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课《慈母情深》听课感想心得记录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8:09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

授课教师:王崧舟

(听课速记者:南京市小行小学   董云)

一、导入课题:

1.齐读课题。(评价:读得真用情!)这篇文章选自梁晓声的《母亲》片段。

2.当看到“慈母情深”这四个字时,你脑中会闪过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母亲为子女忙碌的身影……)

3.把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感动,带进去,再读课题。

4.同学们发现,我在“深”下加了着重号,说说为什么?你有什么感觉?(评价:关注课题是良好的意识)

5.作者为何以此为题呢?慈母的情深在哪里?

6.练习,凭借着预习印象来完成一张测试卷,做完的同学可以轻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测试题: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躁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7.幻灯片出示这段文字,学生对照着订正。

8.指名学生来读。相机正音“龟裂”、“攥”

9.学生齐读这段文字。

10.“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快要、将要)

11.看见到“龟裂的手”吗?给大家描述下你看到的龟裂的手(学生:像干旱的大地,瘦弱、干裂……)

12.“攥”是什么动作?近义词是?(握)

13.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会冒出什么问题?再读这段文字!

14.我们的课文就浓缩在这段文字中,这里,我们填的生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

15.你有过向母亲要钱,鼻子一酸的感觉吗?(学生回答:没有)读文字的最后一句。

二、进入课文

1.为什么“我”向母亲要钱会鼻子一酸呢?打开课本,默读,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划下你有所感触的句子。

2.交流学生的体会。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是这一句吗?你们都找到这一句了吗?我们来看这一句)

什么感觉?带着这一感觉来读。

同学们听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烦)你愿意呆在那个地方吗?把这种感觉带进去,再读这句话。

同学们,这躁声只是响一会儿吗?到文中找依据。

这躁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再找!(带着找出的感觉来一再地品读这句话)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你们刚才也说,这样的环境让人烦,而母亲却一直在这样的躁声里工作。母亲昨天是在什么环境下工作的?(读这句话)明天?(读这句话)春天?(读这句话)夏天?(读这句话)春夏秋冬?(读这句话)

假如当时就是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什么感受?再读这句话!

是啊!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怎能不心酸!

B“背直起来,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是这句吗?划下这个句子的请举手。读一读,按照自己的节奏。

谁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你读这段文字,你的体会?你轻松吗?你难过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

你想通过读来表达你什么感受?(学生:想哭)

朗读体会这段中的特别的地方?

谁发现了?(学生: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

再读再体会。(这儿,多次引导学生都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孩子,平常我们说,会把“我的母亲”搁前搁后?把原文换个句式,(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成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看过电影,看过电视,我们曾经看过慢镜头,自己读这两种句式,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体会?

既然是慢镜头,就是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我们的母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慢慢地看,细细地看,母亲的背,怎样的背?谁还看到了?带着你的想象来读这句话。

你的母亲的背是怎样的?(挺拔的……)

再读再体会(一句一句地体会)

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疲惫的脸,瘦弱的脸)

把你的想象融进去,再来读这句话。

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怎样的脸?(光洁的,红润的,洁白的,美丽的……)

是啊!我的母亲曾经拥有着光洁的、红润的、洁白的、美丽的脸,而现在,为什么找不到了?转过来了,那是怎样的脸?读!

你看到了怎样的眼?(布满血丝的眼……)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眼不是这样的(明亮、水灵灵、炯炯有神的、水汪汪的……)

再读!(关于眼神的那句)

母亲啊!母亲啊,你曾经挺拔的脊梁,你曾经红润的脸,你曾经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师生共读(老师读“我的母亲”,学生读其他。读完再交换着读一遍,主要是体会文字蕴涵的情感,三个“我的母亲”,读的语气不同)

孩子们,母亲挺拔的背,哪里去了?

孩子们,母亲光润的面容,哪里去了?

孩子们,母亲透明、光亮的眼睛哪里去了?

母亲是怎么挣钱的?是怎么照顾我的?看到母亲这样的面容,怎能不鼻子一酸!我看到你的眼角湿润了!再读!

现在知道梁晓声为什么这样写了吗?如果感觉到了,说明你真正有了语文意识了!

C“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你从哪个词读出这个句子是快镜头(四个“立刻”)

读出快镜头的感觉(指名读)

再快一点(再指名读)

孩子,能做到一口气读下来,中间不换气吗?再读!(指名读,一学生果真一口气读完)

齐读!

快得受不了,是吗?你只是动了嘴唇,而母亲却一直在忙碌,再读!

