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92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导学案优质课教学设计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4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47:1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重点认知,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四、反顾整体,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47:4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春节》人教版教案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48:3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案
     注:此教案是在试教基础上听取了各位专家和同仁建议后修改的定稿,由于六年级课务繁忙,我只好把金老师建议增加的一个说话训练(你如果是正在过除夕的北京人,你会怎么闹?)单独试了一遍,效果不错。学生能想象出许多不同人物的言语,语言的质量也较好,全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都调动起来,笑声阵阵,后来的齐读入情入境,读出了热闹非凡的味道。这恰恰解决了我上次试教时学生朗读不入情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北京过春节的各种习俗,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理解这些习俗给北京带来了隆重、热闹、欢乐、团圆的感觉,老北京人是多么热爱生活。

3、    领略老舍写除夕场面语言精炼。

4、    明白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

5、    朗读第七自然段,着重体会热闹、欢乐。

6、    了解北京过春节时的一些特殊事物。



课前准备:发表格,课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如果再早两个星期,你又会怎么跟我打招呼?

(恩,再早一个星期呢?)

生:蔡老师,新年好。

放《春节序曲》。

师:是呀,我们刚在寒假里度过了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就是——春节,课件出示:春节。回忆一下,咱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板书:习俗

生交流过年的习俗:拿压岁钱。放关门开门炮。初五迎财神。初一去长辈家拜年。吃汤圆。(可能会有回老家的学生谈及当地过年的规矩,给予肯定,点拨:每个地方过年的规矩都会有些不同。)

一、           导入。

师:我们知道习俗只是一些人们约定俗成的做法,如果人们的想法不一样,那么制定的习俗也会不一样。春节到了(课件:春节),由于每个地方的人对春节的理解不一样,有关春节的习俗也都不同了。今天,咱们就去瞧瞧千里之外的北京城是怎么过春节的吧(课件:北京的),他们过年有哪些习俗?



二、           初读,了解规矩。

1、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著名作家老舍的这篇散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的序号,遇到吃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试着通过查阅字典或同桌讨论来解决。

教师巡视。



2、指名分节日轮读课文。正音,理解书中提到的比较少见的事物。

(1)师:春节这场大戏就要拉开帷幕了,谁想来读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师:有不懂的词语吗?(腊月就是?初旬就是?那么一个月中间的十天称之为——中旬,最后十天称之为——下旬。)

(2)师:腊八结束,腊月初九到了,谁接下去读。

板书汇总儿化音: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老舍是北京人,他的文章往往带有浓浓的京腔儿,儿化音特别多,读的时候注意卷舌头。一起来读读。

这部分内容中有不懂的词语吗?(杂拌儿就是——课件演示,空竹就是——课件演示)

(3)腊月二十三到了,谁来读?

有不懂的词语吗?麦芽糖就是qing糖,黄色的软软的糖,人们常常用竹棍搅一团慢慢吃。江米糖就是爆米花和糖混在一起,宁波人叫——冬米炮。

(4)过了二十三,谁来读?

(5)除夕到了,谁来读?

间断:这里的间表示分开的意思,读第四声。齐读。

守岁:专指除夕那天整个晚上不睡,一直守到子夜12点。

(6)新年的第一天到了,谁来读?

有不懂的词语吗?

庙会:就是办在庙里或庙旁边的集会,卖各色东西,还有节目表演。

(7)正月初六到了, 谁来读?

这里有个词语叫天桥(课件演示),这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人行天桥,而是北京旧社会的一个娱乐地方。那里有河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里什么都有,吃的,喝的,玩的,乐的样样齐全。最有名的则是杂耍和戏曲,老北京都爱到那儿去消遣。

(7)正月十五到了,谁来读?

有不懂的词语吗?

走马灯(课件演示)是一种传统的灯,工艺比较复杂,一点上蜡烛,里面的热气就会推动灯里贴的画片旋转,因而被称为——走马灯。

(8)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谁来读?

有不懂的词语吗?

残灯末庙:花灯没几盏了,庙会也到了尾声。



3、理清北京春节的各项习俗。

读了课文,大家觉得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怎么样?(用一个字说)(多)到底有哪些习俗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课前发下表格)

教师巡视,要求: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项习俗。各个时间段要看仔细了,不要漏下。合作效率要高,速度要快。

实物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进行批改修正,注意指导时间,:

腊九——二十二。

二十三到除夕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49:2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规矩


4、说说习俗。
师:看看表格,我们发现老舍是按什么顺序写北京的春节的?
师:对,老舍依照时间顺序,把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看着大屏幕简单地来说说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开火车来说说吧。
学生根据表格将各个时间的习俗串起来说。
师:我先来开个头吧,腊月初八到了,人们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点拨:可以加上适当的词语,把各项习俗说得更通顺更明白些。
四、学习写除夕的自然段。
1、过渡
师:大家倒是说说,从腊月初旬开始到腊月十九结束,这一个多月的春节里,习俗最多的得首推哪个日子?(除夕)。
师:我们来读读除夕的习俗。
生:做年菜,穿新衣,贴春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2、体会各项习俗给春节带来的滋味。
师: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从早到晚,从玩穿睡,这么多的习俗给除夕带来了怎么样的味道?
生自读思考。
3、交流(随机穿插朗读,指名读,或者齐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要求具体说出哪些习俗给除夕带来了这种味道。

预设1:带来了喜庆的味道。(板书:喜庆)
齐读第三句。
预设2:带来了热闹的味道。(板书:热闹)
通过点拨,体会声音的热闹,人多热闹,活动多热闹,而且从早到晚地热闹。
通过说话训练渲染热闹的气氛。
师:你现在就是一个正在过除夕的北京人,你能高高兴兴地来闹两下吗?
引导学生从小孩,年轻人,老人,游子,烧菜的人,贴春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说完的学生仍然站着)
我们就一起来闹一闹吧(配乐《花好月圆》,站着的学生大声地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
师:热闹吗?我们一起再来过个热闹的除夕好吗?配乐,齐读。
小结:老舍爷爷用寥寥几句话就写出了除夕这天男女老少,家家户户,从早到晚都是热闹非凡,真不愧是文学大师,

预设3:带来了欢乐的味道。(板书:欢乐)
师:行,我们就欢欢喜喜过大年!(配乐《春节序曲》齐读。)

预设4:还带来了幸福的味道。
点拨体会这份幸福主要来自于阖家团圆的家庭幸福感。(板书:团圆)

预设5:隆重(板书:隆重)
预设6:忙碌
    引导学生体会这份忙碌是带着欢乐带着喜庆的,因此称之为“充实”更合适,板书:充实。

4、小结。
师:各种习俗给北京的除夕带来了爆竹声声迎春来的热闹,弥漫着红红火火的喜庆,传递的是大家沉浸在合家团圆中的欢乐,这就是春节特有的年味儿啊。(课件出示一个大大的“年”字)可以说,没有这些习俗,就没有这份隆重、喜庆、团圆、热闹和欢乐;没有这些习俗,就没有这浓浓的年味儿!

六、总结。·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体验北京春节里不同日子的习俗,以及各种习俗中蕴含的浓浓的年味儿,同时,还要学习老舍爷爷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


七、作业
抄写词语。
记住北京春节各个时间段的习俗,背诵第七自然段。
阅读课外有关民俗民风的资料,确定自己想要调查的点。


板书:
              
                                       团圆
           北京的春节   规矩    多     热闹      
                                       喜庆
                                       欢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49:5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8:50: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