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雪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历史)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以体验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品味斗争艺术,缅怀领袖风采
江苏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杨树生
学情分析
江苏武进星辰实验学校为武进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办学理念新,设备条件优,教学水平高。学生为全区择校民办生,有着较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班级容量较小。
鉴于上述优势,课堂教学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尽可能地拓展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能及时做好教学检测与反馈。
教学分析
本案例采用的是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从1945年8月抗日战争的胜利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这四年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中日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领域和军事上同时进行,但整个历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关于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本课作为该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三方面内容:“谈判桌上的较量”、“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和 “全面内战的烽火”。
关于重庆谈判,必须把握三个问题:第一,谈判的原因。我党为什么要谈判,国民党又为什么要谈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极大膨胀,其政治野心随之扩大。在亚洲,美国企图以蒋介石为工具变中国为其附庸,美蒋紧密勾结,阴谋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只是还没有时间来准备,因此,他们采取了政治欺骗的手段,向毛泽东发出和谈电令。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飞抵重庆。第二,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 《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可以说是中共为避免内战付出了巨大努力,也为新中国和人民争取到和平和民主,也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独裁。第三,蒋介石为什么破坏及如何破坏的 《双十协定》?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决心已定,以谈判拖延时间的目的已经达成,所以必然撕毁 《双十协定》,发动内战。
关于全面内战的爆发,必须突出战争开始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共产党敢不敢进行革命战争?能不能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最后要注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关系。蒋介石在政治斗争中完全失败,其阴谋彻底破产,所以他就采用军事斗争的手段———全面发动内战。以后他的部队节节败退,他又想用和谈的方式来拖延时间,阻止解放军过江。所以无论是采用哪种手段,蒋介石都是要维护他的独裁和专制。
本课学习重点是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难点是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
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剧及讨论,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感受毛泽东的政治斗争艺术。
通过短剧表演及问题启导、地图阅读等,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从毛泽东的纸老虎论,感受毛泽东的心理斗争艺术;从中共主动撤离延安,看毛泽东的取舍抉择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教学过程
案例一:导入案例
(课前请几个同学搜集相关历史素材,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讨论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的基础上排演一个有关重庆谈判的场景。教师当好历史顾问,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演出三幕短剧 《鸿门宴》
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导入,能感染学生学习的心理气氛,吸引其注意力,特别是创造一个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震撼,增强教育效果。同时,教师言简意赅的评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案例二:谈判桌上的较量
第二幕:《谈判桌上》(主要表现出我党在重庆谈判时据理力争及国民党毫无诚意,毫无准备,慌乱应付的场景)
该案例从学生的表演入手,能把学生拉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使学习的内容变得更直观、生动,也使学生极其深刻地认识到当时国共两党的冲突,及谈判的艰巨性,增强了感染力。表演结束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 “活化”了历史,避免了生硬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其中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 “点拨”和组织,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和说明,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合理地实现了教师的 “主导”作用。
案例三:发动内战
第三幕:《他有点烦》(主要表现出蒋介石气急败坏及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场面,深刻揭示国民党走向失败的本质原因)
师:这一幕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他有点烦?他不是很顺心吗?他现在有车子、票子、卒子,还缺什么嘛!
生:老百姓游行示威,他的统治基础动摇了,日子不好过了。
师:确实,得民心者得天下,记得蒋介石在败逃台湾的途中对手下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败就败在接收上!”他为什么这么说?当年日本投降时,蒋介石成为一位大英雄。谁知,当国民党的部队真来接收时,比日本人还贪婪,所以老百姓说: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国民党,谁知来了国民党,人民更遭殃!”现在他要发动内战,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但是蒋介石怎么就有那么一点烦呢?问题是很严重呀!
生:他认为他不可战胜,他的部队很多,他有美国撑腰,他怕什么?
师:那最后只落得落荒而逃!
该案例可以是独幕剧,也可以和前部分学生编演的历史剧合为三幕剧。学生能从自己的表演中发现问题,这种做法很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表演、动手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这个模拟的情境中 “感受”历史,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并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效果。后部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探讨与分析,则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四:有勇有谋
关于全面内战的烽火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 “小米加步枪”的来历吗?
生:听说过,但不知道指什么。
师:“小米加步枪”指的就是内战时我党当时的装备,那时国民党的装备是什么?
生:都是美国的飞机大炮。
师:请大家看书中第115页的图,结果呢?
生:他们的飞机大炮都被我们缴获了。
师:所以当时我们就称呼蒋介石为 “运输大队队长”。
生:(笑)把美国的枪炮都运给我们啦!
师:但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志都很害怕。我军的斗志不强,毛泽东也很担心。有一次有个美国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极大提高了将士们的士气,鼓足干劲与敌人战斗到底。
生:打仗靠的就是勇气和胆量!
师:光有勇气行不行?
生:不行,要有勇有谋。
师:对,光凭一时之勇是不行的,不能赤膊上阵,要有勇有谋,请问当时我们的 “谋”是什么?
生:(找书指出)采取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半年多的时间就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师:小结。
这个案例以一句俗语为切入点,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的问答,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就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 “追问”,并辅助学生学习,为他们的思考进行引导,或补充材料,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 “主导”作用。
当堂检测题
1.下列内容未列入国共双方代表 《会谈纪要》的是 (  )
A.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B.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
D.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 (  )
A.建立联合政府
B.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C.赢得准备内战时间
D.避免内战
3.抗日战争胜利后,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国家是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4.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首先进攻 (  )
A.陕甘宁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上党地区 D.中原解放区
5.学过初二历史课文 《全面内战的爆发》,某学生说:“怪不得蒋介石会打败仗,他的部队连路都懒得走,还需要美国用飞机送,条件太好了!”请判断这句话正确与否,试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错误,(1)因为蒋介石消极抗战,他的精锐部队全在大后方,离前线太远了,现在想抢胜利果实,只有靠美国的帮忙。(2)条件太好不是打败仗的原因,打败仗是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附:课程资源采撷
1.文本资源 (略) 2.资源链接 (略) 3.环境资源开发建议 (略) 4.自身资源开发建议 (略)
教学片段
第一幕:《挥手之间》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生:就是毛泽东登上飞机的那一时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重大决定不仅关系到个人生命安危,也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所以毛泽东作出这样的决定,真的需要 “弥天大勇”。
师:好,在看完刚才的片段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蒋介石在什么情况下电邀毛泽东?为什么电邀毛泽东而不是其他人,而毛泽东为什么又要去?不去不行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
生1:是在抗战胜利后,当时蒋介石想独占胜利果实,所以请毛泽东去。他一去重庆蒋介石肯定不会放过他的。
生2:当时国内只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党,只要能把共产党消灭,国民党不仅能独占胜利果实,又能一统天下,实行他的独裁统治。
生3:他想立即抢夺果实,但又来不及,所以采用了这种缓兵之计。
生4:毛泽东面临两个难题,如果不去,蒋介石就会把内战的责任全部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去呢,分明是一场 “鸿门宴”。
师:最后为什么去了呢?
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这就叫 “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案例二:谈判桌上的较量
师:刚才看到大家笑了,笑什么?
生:他们表演得太好玩了!你看那个国民党代表手足无措、毫无准备的样子,真狼狈呀!
师:哦?我就不大懂了,明明是国民党他们邀请我们去的,为什么他们倒没有准备呢?
生: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毛泽东会去!哪里有准备!
师:结果怎么样?
生:结果,我们掌握谈判的主动权,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了 《双十协定》。
师:大家分析一下,这个 《双十协定》是比较符合国民党的利益还是比较符合人民的利益呢?
