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还会有鸦片战争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夷 萍 学情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本市一所普通的中学,教者所教的班级又是一个艺术特长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好在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学的是舞蹈和表演,因此比一般的学生更为活泼好动,且有着极强的表现欲。 初中生对历史课的热衷大多源于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经过初一一学年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不仅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初步掌握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但如何教会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本质,这又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学分析 本案例采用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 《中国历史》教材第一课的内容———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材将这段内容放在第一课,具有一定的震撼力。而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段内容在鸦片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然而,直接原因不等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 《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本课的重点是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二板块:中英 《南京条约》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课前将学生分为以下三个小组: 第一组、第二组:搜集关于 “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还会有鸦片战争吗”辩论的正反方资料。 第三组:搜集描述鸦片战争过程的资料。 并于课前将有关辩论赛的程序和方法印发给学生。 导入: 投影 “美丽的罂粟花”。 师:这种看起来很美丽的花就是罂粟花,在经过初步加工之后就可以制成鸦片。原本鸦片在中国只是一种医学上用的麻醉剂,但在近代中国,却围绕着鸦片爆发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战争? 生:鸦片战争。播放影片 《鸦片战争》中 “虎门销烟”的片段。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什么事件?谁主持的? 生: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 进行关于 “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的辩论。通过辩论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师:关于鸦片战争的过程,哪个小组做好了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下。由第三组学生介绍。 师:那么鸦片战争究竟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南京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被一步一步地推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一段反侵略反封建的血泪斗争史。 教学片段 关于 “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还会有鸦片战争吗”? 师: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一共经过了二十多天,才销毁完毕。 (展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村的虎门销烟池遗址图。) 师:这幅图就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池遗址。 (生争先恐后,欲上前观看) 师:虎门销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生1: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师:还有谁想补充的? 生2:真为我们中国人争气,还使林则徐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众笑)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虎门销烟不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向外国侵略者显示了我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林则徐也因此成为了禁烟和抗英的斗士。为了纪念虎门销烟,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28幅浮雕中的第一幅就是 “虎门销烟”,国际上也将6月3日这一天定为世界禁毒日。 师:虎门销烟震惊了整个英国,英国政府十分恼火,决定以武力进攻中国,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议一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议题是:“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先请双方一辩作开场陈词。 正方一辩:我代表我方先作开场陈词。我方觉得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也照样会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因为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了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但是,最初英国向中国输入的大量呢绒、布匹等,却很难卖出去。相反,英国却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所以一开始,在中英两国的贸易中,许多白银都是从英国流向中国的。后来英国发现,走私鸦片可以从中国赚取更多的白银,因此,英国政府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入鸦片。所以我方认为为了满足自己侵略的野心,从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之所在。因此,我方觉得即使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还是会爆发的。 反方一辩:我代表我方作开场陈词。我方的观点是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在虎门销烟之前,英国和中国的鸦片贸易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但一直也没有爆发重大的战争。然而,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一下触怒了英国政府。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让英国政府震动,英国也不会想到发动鸦片战争。所以我觉得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使中英在鸦片问题上的矛盾突然被激化了,这样一来,英国政府觉得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使用武力,因此才导致鸦片战争的最终爆发。所以,我方的观点是,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 主持人:下面请双方辩手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二辩:那么我想请问反方,你方的意思也就是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错误的了?这又置我们的民族精神于何处? 反方一辩:林则徐虎门销烟当然是正确的。虎门销烟是一件让整个中华民族都为之振奋的事情。我只是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一下触怒了英国政府,使英国政府认识到中国人民正在觉醒之中,用普通的鸦片走私来毒害中国人民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所以,英国政府觉得必须采用武力才能继续保护他们的鸦片走私。这也恰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嘛!同时也请问正方辩手,既然鸦片战争是必然要爆发的,英国又何必向中国走私那么多年的鸦片呢? 正方三辩: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反方已经开始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根源了。那么,请问反方辩手,你们觉得鸦片到底有哪些危害性呢? 反方三辩:请正方辩手正面回答我方的问题。 正方三辩:好。我先来回答鸦片的危害性问题。鸦片,俗名大烟,是毒品的一种。长期吸食鸦片,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性,致使当时的中国,农民无心耕种,士兵无心打仗,严重削弱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不仅毒害中国人民,同时牟取暴利,让大量的白银从中国流向英国,从中国赚取更多的钱。巩固藉此对中国进行剥削,让中国变得更加贫弱,好对中国实施进一步的侵略。因此,英国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鸦片走私。 