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杨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复制链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300 页《大自然的书》


著名的德国数学家 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

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死记那种

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孩子的脑力劳

动,就想起了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

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

的愿望。

我们谁都曾为学龄前儿童那种敏捷而又牢固的记忆力感到惊讶。一个

岁的孩子跟着父母到树林或野外郊游归来,他脑中充满了种种鲜明的形象、

画面和现象的印象。一个月、一年过去了,父母又打算去郊游,儿子急不可

待地等候着寂静的、阳光明媚的早晨,回想起从前,很久很久以前,他和爸

爸、妈妈到树林里去的情景。在孩子的回忆中,好似闪光一般的栩栩如生的






细节令父母惊讶:孩子居然还能回忆起有着两种不同颜色花瓣的奇异的花

朵。父亲惊奇地听着儿子复述兄妹两人化作一朵花的那个美丽的传说;这个

传说还是一年前父亲在林中空地上讲给母亲听的;在那时,孩子好像没有在

听爸爸讲,他在追逐一只蝴蝶。周围世界中这一看起来极其细小的特征怎么

会保留在他的记忆中呢?

问题就在于孩子对于鲜明的、闪烁着色彩和发出声响的形象感受十分深

刻,并能牢牢地铭刻在记忆中。孩子在接受周围世界各种形象时,思想意识

内产生的完全出人意外的问题使成人大为吃惊。现在当孩子回忆起奇异的花

朵时,他就问父亲:那哥哥和妹妹互相看得见吗?您说过,植物是活的,

那就是说,它们能听得见也能看得见?他俩也说话吧?我们能听见他们说话

吗?父亲面对这些思想不觉感到惊奇:为什么一年前儿子并没有问起这些?

这朵花的鲜明形象以及这些难忘的瞬间的感情色彩怎么能如此长久地保留在

记忆中。父亲深信,孩子必然还能清楚地想起繁花似锦的林中空地、蔚蓝的

天空和远处飞机隐约的隆隆声。

想到这,我反问自己:为什么有着活跃、鲜明想象力、敏捷的记忆力、

对周围世界各种现象具有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学校学习了两三年后,

却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为什么他难以记住正确书写草原这个词,记

不住 等于几?我得出的结论并不比德国数学家乐观多少:在学校学习

期间,掌握知识的过程往往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儿童记忆之所以敏捷和牢

固,正是由于他们的记忆中注入了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的清澈的

溪流。儿童的思维之所以能以精细入微、出人意外而具有哲理性的问题使我

们感到吃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受到了这一小溪的生机勃勃的源头的滋

润。不让学校大门把孩子的意识和周围世界隔开,这是何等重要的事。我力

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

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使儿童能意识到思维的法则像一

座整整齐齐的建筑物,其样式是由更为齐整的建筑物——大自然所提示的。

为了不把孩子变为知识的库房,真理、规则和公式的仓库,就应教他如何思

索。儿童意识和儿童记忆的天性本身就要求孩子一刻也不离开色彩鲜明的周

围世界及其规律性。我深信,如果周围世界能成为孩子学习思维、记忆和判

断的环境,那么儿童入学后,记忆的敏捷性和思想的明朗性不仅不会削弱,

而且还会加强。

不能夸大大自然在智育中的作用。如果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处于大自然

中,这本身就蕴藏着促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因素,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大自然

并没有任何直接影响理智情感和意志的魔力。只有当人认识大自然,从思想

上深入到因果关系中去的时候,大自然才能成为教育的强有力的渊源。过高

评价直观性——这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特点加以绝对化,这是把认识活动归

结为感性的范畴。不能盲目崇拜儿童思维的特点,特别是儿童以形象、色彩

和声音进行思维这一事实,完全不能引申为不应当教他进行抽象思维。有经

验的教育工作者强调直观的重要性和大自然在智育中的巨大作用,是把这些

因素视为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工作的手段。

我通盘考虑了什么应当成为我的学生的思想源泉,规定了什么将在四年

过程中成为孩子一天天观察的对象,周围什么现象将成为他们思想的源泉。

就这样产生了这一部 300 页的《大自然的书》。这是 300 次观察,300 次深

深铭刻在孩子们意识中的鲜明图画。我们一周两次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思索,






不仅是观察,而且是学习思索。实际上这是上思维课。不是有趣的散步,而

恰恰就是上课。但上课也可能非常引人入胜、非常生动有趣,这就更能丰富

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我提出了如下的目标:在孩子们的意识中留下对现实的鲜明景象的印

象。我极力使孩子们在生动、形象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思维,使孩子们在观

条周围世界的时侯,了解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物体的性质和外形特征。观

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课内必须掌握的真理和抽象

概括愈多,这类脑力劳动愈紧张,学生愈应当经常求教于知识的直接来源

大自然,周围世界的形象和图景应当在学生的意识中铭刻得愈加鲜明。然

而鲜明的形象却并不是像反映到照相胶卷上那样反映到孩子的意识中去的。

表象,不管它有多么鲜明,不是教学的目的本身,也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智育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这儿生动的直觉并不是最终目标,而仅仅是

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源泉,在它形形色色的多种表

现形态中,隐藏着千百个问题。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教师就好像在翻揭《大

自然的书》的书页。

这里是《大自然的书》的第一页,它被称之为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

的东西。在早秋的一个温暖、明媚的中午,我们走在河边,在一块草地上

坐下。我们面前是一片开满了秋季鲜花的草地,清澈见底的河里游着小鱼儿,

蝴蝶在空中飞舞,燕子在蓝天飞翔。我们走向高峭的悬崖,那儿在旷日持久

的岁月中裸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饶有兴味地观察着各种颜色——黄色、

红色、橙黄色、白色的土层和沙层。这是薄薄一层白陶土,它下面,是金黄

色的沙子,再下面,是美丽的晶体。

孩子们对比着土壤的表层、黑土和底层。

我们在土壤的表层看到了什么?

植物的根,孩子们答道。在底层就没有根了。

孩子们,你们瞧长在悬崖边上那丛绿草和这一层金色的沙子。草和沙

子有什么不同?

夏天草就长起来了,到了秋天就枯萎了,春天它又活了……”孩子们

说道。草结出小小的种子,撒落到泥里,就长出新的草儿来……”

那沙子呢?我要所有的孩子,特别是脑筋迟钝的孩子——彼得里克、

瓦利娅、尼娜都来对比周围世界中的物体。班上还有两个孩子——米沙、萨

什科,他们思想的进程可以比作水流徐缓、水势浩淼的大河。还有一个女孩

柳达,她的思维对我来说暂时还是一个隐藏得严严实实的秘密。一开始我想,

无非是她的智力发展有些迟缓,其他孩子很容易明白的事物她理解起来却很

困难。然而在小姑娘生气勃勃和敏感的双眸中,可以感觉出被某种内在的力

量抑制着的思想;她好像有意不急于说出她非常了解的东西……

孩子们,你们瞧,这儿是金黄色的沙子,而这儿是绿色的草。还有更

妙的——这儿是绿色的沙子和绿色的草。它们不相似的地方在哪儿,它们有

什么不同之处?

孩子们思索着,对绿色的草地和裸露的悬崖剖面进行观察。在柳达的目

光中流露出沉思。彼得里克皱起眉,瓦利娅把沙子从一只手倒到另一只手。

沙地上不长花,可草地上长花,柳达说。

奶牛在草地上吃草,可在沙地上放牧,你倒去试试看!彼得里克大

声嚷。






下雨后,草就长起来了,米沙沉思着说,可下雨后难道沙子会长

吗?

沙子在很深的地方,而草在地面上……”尤拉说。

但谢廖扎驳斥道:难道岸上没有沙子?草朝向太阳,而沙子在阳光下

只不过晒得发热……”

之后,我们又对比不知谁捡的小石头和绿色的槭树叶、红玻璃碎片和菊

花、在池塘里游着的鱼和鹅毛、桥的铁栏杆和在树上爬蔓的啤酒花茎。孩子

们思如潮涌,男孩子和女孩子们发现了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间一眼就能看穿

的相互联系,也发现了一下子注意不到的联系。在孩子们的意识中,逐渐形

成有关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的初步概念。一些东西有生命,另一些

东西无生命,这一点孩子们通过无数事实业已看到,但当我问到:有生命

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他们就回答不出来。结论是一

步步地得出来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重又回想起亲眼看到的东西。孩子们

不仅正确发现了一些特征,也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于是当场就进行一些生

动活泼的观察来纠正这些错误。当科斯佳说有生命的东西会移动,而无生

命的东西不会移动时,几乎全体同意了他的意见,但接下来的是沉默,孩

子们环顾四周,又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木棍能移动,能浮在河上面漂,难道它是有生命的?

拖拉机能移动,可它不是无生命的吗?

蜘蛛网在空中飘动,难道蜘蛛网是有生命的东西?

旧屋顶上的青苔不会移动,可它不是有生命的吗?还是说青苔是无生

命的东西?

沙子,它也会移动。我们曾经去过采沙场,看到过沙子像溪水似地在

流动。

不,看来问题不在能不能运动。到底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区别

何在?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对比周围的东西。舒拉高兴地喊了起来:

有生命的东西会长,而无生命的东西不会长!

孩子们思索着这话,他们的目光又转向周围的东西。他们在思考,口中

自言自语:草——有生命的东西,草会长;树——有生命的东西,它会长,

野蔷薇丛——有生命的东西,野蔷薇会长;石头——无生命的东西——不会

长;沙子——无生命的东西,因为不会长。就是这么回事:一切有生命的东

西都会长;一切无生命的东西都不会长……米沙望着远处在思索着什么。他

听见伙伴的话了吗?当孩子们历数了他们周围全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以

后,这个男孩子说道:

有生命的东西不能没有太阳,他用手指指森林、草地、田野。

这话又一次使我深信,思想来得慢的人时常富有巨大的洞察力、注意力

和观察力。米沙的话使孩子们恍然大悟。我过去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男孩子和女孩子们暗暗自问。紧抓不放的思想似乎重又在探索周围的东西,

孩子们重又口中念念有词地在思考:不管是草、是花、是树、是麦子,没有

太阳就活不了。人没有太阳也活不了……也许人没有太阳能活?不,难道能

想象人在深深的地底下的某个地方生活吗?我们都很熟悉,在枝叶茂盛的树

阴下,草就蔫了。爸爸是这么说的:雨后要有太阳一晒,冬青马上就返青

了,要是没有太阳,那就糟了……”而石头,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地窖里,

都是一样。不,也不一样,石头在地窖里会长一层霉……那霉——是有生命



file:///C:/DOCUME~1/杨辉/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呢?太阳不仅能造福于人,如果久旱无雨,它也能晒死禾

苗。这么说,一切有生命之物不仅喜欢太阳,还喜欢水。

孩子们的思想就这样,像条条小溪似地四处流去,然后,这些溪流汇合

到一起,孩子们就更加清楚了,在有生命的东西中,发生着某些他们所不了

解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同太阳、水以及我们周围大自然中的一切有关……

子们阅读着《大自然的书》第一页上的头几行。他们懂得了,整个世界是由

两大类自然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组成。对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