生:符合人民的利益。人民渴望和平,不要战争,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书中那张图片 《抗战胜利后,各地群众在平毁碉堡》就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心情。
师:很好,结果老百姓的情况怎样?
生:不怎么样,《双十协定》被蒋介石撕毁了,人民又面临一场战争!师:好,下面我们大家就来看下一场演出。
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要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就应当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他们心灵的需要,依靠历史自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征服学生,使其产生投入学习的动机和完成学习的成就感,让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秉承这一理念,教学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注意挖掘教材,拓展延伸,营造氛围,突破创新,以 “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自勉。
教学中,通过学生课本剧表演、讨论等形式挖掘毛泽东的斗争艺术,引导学生作突破教材的进一步思考,获取教材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如:从重庆谈判,看毛泽东的政治斗争艺术;从 “纸老虎论”看毛泽东的心理斗争艺术;从撤离延安,看毛泽东的取舍抉择艺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品味到了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感受到了毛泽东杰出的人格魅力,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获得了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精神食粮。新课结束了,留给学生的思考却才开始……
案例评析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突出了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宗旨。活动设计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现探究为主,以学生情境体验为主,以学生合作交往为主,较完美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1.精心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领域时才会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本课设计的讨论、课堂剧表演,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注重情感熏陶,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品味斗争艺术,缅怀领袖风采”是本课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古代教育家王守仁说过: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而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本课由于教师精妙的设计,教出了 “意趣”,促使学生 “萌动发越”,学生自然如饮甘泉,如沐春风,思维的火花闪耀不已。
3.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领域。
本课的课程资源采撷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认识到了历史的纷繁复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点评:贲新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以体验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感受美国内战
南京市宁海中学 张 娟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历了两年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自主、探究、合作性比较强。但因为处于毕业年级,学业负担较重,孩子们几乎没有课余时间花在历史上,了解历史知识完全来自于课堂,这就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了要求。好在孩子们对世界历史有着较大的兴趣,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他们仍能尽快融入历史。根据这一现状,教师本着不占用学生过多课余时间的原则进行了本案例的设计。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的素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课文标题为 《美国南北战争》。本课的重点是对林肯的评价,难点是南北战争的原因及性质。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美国南北战争的线索,把掌握一个人物的历史活动和分析历史文献放在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和历史影响这个大背景下来理解,从而达到切入点具体、背景宏大、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应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观察力和历史理解力,力免就事论事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具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采用讲述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性学习等方式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性质;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史实;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评价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说出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南北战争原因、经过的了解,培养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有关南北战争的背景资料,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入理解美国南北战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通过对南北战争中林肯和广大人民群众事迹的了解,认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努力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表演、朗诵、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如 “猜一猜:他是谁”、“读图学史”、“试一试:黑人奴隶的自述”、“说一说”、“好书推荐”、“模拟辩论”、“动动脑 (初步推断美国内战的结果)”、“身临其境 (观看美国内战影片片段)”、“口才展示 (讲述林肯的故事)”、“诗歌欣赏”、“课外学史”等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尽量营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较好的课堂效果。
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氛围)
师:(点击 “猜一猜:他是谁”)同学们,今天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人物,请看屏幕上的文字资料,看谁猜得快。
(点击出现)“他,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选,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他才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师:以下是他的历程简述 (点击出现简历,略),他到底是谁呢?
生:(齐答)林肯。
师:很好。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一生当中经历了无数次改变其命运的失败和挫折,但是最后他却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他是我们今天这节课 “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角,美国南北战争又称为美国内战,这场差点导致了美国国家分裂的南北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11页,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导入以后,教师根据设计的各环节展开教学,在趣味盎然中使学生明确美国内战的原因、南北矛盾的焦点、导火线、进程、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教学片段
师:在第十二课 《美国的诞生》中我们知道,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有多少个州?
生:13个。
师:很好,那时美国的领土只有90多万平方公里。随着实力的发展,美国在不断地向西扩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美国领土扩张的情况。(学生鼓掌欢迎)。
生:(点击 “读图学史”:指 《美国的领土扩张图》进行简述)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美国从拿破仑政府手中购买了广袤的路易斯安那,使领土面积增长了一倍;接着又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从墨西哥手中用吞并、购买、夺取的方式获得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从英国手中得到了俄勒冈。这样到1860年,美国的疆界已经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领土增加到了77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美国又从俄国人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从西班牙手中抢夺了夏威夷,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版图。
(学生掌声鼓励)。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随着对外扩张,美国南北的经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不断地尖锐,是哪两种经济形式呢?
生:(齐答)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
师:(点击出现: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矛盾)当时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南部仍然是使用奴隶简单劳动基础上的种植园经济。南北双方在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以及处理西部土地和关税税率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中劳动力因素是关键。南方的种植园用极端野蛮、残暴的方式使用和占有了大量的黑人奴隶从事棉花、烟草的种植。当时黑人奴隶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16页的自由阅读卡内容和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作1分钟左右的准备,过一会儿请一位同学试一试以黑人奴隶的身份来给我们描述一下他的生活状况。
(点击 “试一试”:黑人奴隶的自述)(稍作准备、交流后,一学生上台讲述)
生:(随手拿起讲台上的彩色粉笔在脸上画了几道,代表被奴隶主殴打留下的疤痕。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为什么上帝如此不公平?我为什么会生活得这么悲惨!该死的法律居然规定我终身只能当奴隶,我只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的权利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任意地把我和我的同伴转卖甚至屠杀。可怜我每天要在监工的皮鞭下从早到晚干十几个钟头繁重的体力活,主人稍有不满,就会对我严刑拷打。唉!就算再辛苦,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我的许多同伴因为不堪忍受非人的虐待都逃跑了,主人就派人带着猎狗像捕捉野兽一样到处搜捕他们,好可怕!像我这样的一个强劳力一般在种植园干上8年到10年就会被折磨而死。天哪,我一定要想办法逃出这地狱一般的种植园,我好向往自由的天空,天哪,谁来帮帮我吧!
(掌声雷动)
师:这位同学表现得真棒,他给我们形象地描绘了内战前美国南方黑奴的生活状况,这不由激起了我们的同情。当时美国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他们对南方的奴隶制深表不满,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而这时,由于欧洲和美国北方工业革命以后纺织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量激增,使种植园种植棉花更加有利可图,奴隶主看到眼前的利益,坚持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维持残暴落后的奴隶制度。
这样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的焦点就集中在了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点击出现:南北矛盾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师:怎样解决这一焦点问题呢? (点击 “说一说”:假设你是美国总统,假设你是美国普通公民,你也可以站在黑人奴隶的立场上,你还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位公正清醒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你的答案是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呆会儿我请小组的代表来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1:我们组的意见是要废除奴隶制度,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嘛,黑奴太可怜了!
生2:我们也觉得要解放黑人奴隶,奴隶制度的存在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人道主义者啊!都主张废奴,怎么废奴呢?
生:自上而下,政府废奴或者自下而上,民众斗争。
师:很好,主要是这两条途径。大家想想看,联邦政府会轻易地废除奴隶制度吗?
