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标准》为何要设立核心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标准》为何要设立核心概念?
发布者:杨书国
课堂过程与教学实践是影响数学教育公平达成的又一重要因素。公平的数学课堂过程与教学实践指向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与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经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真正的参与(engagement)在深层意义上是与归属感(belongingness)紧密相连的。阿米斯(Ames)认为:“归属感指的是每个学生的如下的一种感觉,即他感到在学习过程的所有方面他都作为重要的和积极的参与者归属其中。”[9]因此,当学生能形成一种归属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感觉时,他的参与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NCTM2000标准明确指出:“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参与到复杂的数学任务中……有效地工作,有效地交流思想和结果……(并且)重视数学。”[10]然而,标准同时指出,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参与(disengage)到学校数学中,其原因主要应归结在数学学习的动机和信心上。一方面,很多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太难、太抽象,并且毫无趣味、与自己毫无关系。另一方面,家长、教师、同伴以及媒体所传达的信念是,数学上的高成就只是对某些群体是可能的、必需的和有价值的,这又导致学生形成了对自身的低成就期望。而美国学者阿马托(D'Amato)通过实验研究又给出了补充性结论,即,如果学生不能发现学校教学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或者不能理解学校是如何引导他们形成长期的生活目标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不会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与教学活动中来。[11]阿马托(D'Amato)指出,NCTM2000提出要通过有趣味的、与所有学生生活相关的普适课程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感,这并没有切中问题的深层本质,课堂教学应当通过培养学生深层的归属感来调动参与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提供与特定群体学生的文化相关(culturally relevant)的课堂过程则是必需的了。塔特、比林斯(Billings)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促进特定群体学生归属感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某一数学主题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利用该数学主题去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与学生所在的社区(community)相关的真实性问题,该问题的解答对学生及其所在社区都是有意义的。哈特通过为非裔美国学生、墨西哥裔美国学生等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关的“情境化数学”课程,得出了这样的论断:“与特定群体相关的文化相关策略具有如下的潜在力量,即能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数学学习框架,我们认为这些框架对于促进具有不同种族背景、社会语言背景、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的深层归属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归属感,这些学生常常不能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