“立刻”是什么意思?(速度很快,不容耽搁)

找近义词(马上,迅速,立即……)

梁晓声是谁?作家!语言那么贫乏?这么多词不用!他不用,我们用!(给文字换词,换成“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立即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来读!要换不换?为什么?(学生说感觉读的不通顺)

一起合成,一个比一个快,孩子们,你们的感觉非常准!

母亲就是这么干活的。再读!

孩子们再继续找,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更单调,更乏味?(从造句的角度)

第一句用词有变化吗?(第一句显得更单调更乏味)

你们能感觉到,大作家梁晓声能感觉不到?为什么?他一定要这样写?(学生:因为母亲的工作本来就是这样单调,这样枯燥,这样乏味)

再读!

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停下来,而立刻坐了下去了?

母亲啊,你为什么不伸个懒腰,而立刻弯曲了背?

母亲啊,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会儿,而立刻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了?

……

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再读!

孩子们,看到母亲这样的忙碌,怎能不鼻子一酸,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

孩子们,这四个“立刻”能改吗?(不能)说明你们的语文意识越来越强了。

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看到这些特写镜头,母亲是那么瘦弱,……当我向母亲要钱时,母亲是怎么说的?默读课文。

当我开口向母亲要钱时,当身边的女人大声呵斥我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母亲是怎么做的?是这一句吗?

D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哪个细节会让你特别有感触?(“塞”)

把这个“塞”字圈出来。自由读这句话,体会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有体会吗?(学生:迅速)

把“迅速”带进去读!“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塞在我的手心里了……”

这还是怎样的塞?(充满期待)

这还是怎样的塞?(慈爱)

这还是怎样的塞?(紧紧)

(学生每说出一种,就带进句子中读)

是啊,这是迅速、充满期待、慈爱、紧紧,毫不犹豫的一塞,大声读这句话!

孩子们,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爱、期待、希望……)

塞到“我”手心里的,更是母亲的爱……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汗水。

三、小练笔

当课文读到这,你再回忆一下,母亲的辛苦工作,我向母亲要钱,母亲把钱塞给我。

再读课题。

此时,你一定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慈母情啊!面对如此深刻慈母情,当时的“我”鼻子一酸,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酸”后是长长的省略号,“我”百感交集,我想对那个爱我的,瘦弱的母亲说,我想对那个毅然把钱塞到我手心里的母亲说,把你想说的,想对母亲说的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视)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当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工作环境,我一遍遍地对着那钱说……(学生真情朗读自己写的文字)

教师评价:孩子,你长大了,妈妈很欣慰……

……(多个学生来读,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

大声地说出来,“母亲!我爱您!”

从你们发自肺腑的话里,老师听到了你们对母亲的爱……

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要写我长大了,跑题了吗?

母亲的爱浸润了我,使我感觉自己长大了。

四、主题升华

伴乐《母亲》,欣赏一组“母亲”图片,浓浓的亲情洋溢其中。

幻灯片结尾“献给全天下平凡的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后王老师做报告说,语文老师应该拥有自己的语文意识,应有关注语言形式的意识。一张有着黑点的白纸,如果没有人引导,很自然的都会去关注那黑点,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那白纸。“黑点”指的是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情节等,而“白纸”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8:48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反思  

湖北宜昌市西陵区樵湖岭小学  闫 艳  

2011年10月26号上午有幸在象山小学听到彭芳老师为“国培语文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文。彭老师整节课紧扣文本,以及相关的有效资源(背景资料),课堂朴实,教学方法简单、朴素、有效。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功底深厚,在一线课堂扎根研究的老师。下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  

课堂中,彭老师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品析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且用真正地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朗读这些句子。我不禁回想到自己课堂上的方法之寡。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我们似乎就习以为常地运用“抓关键词理解”,在朗读句子方面,我们似乎总担心学生读不到位,而采用自己的范读来替代学生的情感朗读,因而学生多数是在扮演、模仿“老师的范读”。而真正用自己发自内心所领悟的情感来朗读者有几许?或者这存在难度,但我觉得只要我们都让学生朝着这个自主去领悟、真我去朗读的方向努力的话,那么学生将是会懂得学习的。  

