是红的——它们不是并排长的吗?””
这些颜色不同的粉末里头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掺到土壤里去的腐殖质能
使植物泛绿?”
关于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的初步直观印象,对孩子
进一步的智力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孩子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有生命的物体
是从哪儿来的?”“太阳怎么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他
就准备去阅读那本有关生命的大书,去认识复杂过程的奥秘。
我把阅读《大自然的书》看成是培养智力方面的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概
念、画面、形象,这些只不过是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开端。第斯多惠写道:“如
果教学生习惯于简单地去感知或被动地接受,那么所用的任何方法都是坏的
方法,能激发孩子主动性的方法才是好方法。”①我力求避免使阅读《大自然
的书》的活动成为对大自然的画面和形象的简单感知,而极力使它成为积极
思维和从理论上认识世界的开端,成为获取系统科学知识的开端。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科斯秋克写道:“最好的内客,只有当它纳入学生
自己活动中去的时侯,它才能为学生所意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
个人兴趣而活动;活动要揭示科学知识的内容。这就是苏维埃教育学关于积
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的本质所在。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在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书》下一页的标题。
我们好几次重温这一页书。秋日晴朗的中午,全班都到果园去。苹果树和梨
树的枝条被累累果实压弯了。“回忆一下,孩子们,”教师说,“我们的果
园冬天是个什么样子,——树枝光秃秃的,蒙上了一层霜,树身上满是雪……
而现在,树枝上叶子茂密,苹果和梨都熟了。”
过了两个月,我们又来到了果园。园子变成什么样儿啦?枯黄的树叶像
柔软的地毯似地铺盖着大地,树枝已半秃了。就在满是窟窿的老苹果树旁边
有一颗小小的野苹果树。我们祖辈的人种了这颗老苹果树。它有一半的树枝
已经枯干。只有不多的几枝是翠绿的,上面还结着硕大、多汁的果实。老苹
果树再在阳光下挺立那么一两年后也就该锯了。而在野苹果树的细细的树干
上长着绿色的嫩芽,这是学生从老苹果树上嫁接过来的幼芽。再过几年,绿
芽就会变成树,苹果树就会开花,结出金黄色的果实。
“注意观察四周,孩子们,有没有一种植物一年四季总是一个样子的?”
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然而他们从小生活在劳动和大自然的环境
中,所以知道,植物总是长出来,然后开花、结果……他们会讲述,地里怎
么冒出一株嫩苗来,它怎么变成一个粗壮的植物的茎杆,树上的幼芽怎么长
出来,又怎么长出叶子来……生物界那种跳跃般的迅速的变化使孩子感到惊
异。昨天我们曾在桃园里看到了黑色的幼芽和光秃秃的树枝,今天清晨我们
来到这里,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面:枝头布满了朵朵玫瑰色的小
花……为什么一夜之间,幼芽这么快就冒了出来,而小树就开起花来了?夜
里树睡不睡觉?一般说来,树木睡不睡觉?当剪枝的时侯,树觉不觉得疼?
为什么树会衰老而死去?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久久苦思,以寻找答案。但
答案又会引起一连串新的问题。
这一页《大自然的书》我们在池塘边读过,在小灌木丛中读过,也在田
野里读过。在浅水洼里游着小蝌蚪,孩子们知道,它们会变成青蛙。但这一
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鱼缸里最小的鱼已经是鱼的样子,而蝌蚪却完全
不像青蛙的样子?我们观察集体农庄庄员们如何喂养蚕。从罂粟籽那么小的
卵中变出一条条贪吃的小蚕。它只吃桑叶——为什么?小蚕变成大蚕,它好
几次“蜕皮”——好像脱去旧皮似的——为什么?瞧它在自己身子周围吐丝
结网藏身于金色的小屋——蚕茧之中,它在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拿了
几个蚕茧,放在窗台上,过些时侯就能看到出现了漂亮的大蛾子。蛾子产卵
——上面这个过程又开始重复进行。蚕怎么会吐出细细的丝线来?为什么它
吃这么多的桑树叶后才结茧呢?
与积极地认识大自然相联系的活动越多,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也就越深
刻,越自觉。孩子们每个月都能在自己周围发现更多过去不予注意的现象。
这样,他们就能看到完全不同于他们一向熟悉的那些生命形态:在阴暗、潮
湿的地窖里,马铃薯块茎上冒出了白丝——这是些什么玩意儿,是根还是未
来的茎?树干朝北的阴面长出绿苔——为什么绿苔躲着太阳?为什么绿苔没
有种子?它怎么繁殖呢?所有的植物都开花,然而绿苔不开花。这是什么样
的植物呢?
