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慈母情深》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6:32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主线明晰,不蔓不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我从“慈母情深”的“深”切入,把语文内容成一道填空题,从而引伸出“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做为探索研读课文的主问题。

    之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安排了两个版块。一块是让学生边读边思“文中的哪些描写,哪些句子令我鼻子一酸?”这是读;另一块是“拿出你的笔,写下我的内心独白”。在独白中,“母亲”这个词的出现不得少于三次。这是写。一读一写,是对“语文味”的品尝,也是是对“生命课堂”的追寻。

下面,我重点说说朗读指导。文字是无生命的,但是朗读却能让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起来。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最具典型的细节,通过学生感悟朗读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很关键。

比如对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震耳欲聋”,谈谈这种噪声给自己带去的感受,然后指导有感情朗读。但我并不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继续找找文中证明噪声不曾停止的语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反复回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话。之后,我又通过“昨天的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工作的”、“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工作”、“烈日炎炎下”、“寒冬腊月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语句进行齐声引读。这样的读把句子蕴含的情感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的记忆中,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意象在心底扎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辛劳。

再如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这我,我的母亲……”我先进行示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看到了怎么样。一句一句品。首先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他问学生,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学生深情地说,弯曲柴的背,瘦弱的背,让人看了酸楚的背……我说,不对呀,这是我的母亲的背吗?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背应该是怎样的。学生说:挺直的,高大的背……就这样一句句的朗读,一句句的想象,一次一次对比。最后在老师与学生合作朗读中,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句话其实是很有特色的。就是倒置式的表达方式。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特点,品位语言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6:55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文昌市潭牛中心小学    郭媚媚

      《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可对于“我”贫困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的书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塞在我的手里。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的事。

       这篇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似乎是从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可正是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在这次的“市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交流活动”中,我选择了这一课在抱罗中心小学进行教学。

       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课时安排上只有一个课时,虽说课文篇幅不是很长,但其间描写却有非常多的感人之处,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感知、品悟、朗读。

      一、朗读品味

       教学中,我始终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展开学习,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来统领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的课堂,然而要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就要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才能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找了三个句子与学生共同交流。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在这三个句子中,我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咀嚼重点词语.如关注: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等重点词,使学生在品悟语言的情味的同时,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在回环复沓、逐层推进的朗读中,将人的情感一层一层推向高潮,使学生的理解得以透彻,感受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但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作者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时,也许是自己的朗读不够到位,或许是前面的分析不够深刻。以至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碰到钉子,无法自主品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从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备课时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

       二、拓展延伸

       1、情境拓展,充盈文本

       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昏暗、拥护、嘈杂的环境,向我们刻画了一位质朴、瘦弱、无私的母亲,这样的情境描写,正是作者表现文本内涵的凭借。在教学中,教师要先于学生“身临其境”、“先为所动”,然后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并适度拓展,如此才能实现师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这位母亲对话,使文本更显厚实,更具质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说说母亲的背原来是怎样?而现在是……你看到一张怎样的脸看,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母亲的眼睛曾经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是对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的情境的一个拓展,在学生的解读感悟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读写结合,充盈文本

       读懂课文,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说出来或是写出来,才是真正完成的阅读教学的任务,学生写出来,才能使思维精密化、感受词语化、思想条理化。前面的朗读教学已经营造了强烈的情绪场,为读写互动蓄好了势,因此,在教学最后引导学生写下我想对母亲说的话,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学生笔下流淌的不仅仅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

       3、教材拓展,充盈文本

       在教学预设中,我计划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品读冰心的小诗《纸船》,这也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母爱。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在引导学生感悟句子时比预计超出时间,所以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无法实现,感觉有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7:12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深的母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似乎是从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我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交流展示课。其实对于课的选择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朴实。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我所面对的也是一群聪明的五年级学生,基于这两点(即课文类型及学情),所以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就足矣。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个人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

一、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课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课中,关注自学中的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梳理学法,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
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后全班的汇报交流中,学生把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授之以渔。

        课堂上最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境界”。

        从扣紧题眼入手,我紧抓住“深情”两字,用着重号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唤醒学生对重点词的关注意识,旨在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阅读文本,暗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词语有了敏感,就有了良好的语文意识。

       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在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又如:母亲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把钱塞到我手中,并对旁边的那个女人大声喊道:“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顺势引导学生:用你们刚才抓重点词语感悟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学生对“揉得皱皱的”“龟裂”等词语有了敏感,深入体会,并从母亲的语言中读出了其蕴含的深意。学生的智慧,需要我们用方法这把钥匙去开启。叶圣陶先生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当学生习得了方法,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独立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 以情促情。

       课前,我由一首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当情到深处,升华感情时,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们有的流下了感恩的泪珠;有的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对母亲的祝福;又的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并读出作者的情感后,学生此时的情感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当然,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使得这一课时的时间会比较紧,我所预设的一些环节没能得到落实,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充分,读的递进层次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7:23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评课及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7:30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作者钱,让他买小说《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的重点是母亲母亲给“我”钱买书。这一部分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把一个瘦弱的、为工作为家庭为孩子日夜操劳的母亲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事情也很普通,但点点滴滴无不流出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慈母情怀。虽然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与文中的作者描写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影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因为爱,自古以来就是相通的,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可以说,这一课最有特色的就是人物的描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课描写人物的很好的范文,为何编者将其作为略读课处理,真是不懂。在教学中,将课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化,以“我”的情感为主线——“我的鼻子一酸”,因什么而酸呢?这个文眼抓得很好,不但有激疑的效果,而且最后与作者共鸣,产生感情的升华作了铺垫。然后,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的描写中,看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从母亲的外貌描写中感到母亲的瘦弱和辛劳,从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母亲对孩子学习的支持。重点语言的赏析在教师的引导下,情感随同作者逐步升华。有教师认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的剖析不需要这样具体,否则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了。我不这么认为。精读,略读都是一个不断感悟体验的过程,只是精读多了朗读训练或其他方面的指导,而略读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以自读自悟为主,当然,个别句子为了情感升华或中心把握需要,适当地穿插一些读的指导,也是可以的。而且,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将人物描写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在这个母亲的身上得以淋漓精致地体现,所以说,结合这课教学,有意识地渗透描写的指导是需要的。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个人认为是合适的,是符合故事的人文性和写作指导需要的。教学中,既有赏析的指导,又有写话的指导,将课文的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从文中的母亲转移到自己母亲的身上,使本文的情感目标得以真正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15: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