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评课资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0:13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
12月30日,我有幸在双凤中心校观摩了李金悦老师的一堂语文课,真是令我开了眼界。

李老师执教的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听时感触颇深,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

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亮点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执教者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特别是让学生感悟“父亲的了不起”的时候,老师适时播放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一些感人画面,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是情感得到了升华。

亮点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今后打算:

第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二,狠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张庙小学 胡文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0:30 | 只看该作者
  11月26日,应尹安峰校长之邀,估衣小学吴守涛副校长和我在淝河镇一个偏僻的村小冯洼小学,观摩了淝河镇中心校组织的“送教到村小”活动。这是一个系列活动,据尹校长介绍,已连续举办三届了,活动组织和开展得很好,今天我们参加的是他们本学期安排的十六次送教活动中的第九次。
        路不太好,从淝河镇到冯洼村,一条宽点的路在一个村庄外边被村民挖断了,据说是防止外来车辆来往,给村中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好象是为了防止小偷偷牲口和其他大件家具吧,村中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少病弱);车只好拐到一条小路上去,这路不仅窄,而且坑坑洼洼,迂回曲折地穿行在田野和村庄之间。天晴好久了,深深的辙印依然在目。我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到雨雪天气,行路应该比今天更加不方便吧。这真是一群可敬的老师和孩子!
        窗外的庄稼地里还留着一些收割过的痕迹,以及一些多年生的草本药材,在这深秋的风中瑟缩着。偶尔有一些骑摩托车的路人停在路边给我们让路,默默地看着我们的车歪歪倒倒地驶过。临近村庄的时候,鸡鸣犬吠声不绝于耳,让人备感亲切。
        第一位上课的教师庞玲是中心校的一位年轻女教师,由于电脑故障,准备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没办法用了,只好不用。我看她撅着嘴的样子,真替她担心。但事后证明,这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真是一位很优秀的乡村教师!课堂组织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教学双方都不断有激情产生,给听课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文章本身很感人。但是,我在网上一搜,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在2002、2003年印刷的教材中,文中所说的洛杉矶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是1989年,然而1989年洛杉矶并没有发生大地震;2004年印刷的教材中,地震发生的时间改成了1994年,但是,1994年洛杉矶发生地震的时间是凌晨4点钟,学校不会有学生,从而不会发生文中所描述的事;2005年印刷的教材中,把时间改成了“有一年”,聪明的编辑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解决给我的触动太大了!我在想:一篇杜撰的文章为什么这样受教材编辑的青睐?难道现实生活中就没有一些感人的事情发生吗?
        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写好人好事总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后来看到一些专家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还有2007年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一些考生虚拟了一些“模范”妈妈,也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这些所谓的专家把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归结为我们的教师,总是批评我们的教学有问题,但为什么就没有人批评我们的教材有问题呢?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鲜活生动的素材弃而不用,却选用那些明显杜撰的素材呢?
        我不知道庞玲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时候,是否知道这本是一个杜撰的事件和情节?如果知道了,她是否还能如此动情呢?
        中国的语文教材,长期以来给我的印象,一是政治色彩浓厚,政治教育的欲望强烈;二是审美观点陈腐、教条,硬树“经典”范文;三是选材陈旧,整个教材就是一“点鬼簿”,基本上都是死人的文章。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我十分期望语文课本能真正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进行祖国语言教学的优秀的范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1:12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反思

张  静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这场大地震时,感情上找不到共鸣。李老师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

李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的基础知识的指导训练十分到位,首先他在课的初始让学生读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个整体的认知。这个单元导读可以以知识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这样对整个单元的认知会更完全。或者,在学完之后再来总结认识也可以。

课堂上讲课时,李老师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在给学生提出自学目标时,教师一个一个地出示让学生读,这样加深了对目标的认识。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在学生没有做到的地方做出引导例如标出自然段序号,画词查词典等。总结来说,教师很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

在导入过程中,李老师找到了一份母亲抱住孩子的报道,这其中体现的是母爱的伟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来体验,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这个事例可不可以用地震中的事例来做引导,也是一个可以商榷的地方。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在课外完成,我们总是在课内提醒学生,课内的学习和认识可以为课外的自学提供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李老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十分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1:22 | 只看该作者
张燕公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1:57 | 只看该作者
11月11日,张燕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五年级语文公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校区全体老师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张老师2001年7月毕业于杭州市体校,同年参加工作。2005年6月杭师院英语专科毕业。2009年6月杭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今年8月,由市教育局分配到我校区工作,担任五年级班主任,任教五年级语文和英语。张燕老师先后在平湖、於潜一小任教体育,有8年的教学经历,此次是张老师转行后的第一次公开课。此次课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借助“5·12”大地震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利用中心句和重点句来解读地震中的“父”与“子”,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巧妙的运用了音乐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教师个人情感丰富,教态自然,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课后,与会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现场气氛热烈。
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查,会读“洛杉矶,阿曼达,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疾步,破烂不堪, 挖掘 ,颤抖,砸着,血迹”12个词语。

2.通过提示,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感受父亲的不同,从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

4.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父亲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父亲坚定的信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前放着地震中的图片,学生观赏。

师导入:同学们,刚才在音乐声中,大屏幕上再现了5·12特大地震的惨痛场面,5·12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感人的场面吧?

