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9 17:59:40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评课稿
王利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李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李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了一个个故事,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李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李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李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李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记得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经说过: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创设情境上面。杜威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五步也把创设情境放在了第一位,于永正也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影响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
例如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李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李老师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刘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 “读”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可以这样说,刘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我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读得有目的
从一上课通过预习学生读的正确、有节奏、读出自己的浅理解,接着理解诗意后地读,最后补充课外资料后情感升华后的有感情的读,我作了一下统计,在这节课上,刘老师让学生读了很多遍。而每一次读,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要求,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我们知道,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新课标对朗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就不可能“有感情”。在今天的课堂中,刘老师创设了读的情境,提出了读的要求,给足读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在此基础上才在读中体会,不断感悟。比如从一开始让学生练读,目的是读准确,接下来是有节奏的读,目的是读出诗的韵味,再接下来是理解内容以后的读,目的是读出诗的情感。最后是深情地读,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一遍的读,其实就是对语言进行了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同时通过吟诵,让学生体会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二、 读得有技巧
张章献曾说过:“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扬州最年轻的特级老师岳乃红老师上次来华士实验上课时就传授了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一个法宝就是教师当着孩子的面大声地朗读文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感染学生最好的教学武器,今天刘老师的范读文章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老师的读和自己的读进行了对比,很快就明白了自己读得不好的的地方,及时地进行了改正。在第二阶段的读中,刘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抓住了关键词语展开想象,丰富了词语的内涵,这样学生朗读起来就感情真挚,就能真正走进文本。如在指导读好
三、读得有内涵
“腹在诗书气自华”,看李老师的课堂,与学生的交流那么和谐,对学生话语中传递的信息,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对认识不够到位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对认识有偏差处,及时拨,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我想这就是教学的机智,就是有底气!
总而言之,通过今天的教学观摩,深刻体会让我们看到:介绍背景、借助恰当的视频音像、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深情的诵读、确实为我们以后上同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当然,我们看到李老师在整堂课上非常富有激情,在引领学生领悟情感是非常成功的。可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的时候有所欠缺。这一块没达到预设的效果。因为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今天刘老师着重解决好了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要写,而对怎样写的让学生感悟得不深,除了一开始的押韵和对账的写法外,对诗中比喻夸张的手法只是很简单的提了一下,没有把问题引向深入,而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带领学生细细的品味的。毛泽东在这运用了这个手法,作用非常大,一是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二是体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如果能带领学生体验一下如果毛泽东没有用这样的写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遇到的困难,两者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就会对这样写的好处有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写作会带来帮助。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位专家有一次来我们学校指导时给我们提出了三条好课的标准:动听、动情、动心。我想,在今天的教学中,刘老师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三个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努力践行这三条标准: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动听。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智慧点拨学生,达到动情。努力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法,努力追求有效课堂,达到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