课堂中,彭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分析句子,采用多种方法去让学生尝试理解句子含义以及感情的喜悦。在学生交流中普遍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后,老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抓句子的表达方法(此文是修辞手法)进行体会,这样有的学生思路更活跃了,竟从微小的标点符号谈了起来;同时,又抓住句子所具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以生活经历来达成对句子的品析;紧接着是学生的朗读(多数时候我们也有此步骤,但往往是流于形式),但这是一个追问式的朗读:刚刚你的朗读中你投入了什么情感?何以如此朗读?在这一个句子的品析中,彭老师共拓展了四种角度去理解句子:抓关键词、抓写法、展开想象、联想、投入情感。这样由表面到内在的层次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最终通过真我的情感朗读流露出自己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9:29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反思

止马中小:吴蓉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对母亲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教学中,黄老师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从故事《孟母三迁》引出课题,在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之后进行拓展,结合文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联系生活实际写生活中亲历或知道的有关母爱的小事。教学流程清晰明了,环环相扣。读书的形式多样化,有自由读,分角色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且在读书前提出要求,因此,学生学文的目标明确。此外,我也有自己一些初浅的看法:1、这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的。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这样的文章教学时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与文中人物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感悟、表达感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当然,教师可以在深入文本前,就《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先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为学习课文,体会人物心理作一个情感上的铺垫,之后在学生阅读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体会,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下来,与同学交流等等。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在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更充分地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课文、丰富自己内心世界。2、词语的教学应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理解词语与感悟文本二者相辅相成。如在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指名让学生将预习课文时,通过字词典查阅到的有关“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的词义与全班同学共享,这样固然给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但能否在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这样学生会对词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对书的渴望,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辛劳会有更深的体会,能更好地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9:35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有感
                                                                                                                          二年级级部

1.        王老师对文题的处理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匠心独具。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对“慈母情深”的“深”有个感性的认识。教师这时及时点明了学习方法:要对词语有敏感,要有良好的语文意识。这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唤醒,提酲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表达的。
2.      检查预习的形式令人暗暗叫绝。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了写字教学。留心一下出示的句子,它又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学生读了它,自然对如何概括大意有了或多或少的启发。这真可谓是高效课堂。王老师教给学生理解新词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抓关键词义的,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有通过做动作理解的。尺度把握得很好。

3.      点燃和召唤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语文表达形式的关注,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是王老师诗意语文的不懈追求。那么如何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呢?王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语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他感动的句子时,王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王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足见语文大师的深厚功力。
4.      综观整个课堂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这堂课,启课、结课,板块、细节,上得别致、精美、大气,如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国画。王老师不仅在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他也在用他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对教学过程的艺术处理,激活了课堂参与者(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精神追求。感谢王老师奉献出的一堂精彩的课,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9:52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记录及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30:04 | 只看该作者
11月6日,我竟然成了虞大明老师的徒弟,这真是天上掉馅饼,怎么可能呢?我掐掐自己的大腿,疼!不是做梦。2009年11月23日,我开始了崇文实验学校挂职锻炼之旅,听讲座、听课、说课、评课,与大明老师近距离、全方位接触,感受到了一种智慧的磁场,在这个磁场中我也努力向智慧靠近,于是,我以“崇文学习足迹”命名文件夹,里面将会印上我一个个成长的足迹,足迹稚嫩,但愿与同行分享。

《慈母情深》听课记录及评课

执教:宁波市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    曾君

班级:杭州崇文实验学校   五(3)班

日期:2009-12-2  早上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            揭课

1、背诵《游子吟》

2、出示课题:慈母情深。A、齐读课题。B、师在“深”字下方加上“△”,这样你会读吗?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            初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A、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B、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浏览课文。

3、汇报:

(1)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学生回答:瘦小、慈祥、慈善、朴实、爱子等)

师让学生要黑板上板书这几个词:慈祥、通情达理

(2)    概括主要内容,指名生说。

三、            读悟

(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挣钱很不容易。

1、引出“一元五角”钱。

这本《青年近卫军》需要多少钱?一元五角钱,这么一点点钱,如果是你想买书,需要一元五角,你妈妈会不会给你?

