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9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唯一的听众》听课心得感想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3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唯一的听众》听后心得





    这几周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赛课活动,今天轮到我们五年级的教研课,执教老师是王老师,她执教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有以下这些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紧紧围绕单元重点:

1、德育教育: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感动;

2、学习写法: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合理巧妙:

1、思路清晰——抓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让学生领会文意;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3、过渡句自然——从刚开始的导语到每一环节的过渡语到结尾的结束语都设计得很美,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三、对学生进行了多种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对文中第10自然段的想象补充,以及最后的作业“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老妇人对我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跟着老师的导语接读、第9 自然段指导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读写结合训练”符合大纲要求:

课文空白处想象并写作,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也符合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讲文本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音乐的引入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王老师从“导语——课文朗读——配乐写作——课文升华”,始终将音乐潜移默化地贯穿整个课堂,起到很好的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开头:更易于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振奋精神,放松心情,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创设意境,创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积极情绪的环境。

朗读时:语文课文的学习,朗读必不可少。在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同时,如果能配上音乐,就会使整个课堂丰盈起来,给朗读者和听众带来美的感受,

写作时:都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音量尽量开得小一点。在优美音乐的陪伴下进行学习,不但能去除浮躁,放松心情,还能修身养性,培养高雅的情趣。使学生文思如泉涌,写出好文章。



六、不足之处:

1、导航一:思考一词后应该加冒号;

2、课件上:重点词的字体颜色应该随着学生的回答变色;

3、教师的点评应及时到位;

4、第9自然段妹妹惊讶的感觉多余敬佩的感情;

5、对语言文字的品析还不到位。



七、疑惑之处:

1、对于这样的课文,分段还学要进行吗?

2、文章除了老妇人的语言,还有几处写得很美的句子,需要拿出来美美地读吗?

3、对于课后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解答?



八、重点收获;

1、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抓两点:写什么?(文章主要内容——多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文)怎样写?(教写法)

2、抓主线,线索要清晰;抓重点句,品读人物品质;

3、继续训练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5:32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铁路坝小学叶冬梅

在听课周活动中,我听了《唯一的听众》一堂课,给我留下几点收获: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唯一的听众》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一开始,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找出“我”音乐方面的变化,然后再分析老妇人的语言和神态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层次井然。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吴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5:03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今天听了詹秋实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一课,老师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改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詹老师利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全班分五个大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并且詹老师这一节课别具一格地安排听课老师深入到每一个组中,我坐在好问小组里面,置身于学生之中,确实感受到了学生探索新知,大胆发言,不是逢场作戏。而且,詹老师到各组中反馈学习进展,循循善诱,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我更佩服每组代表的展示,他们大胆成功地展示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特别是博学小组的课本剧表演,他们表现得大胆,寓情于景,绘声绘色。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求知小组在读“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这句时没有突出重点,其他小组就有人指出应在重点词“最”、“首席”上读重音,老师也相机强调抓住重点,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揭开了这唯一的听众——一位资深教授的面纱,是她让“我”有了拉小提琴的信心。

综上所述,詹老师这节课优点多多,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当然这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付出。詹老师课前的导学案作了精心准备,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我谈一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全班是否都能像每组那两个代表一样全部领会了课文,为什么每次质疑只有冯佳丽一个人?另外我们低年级实行这种模式恐怕行不通,因为学生的自觉性达不到那一个层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4:02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今天听了詹秋实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一课,老师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改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詹老师利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全班分五个大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并且詹老师这一节课别具一格地安排听课老师深入到每一个组中,我坐在好问小组里面,置身于学生之中,确实感受到了学生探索新知,大胆发言,不是逢场作戏。而且,詹老师到各组中反馈学习进展,循循善诱,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我更佩服每组代表的展示,他们大胆成功地展示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特别是博学小组的课本剧表演,他们表现得大胆,寓情于景,绘声绘色。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求知小组在读“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这句时没有突出重点,其他小组就有人指出应在重点词“最”、“首席”上读重音,老师也相机强调抓住重点,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揭开了这唯一的听众——一位资深教授的面纱,是她让“我”有了拉小提琴的信心。

综上所述,詹老师这节课优点多多,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当然这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付出。詹老师课前的导学案作了精心准备,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我谈一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全班是否都能像每组那两个代表一样全部领会了课文,为什么每次质疑只有冯佳丽一个人?另外我们低年级实行这种模式恐怕行不通,因为学生的自觉性达不到那一个层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3:33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一篇反映人物美好心灵的文章。课文主要记叙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的“我”在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的鼓励和肯定下,重拾信心,坚持练习。最后获得成功的感人故事。我听了梁教导的这堂课,感觉教师善于把握坚持特点,引导学生步步设疑,带着疑问读书,当然收获大。如审题质疑:唯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听众只有一个?这位听众是谁?等等。接着引导读课文最后一句,知道这位听众是一位“耳聋”老人后,又追问:耳聋为什么加双引号?既然耳聋怎么能听?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解决。  

     第二个亮点是通过品味人物心理变化、行动变化、神态描写等重点句、词,感悟老教授独特的方法和美好心灵。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

     总之,这堂课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是一堂较成功的阅读教学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3:08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唯一的听众》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教学伊始,要求学生回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勾画出老人鼓励我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层次井然。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拓展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金老师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

   “看不见的爱”是----

    这一训练让学生对“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金老师虽然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两条主线: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但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句话应该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其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其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心理压力。

其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至由自卑到自信。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2:31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是冀教版教材5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奏出“真正的音乐”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一书中《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不露指导痕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体的、语文味很浓的设计。整堂课流淌着老教授语“我”之间真挚的情感,但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而是始终依托文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感有悟。教学设计直扑重点,紧扣重点词句、语段,没有情节的干瘪叙述,而是通过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动,获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从而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是走进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整个教学设计听说读写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正是因为紧紧凭借语文文字又紧紧依托听说读写,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可能如此有机地整合。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碰撞出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这才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在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同时,更加注意在让学生反复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体会语言魅力,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篇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文章《葵花之最》。这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葵花之最》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相同之处在于:两篇课文都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变现葵花美丽较弱却顽强不屈,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描写特别适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以读带讲。课文中还多次描写了战士们对葵花的精心呵护,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反复品读,自读、小组读、感情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刻体会本文的主题,从而由花到人,了解人物品格。

将课堂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又有教师适时的指导点拨,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表达的快乐,教师将学习语言、培养表达能力和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是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得比较完美的一堂好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5: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