生:不,那样会引起南方奴隶主的不满,很可能导致政局动荡、统治阶级内部分裂。
师:对。当时在美国国会、联邦政府内部,南北方不同利益的代表们多次论战,争吵,但无论谁都提不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然而美国民众先行动起来了,深受残酷压迫的美国黑人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举行大规模的起义反抗奴隶主的统治。更有北方的民众对黑人奴隶非常同情,他们创办了报刊、建立了组织展开废奴宣传和反抗斗争。还有很多人深入到南方帮助黑人奴隶逃离种植园,逃向北方,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这时文艺界也通过它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在进行废奴的宣传。比如说1852年,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斯托夫人写了一部小说叫 《汤姆叔叔的小屋》,它一出版就被搬上戏剧舞台,家喻户晓。有同学看过吗?(台下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看过这本书)好,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点击 “好书推荐”:《汤姆叔叔的小屋》封面图)
生:(上台简介)这本书讲述的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另一个是哈利。哈利的母亲偶然听到消息后就连夜带着儿子逃到了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要忠顺于主人这类的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后来经过转卖,汤姆又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 “红河”种植场的奴隶主莱格利手中,他忍受着非人的折磨。最后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但是汤姆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乔治·谢尔比回到家乡后,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
(掌声响起)
师:这本书的发行使北方人了解到美国竟然还有如此落后的不公正的生活方式———人可以像牲畜一样被卖掉,奴隶制度如此惨无人道。它在动员社会舆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有人认为这本书至少造就了美国200多万的废奴主义者,它甚至被视为是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后来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的时候,跟她开了一个玩笑,说她是写了一本书却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这时的美国统治阶级内部仍在争辩中,(点击 “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辩论图”)请看,这是1858年代表共和党的林肯和代表民主党的道格拉斯辩论的情境。让我们来听听双方的主要观点吧。(点击 “模拟辩论”)
生1:(扮演道格拉斯)“让每个州各管各的事而不要干涉邻居……我们的共和国可以分成自由州和蓄奴州两部分而永远存在下去。”
生2:(扮演林肯)“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师:同学们,按照道格拉斯的逻辑,美国的命运将是什么?
生:(齐答)分裂。
师:很好。针对道格拉斯的谬论,林肯提出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张。他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的观点,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1860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使政治形势出现了新的情况。林肯提出了明确的竞选主题。 (点击出现: “Theunionmustandshallbepreserved.”———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在大选中林肯大获全胜,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南方奴隶主的代表掌握总统之位的局面。消息一传到南方,奴隶主们就发出了战争的叫嚣。为什么南方奴隶主对林肯当选总统反应如此激烈呢?
生: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他反对奴隶制。
师:这样的主张显然激起了奴隶主们的仇恨。南方奴隶主迫不及待地要赶在林肯就职前造成两个国家的既成事实。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做法?
生:1861年2月,南部各州宣布脱离联邦,组织了 “南部联盟”,定都里士满,另外绘制国旗,而且还推举了一个大种植园主戴维斯做总统,美国正式发生分裂,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点击出现: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与收获。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直观形象的音像资料、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适时的激励,还是其他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是集体答问、个别发言或小组讨论,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只要长期坚持努力使之成为习惯,形成意识,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2.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在本课教学中突出了林肯这一人物,通过一节课里关于林肯的信息的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情感和态度得到体验和感悟。
3.学习的课外延伸与拓展。布置课前搜集与美国南北战争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目的是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一部分同学没有去找或找不到材料。为了弥补缺憾,教师在课堂最后设计了 “课外学史”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有关问题,完成一定的任务,让历史学习得到延伸与拓展,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教师努力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告知学习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巧,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可以使学生更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真正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评析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当然可以有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但重要的是要充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的剪裁与取舍颇见功力,突出了本课的中心人物林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将林肯贯穿全课。新课导入出示林肯头像,教师辅以生动精练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介绍,起到直奔主题、先声夺人的作用。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林肯的活动不断丰富,形象不断丰满,在本课的地位不断凸显,最终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个较为鲜明丰厚的印记。
教师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采用了 “读图学史”、“试一试 (角色体验)”、“说一说”、“模拟辩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课堂气氛活泼热烈,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而又轻松愉快。教师通过课前布置预习和课外学史两个环节,使课堂功能向两头延伸,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本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对美国内战的发生原因这一难点内容的处理显得有些粗放,不够细腻,学生对此理解会不够透彻和到位。教师最后总结,应点明学习本课给我们的启示:统一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和核心利益,任何分裂国家的势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林肯之所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维护了美国的最高利益。
点评:侯建飞
实施与操作
1.情境创设,激趣引疑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在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设计中,用激情洋溢的 “历史与社会Flash片头”中上课与学生照例齐声喊口号 “关注历史,关注社会,世界因我更精彩”的形式走进课堂,一下子把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2.融入情境,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 “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在 《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了才艺小表演:漫画北京人的一天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感悟内化,升华体验
学生得到的体验需要交流、分享,这是获得体验后检查学习成果的一种最佳方式。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有 “头脑风暴”、“小组会商”、“深度会谈”、“说句心里话”达到小组成员的互动来激发、升华已经得到的情感体验。在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中,教师组织分组讨论张骞在出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后通过学生对自己体验的交流,使学生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
4.超越情境,激励践行
创造性情感体验通过回顾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与合作,引导思考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得出经验,找准道路,改变行为方式,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在 《感受美国内战》中,教师设计一个 “说一说”:假设你是美国总统,假设你是美国普通公民,你也可以站在黑人奴隶的立场上,你还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位公正清醒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你的答案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体验学习的本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独特性。体验学习是否成功,要看有没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愉悦和信心,启迪和智慧,带来热情和友善,执着和坚毅。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要掌握一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体验的手段与方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说,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方式的活动化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将会有利于学生体验的产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善于用有价值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体验,而从体验条件来说,学生学习时必须有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应该有认知层面的互动,更应该有情感及体验的相互激发,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和想象。
2.在体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应该有认知层面的互动,更应该有情感及体验的相互激发。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和真诚的赞赏,让学生在激励和赏识中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布白。课堂中的 “空白”主要指适当留出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性学习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精神震撼,进而逐渐实现知识内化。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支持。所以在适当的位置要留出适度的 “空白”时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揣摩,让学生尽情遐想,把握知识的脉搏,捕捉感觉的性灵。
4.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因为体验具有亲历性,他人完全无法替代。体验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有时虽然通过合作启示,但最终还是通过个体精神筛选过滤而定。所以,体验教学要突出学生的独立性思考,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也无须组织合作讨论,让学生静心尽情独立思索,最大限度激活知识网站,贯通思维网络,燃烧个性化的认知世界。