西的初步概念又产生了无数的问题。孩子们回家的途中,注意观察平时习以

为常的东西,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东西,而他们发现的东西越多,产生的问

题也就越多:为什么从橡实中冒出来的幼芽能长成一棵壮实的大橡树?粗大

的树干、树枝和树叶都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秋天树叶就落了?树在冬季是

在长呢还是不长?不可能立即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且也不能提出这样的任

务。好就好在孩子们产生了这些问题;好就好在孩子们思索的时候,学着向

知识和思想的源头——周围世界去求教;好就好在孩子能用确切和正确的词

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思想清晰这个最重要的思维特征来自直接同周围世界相

接触的过程。

孩子用形象、色彩和音响来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当停留在具体思

维上。形象思维是过渡到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必要阶段。我力求使孩子们使用

这样一些概念,如现象、原因、结果、事件、制约性、依赖性、区别、共同

性、相似性、并存性、不相容性、可能性、不可能性,等等。多年的经验使

我深信,这些概念在抽象思维的形成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不考察生动活泼的

事实和现象,不理解亲眼见到的东西,不逐渐从具体的物体、事实和现象转

化为抽象的概括,那就不可能掌握这些概念。孩子们在学习大自然过程中产

生的问题,正好可以促进这一转化。我教我的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具体现象,

寻找其因果关系。孩子们由于把思维同具体形象紧密结合,因此获得了逐步

使用抽象概念的技能。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好几年时间的漫长的过程。

阅读《大自然的书》,使孩子们产生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

目的本身。苏维埃教育学反对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孩子自发的兴趣,也反

对把孩子的活动当做教学进程的最终目标。乌申斯基早就写道:教孩子不

仅习惯于做他感兴趣的事,还要习惯于做他不感兴趣的事,为了履行自己的

义务去做。你们让孩子作好进行生活的准备,可在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义务都

是令人向往的。苏联的教育科学与资产阶级学者从满足学生个人要求的观

点来对待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倾向有着深刻的分歧。当代最新的

教学论概念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戈登?梅尔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应选

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正是那些学生决心要做的东西,构成了他同意学习的

条件。资产阶级教育家把学校教学建筑在自发的兴趣上,实际上就是

摒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苏维埃教育学把孩子个人的兴趣看成是完成学校的

教养和教育任务(获得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信念)的一

种手段。我并不把阅读《大自然的书》当成趣味盎然的消遣、引人入胜的游

戏,而把它看成导入科学知识世界的一条渠道。孩子们渐渐认识的是周围那



些能揭示大自然规律性本质的现象。教师并不是从满足每个孩子个人的兴

趣,而是从科学地认识世界的辩证法出发来规定《大自然的书》的内容。苏

联教育理论对学生活动目的的看法与实用主义者的著名论点(活动授予知

识)的原则性区别即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苏维埃教育学中的活动,并不取代系统的科学教育,而是达到教养和教

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当然,凡是有助于掌握知识的活动,总是能引起学生个

人的兴趣的。苏维埃教育学把兴趣看成是学生在理解和考察过程中发挥创造

性精神力量的积极性。随着学生正在掌握的真理不断成为他个人的信念,对

于学习和认识的对象的兴趣就不断得到深化。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兴趣同

思想教育和科学唯物主义教育是紧密联系着的。

我们一页接着一页地阅读《大自然的书》,学习思考。孩子们看到的第

二页题为无生命的东西同有生命的东西的联系。我们到暖房去观察高年

级同学怎样在从深深的地下取来的金色沙子上和在碎石上栽种黄瓜、西红

柿、大麦和燕麦。小孩子们在这儿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怎样把沙子和碎石铺入

金属制的和木制的箱内,给这种混合物浇上含有化学物质的溶液。黄瓜和西

红柿的根,从这个培养基中摄取生长和结实所需的养分。没有生命的碎石块,

溶于水中的白色粉末,似乎这就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切。而就在扁平的容器

内,大麦的绿苗甚至不需要沙子和碎石就长起来了:它的根从白色粉末的溶

液中吸取营养物。然而,等孩子们仔细观察开花和结实的情况后,他们就看

到,无生命的东西只有在有太阳和水的地方,才能成为有生命的东西的培养

基。没有光照、温度和水是不可能有生命的。今天是阴天,于是暖房里开了

电灯。户外早晨有点凉,而暖房里的暖气使屋里变得很温暖。

教师说道:孩子们,细细观察你们看到的东西,并且考虑一下,有生

命的东西没有无生命的东西能否存在?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一只大箱子和

好几只小箱子:这里放的是各种各样的化肥。你们瞧,高班的同学从不同的

箱子里取出白色的、黄色的和灰色的粉末,搅拌在一起,溶解在水里。肥沃

的土壤是这么来的:把粗粒沙子同腐殖质掺合在一起。你们看见了吗?从这

种混合物中,长出了多么鲜亮的西红柿!植物从什么东西里面吸取了叶子、

茎、果实发育成长所需要的东西?从无生命的东西里面。无生命的东西——

这是有生命的东西的培养基。这些真理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激起对大自然奥

秘的惊异感。

我又一次想起了亚里士多德抄录的古老的名言:思维始于惊异。对揭示

出来的大自然奥秘所感到的真正惊异,是促使思想如滔滔急流的动力。当孩

子们见到在化学物质的溶液中长出迥然不同的植物——西红柿、黄瓜、大麦

时,他们就纷纷向我提出问题:透明的溶液怎么能变成粗壮的茎,变成有

蜜蜂在上面飞来飞去的鲜艳的花,变成多汁的果实?”“有生命的东西是从

哪儿来的?太阳并不能给植物丁点儿绿色的东西,它只不过照着植物,把植

物照热,不是吗?”“为什么用同一种溶液却能长出绿色的黄瓜和红色的西

红柿?”“为什么黄瓜是绿的,而西红柿是红的——它们不是并排长的吗?””

这些颜色不同的粉末里头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掺到土壤里去的腐殖质能

使植物泛绿?

关于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的初步直观印象,对孩子

进一步的智力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孩子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有生命的物体

是从哪儿来的?”“太阳怎么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


就准备去阅读那本有关生命的大书,去认识复杂过程的奥秘。

我把阅读《大自然的书》看成是培养智力方面的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概

念、画面、形象,这些只不过是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开端。第斯多惠写道:

果教学生习惯于简单地去感知或被动地接受,那么所用的任何方法都是坏的

方法,能激发孩子主动性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我力求避免使阅读《大自然

的书》的活动成为对大自然的画面和形象的简单感知,而极力使它成为积极

思维和从理论上认识世界的开端,成为获取系统科学知识的开端。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科斯秋克写道:最好的内客,只有当它纳入学生

自己活动中去的时侯,它才能为学生所意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

个人兴趣而活动;活动要揭示科学知识的内容。这就是苏维埃教育学关于积

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的本质所在。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在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书》下一页的标题。

我们好几次重温这一页书。秋日晴朗的中午,全班都到果园去。苹果树和梨

树的枝条被累累果实压弯了。回忆一下,孩子们,教师说,我们的果

园冬天是个什么样子,——树枝光秃秃的,蒙上了一层霜,树身上满是雪……

而现在,树枝上叶子茂密,苹果和梨都熟了。

过了两个月,我们又来到了果园。园子变成什么样儿啦?枯黄的树叶像

柔软的地毯似地铺盖着大地,树枝已半秃了。就在满是窟窿的老苹果树旁边

有一颗小小的野苹果树。我们祖辈的人种了这颗老苹果树。它有一半的树枝

已经枯干。只有不多的几枝是翠绿的,上面还结着硕大、多汁的果实。老苹

果树再在阳光下挺立那么一两年后也就该锯了。而在野苹果树的细细的树干

上长着绿色的嫩芽,这是学生从老苹果树上嫁接过来的幼芽。再过几年,绿

芽就会变成树,苹果树就会开花,结出金黄色的果实。

注意观察四周,孩子们,有没有一种植物一年四季总是一个样子的?

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然而他们从小生活在劳动和大自然的环境

中,所以知道,植物总是长出来,然后开花、结果……他们会讲述,地里怎

么冒出一株嫩苗来,它怎么变成一个粗壮的植物的茎杆,树上的幼芽怎么长

出来,又怎么长出叶子来……生物界那种跳跃般的迅速的变化使孩子感到惊

异。昨天我们曾在桃园里看到了黑色的幼芽和光秃秃的树枝,今天清晨我们

来到这里,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面:枝头布满了朵朵玫瑰色的小

……为什么一夜之间,幼芽这么快就冒了出来,而小树就开起花来了?夜

里树睡不睡觉?一般说来,树木睡不睡觉?当剪枝的时侯,树觉不觉得疼?

为什么树会衰老而死去?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久久苦思,以寻找答案。但

答案又会引起一连串新的问题。

这一页《大自然的书》我们在池塘边读过,在小灌木丛中读过,也在田

野里读过。在浅水洼里游着小蝌蚪,孩子们知道,它们会变成青蛙。但这一

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鱼缸里最小的鱼已经是鱼的样子,而蝌蚪却完全

不像青蛙的样子?我们观察集体农庄庄员们如何喂养蚕。从罂粟籽那么小的

卵中变出一条条贪吃的小蚕。它只吃桑叶——为什么?小蚕变成大蚕,它好

几次蜕皮”——好像脱去旧皮似的——为什么?瞧它在自己身子周围吐丝

结网藏身于金色的小屋——蚕茧之中,它在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拿了

几个蚕茧,放在窗台上,过些时侯就能看到出现了漂亮的大蛾子。蛾子产卵

——上面这个过程又开始重复进行。蚕怎么会吐出细细的丝线来?为什么它


吃这么多的桑树叶后才结茧呢?

与积极地认识大自然相联系的活动越多,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也就越深

刻,越自觉。孩子们每个月都能在自己周围发现更多过去不予注意的现象。

这样,他们就能看到完全不同于他们一向熟悉的那些生命形态:在阴暗、潮

湿的地窖里,马铃薯块茎上冒出了白丝——这是些什么玩意儿,是根还是未

来的茎?树干朝北的阴面长出绿苔——为什么绿苔躲着太阳?为什么绿苔没

有种子?它怎么繁殖呢?所有的植物都开花,然而绿苔不开花。这是什么样

的植物呢?

《大自然的书》中的几行文字告诉我们,不只是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断变

化。我们来到岸边的峭壁旁。孩子们仔细观察灰色的石块,就发现里面有细

细的裂缝。从石头上砸下薄薄一片来,在手掌里就散成碎块了。这么说来,

就是石头也不永远是石头啦?孩子们想起,在几个月前,他们还曾说过

头无论在太阳底下还是在地窖里总是一个样。白天,石头变烫,而夜里就

变凉了,出现了进水的裂缝。原来,就是石头也不是恒久不变的。

分析阅读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一页的思维课,我得出一个信念,

孩子知道得愈多,愈经常地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规律,渴求了解

的愿望就愈强烈,理解周围世界各种现象的感觉器官就愈敏锐,感知器官同

思维的联系就愈细致。苏联人类学家 M.ф.涅斯图尔赫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有

一些话,我认为是阐明孩子智力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人在童年时代连续不

断地接触大量新材料,所以正是在这个年龄,他开始有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大量的材料,这是智力充分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当由于某种原因材料