《大自然的书》中的几行文字告诉我们,不只是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断变
化。我们来到岸边的峭壁旁。孩子们仔细观察灰色的石块,就发现里面有细
细的裂缝。从石头上砸下薄薄一片来,在手掌里就散成碎块了。这么说来,
就是石头也不永远是石头啦?孩子们想起,在几个月前,他们还曾说过“石
头无论在太阳底下还是在地窖里总是一个样”。白天,石头变烫,而夜里就
变凉了,出现了进水的裂缝。原来,就是石头也不是恒久不变的。
分析阅读“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一页的思维课,我得出一个信念,
孩子知道得愈多,愈经常地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规律,渴求了解
的愿望就愈强烈,理解周围世界各种现象的感觉器官就愈敏锐,感知器官同
思维的联系就愈细致。苏联人类学家 M.ф.涅斯图尔赫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有
一些话,我认为是阐明孩子智力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人在童年时代连续不
断地接触大量新材料,所以正是在这个年龄,他开始有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大量的材料,这是智力充分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当由于某种原因材料
的量减少了而又未加补充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自己看到的东西,这
还不是大量的材料。人类的教育工作就是由成人向孩子传授自己拥有的关于
周围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思维能量不断供给能影响孩子的大量材料。
我开始留心考察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从出生一直到上学。开始发
现一些有意义的规律。如果在学龄前期,孩子无人照管,如果成人不为孩子
提供人的正常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大量材料,那么孩子的大脑就处于消极的状
态: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消失,会出现漠不关心的状态,日益增长的求知愿
望是否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思维能量呢?看来,
是的。
彼得里克小时候无人照管。妈妈和外公一早就上班,孩子一个人留在家
里。他被安置在棚檐下或围着栅栏的绿色草坪上,不时由女邻居来探视一下,
看一看孩子是否安然无恙。彼得里克从 2 岁到 5 岁,受的就是这样的“教养”。
这是一种“毫无精神活动”的教养。孩子的吃穿都很好,就是缺少最主要的
东西——周围没有人照管。彼得里克从 5 岁起同孩子们,主要是同同年龄的
儿童,在街上嬉耍。他入学的时候,连最简单的俄语单词的含义都不知道,
他那掠过周围各种物件的冷漠目光,使我觉得好像是一个小老头儿的目光。
这就是说,孩子生气勃勃的思维体——大脑半球皮层细胞,处于消极状态,
因为在神经系统形成的重要阶段——大脑的幼年时期,孩子缺乏来自周围世
界的源源不绝的大量材料。所以阅读《大自然的书》应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
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揭开书的下一页——“生命的种子”。孩子们
在秋天收集了梨、苹果、桃、李子的种子供创建果树苗圃用。他们根据经验
已经知道,种子能长出植物来,春夏季节,草原上、森林里、小树林里生气
盎然,植物种子在成熟,传种接代的过程在进行。我们去郊游。春风刮走了
杨树和蒲公英的白絮。孩子们在轻盈的绒絮中找到了细小的种子。他们感到
诧异:大自然多么关怀这些植物的种子:在土壤干燥的表层,绒絮挂不住,
只要泥土含有水分,绒絮就粘住了,就“下锚停泊”了——于是细小的种子
就发出芽来。孩子们深感兴趣地一行一行读这一页《大自然的书》,他们看
到,不少植物能把种子“射”出去,而生命的种子就飞向四面八方,他们看
到,一些成熟得早的种子,从风中摇摆的罂粟花茎头的“小窗户”中飞出来。
我们透过放大镜观察到,很多种子有用以附在人们衣服上和动物皮毛上的“狡
猾的”小钩子、小爪子和“小脚”。我们收集了粮食的种子标本,孩子们思
索起来:从小小的种子里怎么会长出巨大的植物来的呢?种子是有生命还是
无生命的东西?这一页书上有趣的几行,孩子们是在冬天读的:有些植物把
自己的种子撒在雪里,种子必须在雪里呆上几个星期,然后才发芽。
认识的愿望愈强烈,孩子们工作得愈有兴趣,劳动的研究性质也显得愈
深刻。当亲手操作有助于思维的时候,当孩子期望在劳动中找到使他激动的
问题的答案、揭开闷葫芦、确证暂时还只是一种推测的事情是否属实的时候,
来自周围世界的大量材料就能成为认识的特别强烈的促进因素。当孩子真正
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
了。儿童愿意劳动的出发点,首先是愿意了解。假如这个愿望能不断发展,
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就会巩固起来。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被称之为热爱劳动的
东西,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和孩子个人自尊感的混合物。
阅读《大自然的书》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页——“太阳——生命的源泉”
时所进行的“旅行”,在儿童的意识和情感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
酷暑炎热的日子里,我们来到田野、花园和葡萄园,我们眼前是种着麦子、
葵花的田野,串串的葡萄、黄澄澄的梨和正在成熟的西红柿。孩子们在这些
累累果实中看到了太阳的光和热。靠了太阳,大地才能给人以全部需要的东
西。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对比和因果关系的确立而得出的这一结论,使孩子
们产生一种惊诧感,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的飞跃。孩子们仔细观察周围世界,
思索每一物件的起源。当他们确认,太阳是生命唯一的起源时,他们惊异的
心情就更甚了。
粮食、土豆、葵花,无一能缺少太阳,肉类、牛奶、黄油也是如此,因
为动物的饲料是靠太阳的光和热才能生长的。惊诧的孩子问道:“太阳到底
是什么东西?太阳向我们放出的热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冬天的太阳照在大
地上不怎么热?它会不会熄灭?要是太阳熄灭了,那会发生什么事?”
