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4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评课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体会
听了任莉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触,更是受益无穷。

任老师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任老师一句:“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简洁明了,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场不多的几句师生对话,教师的反馈仍让人眼前一亮。一个个场景,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教师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遣词用句的功夫。

    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任老师抓住“你对这对父子有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再次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很不错。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中,任老师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最后,让学生写写父亲想对儿子说的话。学生的语言非常感人。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触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深。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更让我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7:37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感(
这两周学校组织了语文老师赛课活动,自己有机会学习了很多优秀的语文课,感觉感受最深的的老师的那节《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 一、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

    整堂课中,庄老师紧紧抓住一个“了不起”贯穿全文。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作用。上新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对父与子。在文本的结束段中,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很容易抓住了文章的突破点。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教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庄老师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好,她紧紧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让学生朗读,感悟。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这一句时,学生读懂了父亲的坚持不懈、不顾一切、辛苦、艰难等,老师就让学生把这些感受的词写上去。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好,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些感受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这样扎实有效的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理解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又例如:要完整地理解人物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抓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进行解读。学生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在这些方面进行感悟,效果就比较好。二、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感悟。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庄老师班里的孩子们能做到“夸夸其谈。庄老师的学生回答有条理,而且有理有据,表达清楚,举止大方。这是与老师的训练分不开的。如:学生体会父亲。在瓦砾堆里寻找儿子时,回答说‘我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我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读出了……’还有学生在评价他人时的语言,以及回答问题的角度上、层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简介,并不是人云亦云,这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我自己一边听课,一边想,自主的课堂不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吗?如果自己的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这么高,那就好了。我想,孩子们想说、敢说、会说,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庄老师还注重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有感想的时候及时把感想写下来,这是与读者共鸣的好方法,更是我们语文课中体会文本的最佳方法,学生入情入境了,有了“打动自己心灵的语了”,也就有了真切的体会,情到深处不能己,也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了。



    三、联系生活,拓展激情。

    庄老师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想想有什么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的话。这班的孩子都是住校班的孩子,很多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见面。这一环节一下子激起孩子思念情人的情感,很多孩子想起自己父亲的不易,体会到父亲对他们的关爱,说出了普通而感人的话语。让学生在情感上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像数学老师那样立足于能力的提高,还要注意情感的体验,使两者相辅相成,最大化地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7:58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体会  
    我听了尹晓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深有感触。尹老师的课设计精巧,整节课都把学生置于地震后一片废墟的情景中。上课一开始,尹老师出示一幅幅地震后的图片配上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震后废墟中,接着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地震后的情景,这样在就把调动学生情感,理解词语和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结合起来,是一个精彩的开头。
尹老师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相关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在课堂上,蒋老师非常动情,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反复引读,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又如:这位父亲在不间断地挖了36小时,在36小时的时间里父亲是怎么挖的?挖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通过一系列的想象,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情境。

学生的思绪被教师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8:58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语数赛课活动,大家经过精心的备课,用心的思考。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如雨后春笋般展现了出来,真是收获颇多。特别是庄媛媛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精炼的语言,学生精彩的回答,加上教师独特的课堂结构、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着实让人大开眼界。下面我想谈谈自己

几点感受和收获。

一、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整堂课中,庄老师紧紧抓住一个“了不起”贯穿全文。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在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对父与子。在文本的结束段中,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很容易抓住了文章的突破点。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教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二、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感悟。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庄老师班里的孩子们能做到“夸夸其谈”,这是我自己望尘莫及的。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想让孩子们,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谈体会,学生往往只言片语。而庄老师的学生回答有条理,而且有理有据,表达清楚,举止大方。这是与老师的训练分不开的。如:学生体会父亲在瓦砾堆里寻找儿子时,回答说‘我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我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读出了……’还有学生在评价他人时的语言,以及回答问题的角度上、层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简介,并不是人云亦云,这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我自己一边听课,一边想,自主的课堂不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吗?如果自己的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这么高,那就好了。我想,孩子们想说、敢说、会说,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再比如,庄老师还教着孩子们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能想象一下,38个小时里有什么困难,是怎样对待的吗?”这是与读者共鸣的好方法,更是我们语文课中体会文本的最佳方法,学生入情入境了,有了“打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了”,也就有了真切的体会,情到深处不能己,也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了。

三、教师评价方法多样、到位。能把对学生的评价融入到课文当中,让学生不是为学课文而读课文,而是把自己融入其中,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一份子。事情一步步地发展,学生的情感逐渐地升华。直至最后孩子是潸然泪下,在座的老师也不无眼圈发红。这不正是情感的自发吗?

四、音乐促进感悟,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穿插音乐。通过配乐,学生朗读的水平不仅大增,而且学生的情感也得以牵发,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章学习结束时穿插相关的歌曲,可趁热打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韵味无穷,余音绕梁。庄老师在课文结尾运用了一组图片,配上了合适的音乐,把整节课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动、震撼。

总之,学到的东西很多,只是水平有限,难以准确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9:12 | 只看该作者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反思

冯坡中心小学 云天干

今天,我听了一节课,这节课是我校本学期以来 组织的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由韩俊光副校长主讲,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本着学习的态度进行了认真的聆听。这一堂课,给自己留下几点感受和收获,让自己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韩校长上课时语气的亲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都是我应该加强的。在课文教学时采用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感觉,读出情感,读出味道来,从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韩校长注意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堂课中能紧紧抓住一个“了不起”贯穿全文。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在整体感知后,再让学生读书感悟从哪儿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继而进行悟情,诵读,体会,再让生体会“阿曼达”了不起又从那儿看出?层层深入。同时,教师能很好的带领学生感悟课文,体会情感,在文本的结束段中,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很容易抓住了文章的突破点。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教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当然,再好的课也有瑕疵之处,在本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说的还是稍多了些,主导地位不够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相互学习,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

2、 整体的理解少了点。个人认为教师还应该在关键的时候引领孩子们整体把握教材。如《地》中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地方还有许多:当消防队员劝他离开,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时,这位父亲没有放弃……这些文字的理解,没有一个学生能提到。如果教师 多让孩子们从别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就更丰满了。

3、文中的主旨体会不是很明确,作为五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有了独特的体会。在教学最后,如果能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将是对文中主旨的一次升华,如果学完课文后,学生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这对父子很了不起”上,那就美中不足了。再如,如果能结合四川地震中的奇迹让学生体会“爱与信念”创造奇迹的故事,那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9:32 | 只看该作者
听课地点:焦作市焦西小学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五年级赵娜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赵老师在讲授本课时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三)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四)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激情引读便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是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赵老师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读写融情的设计,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为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拓展阅读,赵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亲情的幸福,享受阅读的乐趣。

今后的工作打算

首先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其次 狠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2.针对不同学段要求达到相应的阅读量;3.拥有一定的语文积累和背诵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09:51 | 只看该作者
听课感受之——《地震中的父与子》
今天,听了付蔷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感觉老师的教学能力是在逐步提升之中的。下面就自己的感受,谈几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重要。首先,要能够说清楚意思;其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言要尽量优美。创造情境的手段之一不就是有感情的语言吗?所以,不管多大年纪、有多少年经验的老师,在这一点都要认真思考,规范自己的语言。尽量少重复,精讲,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比较散碎的,难得让人把握住一条主线。如何能够讲得既精炼又突出重点呢?首先要对课文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也就是钻研教材方面要努力先做好的原因。
付老师的进步很明显,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可以有着更加清晰的进步。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5: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