的量减少了而又未加补充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自己看到的东西,这

还不是大量的材料。人类的教育工作就是由成人向孩子传授自己拥有的关于

周围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思维能量不断供给能影响孩子的大量材料。

我开始留心考察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从出生一直到上学。开始发

现一些有意义的规律。如果在学龄前期,孩子无人照管,如果成人不为孩子

提供人的正常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大量材料,那么孩子的大脑就处于消极的状

态: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消失,会出现漠不关心的状态,日益增长的求知愿

望是否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思维能量呢?看来,

是的。

彼得里克小时候无人照管。妈妈和外公一早就上班,孩子一个人留在家

里。他被安置在棚檐下或围着栅栏的绿色草坪上,不时由女邻居来探视一下,

看一看孩子是否安然无恙。彼得里克从 岁到 岁,受的就是这样的教养

这是一种毫无精神活动的教养。孩子的吃穿都很好,就是缺少最主要的

东西——周围没有人照管。彼得里克从 岁起同孩子们,主要是同同年龄的

儿童,在街上嬉耍。他入学的时候,连最简单的俄语单词的含义都不知道,

他那掠过周围各种物件的冷漠目光,使我觉得好像是一个小老头儿的目光。

这就是说,孩子生气勃勃的思维体——大脑半球皮层细胞,处于消极状态,

因为在神经系统形成的重要阶段——大脑的幼年时期,孩子缺乏来自周围世

界的源源不绝的大量材料。所以阅读《大自然的书》应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

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揭开书的下一页——“生命的种子。孩子们

在秋天收集了梨、苹果、桃、李子的种子供创建果树苗圃用。他们根据经验

已经知道,种子能长出植物来,春夏季节,草原上、森林里、小树林里生气






盎然,植物种子在成熟,传种接代的过程在进行。我们去郊游。春风刮走了

杨树和蒲公英的白絮。孩子们在轻盈的绒絮中找到了细小的种子。他们感到

诧异:大自然多么关怀这些植物的种子:在土壤干燥的表层,绒絮挂不住,

只要泥土含有水分,绒絮就粘住了,就下锚停泊——于是细小的种子

就发出芽来。孩子们深感兴趣地一行一行读这一页《大自然的书》,他们看

到,不少植物能把种子出去,而生命的种子就飞向四面八方,他们看

到,一些成熟得早的种子,从风中摇摆的罂粟花茎头的小窗户中飞出来。

我们透过放大镜观察到,很多种子有用以附在人们衣服上和动物皮毛上的

猾的小钩子、小爪子和小脚。我们收集了粮食的种子标本,孩子们思

索起来:从小小的种子里怎么会长出巨大的植物来的呢?种子是有生命还是

无生命的东西?这一页书上有趣的几行,孩子们是在冬天读的:有些植物把

自己的种子撒在雪里,种子必须在雪里呆上几个星期,然后才发芽。

认识的愿望愈强烈,孩子们工作得愈有兴趣,劳动的研究性质也显得愈

深刻。当亲手操作有助于思维的时候,当孩子期望在劳动中找到使他激动的

问题的答案、揭开闷葫芦、确证暂时还只是一种推测的事情是否属实的时候,

来自周围世界的大量材料就能成为认识的特别强烈的促进因素。当孩子真正

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

了。儿童愿意劳动的出发点,首先是愿意了解。假如这个愿望能不断发展,

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就会巩固起来。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被称之为热爱劳动的

东西,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和孩子个人自尊感的混合物。

阅读《大自然的书》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页——“太阳——生命的源泉

时所进行的旅行,在儿童的意识和情感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

酷暑炎热的日子里,我们来到田野、花园和葡萄园,我们眼前是种着麦子、

葵花的田野,串串的葡萄、黄澄澄的梨和正在成熟的西红柿。孩子们在这些

累累果实中看到了太阳的光和热。靠了太阳,大地才能给人以全部需要的东

西。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对比和因果关系的确立而得出的这一结论,使孩子

们产生一种惊诧感,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的飞跃。孩子们仔细观察周围世界,

思索每一物件的起源。当他们确认,太阳是生命唯一的起源时,他们惊异的

心情就更甚了。

粮食、土豆、葵花,无一能缺少太阳,肉类、牛奶、黄油也是如此,因

为动物的饲料是靠太阳的光和热才能生长的。惊诧的孩子问道:太阳到底

是什么东西?太阳向我们放出的热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冬天的太阳照在大

地上不怎么热?它会不会熄灭?要是太阳熄灭了,那会发生什么事?

阅读《大自然的书》时产生的问题,这是活跃的思想飞向知识顶峰的开

端,几年后,他们从这个顶峰上便可以发现生命奥秘的全部复杂性。我竭力

使孩子们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考察者和发现者,使他们眼前的真理不是教师

告诉他们的现成的结论,而是一幅怀着激动心情领略过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色

彩鲜明的图画。一项发现如果能使孩子感到激动,真理就能成为他终生珍惜

的个人信念。理智感、求知的欢乐感、对大自然的宏伟和大自然规律的严密

性的惊异心情,都是牢固记忆的源泉。

我把理智感看成是发展和巩固个别儿童记忆力的主要手段。瓦利娅记忆

力很差,似乎一切都会从她头脑中消失。应当尽力使这个女孩子的心由

于对周围世界的景象感到惊讶而颤动。一连好几天,我们相继来到田野、树

林、河边、花园和养蜂场,阅读《大自然的书》中题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file:///C:/DOCUME~1/杨辉/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都得适应周围环境这一页。我引导孩子们注意有些花在炎热的时侯会上自

己的花瓣,而到傍晚凉爽的时侯,重又张开花瓣;指给他们看,早春开花的

植物那纤细的茎如何像箭一般冲破又厚又密的一层落叶,蜜蜂如何建造蜂

巢,并用蜜填满蜂房,葡萄藤的根如何深入土内三米,以便吸取水分,柳树

的枝叉插入软泥如何长出根来,并长成一棵小树……这些发现使这个女孩子

的心充满欢乐的激情。她那冷漠的眸子里出现了兴致勃勃的动人神情。沉默

寡言的瓦利娅开口了,她问:蜜蜂怎么知道朝哪儿飞才能飞回家去?她怎

么找到自己的蜂巢?早春开花的植物不觉得冷吗?——这时树下还积着雪

呢。有问题,就有思想;而有思想,就能记住周围世界的景象和大自然的

规律。

下面是我们一页接着一页阅读的《大自然的书》内各页的标题:植物

世界和动物世界一滴水的旅行人利用自然力春天唤醒大

自然最长的夏日树林里、田野中和草地上春天开的花

天的花铃兰和紫罗兰菊花——秋天的孩子池塘里的生物

初秋的最后几天大自然期待着冬天第一个冬天的早晨

季树林中鸟的生活麦穗蜜蜂家族的生活燕子筑巢

雨快来了秋季的连阴天冬季花的世界树林能保持水分

鹳飞来了鸟准备飞向暖和的地方夏季雨后的太阳河上

的彩虹秋播和春播的粮食作物向日葵开花了天空的星星

土壤的生命绿叶——太阳的贮藏室蘑菇和青苔从橡实

里怎么长出橡树来,等等。

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面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

第斯多惠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以考察的态度对待周围世界的各种现

象,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以考察和探索作为思

维方法的基础,使他们通过积累、分析、对照和比较事实去认识科学真理。

孩子在观察大自然现象和景象的时侯就逐渐掌握思维的方式和进程,不断丰

富概念,每一个概念都充满由富于探索精神的观察者用犀利的目光发现出来

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含义。经验证明,孩子们读了《大自然的书》,其思维就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孩子在使用抽象概念时,就会在思想上回顾作为抽象概

念基础的那些印象、形象和景象。

当我那些在童年时代阅读过《大自然的书》的学生成为少年,然后又成

为青年的时侯,我特别关心的是,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认识如何反映在他们一

般的智力发展上,反映在脑力劳动的性质和方式以及智力志趣的多方面性

上。我确信,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巨大求知精神的特点。他们关注一切事

物,周围的一切都能触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我的学生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早

期,精神生活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从相互关系的角度观察现象和物体。

凡是不清楚和不明白的事物,他们都力求在书本中得到解答。书本成为他们

知识和精神需求的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从物的世界到社会;东西从哪里来?

大自然——养育人的天赐发祥地。但认识大自然,仅仅是智慧、感情、

观点和信念形成的开始。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且实质上,人的全部生活就是
他与其他人结成的关系。我极力使孩子们在小学学习的四年内,逐渐明白一
条重要的真理:一个人全靠成千上万的人来满足他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才
得以生存;不为成千上万的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生
存。一个人的道德面貌、精神素养、对生活的观点和世界观,都是在社会中
与人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和在劳动中形成的。教师的一项重大教育任务就
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懂得和感到: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对待人的态度、一个
公民的社会面貌,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表现出来的。
经验使我深信,一个幼小的孩子是从对物体的理解,特别是从他思索和
好似发现“各种物体是从哪儿来的?”这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逐渐走向对
社会关系的理解的。
我们在学校食堂进了午餐并洗了餐具。“等一下,孩子们,先别忙着走,
让我们在桌子旁再坐上半个小时。我们来想一想,我们今天使用过的东西是
从哪儿来的?这儿,食堂给我们提供的一切,都是从哪儿来的?”孩子们点
着他们吃过的东西:面包、肉、土豆、牛奶、黄油、鸡蛋……食物是在不久
前砌炉匠用新砖砌成的炉子上煮熟的。用煤生炉子,煤是从矿上运来的。我
们坐在桌子旁的椅子上。而不论桌子还是椅子,都是用金属管和塑料制成
的……
“完了?”我问道。
“完了,”孩子们答道。
“再仔细看看,有东西被遗漏了……”
屋角里放着冰箱,没有电冰箱是无法工作的。墙上安着半圆形的灯罩,
灯罩里亮着电灯。孩子们会注意到这些东西吗?
他们注意到了。他们惊奇地发现了一条真理,那就是如果没有电,那就
麻烦了,哎呀,会给家里的生活和在学校里的学习造成多大麻烦呀。
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从这一问题问起,我们开始了走向社会生产、走向劳动关系的复杂天地
的“旅行”。我们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新发现,这样,孩子们感到了对劳
动者的深切敬意,因为他们发现了一条真理:为了我们的桌上能摆上大面包,
几乎需要全体家长的劳动。而且这还不够。还需要制造拖拉机、犁、联会收
割机的工人的劳动,——没有机器、种不出粮食来。需要矿工的劳动——没
有煤、冶炼不出生产机器所必需的金属来。
在进一步了解其他物体时,等待着我们的是同样令人惊奇的发现。千百
个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我们祖国远近的城市和乡村里,都在为把煤从地
下开采出来运到我们学校的厨房而劳动。为了冶炼金属,并用金属制成桌子,
用沙和泥土制成砖,必须有千百个人从事劳动。
在这之后,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开始迈入社会生产,迈入劳动关系的世界,
了解我们的衣服是从哪儿来的,纸张的来历,谁为我们准备好了书籍、电影,
谁创作了音乐。一周接着一周,一月接着一月,我们渐渐明白了社会关系的
错综复杂。我们通过物的世界对人逐渐有了认识。物体、物质和精神财富,
帮助我们看到、懂得和感觉到人。当我们在面包工人斯捷潘?马克西莫维奇
的工作岗位上同他会晤时,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以自己平凡的
劳动挣得自己的口粮、衣服和其他很多的东西的人,而且还是一个生活的创
造者,没有他,成千上万的人就无法生活。每周,我们都要同为成千上万人

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者——联合收割机手和拖拉机手、钳工和车工会晤。在
三年级结业后的一个春日,我们乘车去克列缅楚格水力发电站,看到了怎么
发电,同动力职工们见了面。
孩子们遇到的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形成孩子的道德面貌,有着非常
巨大的意义。那些为别人创造诸如面包、肉、牛奶、白糖之类物质财富的人,
初看起来他们极其平凡,极其普通,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感到自豪,把自己的
劳动看成是为社会服务,这对孩子的心灵有强大的影响。劳动使人高尚,给
人带来无限的幸福,这一真理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某种抽象的东西,而是生
活的本质的东西了。人在童年时代就深信不疑,他可以施展自己的力量和创
造能力的最重要的场所,就是为社会的福利所进行的勤恳的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活的习题集中的 1000 道题

