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幻想角”
村外离学校不远有一个树木丛生的峡谷。在孩子们看来,这是一片神秘
莫测的茂密森林。有一次我发现谷坡有一个洞口。洞内很宽敞,四壁都很牢
固而且干燥。这简直是一块宝地!我们的“幻想角”就要设在这里。当我第
一次带孩子们到洞里的时候,他们的高兴劲实在难以形容。他们欢叫,歌唱,
相互呼唤,捉迷藏玩。当天我们就在地上铺了干草。
起初,我们只是欣赏这个神秘的场所,尽量把它搞得舒适方便一些:墙
壁上挂了几幅画,拓宽了入口,搭起了一张小桌。孩子们高兴地接受了砌一
座火炉、必要时生火的建议。
我们挖好了炉基,凿通了安烟筒的孔道,把多余的土运了出去,搬来了
砖块,运来了泥浆。这些活并不轻松,但是我们有个希望,就是火炉。这座
火炉砌了约两个星期。所有的人都被这项工作所吸引,不论是科利亚还是斯
拉瓦或托利亚,都没有袖手旁观,他们几个原来总是对我们大家所做的事无
动于衷,因而是使我放不下心的孩子。现在,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他们的眼睛
闪闪发光,兴致勃勃的神情久久不衰。这项有趣的活动使萨沙、柳达、瓦利
娅这些怯懦、腼腆而又优柔寡断的孩子也振奋起来。我越来越确信,一个集
体的情绪——喜悦和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把儿童
团结起来,还能激发冷漠的心灵对集体正在做的事情和活动的兴趣。
不久,我们在火炉里生起了火。干燥的柴禾燃起欢快的火焰。暮色降临
大地。我们这个洞穴里又明亮又舒适。我们望着覆盖沟崖的树木和灌木丛,
于是从那神秘的树丛中产生了童话形象。它们好像在提示,在要求我们:讲
讲我们吧。树丛笼罩在一层半透明的薄暮中,它开始呈蓝灰色,然后变为淡
紫色;树木在薄暮中显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轮廓来。
孩子们在这种时刻很乐意作种种幻想,编撰各种故事。
我问道:“遍布沟坡的这些树木像什么?”这话与其说是在问孩子们,
倒不如说在向我自己的想法提问。我觉得,它们像是从悬崖上倾泻而下的绿
色的瀑布,而此刻则凝固在那里,变为又似玄武岩又像孔雀石的巨幅雕刻。
我很想知道,是不是有人,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他的思路的发展像我的一样?
在这傍晚时分是有时间来观察孩子们是怎样想的。
于是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思潮在汹涌澎湃地涌来,不断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个则如同一条气势磅礴、水面宽阔、深浅莫测,却缓缓流动的大河。河
水的流动甚至无法察觉,但它却奔腾不息,无法使它转入新的渠道;而另一
些孩子的思想河流则轻快急速,似乎可以堵截,使它立即转变流向。舒拉看
树冠像牛群,但只须谢廖扎一问“那它们在哪儿吃草?那儿可没有草”,舒
拉的想法便奔向新的渠道:那已经不是牛了,而是夜里降到地上来休息的云
块。尤拉的想象也是这样急速地在飞翔。而米沙和尼娜却默不作声,他们专
心致志地看着——看到了什么?已经有几十种由孩子们幻想出来的形象从我
们面前掠过,可是米沙和尼娜还是沉默不语,斯拉瓦也没说话。难道他们头
脑中什么想法都没有出现?已经该回去了,在男孩中最不爱说话的米沙终于
开口了:“这是一个发狂的公牛挺着犄角冲向山石,没有顶动,它就站住了。
看,现在看样子它正在使劲,眼看就要把悬崖推动了……”
这时,那些好像聚集我们中间的种种形象都四散而去,我们看那树丛确
实十分像一头狂怒而无力地挺立着的公牛。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起来:看它
那腿在沟底挺得多有劲;你看它的脖子都拱起来了,大概连筋都在打颤,犄
角都戳到地里去了……
是的,米沙琢磨得真不错!当那些生动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闪闪而过时,
他的思路却按自己的渠道在运动。他留心聆听了小朋友们的种种说法,但没
有一个形象吸引住他。他的思想鲜明,最具乡土气息。这个孩子在这里看到
的,可能就是他在生活中见到过而且在头脑中留下了印象的东西。然而像这
样的沉默寡言、脑子迟钝的孩子在课堂上课却是十分苦恼的。老师总想让学
生快一些回答问题,他不管孩子怎样思考,要的是立即说出答案并给他评个
分了事。他却想不到,要使那水流缓慢的大河加快流速是不可能的。让它按
它的本性去流动,它的水必定会达到预定的标界,但请不要性急,不要焦躁
不安,不要用评分这根树条去抽打这条壮阔的大河,那是无济于事的。……
是不是每个教师都考虑过,机体的发育期,从出生到成熟,与动物界其他代
表相比,人是最长的。人的机体直到 20 岁乃至在更长的时期内都在成长、发
育、壮大。在人体发育的长期性中蕴涵着自然的巨大奥秘。自然本身好像把
这个时期划分出来专供发展、增强和培养神经系统——大脑半球皮质用的。
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他要经历一个为期很长的神经系统幼年期,脑的
童年期。
婴儿降生时就带着数十亿能对环境作出精细反应并能(在一定条件下)
发挥思维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他意识的物质基础。从出生到成年、从
成年到老年的整个时期内,大自然再不会给人增添一个新的细胞。神经系统
思维物质的细胞在幼年时期应当经常在积极活动中经受锻炼,而这锻炼的基
础则是活跃的感知、观察、内省。
人在学会洞察周围世界各种现象因果关系的实质之前,应当在童年时代
经历一个思维操练的阶段。这种操练就是观察物体和现象;孩子看了生动的
形象,然后进行想象,在自己的观念中塑造这个形象。观看现实的对象和在
观念中创造幻想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这两个步骤中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儿童
把童话的幻想形象作为鲜明的现实来感知和思考并由自己来创造。创造幻想
形象——这是使思想幼芽迅速发育的最好土壤。
在思维的童年时期,思维过程应当尽可能密切地同周围世界中生动、鲜
明、直观的事物相联系。让孩子起初先不去思考那些因果关系,让他只是细
心察看对象,在里面发现某种新东西。这个男孩子就能从傍晚的昏暗所笼罩
的树丛中看出一头暴怒的公牛来。这不单纯是小孩的幻想游戏,它同时也是