(课件出示)两位学生朗读屏幕上的两个简短的例子。

导入:是啊,母爱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亲的爱。

揭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题目。

二.检查预习效果。

词语的检查,请个别读词语,再齐读。

同学们已经读过这个故事,你能用简洁的语句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提示:我们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一般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同时课件出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方面的内容。)

3.让生说,再齐读内容。

三,朗读体验,感受文本

(一),感受震灾危害。

地震是无情的,我们刚才在屏幕上感觉到四川地震的危害,课文哪些句子描写美国洛杉矶地震的危害?找一找,读一读。

体会美国洛杉矶地震的危害性。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课件出示句子)

2,简单地指导朗读,学生齐读就行。

(二)体会父亲的与众不同。

1.面对这片废墟,孩子们的父母是多么痛苦啊,找出表现父母痛苦的句子。(学生找并读一读)

你能感受到父母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吗?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父母的悲痛。

学生说,如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课件出示词语。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句子。

地震多么残酷,父母们伤心欲绝,而这位父亲伤心过后,他的表现与众不同,你能个找一找父亲表现不同在哪里吗?

生说。

你知道为何不同吗?

点出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

.(三)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

1.面对废墟,父母们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在埋头挖。这时,有哪些人来劝阻他呢?

①学生说,直接让他劝劝。

②从他们的劝说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

2.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

3.引读父亲的话: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着急地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阻挡他,父亲像找到救星似的,急切地问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父亲发疯似的,疯狂地喊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来自: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研读父亲的坚定。

1.出示第12自然段

①此时你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②他为何变成这副模样?

从他的模样中你能感受到在这么长时间里父亲会遇到什么困难,心中又会怎么想,他又是怎么做的?(请学生自选一个时间段来写)

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通过学生的写话,训练12自然段的朗读,体会父亲的坚强来自: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总结,结束第一课时。

1.简单而又朴实的承诺,让父亲坚持了38小时,神话般的奇迹出现了,父亲终于从瓦砾下听到了儿子的声音:( 生接 )

2.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此时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由生说)

3..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父亲坚定的信念:(生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12:15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这是一堂竞赛讲课,在二十九小的大教室中,何智荣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听了之后,自己的体会很深。下面我就说说我听了这堂课的感受。作为一堂精彩的竞赛讲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首先,何老师的师范技能很全面,教姿教态很好。无论是板书中的粉笔字,还是朗诵中普通话,都让我羡慕不已,也暗自惭愧,暗暗下决心,大学我一定要好好把师范技能练好。在整节课中,何老师大力的“扬”自己的普通话,这是他的长处,他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朗诵”对小学生有很大的作用。何老师不仅自己演示课文的朗诵,而且在每次提问之前,都要求学生把某段或某句话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而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了这篇课文,一举两得。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在整堂课上,何老师在讲台上很从容,淡淡透出一份自信与教学热情,整个课堂,他控制得自如洒脱。总之,何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

其次,何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在整堂课中,他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很多时候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在我记录的笔记中,何老师从一开始到课堂结束,每个环节都有提问学生。如“读书后,为什么他们之间是了不起?”“为什么不直接说挖了36小时,而是说挖了8小时,16小时,36小时呢?”…….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

再次,何老师的教学手段多样直观。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通常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节课上,何老师结合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朗诵和播放视频等等方法向学生描绘地震悲惨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地震中那坚定而了不起的父爱。老师上课不能只有一种手段,这样小学生的注意力本身就不强,很容易就分心,但是如果像何老师这样提问题和多样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整堂课没有多余空闲的时间去胡思乱想,这样,效果会强很多的。

无论是一堂多么天衣无缝的课堂都好,都会有其不足之处的。这节课也不例外。好的地方很多,但,不足之处也不少。

首先,何老师上课的内容相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太多了,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知识。这是一堂表演课,学生们都很配合,把问题都答案背的滚瓜烂熟了,纪律也是好的无话可说,每个学生坐的端端正正的,所以,何老师才得以把课上得那么充实。从生字词都段落学习,还包括思想感情总结。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不会那么“聪明”,也不会那么听话的,一堂课根本教不了学生那么多内容的,应该重点把握好一点。这样学生就不会那么累了。

其次,提问的问题太多了。在上面我认为提问是一个好的手段,但是,并不是好的就可以滥用。一堂课提几十个问题,让人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很压抑。本身小学生的课堂就要轻松活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符合小学生的天性。

再次,表扬力度不够,同时表扬方式太过单调。小学老师必须要学会如何正确表扬学生,因为小学生把老师都当做权威,老师的一个表扬也许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听了整堂课,老师提的问题很多,学生回答也很多,但是,总的来说表扬还是很少。回答全面的学生,何老师都只是说一句“很好”而已。其实,何老师可以用一些小礼物用来奖励学生,或者可以叫全班学生共同鼓励的方式。总之,在鼓励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些。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值得我们这些学生好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以上是我在二十九小听课的一些小小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17: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