学校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好奇的、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精
神的人。我把童年时代当作思维的学校,而把教师视为对自己学生的身体和
精神世界成长关怀备至的人。关怀儿童大脑的成长和健壮,使这面反映世界
的镜子始终反应灵敏,易于感受——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之一。如同
肌肉由于身体的操练和不断克服困难而得以发育和强壮一样,劳动和紧张对
大脑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大脑在建立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因果联系、
时间联系、功能联系)过程中得以发育和健壮起来。我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帮
助孩子们理解周围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形成、巩固、发展他们的好学、敏
捷和善于观察的智力。
解答培养想象力和敏捷性的习题就是激发大脑内在力和活跃“智能肌
肉”能力的训练。这些习题就存在于周围物体和现象之中。我引导孩子们注
意某个现象,务使孩子能看到隐藏着的、暂时他还不明白的联系,务使他产
生找出这些联系的本质、弄懂真理的意愿。一个人积极的活动和劳动,往往
是解题的关键。孩子集中智力,力求在物体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的同时就在
进行一定的工作。周围世界蕴藏着千万道习题。民间想出了这些习题,这些
习题以有趣的故事性谜语形式存在于民间创作之中。
下面是孩子们在休息的时候解的头一批习题中的一个。
要把狼、山羊和白菜从河的这一边运到那一边去。狼和山羊、山羊和白
菜既不能同时运,又不能一起留在岸边。只有狼和白菜可以一起运,或者每
一个“乘客”单独过河。渡河的趟数不限。怎么运送狼、山羊和白菜才能平
安无事呢?
民间教育学有千百道类似谜语式的习题。孩子们对这类习题极感兴趣。
这下,所有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思索起来了:到底怎么运送这些“乘客”才
不致让狼把山羊吃掉,也不致让山羊把白菜吃掉?我们坐在池塘边,孩子们
在沙地上画一条河,寻找一些小石子。很可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解答这
道习题,但孩子们紧张地思索着,这件事本身就是发展智力的绝妙手段。
解这类谜语式的习题很像下棋时的脑力劳动:解题和下棋都得预先想好
几步。开学不久,我就让一年级 7 岁的孩子解这道题。过了约摸十来分钟,
三个孩子——舒拉、谢廖扎和尤拉解出来了。这几个孩子飞快向前奔跑的思
路与牢固、敏捷的记忆力紧相配合。过了 15 分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解完了




这道题,但瓦利娅、尼娜、彼得里克和斯拉瓦又是一无结果。我发现,这几
个孩子意识中思索的线似乎不时中断。他们明白习题的意思,对涉及的物体
和现象有鲜明的概念,但刚作出几个初步的假设,他们意识中本来十分鲜明
的概念突然模糊不清了,换句话说,孩子把明明记得的东西忘掉了。
我从民间教育学丰富的宝库中挑选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习题,首先指望能
引起我这几个思想迟钝的学生对谜语式习题的内容和情节产生兴趣。过了几
天,我出了这么一个民间谜语式的题:“一小队士兵走到河边,他们要渡河。
桥坏了,河又很深。怎么办?忽然一个军官发现两个小男孩乘着一只小舢板
在岸边玩。但是舢板极小,一次只能乘一个士兵或两个孩子,不能多乘。然
而所有的士兵还是乘了这只小舢板过了河。用的是什么办法?”
我又观察孩子们如何进行思索。他们在沙地上画图,极力想在脑子中记
住“几步棋”。我重又看到尼娜、斯拉瓦和彼得里克如何被折磨得苦恼不堪。
瓦利娅的眸子欢乐地闪着光:她解开了这道题。
我开始给思想迟钝的孩子个别补课。我给他们出比较简单的民间谜语式
的习题,旨在深入理解自然数列和建立数与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下面是
五道这一类型的谜语式习题。
1.鹰和橡树飞来了几只鹰,落在橡树上。如果一棵橡树上落一只鹰,那
么剩下一只鹰无处可落,如果一棵橡树上落两只鹰,那么剩下一棵橡树没有
鹰。一共有几只鹰和几棵橡树?
2.牧场上两个男孩子在牧羊。如果第一个男孩子给第二个男孩子一只
羊,那么他们两人的羊数相等。如果第二个孩子给第一个孩子一只羊,那么
第一个孩子的羊比第二个孩子的羊多一倍。第一个牧童和第二个牧童的羊各
有多少?
3.多少雁一群雁在飞,迎面又飞来一只雁。
“你们好,100 只雁,”它说道。
“不,我们不是 100 只,”这群雁答道。“如果我们这些雁再加上这些,
再加上一半,再加上 1/4,再加上你,雁呵,——只有这样,才能有 100 只
雁。”这群飞着的雁一共有多少?
4.头和脚院子里的母鸡在踱步,兔子在跳,一共有 10 个头和 24 只脚。
问有几只兔子,几只母鸡?
5.几个球口袋里有 10 个黄色的球、10 个红色的球、5 个绿色的球和黑色
的球。你闭上眼睛取出尽量少的球来,但其中必须有 7 个同一颜色的球。
这类谜语式的习题是训练智力的极好手段。解答每一道习题,都得记住
前前后后两至四步“棋”。经过半年后,瓦利娅和斯拉瓦已经能解答这一类
习题了,但彼得里克和尼娜还是毫无结果。他俩记不住为走下一步“棋”所
必须记住的东西。
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看来由于某些孩子还没有掌握瞬息间把思想从一
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的能力,依我的看法,这是记住一道习题所有的组成
部分、思想上抓住好几步“棋”的能力。为什么大脑半球皮层细胞未能锻炼
出这种能力则是另一个问题。这种能力远非总是由思维物质天赋的特性决定
的,但也不能忽视这一原因。观察证明:如果思路骤然中断,如果在同一瞬
间,孩子不能从思想上抓住眼前出现的和在这之前不多会儿出现的东西,那
他就不能思索,他很难在好几个物件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
我研究了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是像瓦利娅、彼得里克、尼娜这样一些思




想迟钝的孩子们的思维,并不是为了某些理论上的目的,而是为了减轻他们
的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怎样学习。观察证明,首先应当教会孩子们从思想上
一下子抓住一系列的物体、现象和事件,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孩子应当从
对一物体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入观察,逐渐转向对一系列物体仿佛从远
处,在一定距离之外进行观察。我愈研究思想迟钝的孩子的思维,就愈深信,
如不善于理解习题,是由于不善于从具体事物得出抽象概念,不善于从具体
转向抽象。应当教会孩子以抽象的概念进行思维。不让瓦利娅在自己的想象
中描绘狼的具体形象,不让她的思想停留在山羊怎样探头去吃白菜上。对孩
子来说,所有这些形象都应当是抽象的概念。然而通向抽象的路一定得经过
对具体事物的深刻理解。必须教会孩子们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应当培养思
考能力,否则孩子就会拚命记忆,死记硬背,这会使他的思维更加迟钝。
一月月地过去,我愈来愈认识到,学龄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修养是
多么重要。正是在孩子尚未入学的时侯,应当多多与父母谈谈教育的问题。
为了关怀未来的小学生,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请 2~6 岁的儿童的父母来学
习。我们拟订了学习大纲,其中包括诸如儿童的体力、心理、智力、道德和
美感等方面的发展、家长在思维教育等方面对未来小学生的关怀问题。现在
这一学校已长期办下去了。
在父母是孩子唯一的教养人员的时期,也就是孩子在学龄前时期,家长
的教育学知识显得尤其重要。在 2~6 岁这一段时期内,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精
神生活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这种教育学基本素养,它表现在明智地理解这个正
在发展中的人的最为复杂的内心活动。我们极力使家长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
能。在家长学校的教育中,特别注意了如何教孩子思索、用什么方法发展他
的智力这个问题。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1000 道关于周围
世界的问题,这是孩子们最爱向家长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向他们说明,当孩
子提问的时侯,应当如何回答,应当如何发展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们
与家长们一起拟定了一个学龄前儿童 到大自然中去散步的计划,预先确定应
当成为观察对象的事物。特别注意使每一个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里都要有重
视书籍的浓厚气氛。
多年的观察证明,也存在着能对智育工作造成困难的遗传因素。父母酗
酒,这是儿童整个机体可怕的敌人,而对娇嫩的思维物质的危害性则尤为严
重。
每当出现对解答锻炼大脑的习题有利的条件时,我总要把思索缓慢、记
忆困难的孩子安排到靠近自己的位置上。往往要想出多种多样的谜语性的习
题和逗乐性的习题,才好不容易使尼娜思维活动区之间产生能把周围世界中
的概念和形象联系起来的最初通路。
记得在一个冬日,我们坐在鱼缸旁。孩子们数着缸里的鱼,有的数多了,
有的数少了。于是我说了一道逗乐性的习题。
哥哥看到鱼缸里有 2 条大鱼和 4 条小鱼,妹妹看到有 2 条大鱼和 3 条小
鱼。妈妈看到有 3 条大鱼和 5 条小鱼。妈妈看到了鱼缸里所有的鱼。鱼缸里
到底有几条鱼?这道题对很多孩子没有困难,可是尼娜久久思索着。最后,
她高兴得一拍手说道:“原来哥哥和妹妹没有看到全部的鱼,而妈妈全部看
到了。鱼缸里有 3 条大鱼和 5 条小鱼。有的鱼藏在水草里——所以没有看
见……可是妈妈看见了。”
无论瓦利娅还是彼得里克,也开始能解类似的,甚至比这更难的题目了。




我开始逐步给这几个孩子更为困难的习题,以巩固已有的成绩。到了第
三学年,当我们在集体农庄果园中收苹果的时候,尼娜解出了这么一道谜语
性的题。
三兄弟在草地上割草。中午,他们躺在橡树下休息,一会儿就睡着了。
妹妹来给他们送午饭,有汤、面包和几个苹果。她没有叫醒他们,把装着午
饭的包裹放下就回家了。大哥醒来,看到苹果。他把苹果分成三份,但并未
把自己那份全吃完,留了一个给最心爱的弟弟——最小的弟弟。他躺下又睡
着了。二哥醒来,他不知道大哥已经吃了几个苹果。他又把苹果分成三份,
但他也没有把自己那份吃完,留了一个给弟弟——最小的弟弟是爱吃美食的
小家伙……他躺下又睡着了。最后,最小的弟弟醒来了。他看到有七个苹果
在包裹里。他想:怎么才能分成三份呢?想了很久,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
一直想到哥哥们醒来,于是一切都搞清楚了。问妹妹给三兄弟一共带来了几
个苹果?
在我们的习题里,有很多关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劳动的习题。孩子们在
解这些习题时,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大人如何耕地和筛选种子、植树和施肥、
收割庄稼和贮藏食品、盖房和修路。在生活中建立这些联系就加强了概念之
间的联系。思维和记忆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中发展的。孩子们采用图画
或制作有关物体的简易模型来解答绝大多数的习题。孩子们把谜语性习题、
逗乐性习题和益智游戏发表在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版的墙报上。解题成为
坚毅顽强、埋头苦干和热爱劳动等品质的一种特殊竞赛。在三年级的时候,
我们首次进行了全班性的数学比赛。考虑到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成绩,我
发给孩子们难度不同的习题。数学比赛逐渐引起了其他小学班的注意,于是
成为全校性的了。
在童年时代解《周围世界习题集》中的习题,能引起思考,教会思索。
如果孩子们不学会思索,如果思维过程不能增强大脑,那就谈不上取得数学
或其他学科的扎实的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建议:“避免一切算术方面的定义和规则,促使他们尽
量多地从事活动,而纠正他们的活动并不是由于没按规则去做,而是由于所
做的事没有意义。”①这一建议完全不是否定理论概括——定义和规则,对托
尔斯泰的“自由教育”抱有成见的读者一听可能会这么看。正相反,这一建
议的宗旨是要学生深入理解定义和原理的本质,并且不把原理看成是某种茫
然不解的、不知来自何方的真理,而是出自物体本性的规律。教师这样来对
待真理,孩子就好像自己“发现”了定义。这种发现带来的欢乐是对发展思
维能量起巨大作用的强有力的情感动机。还不能忘却,托尔斯泰的建议只涉
及年幼的儿童。
不能把解答《周围世界习题集》中的习题看成是提高算术成绩的唯一手
段。这样解题有助于发展思维,但毕竟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服从课内教学
教育过程的要求。这一手段只有结合在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种种
方式和方法的总体中,才可能产生效果。形象地说,我把它看成是达到小学
主要目的的小桥,小学的主要目的是授予孩子严格规定范围的牢固知识和实
际技能。在数学教学方面,要求与目标的明确性和绝对性起着特别重要的作
用。每一学年,我都明确规定,哪些东西学生应当深入地和牢固地铭刻在脑