讨论与探究
1.什么是体验学习?你认为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以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2.以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3.对照有关要求,分析案例 “漫画北京人的一天”中设置的目标是否规范?哪些应该肯定,还有哪些不足?请按照你的理解,加以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
引  言
乡土史是关于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乡土史内容纷繁复杂,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等,是广泛地记载地方自然、地理、物产、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人物、风俗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小型 “百科全书”。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志乘为一县之书,即一国之史也。”乡土史起着 “览一隅而知天下”的作用。
乡土史教学将历史知识从比较 “遥远的”、“全国性”的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实,做到理性知识的感性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激趣的目的,符合 “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促进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步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乡土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乡土史这个窗口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有利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以及爱家乡和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也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楚风汉韵我家乡
江苏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玫
学情分析
江苏睢宁县第二中学地处苏北小县城,学生历史知识获得的途径比较单一,知识储备不够丰厚,但他们对身边的、家乡的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乐于展示、发表自己的成果,在学习中已经懂得互帮互学。因此应该根据其认知程度、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心理发育阶段。他们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归纳或演绎。有的能够不受事物具体情节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有的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但绝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 “经验型”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是注意力还不够集中,容易疲劳,他们好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挑战性的活动。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两汉的社会经济》。之前的内容是两汉的统治政策,之后的内容是两汉的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和文化。它们都与本课有紧密的联系。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课文从两汉经济发展表现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一是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犁耕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二是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三是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本课是选学课,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提出知识的要求。但鉴于本课所涉及的两汉时期的经济现象,在学生的家乡———徐州地区有典型的表现,并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从乡土史教育的角度展开:
1.了解两汉时期徐州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搜集当地经济发展的材料并加以处理和分析,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在增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建设家乡和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构建板块式主题教学,根据本课经济史内容结合本地两汉经济文化的发达设计三个主题:
绚丽两汉———经济的繁荣发展
昔日辉煌———楚风汉韵我家乡
放眼未来———我为家乡做贡献
每个主题体现一个完整内容,而三个主题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整体地体现现实作用。然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搜集汉画像石拓片并负责教室的布置;第二组搜集当地两汉经济发展的概况;第三组搜集有关本地两汉气候和环境的资料;第四组搜集当地的历史人文遗址和名胜古迹。每组各司其职,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经过小组共同处理,整理,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完成教学。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动手、表达等诸多能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设计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知识接龙、小组竞赛、图表制作、资料搜集展示、自主探究、情境复现、主题演讲等形式,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和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设计马蹄形的课堂空间组织形式。马蹄形的学习小组由六人组成,三面围坐,围坐时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在讨论交流中选择新的学习伙伴,教室的讲台放置一边,摆放教学用具,教师活动在学生中间及在周围穿梭。同时利用汉画像石的拓片布置教室,播放汉朝音乐,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两汉的时代之中。
导入:(幻灯打出睢宁双沟出土的汉画像石 《牛耕图》)
师:这是在双沟出土的 《牛耕图》,画面上一人呵牛扶犁耕地,身后有一孩子在播撒种子,远处一人举锄,田边停着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躺着一条悠闲的狗,一位妇女箪食壶浆正走向远方———多么祥和的田园风俗画!真实地再现了汉代 “男务耕种”的农家劳动场面。这个画像石被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而且门票上也是这幅图呢。这说明在两汉时期我县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同学们一定想知道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受汉代经济的繁荣吧。
导入以后,按照三个主题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
专题二:昔日辉煌———楚风汉韵我家乡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要从绚丽的两汉经济中采摘几朵美丽的花朵,请同学们展示你对本地两汉历史的调查成果。
生1:我搜集的是有关我们徐州的汉画像石资料,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出土的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 “江苏三宝”。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刻画,其题材广博,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生活的车马出行、对搏比武、迎宾待客、建筑人物、男耕女织,反映神话传说的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表示祥瑞的有青龙、白虎等。不少是我国汉画像石中的珍品,其中就有我县双沟出土的 《牛耕图》。为保护文物,弘扬两汉文化,徐州在云龙山西麓建 “汉画像石艺术馆”,共收藏、陈列汉画像石珍品350余块。
生2:我调查的是龟山汉墓。龟山汉墓地处九里山,是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夫妻合葬墓。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有南北两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每条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1/16000,甬道地平面,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0/1000的自然坡度,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墓室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此墓工程浩大,雕凿精细,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汉代一绝。另外,还有如狮子山楚王陵等宏大的汉代王侯陵墓群体,这些墓葬的出土反映了汉代徐州封国经济的发达。
生3:我调查了我县九女墩汉墓。其位置在朱集小叶庄,墓主是一个贵族,身穿玉衣,共二百二十九片,比河北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出土还早。另外还有锡器、铁器、大量钱币和画像石等,其中以室门额画像石最有价值,长2?16米,宽0?82米,画面用平板桥分为两格,桥上刻有贵族出行的车马,前呼后拥,好生气派。桥下渔猎繁忙,捕鱼工具多样。这些文物为家乡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证据。在我县古邳巨山上有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遗址,不过年代久远,保存不太完好。
生4:我搜集的是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它位于东郊狮子山麓,是我国继陕西咸阳汉兵马俑、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的又一重大发现。目前,已清理出土兵马俑2500余件,其数量多,种类齐全,姿势和装饰都有区别,虽经两千多年的地下水侵蚀,但其威武雄姿仍十分壮观。其中西汉乐舞俑形象以及成群侍立的各式奴仆俑,是当时楚王宫及官宦之家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到的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正是徐州汉文化“三绝”,可见同学们准备充分,积极性很高。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家乡的两汉经济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在两汉时期,我们地处古黄河道,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比如我县河流纵横交错,东西有睢水、泗水,南北有沂水、武水,是连接中原、山东和淮河流域的重要渠道,民国初年在睢宁城西门下挖掘出数丈长的汉代大木船残骸,证明当时水上交通很发达。
生2:我们处在黄河侵蚀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日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在我县古邳就曾经出土过一根两米多长的象牙,可以想象当时的气候环境。
生3:我看双沟的 《牛耕图》中的犁耕方式似乎比当时普遍采用的二牛抬杠法要先进,这是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呢?
生4:会不会是春秋战国、秦朝战乱使关中、中原的人民大量向这里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呀?
生5:也许是黄河上游经过长期的开发,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使中原人口迁移来的呢。
生6:我明白了,我们家乡现在贫困落后,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密切相关啊!河流肮脏甚至干涸,有的田地根本不长庄稼。
师: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从中感悟到了不少,尤其是几个同学的大胆猜测,很有创造性,但是尚需用事实进一步验证,课后有兴趣可以继续查找资料。我们都是家乡的一员,理应为家乡未来的经济建设出力,请同学们大胆走上台前,发表主题演讲,谈谈你应该怎样为家乡做贡献。
生1:我认为,搞好家乡经济建设第一要重视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引进新技术发展生产。第二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恶化。作为学生,我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将来采用新技术振兴家乡经济,让家乡再现昔日的辉煌!
生2:我们家乡拥有丰厚的汉文化资源,应该大力开发,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要整体规划逐步形成以徐州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区,利用文化旅游来促进经济的腾飞。
师:有创意的想法!课后大家可以设计汉文化一日游,做个小向导,带领游客踏上这片沉寂的土地,去领略一番汉代文化的神韵吧,好吗?
