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怀念母亲》课后反思老师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28:11 | 只看该作者
教后思考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教学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28:40 | 只看该作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为提高本课达成度,我确立教学本课的重点为: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28:58 | 只看该作者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准确认读课文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并正确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次呼唤母亲,无数次沐浴在母亲的爱之中,此时,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母亲呢?(请学生回答)季羡林老先生的许多文章都谈到了母亲,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

2、  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季老的生平及主要经历)

3、  呈现季老作品《赋的永久的悔》片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难懂的字词,结合语境理解。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抓课文主线,品思母与思国之情。

1、自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理解“我的愿望”“抱终天之恨”,并思考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2、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的呢?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呢?

3、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后来我到德国留学,······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请学生说说对着俩句话的理解,并试着说说俩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我想到故乡,······有点凄凉。······是甜蜜的,······糊在心头。(“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朗读其他相关的内容。

——11月16日······

——11月18日······

——11月20日······

——11月28日······

时间愈久,思母思国的情怀愈甚,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请从文章中找出描写这种感情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

五、回顾文章首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有什么联系?

2、文中的体验,你有过吗?请说一说。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母

                    俩位母亲同样重,思国念母情意浓

祖国母亲



课后反思:

新课伊初,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要求学生听后交流感受。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接着我根据课文让学生思考文中的“母亲”指的是谁?有几位?然后让学生读、悟课文,感受作者对俩位“母亲”的情怀。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让学生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课文。突出了本组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语,表情达意。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还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的体验。

从这节课中,我明白在教学中“解读”课文,应该放手学生“创读”,以读促讲。另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课文,他们会领悟得更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29:14 | 只看该作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马寨小学   史小娟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感触颇深。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怎样突破重难点呢?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引用季羡林的作品,做好理解铺垫。授课过程中,我随机用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本文的情感基调做好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文章思想。课堂上,我紧密联系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指导学生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如,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29:26 | 只看该作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上课犹如放电影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29:40 | 只看该作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写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1: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