①        ■.H.托尔斯泰:《教育论文集》,莫斯科,1953 年,第 339 页。




海中。形成自然数列原则的知识是决定今后数学教育巩固程度的数学知识的
基础。我极力做到一年级的时侯,每个学生就能不加思索地迅速回答任何与
100 以内的加减法有关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编了一套分析数字组合
的练习。没有关于乘法表的巩固知识,我简直不能想象学生会在小学和以后
的学习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牢记必不可少的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这是创造
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记忆力差的孩子很难思索和想象。如何加强和增进孩子的记忆力,这是
早就挂在我心上的一个问题。“算术箱”成了增强记忆力的手段之一。这是
一种直观教具,孩子们用它来检查自己算术方面的知识。检查表现为饶有兴
味地构筑数学正方形;用木块组成正方形的各边;每一木块上标明数字,各
边木块上数字的总和必须完全相等。在“算术箱”里有复习乘法表的专门练
习题。
微型电子算术器,这是一种使用电路工作的仪器,是增强和巩固记忆的
绝妙手段。每个学生都在这一仪器上复习乘法表和自然数列的组成。早在三
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制作微型电子数学器,到四年级结业前,我们已经
有四台仪器。在进行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再一次确信,思维和动手相结合
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多么重要。孩子由于参与制作教具,原来不稳固的记忆
就得以巩固。(当然,这得与其他影响思维过程的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一定
的效果。)
下棋对提高思维水平起着重大作用。早在“快乐学校”时期,舒拉、加
利娅、谢廖扎、尤拉、万尼亚、米沙和其他孩子就学会了下棋。男生和女生
经常久久地身不离棋盘。下棋使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但这儿最主要
的是增强记忆力。我在观察小棋手们时,发现孩子如何在思想上重现前几步
棋,并想象后面的几步棋。我真希望瓦利娅、尼娜和彼得里克能坐下来下棋。
我教他们怎么下,而他们则思考怎么走下一步。棋盘帮助我发现柳芭和帕维
尔的数学思维。在下棋之前(这两个孩子在三年级开始下棋),我并没有发
现他俩思维的敏锐性和顽强性。
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强智力和记忆力。下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因素
之一列入小学生活。这讲的正是小学,在小学阶段智育占着一个特殊的地位,
要求专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环球旅行


小学各年级的教师应当力求使孩子的视野逐渐从故乡的田野、森林扩大

到祖国与全球的大自然和生活图景。

在一年级的时侯,我的学生就已经很清楚,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时

而以这一面,时而以那一面转向太阳;知道在同一个时候,地球的不同角落

里,有的是溽暑,有的是严冬,有的是白天,有的是黑夜。从二年级起,我

们进行环球旅行。孩子们坐在绿色教室里,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被人

太阳照射着的巨大的地球仪;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

地球转。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是我们辽阔的祖国。我们居住

在离祖国西部边界不远的地方,让我们向东去作一次长途旅行,访问城市和

乡村,看一看,那儿的人怎么生活。接着,我就讲述我们一路碰到的田野、

河流、居民点。一边讲,一边展示图片和幻灯片。






暮色已经降临,两小时的旅行已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可我们还没有

走出 100 公里。孩子们急不可待地等待着他们继续去旅行的那一天。……

重又出现了城市和乡村、森林和河流、建筑物和古迹,但旅行并不显得

单调,因为在我们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里,孩子们都能看到一些新奇的富有特

色的东西。几天的旅行过去了,我们已临近伏尔加河了,看到了水电站,

碰到了伏尔加河流域辽阔草原上的牧人。孩子们屏息静气地听着伟大的斯大

林格勒战役的故事,这一次战役关系着人类的命运。若是没有千万名英雄在

这儿殊死守卫,猛烈地反击残酷而又强大的敌人,打断敌人的脊梁骨,那我

们今天就不会静坐在这间舒适的教室里了。应当从小就把孩子领进一个充满

人类各种遭遇、操劳和忧虑的巨大世界中去。要让孩子感觉到,就是目前,

地球上还存在着打算发动新的血腥战争的势力。要让对破坏和平的敌人的仇

恨感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中,要让孩子从祖父辈和曾祖父辈的丰功伟绩中

吸取信念;人并不是命运漩涡中的一粒尘屑,而是强大的力量。

孩子们愈来愈深入到祖国内地,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新奇的图景:富饶的

乌拉尔和它取之不竭的矿藏、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汹涌的西伯利亚河流……

一连好几天,我们与地质学家——大自然财富的探寻者一起旅行到盛产

乌拉尔宝石的美好的地方。我们坐上轮船,在贝加尔湖上航行,我们欣赏着

高山峻岭,我们在篝火旁露宿……我们再朝前走——远东丰富的资源展现在

孩子们眼前,而再向前走——那就是大海了。我们坐上海轮,向萨哈林岛进

发,然后上千岛群岛——我们祖国的白昼就是从这儿开始。我们旅行

将近三个月,平均日行 100 公里,与四十个以上民族的代表见了面,认识了

一些出色的人物——农民、建筑人员、矿工、渔民、地质人员。他们全都为

我们能够美好地生活而劳动着。孩子们心中产生了自豪感:瞧咱们的国家多

么辽阔、富饶和团结。

一次接着一次,我们又进行了好几次到祖国各地去的旅行。我们来

到北方——面前是一片寒冷而美丽的冻土地带、雄伟辽阔的北冰洋;我们见

到了北极地带勘测人员、养鹿人、伐木工人。在西部,我们了解了兄弟的古

楚尔人的生活,欣赏了山地牧场的美景。在南方,我们在高加索的山间和中

亚细亚的平原上旅行

整整一年我们都在旅途中。祖国这个词,以其足以激发对苏维埃人

英勇劳动的自豪感的鲜明画面充实了孩子们的意识。其他小学班的教师也开

始仿照我们的样子在祖国大地上旅行。我们极力使孩子把一切用昂贵的

代价取得的和苏联人民珍惜的东西纳入祖国这个概念之中。

我们到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去旅行,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最有意思

的了。我们沿着第聂伯河——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兄弟共和国

的河,开始了这一次的旅行。沿着这条伟大的河航行,我们了解了很多

城市和乡村,了解了兄弟民族英勇的过去和当前的情况。斯摩棱斯克和洛耶

夫、基辅和卡涅夫、切尔卡瑟和克列缅楚格、扎波罗热和卡霍夫卡——每一

座城市都使孩子们记起各民族在国内战争和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中,为同奴

役者作斗争、争取不受剥削、争取自由和独立而用鲜血结下的伟大兄弟情谊。

在沿着第聂伯河旅行的时候,孩子们聆听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歌

颂故乡河流的美丽和雄伟、歌颂各民族的兄弟情谊的歌曲。讲述在整个苏维

埃政权的年代里,我们共和国有哪些建树,能在孩子们心中激起对社会主义

祖国深切的自豪感。






用了几天时间到纪念友谊的地方去旅行。我们从乌克兰人民表示要

同俄罗斯人民永远联合的彼列雅斯拉夫-赫麦利尼茨基开始这一旅行。我

们在想象中经过了几百座城市,这些城市的命运与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共同

为争取祖国的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在粉碎白匪和法西斯侵略者后为恢复被破

坏的工业而进行的斗争相联系。

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进行的几天旅行,给孩子们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举世无双的多民族的伟大友谊——

在俄罗斯土地上居住着一百多个民族。孩子们了解了伏尔加流域、北高加索、

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和极北地区各民族的生活和劳动。

我们在祖国地图上进行了几次访问列宁居住过的地方旅行。乌里扬

诺夫斯克、古比雪夫、喀山、列宁格勒、莫斯科、舒申斯科耶——地图上每

一个这样的点都能在孩子心目中勾画出鲜明的图画:我讲述了共产党和苏维

埃国家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童年、青年和成年时期。

到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中亚细亚、波罗的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各苏维

埃加盟共和国去旅行,使孩子们看到一幅又一幅崭新的描述各民族伟大

友谊的图画。由于当时我们班已经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小学生们通信,所

以我们想象中的旅行就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我们还到国外去旅行。我的目标是向孩子们展示地球不同角落里大

自然的变化万千的天然美景,向他们讲述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和劳动中一切美

好的东西,引起他们对语言不同的人们的文化、艺术、现在和过去的兴趣,

展示整个地球上善与恶的斗争。比起在祖国大地上的旅行来,直观性在

这些旅行中起到的作用更大些:应当形成对遥远的地区和在我们这儿见

不到的大自然的概念。

一开始,我们到四季如夏的国度去。日复一日,孩子们了解了埃及、印

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大自然、日常生活、劳动和文化——他们

听有关这些国家的故事,看有关这些国家的电影。他们好似在挺拔的棕榈树

下走过,感觉到热带阳光灼人的暑气和暴雨后的凉爽,他们考察劳动人民的

生活。到金字塔之国——埃及去旅行是引人入胜的。

然后我们又到邻近的国家去旅行。我们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欧诸国、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以同样的方式,我

们完成了去非洲和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澳洲和南极洲的旅行

地球不同角落里人们劳动的情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人

住在什么地方,不管他的肤色如何,也不管他讲的是什么语言——他都在劳

动、教育孩子和向往幸福。我极力做到尽可能鲜明地向孩子们展示我们的兄

弟,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激发孩子们对德国土地上第一

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鲜明的例子使孩子们认识到,法西斯和德国人民并非一回事,德国工人

阶级的优秀儿女在希特勒反动统治的阴暗的日子里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反对纳

粹主义——苏联人民与之作战的共同敌人。

孩子们在环球旅行中看到,远非所有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世界上

存在着人压迫人和到处是贫困和饥饿的国家。在孩子们的意识中形成了有关

这种罪孽的根源是不公道的社会制度的概念。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世界上的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进行着尖锐和不可调和的斗争。我极力使我的学生

从心底深处体会至今还受剥削者奴役的劳动人民的痛苦,至今仍处于奴隶地






位的人民的痛苦。当我们到阿拉伯诸国去旅行的时候,我放映了电影,

其中的画面使孩子们大为震惊。在某些国家,例如在沙特阿拉伯,他们的同

龄人,男孩子和女孩子,带着镣铐被卖身为奴,被逼赶着去服苦役。在奴隶

市场的旁边——耸立着这个国家统治者童话般的宫殿。孩子们听了感到十分

难受。他们开始以另一种目光看待祖国公民的自由劳动了,感到为祖国的福

利、为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人民劳动,这是莫大的幸福。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人剥削人的现象,就不能培养全人类的爱,因为没

