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评课
《山中访友》是作家李汉荣先生对大自然深情吟咏之作,表达了作者对他从小就很熟悉的这片山林由来已久的敬畏、喜爱之情,这种情感积聚已久,在这篇散文中喷薄而出。本文与之前学生所学过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写景之中亦带情,表情之中又含景,所谓情景交融,物我相忘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文中,大自然中的老桥已不单是座桥,而是一位在作者眼中德高望重的老朋友,而树林也不仅仅是树林,而是他多年的知己,来到那片树林,就像来到了知己的家中,他们无话不谈,彼此无所拘束,以至于作者最后把自己也当成了一棵树。文中有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的描写,非常地优美与令人动容。包括接下来的一个小节,作者与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白云、云雀等)热切地打招呼,在这些段落之中,人已经不是凌驾于景物之上的人,而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大自然的一员。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但是,如何能将这种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物我相融的感受在课堂上让学生深切体会并感同身受,同时学会欣赏与表达这种写景的方法,就成了本文教学点重点和难点。



    听完课,我觉得解老师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首先是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他力求简明、简约。《山中访友》一文描写的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作者眼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中的一切都有了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入情入境,领悟这种“有我之境”,他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3、4、5自然段,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我觉得他这样处理教材,为下一课时学习及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简化、简便。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文章本身字字玑珠,句句含情,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整节课他都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潜移默化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老师的主导放在了引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上,避免了学生泛泛地读,在原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了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教学环节从导入、默读到逐段品悟,再到最后的回顾总结,力求简化,减少无效的导语和提问,把时间留给学生参与听、说、读、思的语文实践。第4自然段的读中想象、导读质疑,第5自然段的配乐美读与拓展练习,都落在实处,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并在积累的基础上得到了运用。

  最后解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以“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展开阅读。《山中访友》这一题目本身,既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又体现着表达上的特点。一节课的学习,在解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那份热爱大自然的深情,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也是解老师的成功之处。



    如果,要对解老师提点意见,我觉得在施教过程中,老师最好不要为了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而多次打断孩子们的发言,这样会更好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5:38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衔接展示课《山中访友》听后感  



从小学进入中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次飞跃,或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转折。多数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是能够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但是,也有不少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表现也不错,一旦进入中学以后,不仅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思想表现也不如小学好。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作为小学老师,要了解初中学生的一般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地靠拢初中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进入初中后,能较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怀揣着三分好奇,七分探究,我们二年级的部分语文老师走进了树人中学七年级15班,蔡琴老师的语文课堂,去《山中访友》。  

蔡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以“作者在山中访了哪些朋友?”为主线,将重点放在对“老桥”的品读上,串起整堂课的教学。让听者感觉清晰明了,简约不简单。初中课堂里也有琅琅书声,而且读的形式多样。除了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别读、配乐读这些常见的朗读方式之外,老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将全班学生分为9组,每组自己组织各自的朗读形式,然后选出两组竞赛。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老桥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了起来,学生与作者也有了共鸣。  

蔡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学生在老师的智慧的指导下可以自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产生很多智慧的生成,让我们受益匪浅。只有中小学加强联系、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中学生活、更好的自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5:45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评课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5:54 | 只看该作者
田丽老 师执教的语文研讨课《山中访友》,优点很多:结构严思想清晰、语言优美等等。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林娟老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己的老朋友倾述自己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
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田老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老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老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老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老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这里真切感受到老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知识的迁移。
老师不只是教好这节课作为自己的任务,时时刻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给予指导。比如:在体验反思
板块,老师问:你们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又如:在课堂练笔板块,老师问:“我们能不能抓住教室中的事物,对它们说一句话?”林老师还在拓展伸板块让学生写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文本,让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总之,这节课的优点举不胜举,我受益非浅。如果下面两点再加强,我想这节课会更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6:06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衔接展示课《山中访友》听后感  

 一月4日下午 ,梅岭小学与树人中学联合举办了中小学课堂衔接课堂展示课,本次活动是为了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初中与小学间教育教学沟通,为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课程目标,确实做好中小学课程教学的衔接,全面深入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我们低年级教师领略的是初一(15)班蔡琴老师执教的《山中访友》。本节课,蔡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初读、美读、品读,环节衔接过度自然,层层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生动。整堂课听下来,教师上的轻松自如,学生学的如痴如醉。蔡老师的课堂,展示了树人学子的聪颖善思同时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与小学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受益非浅。听完课,领导、教者和听课老师共同对本节课进行研讨,并对如何做中小学衔接教学过渡进行一番交流。  

通过这一系列中小学教学衔接交流活动,旨在,加强了中小学校际交流,拓宽纵向教研渠道,真正让中小学教师互相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异同点、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做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过渡工作,真正地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4: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