教学反思
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 “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学习方式方面,“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方式方面,要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乡土史教学,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内容紧密相连,形式上形象,具体,生动,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乡土史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在改革历史学科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理念上,可以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乡土史教学的内容与社区 (或家乡)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教学形式上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走进社会展开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历史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要求教师改变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令人深切地体会到乡土史引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平常对历史学习没有多少兴趣的同学,对本课的教学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他们不仅在本乡搜集资料,还央求父母带他们到其他县区和徐州市博物馆参观考查有关内容。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言,积极讨论。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产生了以家乡的历史为荣的想法。有些同学还提道我们的祖先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曾经创造过辉煌,我们应该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奋斗。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大胆取舍教材,融入地方史内容,较好地体现 “生活即历史,社会即历史”的理念,实现了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不拘泥于教材,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通过书本历史,关注身边历史,对照现实,分析得失,反思过去,树立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达到 “以史为鉴,明智启智”的目的,也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使历史真正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用的一面明镜。教师在布置小组分工、指导塑造昔日的生活背景和教学空间组织形式等方面匠心独运,促进了学生的探究、体验与想象,许多思维的火花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绽放。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分层教学,问题设计偏难,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积极性。实践要求也偏高,对初一学生提出考查汉墓、搜集两汉的气候和环境的资料不太现实。案例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理想化追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进行的。
历史教学除了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外,还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能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点评:姚锦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
从夫子庙到孔夫子
南京市第二中学 张莉
学情分析
南京市第二中学是南京市一所省重点中学,但因初中就近入学,学生多为附近工厂子弟及城郊结合处流动居民的孩子。他们大多小学基础较弱,知识面也较窄,但初中学生比较好动,思维也比较活跃,他们对刚学的这门历史课还比较感兴趣,而且有着较强的表现欲。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设计了较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接轨,力争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的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是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前一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从文字、诗歌、音乐和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对先秦文化做了一定的介绍,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而本课力图让学生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等内容后,从更深的思想层次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的杰出思想家和军事家,理解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从而对先秦政治思想文化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课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介绍了孔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二是思想家老子,介绍了 《道德经》和老子的辩证思想;三是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是本课重点,如何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本课是思想史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而且距离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孔子,了解 “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本课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取知识信息,再回到课堂认证知识,掌握知识再运用知识,并结合南京的乡土史,让学生在情境中耳濡目染,轻松愉快地学习本课内容:
1.通过社区采访和小组成员游览拍摄夫子庙,培养动手及合作能力,了解到获取历史知识途径的多样性,体会作为南京人的自豪。
2.通过课堂小品表演,感受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3.归纳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4.讨论用诸子百家的思想治理班级,加深知识的掌握,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南京乡土史的内容,本课作了如下安排:
1.课前准备:
(1)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小区作社会调查,采访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了解普通人心目中的孔子,以及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2)一组学生利用周日时间去南京的旅游景点夫子庙调查采访,拍摄DV。2.课堂活动:
(1)孔子:学生汇报社会调查的结果。教师简介孔子的思想内涵。
(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国君你是否会采纳孔子的主张?为什么?
学生表演历史小品:“颜回上学”“因材施教”。
学生集体背诵 《论语·十则》。
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给了自己什么启发?播放学生拍摄的DV作品。
(2)老子:发给学生台湾漫画家有关老子的漫画,让学生回家了解老子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小论文。
(3)百家争鸣:多媒体回顾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主张。
(讨论)你最赞同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如果用这种主张来治理班级你们打算怎么做?
3.课后延伸:
(1)写有关老子的小论文。
(2)在 “我爱我班”栏目中发表治班小建议。
每个过程体现一个完整内容。三个过程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层层推进,从表象到内涵,这样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各有分工,搜集、整理材料,共同讨论,研究,完成学习,在一种愉快平等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课堂上学生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 (小组自由组合),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每组有记分员为各组记分,作为学习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在各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教师活动在学生中间及在周围穿梭,使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
课前投影以张大千的水墨画为背景,配以丝竹音乐渲染气氛,以达到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的效果,创设历史情境。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从中我们了解了先秦科技的进步,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及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造成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空前繁荣,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和他们的思想。
教学片段
主题二 孔子的教育主张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内涵,正是由于孔子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孔子才集中精力投身于教育,那么他在教育方面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生:(演小品两幕剧 “孔子讲学”。第一幕:颜回辞别母亲去上学,第二幕:孔子针对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表演中你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生1:我觉得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创办私学,他让很多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有很大功劳。
(其他同学笑)
生2:我觉得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没有因为学生有缺点而看不起他们,而是想方设法去教育他们,所以他的弟子都很有出息,我觉得他真是一位好老师。
生3:我觉得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他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很平等,既不是贵族学校,又不是重点学校,让穷人也有了读书和出人头地的机会。
师: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他在教学方法上还注意因材施教,而且他在学习方法上也给了学生很多指导,我知道同学们正在学习 《论语·十则》,《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集成的,这篇课文中孔子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现在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全文好吗?
(学生背诵 《论语·十则》)
师:结合你自身的体会谈谈孔子在学习方法上给了你什么启示?
生1:孔子在 《论语·十则》中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叫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以前我老是抄别人的作业,所以成绩不好,现在我不抄别人的作业了,老师也经常表扬我呢。
生2:我体会最深的是 “温故而知新”。我小学时从不预习功课,到了中学老师要求我们预习,而且还要检查,我预习了以后上课觉得轻松多了,不懂的问题一问老师就明白了。
生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一点我很有体会,我上完课后总是及时复习,所以我每次考试都考得很好。
生4: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别人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有进步。(这时老师本想结束交流,但有学生还积极要求发言)
生5:孔子告诉我们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一点我就有体会,我觉得上完课后一定要认真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不明白的地方就明白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看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学习方法上还真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呢。记得我们在做课外调查中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个大圣人,即十全十美的人,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请在课后写一篇小议论文。
师:孔子是春秋时期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实啊,南京有一个旅游景点和孔子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大家知道是哪一个旅游景点吗?
生:夫子庙。
师:那么夫子庙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看我们的几位同学带来的一段录像。
生:(薛潮上台放映自己同组同学拍摄的夫子庙大成殿的录像,边放映边向全班讲解。)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他的思想,孔子的主张为他的弟子所继承,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了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主题三 诸子百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用表格归纳了诸子百家及他们的思想,四个小组都归纳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最赞同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如果让你来用这种主张治理班级你打算怎么做?”
第一小组发言人:我们小组最赞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我们觉得法家思想中的法制思想无论是在治理国家还是治理班级当中都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必要的。依法治班首先要制定各种班级规定,比如上课迟到、不交作业、上课讲话如何惩罚等等,这样班级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秩序。
第二小组发言人:我们小组觉得孟子的儒家思想最合人情,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治班,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同学之间也互敬互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感受的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小组发言人:我们小组对他们的看法都不赞同,我们觉得各家的主张各有千秋,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取各家之长来治理班级,比如墨家的 “兼爱”、儒家的 “仁政”,再加上一点点法家的 “法治”。……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可还不够具体,大家课后再仔细斟酌一下,然后在 “我爱我班”栏目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奉献一份力量。
教学反思
以往在教授思想史内容时总感到比较困难,内容枯燥。而这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太远,因此学生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容易掌握。在设计本课内容时尽量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课前的社会采访让学生感到很兴奋,可实际操作中学生却遇到了困难,不好意思向陌生人开口,或被人拒绝等,这让学生感到为难,于是让学生3个至4个人为单位,并教给他们一些技巧,合作攻关,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采访学生对孔子产生了兴趣 (或是好奇),带着好奇进入课堂,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我们生活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夫子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结合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它有利于学生借助更鲜活、更丰富的乡土信息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感受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增加对自己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
在初期备课时有关老子的内容打算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间根本不够安排,看来对教材必须有所取舍,而老子这部分内容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带过,给学生资料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也更能突出重点。
最后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讨论用诸子百家的思想治理班级,学生的热情很高。因为刚入初中班级组建不久,学生都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课堂气氛很热烈。很多同学课后还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在 “我爱我班”栏目中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治班设想呢。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由于初中学生在自身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缺乏,他们需要在教育中获取生长和发展的力量,获得展开生命过程的 “燃料”,如何把教育融入孩子的生长和生活过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初中的学生,我们主要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有兴趣,做老师的要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也不应只由单一的认知活动构成,应涉及学生的生活世界,把他们置于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去体验,去反省,去创造。
案例评析
本篇教学设计有诸多亮点,可谓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教师对教材取舍得当,运用精当,重点突出,如根据课标要求,突出孔子,淡化老子,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其次,有机融入地方史内容,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鲜活生动的乡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印证、拓展、完善,体现出 “生活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生活”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第三,课前要求学生调查访谈,使学生带着前期体验进入课堂,有了一种目标指向和问题意识,实现了课堂功能的拓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第四,让学生讨论如何用诸子百家的思想来进行班集体建设,充分体现史学的借鉴功能,活用历史,使学生感到历史的可用、可亲、可信。第五,通过小组讨论、小品表演等方法,营造出活泼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激活并深入。
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世界级文化巨人,其形象描绘得还不够丰满,其地位凸显得还不够高大。孔子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一位伟大智者,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可适当补充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学生对孔子的感知更具体一些,更立体一些。
点评:侯建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
寻访“泰山宗教”
泰山学院附中 王晓琳
学情分析
泰山学院附中地处泰山脚下,孩子们对泰山有着浓厚的感情。泰山不仅是一个山岳公园旅游胜地,而且也是一所天然的、历史的、艺术的博物馆,所以,孩子们对泰山文化又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初一学生思维敏捷,灵活,情感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已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乐于展示、发表自己的成果,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为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本课内容和前几课学过的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 《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设计
本课所涉及的佛教、道教的情况在学生的家乡———泰山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课所设定的目标从乡土史教育的角度展开。
1.知识目标:了解佛教、道教、《史记》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有关知识。
2.搜集有关泰山佛教、道教的材料并加以处理和分析,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修改完善。
3.通过对泰山宗教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4.在了解泰山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爱泰山、爱祖国的情操,从而产生为泰山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做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秦汉文化内容,结合本地宗教文化的情况设计四个主题:
1.辉煌灿烂的秦汉文化 (二)
2.神威赫赫的泰山宗教
3.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4.我为泰山出谋划策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布置不同的寻访任务和要求。
任务:第一组,搜集有关泰山佛教、道教的资料。
第二组,寻访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三组,搜集帝王封禅泰山和泰山宗教关系的资料。
第四组,搜集宗教对泰安的影响的资料。
要求:有文字记录,有图片解说。
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寻访、搜集,拍摄图片,查阅资料,并从中筛选有效的资料 (文字、图片)。学生将寻访的材料写成解说词,相互交流,修改完善。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
(复习导入)用多媒体演示画面 “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 《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知识在 “鸡蛋里面挑骨头”中找出错误之处。
(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
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归纳、评价,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本课)秦汉时期不仅涌现出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发明创造,而且在思想、文学、史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秦汉时的文化风采吧!
