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根据实验教材使用中获得的对教材编排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真分析了每一部分内容的出现顺序、例题设置、呈现方式和习题设计等,对教学的顺序和节奏进行了调整。 例如,对一年级上下册的教学内容出现顺序进行了调整,将“位置”调到一年级上册,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又如,对一些知识的具体教学也做了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安排,如对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的教学,进行了新的编排,使之更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的图一为实验教材“10的加减法”内容,图二为修订本“10的加减法”内容。 (图一) (图二) 2. 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本次教材修订非常注重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特别是加强了对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其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思想方法;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简单的集合思想、简单的模型思想、简单的推理思想、简单的分类讨论思想、简单的运筹思想,等等。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我们一般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在一年级修订后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中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如符号思想、模型思想、化归思想、推理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包括一一对应)。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比大小”的教学。 (图三) 情境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在这里呈现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渗透了统计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接着引出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 又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第1题,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在卡片上写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然后自行整理成有规律的表。教材给出了晶晶同学整理的加法表的一部分,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再把表格填写完整。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一方面巩固了20以内进位加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计算第一列算式并观察加数与和的关系,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渗透了函数思想。 (图四) 又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例3,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探索数的变化规律,渗透了模型思想。 (图五)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注意加大思维含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图六) 这里呈现了一幅小学生在课外玩耍的情境图,给出7+10=13的算式,要求学生根据算式的含义,找情境中能用此算式表达的具体事物。通过这一练习让学生体会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体现不同的事情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渗透了数学抽象的思想。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八的第1题。 (图七) 通过让学生数同样多数量但摆放形式不同的夹子,体会以10为单位数物体的数量比较准确、方便,体会数学方法的简洁合理。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修订教材除了提供“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外,还注意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例3。 (图八) 又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例1。
(图九) 3. 加强“四能”的培养,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 从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四能”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困惑。教师产生这些困惑,甚至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偏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① 教师没有准确把握 “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进而没能很好地理解实验教材为落实“解决问题”课程目标而采取的措施。②在培养学生“四能”方面,教师们还缺乏有效的经验。③ 实验教材的编排处理比较生硬或幼稚,没有为教师提供丰富而有效的案例。为此,本次教材修订,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实到实处作为重要修订内容之一,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基本思路。目前在修订后教材中的体现是: (1)进一步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认识数、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见下图十、图十一),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案例。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例3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例5 (图十) (图十一)
(2)循序渐进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的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教材一般用“怎么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见下图) (图十二) (3)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见下图) (图十三)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解决问题的内容除了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领域安排外,还注意在数的运算教学部分安排丰富的案例,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注意改变传统的应用题编排内容,采用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并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出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特征。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例4。(见下图) (图十四) (5)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培养学生“四能”是本次修订的重要目标之一,怎样使一年级的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这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极具挑战性。此次修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努力体现这一理念。除了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外,还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如下练习: (图十五) 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安排了如下练习: (图十六) 4. 精心设计学习和训练的案例和步骤,注意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 在每一部分具体内容的修订中,不仅注意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精心选择案例,设计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展开过程;而且注意精心设计练习的层次和每一道练习题,体现学习规律和能力形成的规律,以便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一年级上册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并且让全册教材的3个“整理和复习”与“总复习”前后呼应,步步完善,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这册数学学习内容完整的理解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总复习”部分,在对全册学习内容复习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运用已有知识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多方面的的训练,也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数学兴趣提供了了良好的素材。(见下面图)
5. 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次修订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见下面图十八、图十九),还在全部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本学期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见下面图二十)。“成长小档案”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单元学习的感想。一是提示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提示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图十八)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图十九) 一年级两册教材最后的“自我评价”表:
(图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