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8 15:07:37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感(
这两周学校组织了语文老师赛课活动,自己有机会学习了很多优秀的语文课,感觉感受最深的的老师的那节《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 一、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
整堂课中,庄老师紧紧抓住一个“了不起”贯穿全文。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作用。上新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对父与子。在文本的结束段中,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很容易抓住了文章的突破点。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教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庄老师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好,她紧紧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让学生朗读,感悟。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这一句时,学生读懂了父亲的坚持不懈、不顾一切、辛苦、艰难等,老师就让学生把这些感受的词写上去。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好,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些感受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这样扎实有效的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理解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又例如:要完整地理解人物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抓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进行解读。学生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在这些方面进行感悟,效果就比较好。二、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感悟。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庄老师班里的孩子们能做到“夸夸其谈。庄老师的学生回答有条理,而且有理有据,表达清楚,举止大方。这是与老师的训练分不开的。如:学生体会父亲。在瓦砾堆里寻找儿子时,回答说‘我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我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读出了……’还有学生在评价他人时的语言,以及回答问题的角度上、层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简介,并不是人云亦云,这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我自己一边听课,一边想,自主的课堂不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吗?如果自己的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这么高,那就好了。我想,孩子们想说、敢说、会说,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庄老师还注重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有感想的时候及时把感想写下来,这是与读者共鸣的好方法,更是我们语文课中体会文本的最佳方法,学生入情入境了,有了“打动自己心灵的语了”,也就有了真切的体会,情到深处不能己,也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了。
三、联系生活,拓展激情。
庄老师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想想有什么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的话。这班的孩子都是住校班的孩子,很多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见面。这一环节一下子激起孩子思念情人的情感,很多孩子想起自己父亲的不易,体会到父亲对他们的关爱,说出了普通而感人的话语。让学生在情感上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像数学老师那样立足于能力的提高,还要注意情感的体验,使两者相辅相成,最大化地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