2、课件出示一段资料:在60年代,一元五角钱可以够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

3、看起来一元五角真是一个大数目,母亲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啊!再次默读课文,

找出母亲挣钱不容易的句子,划起来,写旁边写批注。

4、汇报:

(1)   课文中的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

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从“烤”字看出,母亲工作的地方很热,环境差。

从“极其瘦弱”和“脊背弯曲”中看出母亲身体身瘦弱,样子很疲劳。

(2)    课文中的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从“七八十台”和“震耳欲聋”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环境很差。

(3)   课文中的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

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A、              师提问:你从4个“立刻”中体会出了什么?(母亲一刻不得闲,马不停蹄地工作。)

B、 你能读出母亲这种马不停蹄地工作的感觉吗?指名生读。

C、 母亲为什么这么马不停蹄地工作呢?补充当时的家庭情况。

(4)课文中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

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A、              师生两次配合读,第二次老师有意将“我的母亲”放到句子前面。

B、 你听出来,前后两次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C、 作者将“我的母亲”后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由说。

D、              将这段话重新排列: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读起来,你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形象,她的动作是缓慢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艰辛的母亲。再读。

(4)    从“龟裂”这个词我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很辛苦。(课件中母亲一双

“龟裂”的手,但是,老师忘记展示了。)

5、串读。课件出示上述句子,老师用煽情的导语让学生串读,对文本再次进行

整体回顾。

四、            升华

1、此时我手里握着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那是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A、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B、 读出了母亲的爱……

3、师总结。

五、            拓展

1、出示梁晓声的简介及作品。

2、出示一本书《青年近卫军》,师作内容简述。

3、完成‘读书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30:24 | 只看该作者
听后评课

陈红梅随想:

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富有激情。

二、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1、抓大放小,大胆取舍。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要在一节课里面把它

学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么老师就要抓大放小,学会取舍。在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曾老师在“母亲的工作环境差、母亲的形态、动作”上花了比较大的笔墨,特别是紧紧抓住其中的两段话,进行反复读悟。一句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另一句是有4个“立刻”的句子。

2、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略读课文教学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很重要,所以

曾老师在初读课文时抛给学生两个问题:一、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第二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旁征博引,延展宽度。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

课本内容,老师补充了很多课外资料,丰富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结课拓展,阅读激活。曾老师在最后的一个资料拓展,激活了学生的阅读。

梁晓声的生平简介以有他的作品,让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方向。而后面那本《青年近卫军》的出示,更是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口述内容简介时,一个“希特勒”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而这本书来自崇文学校的图书室,更激起了学生借阅的欲望。这不,一下课,学生就争着向老师借阅了。

三、一点建议

1、“抓大放小”,哪些该抓?哪些不该放呢?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抓大放小”,但是,在抓和放的内容取舍上应该仔细斟酌。比如,在体会“一元五角”倒底是多大数目的钱时,建议教师不要直接补充资料,直接告诉学生60年代的一元五角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我觉得此处的处理,应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一元五角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因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这句话已经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意思——一元五角钱在当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这又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疑惑,只是一元五角钱而已嘛。当学生产生这种认知冲突时,教师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从而明白当时的一元五角倒底有多大作用。

3、教师的情感基调没抓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情感是这篇课文的灵魂,如果教师的情感基调有偏理,那么学生的感悟会受

影响。在本节课中,教师用一种高昂的声调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此处并不是在颂扬母亲多么伟大,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一种愧疚,一种心酸心疼的感觉,是那种读着读着想让人流泪的感觉。所以,建议教师换种语气读。



大明点评:

一、符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处理特点,是一节好课。

二、建议:

1、该略的地方再略些,该精的地方再精些。

2、抓题眼,目的是建构中心问题,让学生读题,突出“深”字之后,就

可以顺序抛出问题:本文中,慈母情深,“深”在哪里?这才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而教师本课设置的中心问题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挣钱不容易?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包含在“慈母情深,深在哪儿?”这个问题里面的。

3、初读课文,应调整两个问题的顺序。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用一词来形容母亲。如果要去掉一个问题的话,去掉第二个。

4、如何更自然地引出“一元五角”钱?当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师接着说,正是这样一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但是,你对此有什么疑问呢?是啊,只是一元五角钱而已?这一元五角钱在那个年代可以干些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出示补充的资料。

5、精读部分,课件只出示重点讲读的那两段话。

A、四个“立刻”这段话的教学处理,可让学生说出“立刻”的反义词:马上、连忙、赶紧……然后让学将这些词代入句子中读一读,感受一下,如种效果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出母亲工作的繁忙。

B、“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段话的处理,可分两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慢动作般的描写效果。将文本进行处理,改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对比读一读,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分开写,中间又插入“我的母亲”呢?感受母亲的形象,母亲工作的劳累。第二层次,让学生感受到儿子内心的心酸、心疼。也对文本进行处理,将“我的母亲”前置,对比之后,发现将“我的母亲”后置,更强调了母亲的动作,母亲的辛苦。

6、读书卡的处理。在略读课文中,读书卡的作用应该是起导向性的作用,放在前面出示会更好。在本课中,如果时间不够,建议去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5: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