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8 08:09:50
|
只看该作者
《珍珠鸟》听课心得
听了虞大明老师执教《珍珠鸟》一文,感叹聊天一般自然的课堂学习,聊着聊着,就训练了语言,突破了重点,达成了对文章主旨的领悟。记录其中一段——
通过将描写冯骥才的语言和小珍珠鸟表现的语句对照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因为有了人对鸟的呵护,所以才有了鸟对人的信赖,所以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继而,大明老师设计了师生合作对话:老师读描写冯骥才的语句,但是已经作了改动,看学生能不能灵活应对。
师:我经常扒开绿蔓瞧它们。
生:我们便不敢伸出小脑袋瞅瞅冯骥才。
师:瞅瞅我。
生:瞅瞅我。
(师生笑)
师:你别瞅自己,瞅瞅我!(指自己)
生:瞅瞅你。
师:对。这只小珍珠鸟不敢伸出脑袋来了,谁还想来应对?我经常扒开绿蔓瞧它们。
生:我便躲进角落里。
师:你看,这只胆小的珍珠鸟躲进了角落里,可真够可怜的。我经常扒开绿蔓瞧它们。
生(慢慢站起,回答不出。)
师:你看,她惊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师:我经常掀开叶片往里看,特别是添食加水时,我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它们。
生:我一直躲到角落里用害怕的眼神看着你。
师:她害怕了,她被我吓到了。另一只珍珠鸟,你会怎么样?
生:我便缩成一团。
师:她会缩成一团,诶,不会因为你冷吧?
生:我是害怕的。
师:哦,是害怕,担心。这只珍珠鸟,你呢?
生:我会躲进妈妈的怀抱里。
师:接着来,我见珍珠鸟在房间里,一会儿飞到柜子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我就拿着鸡毛掸子去追赶它们。
(生笑)
师:来,小珍珠鸟们,我拿着鸡毛掸子来追你们。
生:我吓得在屋里飞来飞去。
生:我便扑腾着羽毛还没长满的翅膀,赶快飞回笼子里。
师:还敢出来吗?
生:不敢了。
生:我会惊慌失措,然后飞出窗外,就飞走了。
(大家笑)
师:他逃走了,这叫什么?(指那个学生)这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真聪明!接着,我见珍珠鸟靠近我了,来啄我的笔尖,我不是微微一笑,我是哈哈大笑。
(生笑)
生:珍珠鸟躲到笼子里了。
师:说的是你吧?生点头。
生:我躲到笼子里再也不出来了。
师:所以说,同学们刚才说得太有道理了,只有人——一起说
师生:只有人呵护鸟,鸟才会信赖人,人和鸟之间才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浅析】
这一对话的设计有情有趣,大明老师将冯骥才呵护珍珠鸟的语言作了改变,高高“拎起”,在对话中将“呵护”推至前台,水到渠成地理解“信赖”,可谓妙趣横生。
1、对话理答中描上轻松底色。
学生说,我们便不敢伸出小脑袋瞅瞅冯骥才。大明老师语言暗示,我现在就是冯骥才,瞅瞅我。孩子没明白,跟着说,瞅瞅我。大家笑了,大明老师不急于纠正,还是暗示:你别瞅自己,瞅瞅我!学生恍然。
这段对话中,师生的脸上总是戴着笑意,时而微笑,时而呵呵地恍然一笑,时而哈哈地开怀大笑。学生们俨然成了一只只活泼的小珍珠鸟,嬉笑着,加着些小小的动作,表达着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大明老师的语言总是那么不疾不徐,像在聊天,却扣住文本,比文本随意,直奔主旨,却化之无痕。
2、对话理答中深入画面行为。
情境对话的内容是人的行为与鸟的行为的对应,大明老师注重了学生描述的珍珠鸟的行为表现,并没有深究语言的华美,描述的生动,只求对应的准确,所以,学生的回答简单干净,只是珍珠鸟怎么样的浅层语言。情境带着思维的宽度,老师又没有在思维的深度(这里的深度指的是语言表达上的具体生动)上有刻意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对答如流,入情入境,轻松地表达出系列极富画面感的行为。
3、对话理答中实现人境合一。
阅读教学应循着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带来的喜怒哀乐的境界。在这段情境对话中,大明老师注重了人称的变换,学生在交流时进行了角色扮演,第一人称的表述让学生更自然地化身为物,以物自揣,理解便更深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