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交流课《七律·长征》优秀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36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前两周,咱们搜集并整理了关于长征的许多资料,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谁能告诉大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

学生介绍长征背景资料。

    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对学生的发言作必要的补充。

2、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长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毛泽东的诗,走进那光辉的一页吧。

二、初读长征,理解诗意。

1、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谁能再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要求全班同学在书上画出节奏。)全班齐读一次。

2、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注上符号。学生默读、思考。

3、全班交流。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当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引导:这句中的“只”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有这几种解释①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②仅有。你觉得该选第几项。课件出示

“等闲”怎么理解?我们平时,做过什么平常的事?(穿衣、吃饭、看书、写字等。)而毛泽东却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把红军远征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红军远征真的很平常么?不是。从这句中的哪儿知道的。(难、万水千山)真的就是一千座山,一万道水么?不是。千和万是虚指,表示很多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也是这样表示虚指的?(再三)红军长征中翻越了多少座大山呢?18座。多少条大河呢?24条。毛泽东在这当中选取了哪两座山来写。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哪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瘐岭)“逶迤”是什么意思?(高低起伏、绵延不绝)你能把你的理解画下来吗?“细浪”什么意思?(细小的浪花)读这句,你感受到什么?红军战英勇豪迈,作为红军领袖的毛泽东更是有气吞山河的阔大胸怀。谁来读出这种气势呢?

翻过了五岭,咱们来看看乌蒙山又有什么特点?“磅礴”是什么意思,你能画吗?“泥丸”是什么东西,谁又来画一画。从这两幅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毛泽东在此处用了什么方法表达红军战士们勇猛与乐观呢?(夸张、对比)“走”在此处当什么讲。在古代呀,走就是指奔跑。在这句当中,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滚过。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你又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把这句连起来读一读。红军长征难么?但红军战士怕么?一起读第一句,读出这种不怕。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山不容易过,水更是难以趟。但这一切都难不倒无畏的红军战士。请看下一句。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有谁知道这个故事。(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也从皎平渡过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此处的“暖”指的是心暖。红军战士不费一枪一弹,没有一人伤亡,就渡过了金少江,那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呀。所以毛泽东写了下(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可长征中更多的是惊心动魄的战斗。谁知道“大渡桥横铁索寒”讲的又是什么?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今日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红四团接到命令后,以不到一天的时间,飞奔了240里山路,沿路还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终于抢在增援敌人的前面到达泸定桥。可这时泸定桥上的木板已被抽走,只剩下13根铁链,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对岸作好了防御准备。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前仆后继,一个受伤了,另一个补上去,一个掉下落不明了悬崖,另一个又冲了上去,就这样,经过了了两个多小时激战,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飞奔泸定桥是如此的惊险悲壮,使人不由得感到阵阵寒意。正所谓(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刚才的两个故事,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但这些困难同样吓不倒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因为(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终于,红军战士凭着自己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态度,来到了岷山脚下。你知道岷山在哪里么?(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多米。)岷山终处积雪,常年气温都在零下十几度到零下几十度,连一只鸟儿也飞不过去,红军战士们没有御寒的衣服,没有充足的食物,无数的人在翻雪山的过程中被冻死,被饿死,被累死。但是想到翻过雪山后,队伍很快就可以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红军战士们还是充满了欢欣。所以(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句同样反映出我们的——(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回味长征,体会感情。

全诗围绕“不怕难”三个字,主要写了红军翻越五岭、乌蒙、岷山三座大山,跨过金沙、大渡两条大河,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藐视一切困难,气吞山河的气概,这种豪情,也只有一代伟人毛泽东才具有。建议孩子们下来再读读背背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关于长征,老师再给大家推荐这几本书。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长征》作者:王树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46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后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涵盖了红军长征中的大小事件:过五岭,翻乌蒙,越岷山;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同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历史意义,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历史背景,学生都知之甚少。要想在一课内解决所在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因而我决定上两节课。一节课读通全诗,了解相关背景,知道诗句的大概讲得是什么,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第二节课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毛泽东文章的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进步的:

平时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表现比较突出,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虽然在这节课并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说得还是很到位的。

注重对资料的引用。学习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课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特别多,教师引入两段资料对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有莫大帮助。

但在准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又想给听课的老师们一个比较完整地印象,但哪一个环节好像都不能少,因而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介于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因而每一个环节好像又都没弄扎实,导致自己在上课时也有点糊涂,不知改抓哪里好。

认真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因而在引导学生理解,解读方面,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发挥得还不够。

⒉不懂得取舍,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东西,没有从学生已有的感知能力出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要求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收集的东西多,但课堂需求的东西却一点也没了解到。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老师的语文教学技艺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必须在工作中时时反思,时时创新才能有新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47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后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涵盖了红军长征中的大小事件:过五岭,翻乌蒙,越岷山;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同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历史意义,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历史背景,学生都知之甚少。要想在一课内解决所在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因而我决定上两节课。一节课读通全诗,了解相关背景,知道诗句的大概讲得是什么,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第二节课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毛泽东文章的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进步的:

平时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表现比较突出,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虽然在这节课并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说得还是很到位的。

注重对资料的引用。学习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课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特别多,教师引入两段资料对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有莫大帮助。

但在准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又想给听课的老师们一个比较完整地印象,但哪一个环节好像都不能少,因而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介于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因而每一个环节好像又都没弄扎实,导致自己在上课时也有点糊涂,不知改抓哪里好。

认真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因而在引导学生理解,解读方面,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发挥得还不够。

⒉不懂得取舍,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东西,没有从学生已有的感知能力出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要求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收集的东西多,但课堂需求的东西却一点也没了解到。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老师的语文教学技艺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必须在工作中时时反思,时时创新才能有新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