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匆匆 》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8:52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课堂

                               《匆匆》——听课感受

笔者曾有幸运参加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当时活动的主题是“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时效性”关注语文本体的回归。可以说那次的观摩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它指引了我教学的方向,让我在教学中将学习到的理论进行大胆尝试,逐步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在我还在沉浸在那次丰盛的“大餐”,不停地回味那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时,又迎来了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没能再次亲临现场让我很是遗憾,所以非常感谢教研室举办的这次“课堂教学素养展示”活动,感谢11位做课教师及承担讲座的教师,是你们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对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进行现场分享、品尝、思考。

听完课,同事相互交流时问我喜欢哪一节课,我觉得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不过自己对昆仑路小学梁静教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更加偏爱些,下面就针对这一课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       心中有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切,均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确定在了学生身上,不论教材如何变化,课堂如何组织教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永远是课程改要坚持的方向。《匆匆》这一课中充分体现了“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让学生扎实地学,有兴趣地学,触类旁通地学。课堂教学简单朴实,我们没有看到教师精彩的自我展示,而是学生的静心品读,自主的学习。整堂课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方法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二、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授之以法”

《匆匆》是一篇散文,教师从一开始就以余秋雨对散文的解释“散文是读者与作者的悄声对话与共同的思考”,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走进文本,阅读思考,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第一段的重点品读中,还结合孩子的自读自悟,允许多元的解读结果呈现,共同归纳出“倾听,思考,对话”这品读散文的三部曲,让孩子迁移运用到自主品读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散文,散文就要这样学习。

三、       潜心阅读

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潜心阅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保障。教学中安排了用耳听读全文,沉心默读全文等不同层次的读,潜心会文,读书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光是听读和默读就用去十分钟,这十分钟教师一言不发,只是巡视,发现,关注,个别辅助。学生则在这静静地读书氛围中品读,尽管课文长而且比较难懂,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一些,但老师却俯下身子,耐心的给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阅读批注。充足的时间加深了阅读理解的程度,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深刻。

四、       重视交流,以学定教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之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没有按步骤进行,而是以学定教,学生说到哪就从哪学起,教师是倾听者、引导者,学生畅所欲言,但一切又都在教师的把握中。

五、去除浮华,崇尚真实。

综观整节课,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潜心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世界中,以学生独立思考或在老师启发下所能及的言行为教学起点,读书、思考、感悟、表达,在这个特殊的“例子”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课堂真正回归到了自然、真实。

六、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这一节课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但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几乎没有见到,我想学生个体有所得还不够,还要与同学分享、讨论;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孩子有机会交流,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全班交流前在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更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9:19 | 只看该作者
《匆匆》听课体会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一、        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a、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b、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c、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        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材料。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学根据课后习题要求,模仿作者来描写一天里时间转瞬即逝的踪迹,“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淌过;闲聊的时候,日子从闲聊的嘴边滑过;敲击键盘的时候,日子又从键盘上溜过……”有的学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问号,提出“这里的几千多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有的学生则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提出问题: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我不时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下一环节的指导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9:35 | 只看该作者
《匆匆》听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生力求让学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何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散文,是“倾听 到对话的过程。”让我学会了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放手让学生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9:54 | 只看该作者
《 匆匆 》听课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10:02 | 只看该作者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刘老师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并不激越高亢,也不绚丽多彩,它自然朴实,而充满课堂的是真正的与学生们的心灵交流。学生在“用心灵诵读”。

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语言的优美,二是情感浓厚。因此,刘老师做到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开放性地谈,学生读书,感悟之后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课堂上,刘老师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文章,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学生们通过用心灵去诵读课文,自己体会到了时间的匆匆。课堂中没有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琅琅的读书声。仔细体会,刘老师在一个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文本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学生们在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其实还是让学生读课文,可是刘老师就能让他们在课文中“听”到作者的心声!

学生通过读品悟,水到渠成的对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有了了解,更懂得了朱自清先生在号召他们要珍惜时间。从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来说,我认为刘老师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的,学生有收获,有感悟。

刘老师让学生仿写“时间匆匆溜走”,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这堂课,我有了“头涔涔而泪潸潸”的伤感,很多同学也有了这种伤感,我觉得这就是这堂課的一个成功之处,因为,刘老师让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发生了情感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