思维的艺术因素,诗的因素。同是这些树丛,另一个孩子则从中看到另一种
东西,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在形象中加进他个人感知、想象和思维的特
点。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造,在创作。儿童对世界的
视觉,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被孩子感知同时也是被创造的形象都带有明
显的情感色彩。儿童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并通过幻想往里添加什么东西的
时候,他们也在体验极大的快乐。感知饱含情感,这是儿童进行创作的精神
渊源。我确信,没有情感的高涨,就不可能有儿童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儿童
大脑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也和情绪有关。每当精神紧张、情绪高涨、兴致专注
之时,大脑半球皮质细胞的营养就在增强。细胞在这种时刻的能量消耗较大,
同时从机体得到的能量也多。我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多年观察证
实,在情绪十分高涨的时侯,孩子的思维特别清晰,识记进行得也很紧张。
这些观察对儿童的教学过程作出了新的说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和体验是分不开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要充满情感,这是
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提出的要求。……到了初秋,天气暖和得出奇。我们并
没有待在一处不动,而是常到田野和丛林里去,只是偶尔才去“幻想角”。
孩子们在离村子两公里的地方找到一个小山丘,从这里可以看到优美的景
色:隐没在果园里的村子、一望无际的田野、蓝色的山峦和林带。空气格外
file:///C:/DOCUME~1/杨辉/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清澈洁净,地面上飘舞着银白色的蛛丝,蔚蓝天空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成行的
候鸟。离我们所在的山丘不远,有一片丛林,林边长着一丛丛野蔷薇。我们
常常去欣赏那串串绛红色的野果粒和悬挂在树枝上的闪着银光的蛛丝,铭记
每丛树的轮廓,眺望果园和村边的排排杨树。孩子们每天都发现一点新东西,
葱绿的丛林眼看着披上深红色秋装,树叶泛映出奇妙的色彩变幻。这些发现
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愉快。
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
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且看我们面前这一丛
野蔷薇,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绛红色果粒,滴滴晨露在果粒间的银白细丝上颤
动。露珠呈琥珀色。我们被景色所迷,站在这丛野蔷薇前,眼前出现奇妙的
景象:露珠好像有生命似地由蛛丝末端在朝前移动,好似都在向着下垂的丝
网中心爬,彼此相融合,可是它们为什么不增大,也不掉在地上?我们凝神
观察着:原来露珠蒸发得很快,眼看着体积变小,然后完全消失。
“这是太阳把露水喝掉了,”拉里莎低声说道。她的幻想创造出来的形
象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一个新的童话诞生了。就在这丛野蔷薇旁,
在这个活的语言的源泉之畔,孩子们面前又出现一条新的绝妙的小溪。或许
这是偶然的事,但迟早总会发生的:拉里莎发觉■(露珠)、■(蛛网)、
■(珠粒)这几个词的谐韵。①奇妙的巧合好像启发了孩子们。在此之前孩子
们知道的诗都是从哥哥姐姐那里听来的,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这里,却
是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诗。
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拉里莎说着,眼睛闪出欢快的神情。
大家都不作声,但是我看得出,每个孩子的思想都因为受到语言魅力的感染
而像飞鸟一般地翱翔了。
“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栗起来了,”尤拉接了下来。
当一个人接近了事物本源的时候,当词语对于他不单是事物的标记,而
且也是花朵的馨香、泥土的气息、故乡田野和森林发出的乐声及亲身感受与
体验的时侯,就会出现这种情景。
依照教育学常规,或许该让孩子们把诗句接着编下去,然而这些常规已
被我置之脑后,我被孩子们的创作思潮所吸引,脱口接着吟下去:
太阳吮吸了露珠,
洗涤了银色蛛网,
笑逐颜开的是那琥珀珠粒……
我们围着这丛野蔷薇欢笑,雀跃,一遍遍吟诵新编的诗句。我很想尽快
向教师们讲讲源于周围世界的这种灵感激发。我想建议他们,最初的一些思
维课不应当在教室里,在黑板前上,而要到大自然中去上。我还想说,真正
的思想总是饱含激情的;孩子一旦领略了语言的芳香,他的心就会激动。到
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
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我千百次
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儿童
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
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
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为什么人在童年岁月中能掌握这样多
母语的词汇?这是因为他对每个词,不仅领会它的涵义,而且也能感受它的
美的细微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