导入以后按照四个主题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
进行第一个主题的教学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接龙、小组竞赛、讨论、情境对话等方式,探讨秦汉时文化繁荣 (思想、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进行第二个主题的教学时,从汇报调查、寻访成果入手,调查小组代表上台分别说出调查寻访的情况。屏幕显示图像,学生模拟导游对照图像现场解说。然后探究泰山道教兴盛的原因和对泰安经济发展的影响。
进行第三个主题的教学时,从现实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进行第四个主题的教学时,让学生对怎样利用泰安宗教促进泰安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片段
主题二:神威赫赫———泰山宗教
师:刚才,同学们了解了秦汉绚丽多姿的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以佛教、道教为切入点,调查一下泰山的宗教文化。请同学们展示你对泰山宗教文化的寻访调查和成果。
生1:(模拟导游)泰山之所以成为中外驰名的 “五岳之宗”,不仅因其雄伟壮丽,风光旖旎,更重要的是其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而宗教文化又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原始宗教的产生,先秦时君主便尊崇黄老学派、神仙方术,纷纷东巡泰山祭山祀天,泰山成为道教重要的发祥地。后来由于封禅大典的兴起,使岱宗发展为名副其实的道教神山。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泰山也逐渐发展起来,但终因泰山道教的悠久历史和古代帝王对泰山神祗的崇拜,佛教寺院均被排挤在山阴或山麓,登山盘道及岱顶却没有立足之地,明清时才在红门宫和斗母宫有了落脚之地,形成了佛道共存,这便是泰山宗教的特点。
生2:(指图像)这是岱庙的正殿———宋天贶殿,此殿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岱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祠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神府。
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拓建岱庙,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推崇道教,曾于万历二十七年 (公元1599年)向岱庙颁发道教经书 《道藏》一部,计5486卷,同时还颁发圣旨一道,令岱庙道士朝夕诵颂。
生3:(指图片)这是佛教寺院普照寺,普照寺取 “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金大定间奉敕重建,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重修普照寺,清康熙九年 (1670年),名僧元玉于佛降诞之日,在普照寺依古制建坛传戒,中院大雄宝殿祀释迦镏金铜像,建国后多次修葺。
师:刚才三位同学展示了自己搜集的成果,体现了大家各方面的才能,同学们对泰山宗教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探讨一下泰山道教兴旺发达的原因在哪里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统一意见,推出中心发言人)
生1:我们认为历代帝王的封禅是泰山道教兴旺的主要原因。如: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东封泰山时,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后来宋真宗、元世祖再次加封,于是泰山由山变神,由神变王,由王再升为与天相齐的帝君。泰山神被历代帝王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又由于中国古代的忠君思想和意识,黎民百姓的朝山活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道教在泰山历代不息,神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道教祠庙尚有20余处。
生2:历史上统治阶级主要就是靠神权加强君权,诱骗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崇拜偶像,使千百万创伤斑斑的心灵蒙上 “庇佑”的虚幻,永远希冀于未来。正是统治者的捧奉,给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才使得朝山进香活动如此兴盛。
生3:我们认为,泰山风景秀美,风光旖旎,名胜古迹遍布,这也是吸引道士的地方。
生4:道教是中原汉族人民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泰山地处中原较近,这是不是泰山道教兴旺的原因呢?
师: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感悟了不少,尤其是同学们的大胆猜测,很有创造性,但需要用事实进一步验证,课后若有兴趣可以继续查找资料。我们接着来探讨泰山宗教对泰安经济的影响。(学生讨论,全班同学交流意见)
生1:泰安城就是由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所以泰山宗教推动了泰安历史的发展。
生2:宗教宣扬超自然的神主宰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只能祈祷神的恩赐。这种向神灵求助的思想,否定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削弱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阻碍了泰安经济的发展。
生3:尽管宗教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泰山的宗教文化也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推动了泰安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泰安经济的发展。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也非常有创意,充分展示了大家各方面的才能,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吗?你在什么时候信过神?
