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21:35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写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毁灭的景象。这样一篇文章正是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因此,我在课前精心备课,不仅深读了教材,还查阅了网上不少教师关于这一课的教学。不光如此,我还制作了一个声情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自认为准备的可谓充分,静待课的开始。
    终于等来了开课的那一节,开始也如我所愿,依我的设计顺利进行。但是,当要与学生共同感受圆明园的辉煌的景观(建筑宏伟和历史文物)时,令我傻眼了。我原先设想是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则边听边想像景色,然后再讲出自己想像的景色。当我入情地朗读完课文后,那种急于说出想像景色的场景没有出现,连一个也没有。即使我叫了几名优秀的学生回答也很苍白,只是答出了文中写的名胜或者景物名。我再三诱导,也无济于事,时间也在慢慢地流过。我只好直接出示课件,展示文中描写的景物。这时,学生有了精神,一片“耶”的羡慕之声此起彼伏,与此前的静默大为不一样。这时,铃声响起,我只好结束这节令我失望的一节课。
课后,我一直在深思:这究竟为什么?最近几天,我翻看了一本《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的书,其中菲利普·比格勒说“每次写教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教案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取得成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所设计的那堂《圆明园的毁灭》没有做到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我设计的教案没有顾及我班学生的实际,只顾自己理想中的设计。我班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见识少,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但没有人看过与《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影片(后来调查得知),加上,学生搜集资料的水平低,因而,学生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可谓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就无法想像到“狮子林”“蓬莱瑶台”“雷峰夕照”等等景色。我当时只想到自己对圆明园了解多,看了几遍关于圆明园的影片,却没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替学生想想。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顾及到学生,只顾实施自己的教案。当遇到傻眼时,我没有及时调整原先的教案使之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学就是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为了将课顺利进行下去。
从这两方面来看,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学生的需求,只顾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其实进入了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新课标已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需求,才是一节好课。我终于明白了,那时,我及时调整教学,先课件出示圆明园景物的图片,再让学生边读边想像景物,那会好很多,即使让学生起来叙述想像的景物也会很充实,不再是干巴巴的景物名字。让我们共同谨记:菲利普·比格勒的话“每次写教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教案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取得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21:56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在本次绿韵杯赛课活动中,我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第二课时,本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靠近距离遥远的圆明园,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利用一节班会课进行了交流,并欣赏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的伊始,我以学生的质疑作为导入,让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质疑“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但是祖国文化史上,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以这一个问题作为学习整篇课文的一个核心,进入课文品读,展开探讨式的学习。

在感受圆明园的辉煌的教学中,为了展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我精选了有关圆明园各种建筑风格、珍贵文物等图片,制成课件,使学生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并把这种感受融进朗读当中。

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自然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汇报、畅谈感受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对比的句子练习,通过比较课文的原句与去掉“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后的句子进行比较,体会侵略者的贪婪、残暴,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感悟、再配以悲愤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感情诵读。由于有了前边比较充分的理解,加上音乐的升华,同学们的感情体验是比较深刻的,朗读的感情也比较到位。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堂上的小练笔,利用板书,三天大火焚烧之后,一间一间的宏伟建筑毁了,一样一样的奇珍异宝没了,在板书上也逐一擦掉,然后在课本的插图上,在圆明园的残壁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由于前面板书上的直观视觉刺激,学生心底也应该是涌起了微澜,所以写起来都蛮有感情的,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本节课中存中的问题有:

1、对于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这一段,在文字表达上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如“有……还有……”这一个句式还可以品读更细致一些,并利用它帮助学生进行背诵;另外还可以设计进行更多的一些想象练习,让学生对当年的辉煌有更深的认识。

2、在最后的小练笔汇报中,有个别同学的“报复心”有些过了,这时候,如何让老师的引导更加入情入理,更有说服力些,让学生的认识更符合客观规律?这都是值得我更加深入思考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读的训练,体现出读的层次。有些重点语句,要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更善于捕抓学生的亮点,适时调控,点拨的语言要更到位一些,既精炼又要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22:21 | 只看该作者
听周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后所思

         

                不可估量的“爱”与“恨”



上午第四节课,早早就期盼着周老师的“教坛新星”展示课。每一次听她的课,真可谓是一种心灵的彻悟,视觉的冲击。果然,短短的四十分钟又让我流连忘返,收获颇多,感触甚深。《圆明园的毁灭》让我感受了另一个层面不可估量的“爱”与“恨”。

一、主线引领,立体再现

随着周老师刚一导入课文,一条清晰明了、贯穿始终的线——不可估量,随之出现。周老师以:找课文哪里都表现了不可估量?就将课文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感观图片,理性思考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周老师立即出示一些图片,再配上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等等。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
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 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然后结合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进行质疑,如1860年侵略者为何能够在中国如此为非作歹?为什么中国军队不进行抵抗?为什么侵略者敢于销毁罪证?,并激发出学生对当时统治者无能的愤慨之情,深刻地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起小学生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一设计较合理地运用了录像资料,并巧妙引起了学生质疑。不仅能有效的激活的思维,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深层次的思考,而且也有效地促成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这个板块,周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三、语言的艺术,情感的释放

整个听课过程,我不时要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生怕被周老师给“忽悠”得掉下眼泪。每一个过度的总结,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就像思维的源泉,学生也好像找到了情感释放的源头,藏在心里升腾的感情,子让而然地向外喷涌,就包括听课的老师都在私下里议论着,都融入到课文中,成为了学生的一员。周老师语言的艺术是她知识和经验的积淀,是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更多的我认为周老师在上课时都忘了自己是在讲课,而是也融入到了课文中去。

由于我的才疏学浅,所感所思只是周老师课中精华的九牛一毛。《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周老师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睿智,深厚的语言积淀带给我的震撼,让我不断回味,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22:36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22:42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他们这一代的重任,现在必须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的飘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0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