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3:51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教后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温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二、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①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三、讲课时语言要精练准确,生动优美,好词佳句随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来。
  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需平时广收并蓄,且能灵活运用。我本人为了达其一二,除了平时随手记下一些格言、警句,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所有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时常翻阅呤诵。且要求我的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诗词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请一生抄在黑板上,其余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来分钟,抄三两首。)
  每天只需十分钟,就能增添一些好诗句,就能感受到一点佳句的韵味,所以许多学生都有了读书摘录的习惯和兴趣。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级第一册课内外二十来篇,共有160多篇(段),让我现在的初一学生抄、读。二个月下来,学生们就尝到了一点甜头,有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四、提问要巧妙,启发要得当。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关键在提问,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兴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则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反之则鸦雀无声,死水一潭,令人十分无奈,只好“一言谈”,自圆其说,变成了填鸭式,与现代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另外,提出的问题若学生实在不能解答,也可适当引导启发,中间多搭几座桥。要注意的是引导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否则与填鸭式没什么两样。
  五、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尊重权威但不盲从权威。
  现在的课外辅导书层出不穷,一多就滥,很难找到一部精品,而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听说对学习有帮助的书都买。而一些书报销售商又赚钱心切,对书的校对工作毫不负责,甚至根本不校对。因此学生买来的书大都错误百出,若视作敝履扔到一边吗,又觉可惜,浪费钱财;若奉为珍宝,虔心拜读,又有许多错误,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种神视的眼光,要有一个怀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书,要向字典词典,甚至是《说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时候,简介双调词上下部分的称呼,可称上下片或上下阕,我在黑板上写了“上阕”、“下阕”,有生马上提议:“阕”字不对,应是“阙”。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怀疑精神,接着叫同学们查字典,经过辨别,才肯定是“阕”而不是“阙”。那个学生诚恳的说:“我错了,我的课外书上错了。”我乘机引导:不要盲从课外书上的,应勤查工具书。查典籍性的工具书。
  不要说课外书有错误,就是通行全国的课本也有错误,前期的已经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过来了,我也不值得一说了。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课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上过后,我带领同学们感受语言美,总觉得“蜂围蝶阵”一词很别扭,“围”与“阵”怎么也不能形成对称美,几个好些的学生也感觉到了,我提议:能不能换个字,使人感觉有一种对称美。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要把“围”换成“团”,或把“阵”换成“绕”,整个词变成“蜂图蝶阵”或“蜂围蝶绕”毫不逊色,甚至更添一种对称对应美。再有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书上把“别枝”注释为“另一个树枝”,我引导学生说大意时,怎么说都觉得别扭,好些的同学说:“明亮的月亮起来,惊动了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或“明月升起来,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被惊动了。”言下之意这一个树枝上喜鹊没有被惊动。不管怎么说,总觉得很别扭,倒不如把“另一个”三个字去掉,直接泽成:“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另外小学破门儿歌《静夜思》中的床,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一直都认为是睡觉的床,诗意变成:睡在床上,看见床前有明亮的月光,疑为下了厚厚的霜,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思念着故乡。难道作者李白将床搬到外面睡么?睡在床上大多是仰着或卧着,怎么能举头又低头?难道是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趴着睡吗?不论是仰着睡,还是趴着睡,作举头或低头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说不通!我想传统的说法是不是弄错了,床是没有别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说文解字》查一下“床”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见许老先生的《说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时,大多凭窗凭栏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凭栏思故乡,可惜我一个无名小辈无法质疑。即使胆敢质疑,向编书专家挑战,也无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学唐诗,将“床”字解为“栏杆”,并且引了青梅竹马的出处作例证。我一看,大喜过望,简单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为我撑腰,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遇到别人吟诵《静夜思》时,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床解为床上,指睡觉的床不对,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经我质疑并解为栏杆,他才翘起了大拇指。
  六、与生平等相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师道道尊与居高临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识的道路上只不过比学生先行了一步,现在只是他的引导者。另外知识是无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学都也不能说自己学完了知识,何况我辈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要为了面子,强装明白,我在上《白兔与月亮》时,“反倒”一词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读dǎo,要我定夺,我当时也不敢肯定读dào(只是从意思上有“反而,却”来理解),而孩子们的新华字典上,又没有词语注意。我真诚地说,现在我不能肯定,待课后我们一起查工具书再定。课后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汉语大词典》,查到了词语注意才确定的dào。等到学习《济南的冬天》,里面一个词倒反,同学们都明白了与反倒音义皆一样,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我的勤奋和真成,再加上课堂的宽松,学生和我时常能够“海阔天空”,且时常能够信手拈来一些好词佳句使语言平添韵味,所以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比较感兴趣,这使我感到一点欣慰,因为布鲁纳曾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七、作业要适当,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筛选作业题时,要动脑筋,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与所学知识而定,不能为应付、为任务、为检查而定。所布作业要有实用价值,要能巩固所学内容,要能起到实际效果,每次作业最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另外学生完成之后还要适当检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见,敬请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注:①心理学理论皆引自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版的《心理学》,由张厚粲主编。)
  (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4:06 | 只看该作者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一、导入
 1、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
   ( 生开始默读,师顺手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过渡: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2、感悟内容
  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1)、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2)、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3)、想象拓展:“德高望重”的桥为人们还做了哪些事?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抄写生字词语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山林中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打开书本一起来体会他的德高望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4:21 | 只看该作者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山林中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打开书本一起来体会他的德高望重。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 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1)         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生自由读句体会。)