(衔接生活:学生讲鬼神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教学反思
乡土史教学由于涉及的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因此在内容上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学生搜集信息资料也较为容易,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学生显得格外感兴趣,也特别容易理解和接受。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也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在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动口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感受泰山丰富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爱家乡的情感并立志为家乡的富强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新教材在带给教师一份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否则将无法面对全新的课程和网络时代的学生群体。
案例评析
本案例充分发挥了乡土史教学的优势,结合教材知识将地方史有关的教学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拉近了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泰山文化的介绍则加强了对学生乡情、国情的教育,增加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特别是同学们关于泰山宗教对泰安经济影响的畅谈,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仅从实际中深切体会历史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为泰山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本案例中的活动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各项社会实践能力。
再次,本案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搜集历史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认识,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大量的资料、优美的图片、深厚的泰山文化底蕴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文化的滋养,使爱国情感得以升华。这种探究活动课使我们耳目一新,很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例涉及了众多的宗教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度把握这部分内容,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会学生正确地对待宗教,进而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点评:朱增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
走近秦始皇
山东泰山学院附中 李凤华
学情分析
山东泰山学院附中位于五岳之首———泰山脚下。泰山被列入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历史教学创设了优良的人文环境。但是,初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能力也有所欠缺。好在学生一般对于家乡的历史会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初中生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查找和搜集课外资料的方式,比如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查找、实地访问考察等。同时,学生们也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综合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案例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 《秦王扫六合》。本课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开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二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等几方面的措施。
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道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有关史实;
2.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3.将学生课余查找的有关秦始皇在本地的历史资料进行交流、总结,走近秦始皇;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泰山的文化内涵,感受泰山的精神魅力,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培养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前两个目标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两个目标是对前两个的补充和升华。关于学生课余对资料的查找,要提前布置任务,并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查资料。同学们将搜集到的资料交流整理,以备在课上展示。
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画像及李白 《古风》中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师:大家看,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站到了我们的面前,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傲视着一切。你知道吗?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经五次出巡,其中就有三次来到我们山东,一次来到我们泰山。秦始皇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了解他吧。
导入以后,按照教学目标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第一个问题: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采用知识竞赛、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该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政治上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采用图示法;思想上焚书坑儒,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军事上的措施充分利用地图,穿插历史小故事;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硬纸板做成战国时期的的各种货币,学生可随意活动,自由买卖,体会一下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走近秦始皇。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最后调动学生自由讨论,升华主题,达到最后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走近秦始皇
师:历史上的秦始皇离我们是那样的遥远,我们怎样走近秦始皇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秦始皇在山东的足迹展示给大家。
生1:我搜集的内容是秦始皇有关加强对山东地区统治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齐国,俘获齐王田建。从此,山东成为秦朝统治的范围。秦统一后,在山东设置临淄、琅琊、东海、济北等郡。秦始皇又下令将齐国的旧贵族及豪富迁至咸阳、南阳以及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为防止齐国贵族叛乱,秦始皇还下令拆除齐长城,修筑国都咸阳直达山东的驰道,对山东地区进行强力统治。
生2:为了炫耀武功,震慑四方,秦始皇曾五次出巡,三次来到山东。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先到峄山 (今邹城南),刻石颂扬秦朝功德。继东行,直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角,后乘船登芝罘岛。接着,南行到琅琊 (今胶南西南),停留了3个月,筑琅琊台。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又一次来到山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从南方北上抵山东半岛,经琅琊到成山角,登芝罘岛而返。归途中,秦始皇在平原津 (进德州附近)染病,后死于河北沙丘。
师:有同学提道秦始皇到过我们泰山举行 “封禅”大典,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 “封禅”?
生3:我正好找到了这个资料。所谓封禅,即到泰山上筑坛祭天,这便是 “封”。在泰山极顶天柱峰的西北侧,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 “古登封台”四个大字,这就是古代帝王封禅告祭的封祀台。所谓 “禅”,即在泰山下的小山 (如社首山、梁父山、蒿里山等)辟基祭地叫 “禅”。“封禅”就是帝王到泰山祭祀,封和禅是一种礼仪的两个步骤,其目的不外乎是宣扬历代帝王“授命于天”、“功德卓著”,用这种迷信活动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封禅犹如国家庆典,往往坛开八道,幡遍五城。皇帝陛下情之所至,高举碧玉虬龙大酒杯,口中念念有词。秦始皇以后的封建皇帝,都认为泰山是吉祥之地,因而不断地登山封禅,祈求泰山神灵赐福,永保 “国泰民安”。
生4:这里还有秦始皇封禅的具体情况。据司马迁著 《封禅书》曰: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微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始皇之上泰山,中阪与风雨,休于大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时刻注视着被推翻的关东六国,特别是齐国贵族的叛乱。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效法传说中上古帝王的封禅活动,在他即帝位的第三年 (公元前219年)就决定封禅泰山,并选好日期,开山凿路,乘坐銮驾,排开仪仗,率群臣从咸阳出发,途中到达邹峄山后,便召集鲁国儒生、博士七十多人议论封禅事宜。但是他认为众儒生论点迂腐,遂废黜不用,自定汇制,直上泰山。不巧途中 “风雨暴至”,只好到泰山松树下休息,因树遮雨有功,他便封此树为 “五大夫” (官名,秦爵第九级)。这就是泰山景点———五大夫松的来历。登上岱顶以后,便设坛祭祀,其仪式非常隆重,然后又颁布诏书,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立于岱顶玉女池旁,以颂功德,封祀之后又自泰山阴道而下,禅于梁父山。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相继东巡,封禅泰山,又命丞相李斯篆书诏文,刻于始皇所立石侧,这就是著名的泰山秦刻石。它是我国稀有的珍贵文物,不仅是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及秦始皇实行 “书同文”书体的重要资料,而且书法艺术上也非常有价值,现存岱庙东御座院内碑亭中。
师:非常好,通过这些同学们在课余收集的资料,使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威风凛凛的秦始皇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那么对如此闻名而又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有两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们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提出我们的建议。我扮演记者,他扮演未来的泰安市市长。”
记者:市长阁下,您好,我是泰安报社的记者。我想请问您有关泰山的问题,可以吗?
市长: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记者:泰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你们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市长:我们已初步作了一下规划。今后将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知道泰山,了解泰山。在世界范围内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悠久的历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时,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就算是市长的智囊团。我补充一点,今后我们还要多注意环境保护,让人们在享受泰山古老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
他的同桌也站起来说:“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发扬登泰山的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精神。”
师:大家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作为泰山人,都应该为泰山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课下请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历史想象作文 《秦始皇游泰山》。
教学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他们很有创意。如果说课本上的知识勾勒出的是秦始皇骨架的话,那么,学生自己动手找来的乡土教材内容就极大地丰盈了秦始皇的血肉,二者的结合塑造出了一个威风凛凛、傲视一切的秦始皇形象。当课本中的人物以如此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学内容显得更容易接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在讲课前,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身边的历史资料,一改过去传统的 “教师教,学生听”的老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和历史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由此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自豪感。
然而,当乡土教材引入课堂,可能要受到课上时间、考试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考虑和研究。
案例评析
本案例把教材内容科学地进行了整合,形成三个学习主题,改变了过去教教材、背教材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历史资源,拓展了历史教育的资源和内涵。把地方史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能形成对祖国、家乡的认同感和建设祖国、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掌握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穿越时空隧道,把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教学内容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生扮演市长角色,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泰山的保护与发展的诸多设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处理,确实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形成求真、创新的科学态度。
角色扮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每节课或者一节课自始至终都采用这种模式,可能就单调了。最好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每一节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 “导”的作用也应当发挥得既到位,又恰到好处,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讨论,辩论,争论,以及全体学生的角色尝试。
点评:朱增兴
实施与操作
1.重组教材,设计主题
教师根据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主题的形式,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地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主题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要有内在的联系,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建构知识。在《寻访 “泰山宗教”》中,根据本课秦汉文化内容,结合本地宗教文化的情况设计四个主题:(1)辉煌灿烂的秦汉文化;(2)神威赫赫的泰山宗教;(3)如何正确对待宗教;(4)我为泰山出谋划策。
2.分工协作,交流成果
在课堂上,各小组将其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在 《从夫子庙到孔夫子》中,教师结合南京乡土史的内容,安排两个小组分别去小区作社会调查,以及去南京的旅游景点夫子庙调查采访,拍摄DV。
3.总结感受,综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特别是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以及集体协作精神进行总结,同时对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知识进行总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案例 《从夫子庙到孔夫子》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总结,最后设计在 “我爱我班”栏目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奉献一份力量。
4.整合内化,延伸扩展
在最后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科书引进的地方史内容合理整合,形成完整的体系去认识,设计多种形式将学生的思路从学科知识领域引向生活领域。在案例 《走近秦始皇》中,教师调动学生自由讨论,升华主题,感受泰山的精神魅力,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培养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选取那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能激发学生 “研究”欲望的切入 “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本地教育资源恰当结合,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3.教师要发挥地方史在进行历史传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正发挥乡土史教育的作用,不能仅仅满足于介绍历史传统,而应在历史传统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和情感意志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讨论与探究
1.什么叫乡土史?结合乡土史进行历史教学有怎样的作用?