有抽象的人类,有的是阶级兄弟——被剥削者,和他们不可调和的敌人——

剥削者。使每个孩子从小就懂得并打心底里感觉到什么是革命的、共产主义

的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稍加回顾我们祖国不久前的历史,讲一讲祖国人

民为自由和独立进行的浴血战斗,用鲜明的例子指出,今天殖民地国家和资

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如何在捍卫自己的权利,我就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

得出信念:人们为了思想而去赴汤蹈火,在思想斗争中,阶级对抗的本质表

现得最为鲜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使那些为崇高的思想献出自己生命的

人,能成为我们学生的典范。反之,毫无怨言地屈从压迫的人,理应引起人

们的鄙视。正因为如此,所以首先展现给幼小儿童的必须是一个人们为幸福

的未来而斗争、劳动和生活的世界。

我逐步把孩子从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导向对共产党的认识。我通过讲

述我们祖国的过去,用鲜明的例子展现了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人物,为了不

再有人剥削人,为了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财富能属于创造财富

的人所有而进行奋不顾身的斗争。谈话中,我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述列宁

和共产党如何发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起来推翻专制制度和建立苏维埃政

权。我用伟大的列宁的战友、共产党员们的忘我斗争的生动实例说明,为我

国各族人民铺平了通向自由和幸福的光明大道、向资本主义国家受奴役的人

民指出了独立道路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何等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

的斗争中完成的。

在祖国各地的旅行中,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在苏维埃政权的年代里,

我们的祖国已改变得令人无法辨认,何等巨大的工厂在它的辽阔的土地上建

立起来,何等美好的集体农庄点缀着它的大地,苏联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是如

何在朝前发展。我在讲述中重谈了我们儿童的生活,我们整个人民都在保卫

着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艰苦生活同苏维埃国家繁荣昌盛的生活适成对比。

在到日本去旅行中,孩子们知道了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得了放射病的

千万名和平居民,知道了重病卧床的小姑娘佐佐木贞子。孩子们深深体验着

自己远方的同龄人的悲痛。他们愿意帮助有病的小姑娘,可用什么帮助,又

怎么帮助呢?到日本旅行之后,过了几个星期,我给孩子们念了一小段

报纸上的报道,里面提到佐佐木贞子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做 1000 只纸

鹤。(按日本民间习俗,谁亲手做 1000 只纸鹤,谁就会永远幸福。)我们人

民也有类似的说法:热爱孩子的妈妈给生病的孩子做很多银色的纸云雀,这

些纸云雀能给孩子带来健康。于是男女孩子们都去做纸鹤,把它寄到遥远的

日本国……过了几年,我的学生都成了小伙子和大姑娘了,他们仍然以沉痛

的心情听着关于佐佐木贞子健康的每一则消息。远方朋友去世的悲痛消息就

像个人沉痛的不幸似地镂刻在年轻的心灵之中。

世界的范围在孩子面前扩大了。这世界已不仅仅是大海和大洋、陆地和



file:///C:/DOCUME~1/杨辉/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岛屿、珍奇的植物和动物、北极地带的北极光和热带的终年酷暑,而首先是

人、人为幸福的未来所进行的劳动和斗争、人类对幸福和正义的世代向往,

而在消灭了人压迫人的那些国家里,这种向往已成为现实。孩子们不能作为

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只知道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讲讲这些事情,

而要作为能为人类的命运分担忧虑的人进入这个世界。

在祖国各地和国外旅行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一种危险性——知识

和印象过量的危险性。托尔斯泰向幼儿教师提出建议:避免过分沉缅

于(特别在供小学使用的外国书籍中)告诉儿童类似下面这样的知识:地球

有多重,太阳有多重,太阳由哪些物质构成,树木和人如何由细胞组成,人

们发明了哪些奇特的机器等科学方面取得的不寻常的成就。纯粹的结论会

对学生产生有害的影响,并使他习惯于听信字面上的东西——这位伟大的作

家兼教育家这么解释自己的建议。从他写下这些话起,已过去了几十年,世

界已变得不可辨认,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幼小儿童的视野也不同以往了,

但托尔斯泰的建议即使在今天仍未失去其价值。不能向孩子们讲述过多的令

人惊愕的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帝国主义


我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向儿童揭示一条决定我们当代各国人民命

运的真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是地球上二十亿劳动人民残酷无情的敌人。

对一部分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死于饥馑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持

毫不调和的态度,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残酷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条件

下,培育这一道德品质乃是学校的思想核心。

您不可能用概括的语句和科学定义向幼儿讲清楚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教师应当用鲜明的、带有客观的感情色彩的事实和形象使他意识到这个问

题,并使他义愤填膺,毫不妥协地反对与我们相敌对的制度和思想。

我们在想象中到拉丁美洲去旅行。我曾经去过地球上这一角落里的

一些国家,我关于墨西哥和巴西、巴拉圭、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讲述,

使孩子们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关于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独具一格的文化、拉丁

美洲奇妙的大自然和勤劳的人民的概念。但当我解释到,为什么在半殖民地

的拉丁美洲每分钟要饿死四个人,每天要饿死 5500 人,每年要饿死 200 万人

时,孩子们大为震惊:在他们面前露出了殖民主义的真正面目,对于殖民主

义来说,人的生命、血液和汗水,千百万儿童的眼泪和痛苦是微不足道的,

对殖民主义来说,富人的利润加利润就是一切。

在孩子的意识中,怎么也不能一下装进这样的事实:工厂、铁路、

轮船、飞机都可以归一个人所有。然而事实毕竟是事实,当我讲到离富翁洛

克菲勒高级别墅一公里的地方,有成千上万失业的人居住在破棚子里,他们

就满怀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懑、忿怒和不可调和的仇恨:决不该这样!

资本主义国家报刊上每天登载的一些消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我给他们看了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张少年的照片,他在商店里偷了一个

小面包,后来在法庭上供认:我偷,是为了能被抓进监狱里去关上一年。

在监狱里会给我东西吃,而在外面我就会饿死。而就在这同一天,商店女




л.н.
托尔斯泰:《教育论文集》,339340 页。






主人玛尔黛朱莉?考尔琪科特小姐(伍尔弗汉普顿市)举行了一个招待会,

75O 位客人参加,招待会共花费了女主人 1000 英镑(2 500 卢布)。一次

豪华的交际聚会……是为了悼念过了 16 年温饱日子后死了的女主人心爱的

公猫钦卡……这就是人奴役人。

从南非报纸《兰德每日邮报》上孩子们了解到约翰内斯堡市有一个名叫

米阿的黑人病重。他被送到市中心医院,但白人医院的门是不向黑人开放的。

他死了。

斯德哥尔摩的税务局雇佣了一个会模仿犬吠的年轻妇女。她的职责是在

全城溜达,装出各种犬吠声。听到这种犬吠声,那些被主人向税务机关隐瞒

起来没经登记的狗就会对她吠叫。请看,对饿死的恐惧心能把一个人导致何

等地步——他什么都肯干,就是污辱自己的尊严也干。巴西警察局夜间在首

都里约热内卢对乞丐进行了一次围捕。把他们抓起来,运送到海边,身上捆

上石头,绑住手脚,沉入海底……

土耳其报纸《新闻报》报道说,有一个青年妇女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

法庭讯问,是什么动机促使她犯下这种可怕的罪行,她答道:我不忍目睹

自己的孩子们受罪。家里没有一颗粮食,孩子们冻得发青。于是我下了决心:

不如马上夺去孩子们的生命,免得眼看着他们慢慢地饿死。

亚丁报纸《阿拉伯半岛少女报》报道,沙特阿拉伯政府规定了奴隶的新

价格:男奴每个 250 英镑,女奴每个 350 英镑。

意大利煤矿主决定停止煤的开采,因为经营美国石油比开采意大利的燃

料更为有利。停止矿上的生产,就有 500 工人受到失业和饿死的威胁。他们

下到矿井里并宣布绝食,声明如矿主不撤消停止开采煤的决定,他们就不出

矿井。矿工们在井下静坐了七天,取得了胜利。他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才获

得劳动的权利:在绝食期间,五人死于井下。

光把这些事实告诉孩子们是不够的,还要讲明道理,例如,孩子们很难

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有失业的威胁。不要用抽象的话来解释,

而要用具体事实作为例子,说明什么是私有财产,什么是人剥削人。

孩子们懂得了帝国主义的本质,也就获得了一种最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阶级鉴别力,就会对奴役压迫的制度持自己的态度,下定为巩固各国人民

之间的友谊和为保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成果而斗争的决心。


让孩子体验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


学生的脑力劳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他的内心

世界,忽视这一点会导致悲惨的结局。孩子不仅仅在认识和掌握材料,而且

还会对自己的劳动有所感受,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发表个人的看法。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教师是公正的生动体现。请看得了一个不及格分数

的一年级学生的眼睛……这个孩子不仅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鬼,而且还对教

师持一种怨恨的,有时甚至敌视的态度。教师实际上不过由于孩子不明白某

一点而打了一个 分,可在孩子心目中,他却成了一个不公正的人。

在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植物是如

何吸取养分和进行呼吸的,幼芽如何长成叶子,花如何结成果实,等等。教

师经常提问这个男孩;而且每次都这么说:难道你就不能理解这些简单的、

你本应理解的东西吗?一次上课时,教师说:过几天,栗子树就要发芽






了,我们全班都上咱们的栗树林荫道去,到了那个时候,如果阿廖沙还讲不

出大家都懂得的那个道理,那么就无可救药了。教师非常喜爱自己的宠儿

——亲手栽培的由小栗子树长成的林荫道。上课前,他同几个学生一块儿又

一次来到林荫道上欣赏点缀在每一棵树的枝头上的幼芽。可是到了第二天,

当全班来到栗树林荫道来上课时,教师惊骇不已:树上所有的幼芽都被掐掉

了。孩子们站在那儿神情沮丧。教师看到阿廖沙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灾乐祸的

火花。

在这一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孩子精神力量的大发作、大爆发,他内心深

处的痛苦喷发而出。这个男孩对不相信他的力量表示了抗议。但在教育实践

中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连得了几个 分之后,就似乎同自己的命运

妥协了,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有时,孩子对自己的分数所持的无所谓的态

度,成了小朋友们的笑柄,渐渐,所有的孩子都习以为常了,大家习惯于万

尼亚和彼佳只能得 分,不可能得别的分数。这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人在精

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最可怕的事。如果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缺乏自尊心,

那对他还有什么可指望的呢?

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

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师不仅应向学生展示世界,而且还应确认孩子是周围世

界中一个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的积极的创造者。教学是在集体中进行

的,但孩子是独立地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自己的每一步的;脑力劳动,这是

一种极为个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孩子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孩

子的性格和其他很多经常不被觉察的条件。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学校的。孩子甚至不

敢想别人会把他看成懒汉或倒霉鬼。好好学习的愿望,这是人类美好的愿望。

依我看,这是照亮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儿童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这一火

花是微弱的和不设防的,孩子以无限信赖的心情把它交给您这位教师,而要

是您没有觉察儿童的愿望,那就是说您还没有意识到为自己学生的今天和明

天所担负的令人激动的责任。粗心大意地接触儿童的心灵,令人感到委屈的

生硬的话语或漠不关心的态度,足以使这一火花就此熄灭。只有孩子在学习

中获得成绩,只有自豪地意识并感受到,自己在沿着陡峭的认识小径迈步前

进、向上攀登,这才是渴求知识的微弱火花所需要的合宜的空气。

徒劳无功、毫无结果的劳动,即使成人也会感到厌烦、迷惘和兴味索然,

何况我们是在同孩子打交道。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渴求知识的

火花就会熄灭,儿童心中会结起冰块,在火花没有重新点燃之前(而再一次

点燃它是多么困难呀!)用任何办法也难以融化这块冰;孩子失去了对自己

力量的信心后,形象地说,他就扣上全身的钮子,戒心十足,一触即发,对

教师的建议和批评就会采取粗暴的态度。或者更糟:他丧失自尊心后,觉得

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当您看到这么一个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地准备耐心听老

师整小时的训斥,毫不在乎地任凭小朋友说他,你是落后生,你会留级……

的孩子时,您的心就会充满愤懑。还有什么能比扼杀一个人的自尊心更为不

道德的事呢!