反方四辩:按照正方三辩的意思,也就是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想毒害我国国民,然后突然又发现其实鸦片也是对中国侵略的好方法,因为可以赚取更多的白银,所以就加大了侵略。但是突然有一天,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破坏了英国的这一美梦,所以英国决定向中国发动战争。那么不也恰好证明了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了吗? 正方四辩:反方四辩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并不是说英国政府在向中国走私鸦片之后才突然发现鸦片是侵略的好方法。实际上,英国政府向中国走私鸦片本身就是对中国的一种侵略,鸦片只是侵略的一个手段罢了。在前面我方也已经讲过,英国当时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呢绒、布匹,但是很难卖出去,因为这些东西我们中国都可以自己生产,所以不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后来英国发现,从事鸦片贸易,可以从中牟取暴利,可以扭转白银外流的局面,英国才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所以说走私鸦片刚好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手段而已,掠夺和侵略才是最终目的。我方也请问反方,你方认为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难道你们觉得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会以鸦片走私同当时的清廷保持友好往来?或者再定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方二辩:我方的意思是,英国对中国也有侵略的企图,但这种侵略在最初只是想从中国掠夺走更多的金钱和土地来发展自己。而虎门销烟让英国政府认识到中国人民抵抗的坚强决心和勇气,意识到如果不发动战争就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才爆发了鸦片战争。 正方一辩:反方二辩说得好。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自己,英国急切地需要向外扩张,掠夺大量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同时也需要占领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作为奴役和倾销商品的场所。就像反方二辩说的,英国对中国也有侵略的企图。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地。英国政府很早就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而这种侵略决不可能只局限在简单的商品贸易和地盘的掠夺,这是满足不了当时英国发展野心的。同样,这种侵略不是用简单的商品贸易就能达到目的的,战争是在所难免的,同时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 反方三辩:侵略并非都是充满了战争的,也有不用战争就能同化和占领的,再说,当时的清朝政府极端地腐败无能,被侵略是在所难免的。 主持人:自由辩论结束,下面请两方三辩作总结陈词。 正方三辩:我方的观点是即使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是会爆发的。19世纪中期的英国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急切地渴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需要占领更多的殖民地,一方面可以廉价掠夺殖民地的原料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殖民地大量倾销商品,牟取暴利,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循环。而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很好的殖民地。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侵略野心,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鸦片贸易只是侵略的一个前奏而已。而虎门销烟显示出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对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起了提早或延缓的作用,因此也不可忽视。 反方三辩:我方观点认为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正是虎门销烟,使英国政府怒不可遏,破坏了他们长久以来希望用鸦片逐渐腐蚀中国的野心,而采用了非常极端的侵略手段,也就是战争。所以我方一致认为,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分析得也都非常好。通过这场辩论赛,我看到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和不错的口才。从这场辩论会中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虎门销烟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侵略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很高兴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能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看到他们经过层层分析、驳论,最终得出结论的兴奋,也觉得很满足。通过这堂辩论课,很容易看到,辩论赛的胜负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通过这场辩论懂得了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懂得了如何去分析问题,用适当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初中生由于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尚不能完全认清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只流于表面现象。比如在这次辩论中,反方学生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分清事物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间的区别,因此也无法完全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是,初中生又是比较容易被引导的。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对探索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经过辩论之后,反方学生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之所在,逐渐接受了正确的观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学生比较沉默,有的学生比较活跃。对于沉默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回答问题,鼓励他们思考问题。而对于活跃的同学,则只要帮助他们理顺思路,使他们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即可。 通过这次辩论,学生觉得收获很多。不仅知道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了虎门销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初步了解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学生也纷纷反映,通过这次辩论,终于了解怎样分析问题,他们对这种一层层剥开外衣,最终了解本质的分析方式十分有兴趣,大部分同学还体会到了一种成功后的喜悦。 案例评析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样,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陈述性的答案告诉学生。 对于鸦片战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导火线,而获得市场发动侵略才是根本原因。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辩论,在相互的驳论中不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案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事先要向学生传授辩论会的有关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选好辩论的题目,要有良好的气氛。在辩论中,要积极发言,勇于交锋,敢于坚持真理,但不要强词夺理,要能够体现实事求是的学风。双方辩论交锋时要讲求礼节,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感情用事,不讽刺挖苦,这样才能使辩论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在辩论会的最后让评委评选出本场辩论双方的最佳辩手和获胜方。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这种引导贵在动机的激发、方法的指导、疑难的排除和错误的纠正。特别是在辩论会的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辩题如果有正误之分,要及时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的一方。对于这一点,也可以在辩论会的最后让同学继续探讨孰对孰错,更好地强调辩论会的效果。 点评:王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