(2)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1)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2)朗诵:变成诗歌形式进行比赛。

(3)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4)写:你打算跟谁打招呼?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四、齐读课文,提升感悟
1、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杯白开水,越淡越纯。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2、齐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小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4:32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收集了20个课件,经过精心修改,插入了本课的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4:46 | 只看该作者
《 山 中 访 友 》教 案



刘 桂 彩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1-7自然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节假日最喜欢干什么?刘老师最喜欢爬山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照片呢,想看吗?请欣赏。欣赏的时候可以发出声音,可以指指点点、交头接耳。

游览完了山色风光,谁告诉大家你最欣赏哪些景物?

二、初读感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板书课题师: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指名一生上黑板写,其他同学用长方形把山中朋友的名字框起来。框完后看这位同学的书写。(写完后,来,咱们一起喊喊这些朋友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刚才读书的时候注意了没有,作者在拜访这些好朋友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大屏

第一、二自然段指名读。(估计学生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的感情,你看看,从哪个标点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好心情?

作者满载希望而来,你能把这份好心情带给大家吗?(指名两个学生读。)

哪里也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很好?最后一自然段。(指名一生读)是的,作者满载收获而归。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同学们直接表达感情的语言很容易理解,间接表达感情的语言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品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捕捉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哪些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圈点批注。

预设一

第三自然段

1、              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我们的王威乐于助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能说他德高望重吗?是不是年龄大了就能称为德高望重呢?有一位老人游手好闲了一辈子,老了也整天无所事事,能不能撑他为德高望重呢?

2、              作者为什么说老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请你来告诉大家。

3、              在作者心目中古桥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古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古桥深厚的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老桥的感情表达出来吗?

4、              把物当作人来写表达深厚的感情这是很好的表达感情的方法。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的也是这样的表达方法,谁给大家介绍。

预设二

第四自然段

1、          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称为知己?你的知己是谁?

2、          请认真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树林确实是作者的知己?

3、看着看着作者也就入迷了,看得如痴如醉了,让我们也来陶醉陶醉。

4、明明是鸟儿在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自己在看露珠,却说露珠和我交换眼神,明明是自己在看这每一棵树,却说树每一棵书都在望着自己,在作者的笔下,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预设三

第五自然段

1、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热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作者为什么不用热情?

2、              孩子们,现在我们就在山中,溪流、山泉、瀑布、悬崖、麻雀就在我们的身边,谁来给山泉朋友打打招呼,谁继续给朋友打招呼。(指名读完)

3、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首热情的小诗,老师把他改写成了诗歌的形式,哪列火车愿意在音乐声中给他们打打招呼。(指名一列开火车读。)谁还想给他们打打招呼,一起来。

4、              山中的一切,还会有谁作者还可能和谁也打招呼了,请你想想。

5、你愿意也用诗歌的形式和他们打打招呼吗?

你们真能干,一手首小诗从你们的笔下流淌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作者物我相融的美好意境,还学习了作者把物当作人来表达深厚感情的方法,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更多地运用。

6、同学们,作者拜访的朋友还有岩石、落叶、落花、石头、雷阵雨,他又是怎样把对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跃然纸上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4: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