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何对待自己,他在劳动世界中把自己看成一个

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道德面貌。乌申斯基写道,孩子生来不

贪懒,他爱独立做事,愿意什么都自己来干。应当教会孩子劳动,教会他思

考、观察,理解什么是脑力劳动、怎么才算好好劳动。而只有在这之后,才






能给他的成绩打分。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劳动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体验

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这是一个不幸的人。不幸的人是我们社会的

大灾祸,而不幸的孩子,则是大百倍的大灾祸。我无意于赞美童年时代;我

不安的是早在童年时代,人往往已成为懒汉,他厌恶劳动,甚至轻视要竭尽

全力劳动的思想。但为什么孩子会成为懒汉呢?亲爱的老师们,这是因为他

不知道劳动的幸福。请赋予他这种幸福,教会他珍惜这种幸福,那时他就会

珍惜自己的人格,就会爱劳动了。

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的心中激发自豪感、

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我们的学校里,不应当有不

幸的儿童——那种被什么也干不了的思想折磨着心灵的孩子。学习取得成

绩,乃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

如果孩子没有了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和理论就都化

为灰烬,化为死气沉沉的木乃伊。儿童学习的愿望只能同学习成绩一起产生。

出现了这么一种好似奇谈怪论:要让孩子取得成绩,就要他在成绩上不落后。

然而这并非是奇谈怪论,而是脑力劳动进程的辩证统一。只有当掌握知识过

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的时候,才能出现学习的兴趣;没有欢

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我倒很想把埋头苦干称作欢欣

鼓舞乘以孩子认为他一定能取得成绩的信心。

乍看起来,给学生评分是很简单的事,然而这却是教师找到正确对待每

一个孩子的方法的能力,是保护孩子心灵中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能力。在小学

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末给学生打过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不管是书面作

业还是口头回答。孩子们学习读、写和解题。一个孩子在自己的脑力劳动中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一个暂时还没有。一个孩子已经学会了教师正想教给

他的东西,另一个还不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不愿意学习。我只在孩子脑

力劳动取得良好成绩的情况下打分。如果学生还没有取得他在脑力劳动过程

中力求达到的成绩,我就什么分都不给他打。他应当专心致志地想一想,把

自己的作业重新做一遍。

一年级时,我是在学年开始后过了四个月才打了第一批分数。重要的首

先是让孩子们懂得刻苦、勤勉的劳动是什么。孩子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并不是

由于他不愿意,而是由于他还没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概念——那么凭什

么给他打分数呢?我让孩子把同一作业做上几遍,使他以亲身的体验深信,

他可以做得比一开始的时候好得多。这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学生好似发现

了自己的创造力;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就努力做得比这更好。孩子

把自己做得较好的作业与差一些的作业进行比较,就会体验到欢欣鼓舞的心

情。

考察一年级的作业,我发现孩子们想法不一样,对自己劳动的评价也各

不相同。譬如他们写oca(黄蜂)这个词,莉达、谢廖扎、卡佳、萨尼娅、

帕维尔写得很漂亮、很整齐。尤拉的字母就越出了横线,写得歪歪斜斜;科

利亚和托利亚不是在写,而是在画,他们的字母就同他们在图画本里写头几

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时一样。在彼得里克的练习本里则是一些小钩子。我没

有忙着进行下面的练习,孩子们又把这个词写了好几次。每重复写一次,孩

子们就好像登上了更高的一级,不管是写得差的还是写得好的,都是这样。

孩子们眼见他们的事情进展得比一开始的时候好,感到高兴和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不会去寻找捷径,不会去抄袭旁人的作业。只是当孩子学会了重做自己的作
业,并由此而产生欢乐感和自尊感时,我才开始给他们打分数——当然,只
给成绩好的打分。有些孩子在开学后过了四个月就得了分数,有些则过了六
个月才开始得分数。彼得里克和米沙在第二学年开始时才第一次得到分数。
我给他俩补了课,让他们哪怕今天做得比昨天稍稍好一些,不让他们失去自
信心。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
态度。如果学生觉得教师不公正,他会大为震惊。而幼小的儿童往往把不及
格的分数看成是不公正的,并为之深感痛苦,因为几乎从来没有过孩子不愿
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
力迫使自己工作。
如果一个孩子今天、明天,乃至整年都感到对自己不公正,那他的神经
系统一开始会兴奋,继而就会出现抑制——抑郁、消极和冷漠。兴奋和抑制
的剧变会导致孩子得病。乍一看,这是一些奇怪的毛病,即学校神经官能症。
离奇的是这种病通常只在学校,在人道主义应当成为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特征
的这个神圣场所发生。学校神经官能症是不公正的产物。家长或教师对待孩
子的不公正态度千差万别。首先是冷淡。对孩子的道德和意志力的形成说来,
没有比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漠不关心更为危险的了。其次是斥责、吓唬、恼怒,
而不懂教育学理论的人,甚至还会表现出幸灾乐祸的神气:好,你不知道,
那把记分册拿来,我给你打一个 2 分,好让你爹妈瞧瞧,他们的儿子到底是
个怎么样的孩子……
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研究学校神经官能症。教师的不公正在孩子神经系
统方面的病态反应,有的表现为紧张,有的感到委屈和苦恼,表现为万分躁
怒,有的表现为怨恨,有的表现为故意装成(假装)的无忧无虑的样子,有
的表现为漠不关心、极端的抑郁,有的表现为对惩罚、对老师和对学校的恐
惧,有的表现为装腔作势、扭捏作态,还有的表现为冷酷无情,有时带有病
态的表现(这极罕见,但不能掉以轻心)。预防学校神经官能症要靠家长和
教师的教育学修养。教育学修养最主要的表现应当是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
世界,能给每个孩子以必要的关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使孩子感到大人没
有忘记他,并能分担他的伤心、委屈和痛苦。
对孩子来说,来自教师方面的最大不公平,是他确实认为教师给他评不
及格的分数是不公平的,况且还企图让家长为此而处罚他。当孩子看到教师
一定要把 2 分的事通知家长时,他就会变得冷酷无情,与教师和学校对立。
脑力劳动就会成为他所仇恨的事。粗鲁的情感还会转移到对其他人的态度
上,首先是转到家长身上。
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
灵的了。孩子一旦感受到了别人对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就失去了对善与恶
的敏感性。他分辨不清周围人干的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他心里便产生
对人的怀疑和不信任,而这就是怨恨的最主要的来源。
现在在教育界可以经常听到关于奖励的议论。诱人的理论像那短命的蛾
子一样迅速地出现,又迅速地消失……可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奖励和最重
的(但不见得总是有效)惩罚是评分。这是最锋利的一种工具,使用这工具
要求有高度的技巧和修养。




要取得使用这一工具的权利,首先得热爱孩子。不是在口头上对他说自
己多么爱他,而要在对他的关怀中表达自己的爱心。л.н.托尔斯泰写道: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
生,那他会比那些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
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①
出自内心的同情心,是不可能单靠教学取得的一种品质,而教师的富有
人道精神的同情心是建立在智力、道德、美学和情感诸方面修养有机结合的
基础上的,这种结合不仅要靠他的学识,也要靠他在集体道德关系中的社会
阅历。教师应当意识到和感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由他负责,学校正在培
养的人的理智、健康和幸福,都取决于他的精神素养和他思想的完美性。……
二年级的语法课。在学习了语法规则和分析了练习后,孩子们做独立作业,
其目的是加深知识,同时也是检查。作业是要评分的。检查了作业本后,我
发现米沙和彼得里克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如果我打一个 2 分,那么全心全意
想好好学习的孩子会把这个 2 分当做一种批评:“你们的同学都进了一步,
而你们却停步不前。”我批改了错误,把字写得漂漂亮亮,作为范例,没有
给米沙和彼得里克打什么分数。发作业本子时,我对孩子们说:
“米沙和彼得里克还没有争取到分数。孩子们,你们得好好干。独立地
完成另外的练习。努力争取到分数。”
孩子们已经习惯于作业完成得不合格就得不到分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
中逐渐形成一种信念:完成了的作业并不是以教师的最后“判决”作为结束
的最终一步。在孩子们面前,通向进步的道路并没有堵死:他未能做成的事,
将来他会做成的,说不定今天或者明天就能做成。米沙和彼得里克并没有产
生绝望的感觉,而得了不及格的分数的孩子,通常会觉得似乎比自己的同学
落后了一步而感到绝望。就在课内,他俩提出要求:“请给我们练习。”我
给了练习。在学习日的过程中,他们挤出时间完成了作业。(我们的学习日
是这么规定的:每天每个学生有半个小时归自己支配,以便完成他认为必须
首先完成的事。)两个孩子竭尽全力想取得分数,证明他们并不比别人差。
我检查了作业——几乎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完全一样,作业得到了好
分数。
在作业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深入思考和探索研究的情况下,谨
慎地用分数作为激起劳动愿望的促进因素,就尤为重要。一个孩子的思维进
程迅速、敏捷,另一个孩子则缓慢,但这不是说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聪明,
或比另一个孩子劳动得多一些。小学的算术课、解题,是教育工作第一条金
科玉律(让孩子体验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激发他的自尊心和自豪
感)的一块试金石。而且要努力做到,使最初遇到的那些困难不致成为儿童
的绊脚石。在孩子们尚未学会独立思考、弄清习题的要求和找出解题的途径
前,换言之,在孩子们尚未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前,我不给
数学作业打分。这里尤其不能允许千篇一律地对待学生:一个月内,一个孩
子可能得到三次算术分数,而另一个孩子一次也没有,然而这并不是说,后
者什么也没有干,一点进步也没有。他在学习理解习题,而第一道由他独立
解答的比较复杂的算术题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我对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并由此证明,在普通


