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教后随笔资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1:39:28 | 只看该作者
    《4.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上。通过初读,读准字词,理清课文层次:弄明白“索溪峪的野”野在哪里?在学生弄懂这个问题后,再根据个人喜好,自学,交流。并且在积累本上积累词汇,课后在周记本上联系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来写文章。并学习第二自然段中排比的写法来表现事物,加强文字的节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1:40:07 | 只看该作者
《索溪峪的野》课后反思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遇到困难时,教师才在后面指引的教学理念。教师并没有采取讲解式的形式,解释疑惑,而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问题式学习”中,在学生围绕文题充分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疏理,哪些问题对帮助理解课文最明显,然后归纳如下问题:(1)野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什么?(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3)文中哪些地方突出地写出了野?(4)文中描写的几个方面的野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5)题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问题式学习既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疏理出重要问题;既在引导学生提出一般性理解问题,也要引导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提问能力。在“情境式学习”中,我把课文与张家界索溪峪音像资料出处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网上查找,通过视频画面的观察,对照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完成问题中的部分任务。在集体评议学习时,让学生讲出学习的过程。在“活动式学习”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与自己最合作得来的同伴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交谈中理解课文,掌握知识,然后集体交流评议;再让学生选择最不清楚的问题,向自己最佩服的人请教,在“不耻下问”中学到知识,理解课文。像“探究性学习”,在《索溪峪的“野”》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收集词句,看哪能些词句能反映“野”,然后分析处理,最精彩的句子与词语,并体会感情朗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1:40:16 | 只看该作者
索溪峪的野--团队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1:40:29 | 只看该作者
《索溪峪的“野”》是五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它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的内容写出了索溪峪的美是一种天然的,不经过人工雕琢的自然的美。在这堂课上,教师的设计确实是围绕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来设计的。这样的课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教师能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比较合理。

一、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网页上有课文内容、有相关图片、文字,有视频等。栏目也比较丰富,论坛等提供了学生探究学习、多方参与,发挥个人能力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可以说,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来说,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我们看到有以读为主的,有通过图片理解词语的,有通过视频感悟内容的……。通过师生共享的网络课件,学生可自主地对课文进行赏析、理解;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获取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在引领学生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体会索溪峪之美,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
三、注重了让学生听、思的过程。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完成网络学习后交流的过程中,提醒大家注意听,认真看,学生在视听的双重作用下,能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获得体验。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考的余地,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值得商榷和可以改进之处有:
一、在激趣导入的时候,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
    教师自己简略介绍了张家界和索溪峪后,马上质疑。其实,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抓住令人震撼的野性美这一突破点,在学习课文前,先带领学生进入网络的神奇世界中去欣赏索溪峪的美,在欣赏的同时还注意渗透索溪峪的特别之处,相信能另学生惊叹于此,有了马上接触文本的欲望,趣就激起来了。而教师在介绍网页栏目和功能时,在介绍学习方法时,未免就枯燥了些,课堂营造的氛围没有与文章的特点想吻合。老师对张家界的介绍语言太多,应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索溪屿的“野”的意境,让学生亲身体悟到索溪屿的“野”。
“贴题”不如“板题”为学生写好字做一个榜样。

二、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没有完全摆正。
    1、虽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效果不很明显。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本人认为,在强调这一学习方式的同时,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质疑和探究,并以此为根据,引导他们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真正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网络环境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知识为达到学生掌握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认知工具。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虽然也有所体现,但仍不泛有“走过场”之闲。如: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似乎还使人感受不到索溪峪的那种“野性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后为什么不去让学生再细细地去品味、体会呢?而是一带而过继续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课堂应以教材蕴涵的情趣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主导,在媒体的助推下,使师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为真正感悟索溪峪的美奠定情感基础。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罗列的知识点过多,忽视了教学的反馈。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大量信息。课堂上,就本堂课而言,教师在设计时,过渡地加大了知识的含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反馈的时间比较少。如:给教师在介绍完网页的基本情况后,给学生在网上浏览的时间只有6分钟。试想,在这短短的6分钟时间里,学生即要搜集信息、浏览信息,还要在头脑中简单地加工信息、处理信息,本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会逐渐降低,教学效果也不会特别显著。
    我作了统计,在网页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6分钟。6分钟,能让学生好好阅读课文,在从容查阅资料。我看到有部分同学一开始无所适从,不知道先干什么好。浪费了时间。语文阅读课的本质就是对文本好好地研读,但显然读和研的时间还不够,教师的引导还不够。
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不够
    在多媒体主宰的课堂上,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到接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跟上时代潮流的新的教学理念,而一旦缺乏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其量,你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你仍然会“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碎掉”。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教师也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真正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从而真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今天的课堂看下来,教师人为制造的痕迹还比较重,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几乎大都是生——机——师的单方面流动。
四、网络资源的利用,学习平台的搭建还不够深入。
   1、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合作起来。多媒体教学平台要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设计学生的反思过程,设计学生的表述过程。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于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
   
   2、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更广阔的课外延伸。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能有助于课堂上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兴趣,甚至改变学生对这门学科教学的不好印象,这是老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创新的能力。这样,多媒体课件就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也成为提出问题的诱导载体。今天在课外,其实可以利用网络进一步对文章、对祖国河山进行探究、了解、交流。
    在预习环节,教师其实也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提供平台让学生展开预习,相信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会更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