阅读《大自然的书》时产生的问题,这是活跃的思想飞向知识顶峰的开
端,几年后,他们从这个顶峰上便可以发现生命奥秘的全部复杂性。我竭力
使孩子们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考察者和发现者,使他们眼前的真理不是教师
告诉他们的现成的结论,而是一幅怀着激动心情领略过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色
彩鲜明的图画。一项发现如果能使孩子感到激动,真理就能成为他终生珍惜
的个人信念。理智感、求知的欢乐感、对大自然的宏伟和大自然规律的严密
性的惊异心情,都是牢固记忆的源泉。
我把理智感看成是发展和巩固个别儿童记忆力的主要手段。瓦利娅记忆
力很差,似乎一切都会从她头脑中“消失”。应当尽力使这个女孩子的心由
于对周围世界的景象感到惊讶而颤动。一连好几天,我们相继来到田野、树
林、河边、花园和养蜂场,阅读《大自然的书》中题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file:///C:/DOCUME~1/杨辉/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都得适应周围环境”这一页。我引导孩子们注意有些花在炎热的时侯会上自
己的花瓣,而到傍晚凉爽的时侯,重又张开花瓣;指给他们看,早春开花的
植物那纤细的茎如何像箭一般冲破又厚又密的一层落叶,蜜蜂如何建造蜂
巢,并用蜜填满蜂房,葡萄藤的根如何深入土内三米,以便吸取水分,柳树
的枝叉插入软泥如何长出根来,并长成一棵小树……这些发现使这个女孩子
的心充满欢乐的激情。她那冷漠的眸子里出现了兴致勃勃的动人神情。沉默
寡言的瓦利娅开口了,她问:“蜜蜂怎么知道朝哪儿飞才能飞回家去?她怎
么找到自己的蜂巢?早春开花的植物不觉得冷吗?——这时树下还积着雪
呢。”有问题,就有思想;而有思想,就能记住周围世界的景象和大自然的
规律。
下面是我们一页接着一页阅读的《大自然的书》内各页的标题:“植物
世界和动物世界”、“一滴水的旅行”、“人利用自然力”、“春天唤醒大
自然”、“最长的夏日”、“树林里、田野中和草地上春天开的花”、“夏
天的花”、“铃兰和紫罗兰”、“菊花——秋天的孩子”、“池塘里的生物”、
“初秋的最后几天”、“大自然期待着冬天”、“第一个冬天的早晨”、“冬
季树林中鸟的生活”、“麦穗”、“蜜蜂家族的生活”、“燕子筑巢”、“雷
雨快来了”、“秋季的连阴天”、“冬季花的世界”、“树林能保持水分”、
“鹳飞来了”、“鸟准备飞向暖和的地方”、“夏季雨后的太阳”、“河上
的彩虹”、“秋播和春播的粮食作物”、“向日葵开花了”、“天空的星星”、
“土壤的生命”、“绿叶——太阳的贮藏室”、“蘑菇和青苔”、“从橡实
里怎么长出橡树来”,等等。
“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面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
第斯多惠这样写道。①在我们这个时代,以考察的态度对待周围世界的各种现
象,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以考察和探索作为思
维方法的基础,使他们通过积累、分析、对照和比较事实去认识科学真理。
孩子在观察大自然现象和景象的时侯就逐渐掌握思维的方式和进程,不断丰
富概念,每一个概念都充满由富于探索精神的观察者用犀利的目光发现出来
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含义。经验证明,孩子们读了《大自然的书》,其思维就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孩子在使用抽象概念时,就会在思想上回顾作为抽象概
念基础的那些印象、形象和景象。
当我那些在童年时代阅读过《大自然的书》的学生成为少年,然后又成
为青年的时侯,我特别关心的是,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认识如何反映在他们一
般的智力发展上,反映在脑力劳动的性质和方式以及智力志趣的多方面性
上。我确信,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巨大求知精神的特点。他们关注一切事
物,周围的一切都能触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我的学生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早
期,精神生活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从相互关系的角度观察现象和物体。
凡是不清楚和不明白的事物,他们都力求在书本中得到解答。书本成为他们
知识和精神需求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