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穷人》课后反思教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穷人》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平时,每节课我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一、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 ‘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一位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位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二、《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2:13 | 只看该作者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1、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王仙意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仙意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2、《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3:03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教学思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中小学衔接作好语文综合学习的铺垫,高年级新教材中已编入了名著小说的题材,有意识地引导和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品读、鉴赏名著,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小说《穷人》正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写的。这是一篇著名的外国文学。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人性美却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但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面临毕业,准备步入初中的学习,是否能读懂这大师之作?时代与国界的跨越,他们是否能理解语言文字所留下的空白,体味在国外穷人的 “穷”?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综合能力,更为了学生中小衔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设计落实了几点做法:1、课前收集,善用资料。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使用课外资料填补阅读空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体味文章的内容,在梳理中掌握准确品读名著方法。2、深挖教材,深入浅出。将以穷人物质生活的贫困与精神世界的富有为线索相互交替,穿插,采取多种形式的品读方式,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鼓励、提倡多角度地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3、锻炼能力,养成习惯。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来探究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小组研讨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渗透今后自学名著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课堂随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体会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真善美。揭示当时社会黑暗的制度。

3、认识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外资料与课文,体会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真善美。认识当时社会黑暗的制度;   3、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查阅资料,初步感知;    2、通读全文,整体了解;    3、范读片段,多重感悟;    4、品读心理,重点体味。  

第二课时:   1、精读心理,剖析“不安”;   2、角色朗读,解读“内心”;   3、回顾全文,质疑解惑;   4、放飞心灵,续写《穷人》。

   ▲教学过程:
一、查阅,感受穷人的“穷”。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沙皇统治时代《穷人》。(板题:9.穷人)

2、反馈:课前咱们作了简单的预习,在资料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穷苦的生活是怎样的?

3、小结:(播放视频:穷人苦难生活的图片)这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事后,社会贫富悬殊,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饿死的,病死的,连孤儿也随处可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中,然而他们的身上却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二、初读,感知穷人的“穷”。      

1、用自己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思考:文中写了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理解“寡妇”的意思,指导“寡”字的书写。          个别学生汇报:⑴故事中的穷人有“桑娜,渔夫,五个孩子,西蒙,两个孤儿。”  (2)课文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养着五个孩子,生活艰难,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⑶故事中主要的人物是(桑娜)。  以课文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巩固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检查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的自读能力,持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中小阅读衔接的铺垫工作。
三、范读,多角度感悟“穷”。

1、过渡语:现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穿越时空,走近桑娜的家。

2、范读:师配乐读第一自然段。

3、引导:桑娜的家是怎样的?

4、识字:“搁”字,“帐”字。

5、质疑:自读第一自然段,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6、引导:理解桑娜的勤劳、善良。

7、朗读:桑娜当时的恐惧。    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个别学生汇报。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学生质疑:屋内这么简陋,为什么是温暖而舒适?  学生体会朗读。 深挖文本的内蕴,以穷人物质生活的贫困与精神世界的富有为线索相互交替,穿插展开教学。既巩固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也指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品读、感悟文学作品,指引学生的鉴赏名著方法,对今后中学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品读,领悟穷人内心。

1、过渡:文中还有许多地方描写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物的特点。

2、点拨: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朗读

4、探究:“非……不可”的意思,进一步感悟桑娜的善良,体味她复杂的心理。

5、交流:怎样才能读好桑娜忐忑不安地心理描写?                             

6、总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文中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人性美却在桑娜的内心活动表露无疑,下节课我们继续通过对话解读桑娜与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魅力。

学生浏览全文,用“△”标出描写桑娜心里描写的段落。小组交流,通过读展现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情朗读。  学生分层次体味读。 以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引导学生在分层次的读中进一步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学生自学、鉴赏名著的能力,为中学的学习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


    ▲板书设计:

9、穷人生字词:              

桑娜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寡妇                                          

   ▲教学反思: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作为我校与市一中开展中小衔接研讨活动的研讨课。我们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根据新课程标的要求,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探究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二、为中小衔接做好铺垫,教学中既渗透巩固小学阶段掌握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及养成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同步帮助学生学会梳理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也指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品读、感悟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大师之作的方法,为学生学会读名著打基础。这一点深受中学老师的肯定与好评。    三、依据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理念,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在分层次的读中进一步有所感悟,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3:48 | 只看该作者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1,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王仙意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仙意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2,《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4:20 | 只看该作者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本文的教学上,我力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

德。首先,我就紧紧利用课题:穷人的穷,表现在哪里?通过这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理解,从渔夫家、邻居家以及海风的环境描写中感悟到桑娜家的穷。第二个课时,我还是围绕题目展开:在读了穷人后,很多人却说穷人并不穷,而且很富有?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紧紧抓住句子进行分析,每个小组都找到自己的理由和证据,所以整节课下来,不仅气氛活跃,而且让学生在活跃和探究的气氛中领悟了课文的真谛。

因为课后小练笔是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因为学生平时较少练习写续写,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因为,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学生对《穷人》这篇课文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非常关注接下来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于是,我创造机会举行《穷人》续写交流会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说说接下来的情节将会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续写,从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中,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丰富,他们充满爱心,给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满、幸福的好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5:01 | 只看该作者
《穷人》教学随笔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教过这课后,产生以下想法:
其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如在学习第九自然段时,“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整个一段都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同时用了五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仔细体味的空白。这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出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其二,给课文“松绑”,在教学中学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课堂充斥着没有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时空。

