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3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体会记录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7-19 18:14 编辑

《开国大典》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
  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其次,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在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然后让学生介绍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1:05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1:20 | 只看该作者
感染  体验  启迪

——《开国大典》自我评价和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分“历史性的盛会”和“开国大典”两部分,教学这课,既要让学生通过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和开国大典的盛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要使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如何通过文中简洁的语言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如何强化学生对开国大典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自然成了这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手段,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看似简简单单的课题,实则是蕴涵丰富的宝藏。在以往的教学中,课题总是伴随教师的讲述板书在黑板上,显得平淡、随机,并不能激发学生感官上的共鸣。而多媒体手段就可打破常规。上课伊始,随着我的激情导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画面在同学们眼中再现,随着画面的定格,“开国大典”四个大字出现在背景图上,显得那样庄严凝重。目睹此景,学生们禁不住发问:开国大典是怎样一种盛况?为什么说开国大典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带着这—连串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陡然高涨,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而这—场面离学生的生活是那样久远,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好在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深入,为我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我从影片中截取了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和图片,结合课文内容,经过优化组合,把文中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丰富的画面。古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文的讲述,我将整个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在学生面前,毛主席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雄壮的阅兵式、欢呼的群众,使学生仿佛也置身其中。看完录像,我又设计了这样—个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呢?通过看、想,学生的情感已处于极度的自豪、激动之中,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在让学生理解国歌的内涵时,我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国歌,对学生而言可谓并不陌生,但真正思索过国歌含义者却寥寥无几。于是,我先让学生读歌词,谈感受,接着我趁热打铁,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把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帮助学生理解,之后我又让学生听国歌以加强对其内涵的理解。

    课堂结尾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这课也如此,在学生感受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之后,又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进行到此,学生无不沉浸在对祖国的热爱中,此时,伴随我的结束语“五十三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正在创造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巍巍中华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走进新时代》那优美的旋律在教室中回响,我想每—个学生内心的感受都会像海涛—样翻滚着……

    以上,是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地方需我今后进一步改进。如可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使其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究。课中,我虽然很注意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还有—些牵得过多过细之处,如国歌含义的理解,完全可以设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学生课前先自行查找资料,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需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体验新版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2:11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

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2:32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2:46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艾家小学  张红萍

课文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庆祝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的盛况。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朗读,分别采用齐读、轮读形式读。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学习本课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教学时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这一环节主要抓文中重点语句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使学生图文结合进行感悟,从中体会到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衬托出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电影、电视、图片中见到过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边想象,读后讨论,这样对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有实效性。最后讲了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写,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外见识少,对课外知识积累少,交流中不能积极参与,交流气氛不活跃,教师还应重视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特别是那些在课外不太爱读书的孩子,采用不同方法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13:06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历史背景  跨越思想鸿沟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离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的情感较远,光通过自己读文恐怕较难体会当时人们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与激动。为突破这一情感鸿沟,在上一单元的实践活动——办迎国庆手抄报时,我已为学生做好铺垫,让学生收集关于建国前后的资料。布置预习时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让同学们读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江姐》、《碧血红花》,以及采访爷爷奶奶当年他们得知新中国成立时的心情。开课导入时我也从情感上去感染熏陶,跟孩子们介绍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渴望新中国成立,把我妈妈给我讲过1976年几位国家领导人去世时人们抱头痛哭的情景描述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体会文中的感情。

接下来我仍从情感入手。在检查生字,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我先让学生观看我从土豆网找到的“开国大典”的片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读文时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欢跃,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在班里交流这些句子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激烈,个个争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我也投入到其中,模仿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感觉就象真的在当时的会场。接下来读找到的句子时就越读越有感觉,情到浓时还热烈地鼓起掌来,欢呼起来。就这样,孩子们在读句子中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激动,欢跃,与无比自豪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