①        л.н.托尔斯泰,《教育论文集》,莫斯科,1953 年,第 342 页。




学校低年级和中年级,成绩落后的学生从来都不独立解题。他们好似跟在浪
头后面游泳,好似把脚伸到他的同学们已经站着的地方:从黑板上或向同课
桌的同学抄现成的,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独立地完成作业。
探寻某种改进教学技巧的方法是不能根除这一恶习的。数学课上的脑力
劳动,是思维的试金石。这一恶习的根源在于孩子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
连同一切物体、现象、依赖关系和相互联系,对他来说都没有成为思想的源
泉。经验证明,如果在童年的早期,到大自然去的“旅行”就已成为脑力劳
动真正的训练场所,那么班上不会有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孩子。物体应当能教
孩子去思索,这是使全部正常的儿童都能成为聪明的、富有想象力的、求知
欲旺盛的和好学的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有什么
东西学生弄不明白,如果他的思想犹如笼中的鸟一样徒劳地在挣扎,那就仔
细审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想一想您这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否已成为同永恒
的、生机盎然的思想源头——大自然中物休和现象的世界,隔绝的干涸的小
湖?请您把这一小湖同大自然、物体和周围世界的大海洋连接到一起,那您
就能看到,生动活泼的思想如何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然而,认为周围世界本身就能教会学生思考,那是错误的。没有理论思
维,事物与儿童的眼睛之间仍被一道看不透的墙隔开。只有当孩子脱离开他
周围的具体物体能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大自然才能成为脑力劳动的学校。
要使孩子学会把相互作用看成是周围世界的重要特征,现实中的鲜明形象是
必不可少的。恩格斯在强调黑格尔关于相互作用是全部存在物的 causa
finalis①这一思想的正确性的时候写道:“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
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②认识相互
作用是对抽象思维的直接准备,这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条件。习题解答得
对不对,取决于孩子是否学会了看到物体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解题过程中进行的独立的脑力劳动要取得成果,还需要孩子在记忆中
经常和牢固地保留有概括性的概念,没有这种概括性的概念,思维是不可思
议的(乘法表、自然数列的组成)。
彼得里克长时间不能理解算术题的意思(条件)。我没有急于去作解释。
主要的是要让这个孩子以自己紧张的智力活动去理解物体和现象之间相互依
赖关系的本质。然而孩子若没有理论思维的锻炼,不会进行比较和分析,那
么活跃的思想是不会迸发出来的。我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教他们一次又
一次地进行观察,对比各种物体、性质和现象——教他们发现它们之间的相
互作用。我让彼得里克注意周围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能在儿童意识
中形成关于大小和数量这些物件最重要性质的概念。我极力使这个孩子懂得
数字的依赖关系,深信数字并不是某个人臆想出来的,而是实际存在着的。
这里极其重要的不是要这个学生马上学会算数、运用数字,他应当理解依赖
关系的最本质之处。
现在我们坐在瓜园的棚子里观察,联合收割机如何收割小麦。汽车不时
载满麦粒驰去。联合收割机的谷箱经过几分钟就满了?孩子们饶有兴味地看
着表,原来需要 17 分钟。人们如何计算好工作时间,才不致使联合收割机停
工?离谷箱满只剩下五分钟、四分钟、三分钟了——孩子们焦躁不安:看来,


①        终极原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 574 页。




联合收割机要停工了。只剩下两分钟了,正好一辆汽车从树林后面开了出来。
它开到收购站要整整走一个小时。这么说来,人们估计好了距离和时间的相
互关系。安排运粮工作的车辆数正好使联合收割机不停工。若是汽车开到收
购站不是走一小时而是两小时,那么安排到运粮工作上的车辆要比现在多还
是少?
“当然要比现在多,”彼得里克说道,他的眸子欢乐地放着光。“现在
经常在路上的有三辆车,还有一辆在装,一辆在收购站卸。如果路程比现在
长了,那么在路上的车辆就要增多。”
这个孩子在紧张地进行智力活动,我看到他已经在考虑,要是路程增长
一倍,将需要多少辆汽车。但现在主要的还不是这件事。主要的是他明白了,
习题并非无所事事的人们的臆造。习题存在于周围世界之中,因为存在着运
动、生活和人类劳动。
彼得里克已升入三年级,然而在习题方面,他暂时仍然没有进展。他还
不曾独立地,不经过同学或教师的帮助解过一道题,这使我十分不安。不过
我还是相信这个孩子能学会思考。我不仅仅通过在思想上分析作为算术习题
基础的那些现象来训练他进行抽象思维。不会计算的思考者掌握不了知识。
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彼得里克,逐渐在记忆中巩固那些进行思维所必不可
少的基本的东西。这个孩子经常坐在“算术箱”旁边做练习,并自我检查答
数。我留心注意不让他思索 12-8、19+13、41-19 等于几。(如果三年级
的学生思索这些,那他就不能理解习题。)
生活告诉我,有时学生对代数学束手无策仅仅是由于没理解自然数列的
组成,由于对数列的理解,没有达到不用再思索基本东西而只要把自己全部
的智力用于抽象思维这样一个程度。正如孩子不把构成词的音节念上千万
次,他的阅读就不可能成为半自动化的过程一样,如果他不记住几十个、几
百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答数已永远忘不了而无须再加思索的例题,抽象
数学思维对他来说依然是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天书。我力求使思维迟钝的孩
子,首先是彼得里克,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思维最简单的工具——加、减、
乘、除的例题。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我使这个孩子注意大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经常需要
解答的习题。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坚信:彼得里克完全独立地解答
了习题。孩子的两眼发光,他开始说明习题的含义,他的说明虽然前后并不
连贯,但我看得出,孩子眼前那一层阴翳终于拨开了。彼得里克感到高兴。
我也松了一口气:好容易等到了这一天。孩子等不及放学,就要跑回家去与
妈妈分享欢乐。妈妈不在家,他高兴地告诉祖父“我自己解了习题”。彼得
里克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而纯洁高尚的自豪,这是人的自尊心的源泉。
没有对自己劳动的自豪感,就没有真正的人。
这一件事曾是我们教师集体思考的对象。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那些
学习困难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绝对的结论:这个孩子无
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一年,两年,三年,他可能毫无结果,但到了时候,
就有结果了。思想,像一朵花,它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给花的根提
供汁液,使花得到阳光,花就开了。我们要教孩子思索,给他指出思想的源
泉——周围世界。赋予他人类最大的欢乐——认识的欢乐。
我们这些小学班的教师,傍晚不止一次地集合在一起,专为研究一个尖
锐和困难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何把学生从物体的具体计算、从现象间明显




和直观的依赖关系,引向抽象的概括——原理、公式。В.П.诺维茨卡娅、
М.Н.韦尔霍维尼娜、Е.М.扎连科几位老师讲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这些
事实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毫无困难地完成这个过渡。有的
学生计算技巧很出色,能迅速地运算,但难于理解习题的内容(条件)。一
部分以鲜明、具体和直观的形象思考的孩子,离开了构成习题的具体数字,
就有一定的困难。В.П.诺维茨卡娅说到一个女孩子,她念了习题后,马上
就想找出答数:她开始计算,但不明白计算的是什么和为了什么而计算。
我们每一个人都碰到过这样的孩子。我们商量:通过什么途径,把他们
从具体思维引向抽象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必须在习题上花一段时间进行工
作,这就是议论习题的条件,不用数字,不进行算术运算。我们开始组织算
术观摩课,其特定目的是:看看儿童如何议论习题,如何不用运算进行解题。
我们相互听课,寻找个别孩子智力发展的途径。
决不允许让分数成为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我总是让最差的学生,看起
来最没有指望的思想迟钝的学生有机会思考一下他还不明白的东西。孩子们
从来都没有对学习失去兴趣。我通过激发孩子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尊心,
做到使他们能努力去独立工作。
要让孩子想一想……这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请仔细观察一下一至
四年级学生的脑力劳动,您就会看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总是如此),
孩子回答不出您的问题(或者完成不了作业),只不过是由于他还没有来得
及想一想和集中一下注意力(通常是问题来得很突然,使孩子有点茫然若
失)。我们这些小学班的教师曾专门集合在一起,商量如何让孩子有机会想
一想。我们得出结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出结论——这个孩子知道或者
不知道。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对孩子说“你不知道,坐下!”孩子刚坐
下,忽然脑子“清醒”了,原来他都知道……他很生教师的气。为什么会这
样?我们未能立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观察、观察、再观察,应当研
究大量的事实。
孩子达到集中意志和思想的目的之后,就会厌恶偷偷提示、带小抄和抄
袭。我与孩子之间一向都保持着相互信任和相互关怀的关系。学生从不害怕
坦率地告诉我,尽管他苦苦思索但还是没有完成作业。孩子们的一切疑虑、
欢乐和痛苦都向老师诉说。我从来不是孩子们的报忧者,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对孩子说来是一个重大的忧患。如果一个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对孩子说“你得
了 2 分”,孩子的精神该有多痛苦呀。微不足道的痛苦,就足以使孩子感到
自己很不幸。孩子一旦习惯于自己的痛苦,便开始对周围一切抱漠不关心的
态度,心肠变硬了,到了这时侯,悲剧就进一步发展了。一付铁石心肠,这
是残酷的肥沃土壤。如果班内有不幸的孩子,而同学们又不设法减轻他们的
厄运,那就永远不会有良好的、友爱的和相互关怀的集体。
然而也不能允许用分数来娇纵学生,遗憾的是,这正好经常在学校中发
生。只要孩子说出了一个词,马上就给他打一个 5 分。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
用同一个问题提问好几个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得了分数。其结果是形成了孩
子对学习的轻率态度。孩子始终应当意识到分数是在智力上作出努力的结
果。
学生应当深信,智力活动——这是一种劳动,要求巨大的努力、集中意
志力、善于迫使自己舍弃很多娱乐。正是在劳动的气氛中,才能形成顽强性
和意志力。学生如果学会了批判地对待取得的成绩,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




并力求做得更好些,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
孩子亲身体验到如何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就会习惯于自我监督。顽
强工作、争取优异成绩的习惯,使孩子不能容忍粗心大意完成的工作、无所
事事和懈怠懒散。
当劳动的欢乐和学习的成绩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要动力时,班内就
不会有偷懒的学生了。真正的教育大师很少去同个别偷懒的学生进行斗争,
他们同作为智能冬眠的后果的懒惰进行斗争。
只给优良的脑力劳动成果评分的制度,渐渐为低年级班、中年级班和高
年级班全体教师所采用。读者可能会问:在学季末或学年末,若是有的学生
某门学科没有成绩,那该怎么办呢?问题就在于对孩子来说,没有成绩是比
2 分还要大得多的灾祸。在学生的意识里便确立一种思想:如果我还没有分
数,这说明我还没有好好地下功夫。因此我们几乎没有学年即将终了而学生
还没有成绩的情况。四年期间,我有六次在学季结束时没有给孩子打分。家
长知道,如果儿子或女儿的记分册里没有成绩,这说明并不是一切顺遂。他
们也知道,没有成绩,这不是孩子的过失,而是孩子的不幸;而有了不幸,
就应当帮助。于是我们一起来帮助学生。我说服家长们,要他们切勿要求孩
子取得最高的分数,不要把不及格的分数看成是懒惰、懈怠和不够用心的标
志。
个别教师轻率地使用分数这一细致的教育工具。在很多学校里已形成一
种看法,3 分似乎是一种该受指责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要消灭 3 分!”
这种口号响彻少先队的集会。这种口号在儿童报刊上也可以见到。教师鼓励
这样来对待中等的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在挖自己的墙脚:造成孩子不求甚解、
粗枝大叶。
二年级开学后过了几个星期,孩子们就登记记分册,把课内得到的分数
记入册子。孩子企图向家长隐瞒分数的事,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如果分数反
映进步的欢乐,就不可能不是这样。教师不需要在记分册里签什么名。签名
是旧学校连同它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气氛的残余。如果班内没有
相互的信任,如果孩子企图欺骗教师,如果分数成为成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
子,正确教育的基础本身也就毁坏了。
学校最大不幸中的一种——孩子不诚实,既欺骗教师,又欺骗父母,就
始于不公正地打一个 2 分。孩子为了向父母隐瞒自己在学校得的坏分数,向
教师隐瞒自己的懈怠,他什么诡计施不出来呀。您愈不信任学生,孩子就愈
在欺骗上花样翻新,懒惰怠懈的土壤就愈肥沃。懒惰,这是不信任的产物。
我教的孩子,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活蹦乱跳的孩子,其次才是学生。
我给他打的分数,这不仅是他知识的测量器,首先是我对他这个人的态度。
我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
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要
用恰如其分的分数奖励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但不能滥用
分数。别忘记,你们教学技巧的基础,就在孩子本身,就在他对知识和对待
您,对待教师的态度之中。这就是学习的愿望、激奋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决
心。要关怀备至地加强这个基础,没有它就没有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