其三,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我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9:25:27 | 只看该作者
《穷人》听课反思

回想自己离开小学课堂已有十个年头了,今天走进师傅宣盈锋老师的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我尝到了现在的语文课美妙的滋味,我的内心起起伏伏,其中有太多震撼、敬佩、思考与启发。



这堂课上得我有成为其中一员的妄想,他让我觉得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这些地方是作为一颗幼芽噬待破土所必须学习的。



一、开端激趣,别具匠心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中华少年》既让我看到了宣老师踏雪无痕地对语言表达和胆子的锻炼,也让学生紧张的心放开了些许。接下来的新课导入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样的导入是我至今第一次有幸听到。宣老师说:“我想请大家做道题目,你觉得我不说什么问题,就能回答的请举手”举手的人寥寥无几。随即他板书了5+2=?这样的题,学生“唰”的都举起了手,此时,宣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这个问题能回答出来,其实在本节课中所有的问题都如同5+2一样明了简单,接下来的问题大家都能回答了!”起初,我疑惑着这不是语文课吗?怎么让我们做一年级的数学题?当这句话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宣老师了解本班学生有些不愿意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情况下,设下的不露声色的激发学生积极性、活跃性的小计谋。只是这5+2=?的意义却不仅仅在于此,只有听完了课我才越嚼越有味,回味无穷。这个问题不仅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也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可谓天衣无缝,让我更是一次巨大的震荡。



二、构思巧妙,学生主体



《穷人》是一篇极长的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本节课是《穷人》的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去赏析文章中的人物。当我听课前一看这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要上好这堂课可不容易,其中需要强调的似乎很多,那么该找出怎样一条线索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完成教学目标呢?几分钟的思索并没有任何答案。而师傅的课上,从一个词延伸到一篇课文的方法又让我佩服。宣老师让学生寻找体现桑娜心情的词,这个词是将近五页的文字浓缩成的极精华的词——“忐忑不安”,然后就由这词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巧妙地从“思绪的混乱”让学生品味桑娜不安的心情。不过这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宣老师“我们从她的想法、幻觉、久久坐在床前这些地方看出来了。但是有时候我们还能从标点符号看出来。”这一针见血,把学生的思维开了一条明路,豁然开朗。接着用“那么是什么让她的心情变得如此忐忑不安呢?”引出桑娜与渔夫的生活情况,又用“那么渔夫呢?当桑娜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的时候,渔夫是怎么说的?”引出渔夫的反应。这些问题就是一个个问题包,在这些问题包里师傅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小问题,把整堂课巧妙的串联起来。在这里我看到了宣老师的角色是一位知识的引导者,思维的开拓者,情感的积淀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这堂课的主角,他们自主学习,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从“感知”、“揣摩”,再到“吟诵”,从文中寻找答案,从文义组织答案,由完整的语言表情达意,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80%,整堂课的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三、润物无声的语言运用训练



这是我听过的课中对独到的一处。这里的语言运用分为:语言表达和作文。宣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不抱回来会怎么样?并且板书了:抱回来(    ),不抱回来(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家总结出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是他又巧妙地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宁可(    ),也要(   )。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学会了怎样概括、怎样运用句式。同时,宣老师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换词理解关键词“熬”,特别从“熬”字的构字规律去理解,精要、准确,把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写写渔夫当时内心的想法。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更让人出人意料的却又是那个5+2=?的问题,原以为问题只是为了调动气氛,引出新课,听到课堂的最后一刻才是又一震撼,“现在请我们再去看看课题和我给你们出的题,5+2=?”于是,课堂上又是一阵活跃,“一份坚强”、“一份艰苦”、“一份责任”......“题目是《穷人》为什么课文中一个‘穷’字都没有?如果是你,你觉得取什么题好?”“七个孩子”、“最后的决定”、“5+2”、“富人”......这些提问一举多得,已经超越了体会文章中心这一意义,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文积累。



四、语言精到,张弛有道



回顾宣老师的这节课,如同抿一口茗茶,香飘四溢、回味无穷、振奋人心。宣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清晰的知识结构,精巧的课堂设计,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激励性的赞美语言,有的放矢的评价,精彩的师生互动,抓住时机的朗诵,让我享受又折服。整堂课下来,没有一句教学语言是多余的,课堂节奏也起伏恰当好处,如五线谱中的音符奏出了美妙的乐曲。我想,就是三尺讲台上练出的精湛技艺吧!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又离不开宣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提问,把握预设与生成等这些充分的准备。



所以,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给我的收获却是无价的。这节优质示范课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我教学中我会找一个点切入文章,统领文章却做不到宣老师那样游刃有余;我有“激趣”、“设计线索”这些环节,但是似乎没有意识要用课上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运用训练;我有意识要让学生通过引导积极思维,揣摩、感悟,却在语言驾驭上也很欠缺;我会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却没有想到教法即学法,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样“授之以渔”;我会有板书,但是却没有像宣老师那样如此精心设计过。等等这些都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想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备课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对课文理解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情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己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教训。记得教考时看的教育方面的书中朱永新教授的反思理论让我感受到反思的力量之大,所以我要多向师傅听课、请教,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朱永新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要循着师傅的脚步学习、反思、成长,“用心” 教书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1: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