2.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3.结合案例 “楚风汉韵我家乡”中的 “教学片段实录”,分析乡土史教学的条件及其教学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引  言
活动是个体经验世界的源泉,是个体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因此,对于活动建构教学来说,活动是第一位的。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言,这种活动最初表现为外部活动,由于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个体体验。
我们所说的活动,既包括心理活动,也包括身体活动,既包括精神实践活动,也包括物质实践活动。但是鉴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片面重视以师生口耳相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动,活动建构教学更加重视身体的、物质的外部操作性实践活动。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逐渐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教学理论已广为接受,并且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目标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真正应对这一教学范式的改革,历史教学设计就必须将活动课的设计纳人研究的视野。
从“缠足”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江苏昆山市正仪中学 吴小珍
学情分析
江苏昆山市正仪中学从2002年开始就进入了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平时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学生也已适应了这种新课改理念下的学习。每学一课他们都会尽可能地与自己身边的事物相联系,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并学会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挖掘书本以外的 “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学生寓学于生活之中,寓学于快乐之中,寓学于合作探究之中。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上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是 “中国古代妇女”。 “中国古代妇女”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内容,仅本册书中就有多处涉及,如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第十八课 《献给世界的文明之火》中提到的发明薛涛纸的中唐女诗人薛涛等。学好本课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认识古代女性在创造和传承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从两方面展开叙述:一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处境,包括古代妇女受到的精神上的束缚和身体上的摧残;二是一些杰出女性取得的成就,主要从文学、政治、手工业技术方面加以介绍。本课的难点是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化解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增添了描述中国现代妇女地位、成就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来进一步认识古代妇女的低下地位。
教学设计
从课程标准看,本课知识点不多,但因距今时间较久远,对于这些知识点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典型的材料、事例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领会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了解三从四德、缠足及古代妇女的杰出贡献。
2.搜集、阅读古代妇女受歧视和受摧残的材料,培养分析文字、图片材料的能力;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妇女受压迫情况的了解,开阔视野,培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通过中国古代妇女受儒家礼教束缚、身心受到压制的有关事例,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唤起对古代广大妇女悲惨处境的同情与思考;通过古代巾帼英雄的杰出贡献,体会历史是由男女共同创造的,认识社会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可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以使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可分为三个主题:
1.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处境
2.中国古代一些杰出女性取得的成就
3.中国现代妇女的地位、成就
这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体现一个完整的内容,三者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如此设计的三个标题把本课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贯穿起来,同时也能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第三个主题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不应太大,不然会颠倒主次,因此在时间上要加以控制。课前根据学生的意愿分成四个自由组合组,第一组搜集关于古代妇女的实物、图片资料 (如缠足后用的小鞋、裹脚用具等),第二组搜集涉及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文学作品,第三组查找古代一些杰出妇女及其成就,第四组搜集现代妇女成就、地位提高的事例。
本课的设计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材料展示、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认识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培养;通过音乐、图片等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在获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同时又陶冶了情操。课间播放音乐:豫剧 《刘大哥说话理太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学生置身其中。
导入:
(幻灯出示:“中国古代妇女的小鞋”)
师:这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双做工很精细的绣花女鞋图片,本来安排第一组同学回去向老一辈们搜集实物,可惜没能找到,只能用从网上搜集的一些相关图片来代替。同学们从图中可看到它做得非常精致,可以说是一件工艺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大小,一般只有3寸左右。同学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古代小女孩穿的,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年妇女穿的都是这种鞋(当然以富家小姐为主)(同学们一片惊讶声)。难道中国古代妇女的脚天生就这么小吗?不是,是通过后天的改造才使她们的脚变得这么小的。(出示图片 “缠足后畸形的小脚”)那么,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对妇女的脚感兴趣呢?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导入后按三个主题依次展开教学:
在进行第一个主题教学时,以学生阅读书本知识、出示图片、展示搜集的材料为主,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
在进行第二个主题教学时,以展示学生搜集的材料、学生上台展示为主。在学生展示中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妇女取得成就的领域比较狭窄的原因,再次切入本课难点:古代妇女地位低下。
在进行第三个主题教学时,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因为这一内容中的事例就在学生们身边,可信手拈来,气氛相当活跃。教师可利用这一主题激励女同学自强,自爱,自尊,激发男女同学开展学习竞赛的热情,激发他们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教学片段
第一主题: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处境
师:同学们对缠足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缠足是封建家长们为了使女子取悦于男子而对女子采取的一种非常残忍的行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还有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妇女地位的低下呢?
生1: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般有钱人也是三妻四妾或者妻妾成群,而古代女子就不行,这就是很不公平的一个表现(同学笑)。还有古代有童养媳,女孩子年纪很小就要嫁到婆家去干活。
生2:古代女子都没有机会读书,只能做些绣花、做衣服之类的事,俗话说 “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古代女文学家、诗人较少,唐朝那么多诗人中才有几个女性呀!即使出现个别像蔡文姬一样的人才,那也主要是因其父非常的开明。
生3:古代妇女不能随便见生人,只能成天躲在闺房里。婚姻大事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在出嫁之前根本不知道所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子。
生4:妇女在家庭中也是没有地位的,受到 “三纲”中 “夫为妻纲”和 “三从四德”的限制。师:刚才四位同学举的事例都很好,很生动,可见同学们准备充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很多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都是以时代为背景的。在古代有很多文学作品也体现了我们今天所讲的主题。
生1:我搜集的是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它讲述的是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 “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后在其兄长的逼迫下,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师:这一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 “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生2:我搜集到的是 《陆游与唐婉》的故事。唐婉原是陆游的表妹,两人结婚后十分相爱,但是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陆母认为唐婉是陆家的 “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后来唐婉改嫁给赵士程,陆游也另娶了妻子。公元1155年春天,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婉,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 《钗头凤》词。唐婉受不了这种刺激,回去后不久便死掉了。
生3:我搜集的是沪剧 《阿必大回娘家》。阿必大是一个受苦受难的童养媳,她受尽了婆婆对她的虐待,后来她的守寡婶娘斗败了俗称 “雌老虎”的阿必大婆婆,阿必大才回娘家暂住几日。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事例。不知同学们在搜集、交流这些事例时有没有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妇女的地位为什么会这么低下?为什么刚才故事中所讲的这些女子受到的虐待来自同样是女性的婆婆?
生1:因为封建社会是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男人把妇女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妇女只能遵守封建礼教,绝对不能有任何违规行为。
生2:因为妇女没有经济收入。
生3:妇女没有文化,再加上长期生活在这种封建礼教占主导思想的社会里,她们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思想对她们来说也是根深蒂固,不是随便能改变的。她们自己觉得理应这样,不想反叛,也不能反叛,所以出现了 《孔雀东南飞》中婆婆这一类人。
师: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畅所欲言,相信大家经过刚才的讨论学习对古代妇女的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对于古代史部分的教学很难像七年级的 “家庭、学校、社会”那样都非常容易地从学生身边来切入,展开,但在他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东西能成为我们课上的教材。本课的教学启示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收集。刚开始学生接到这种任务最头痛,慢慢地这些材料在课上的使用、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一旦这种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后其效果就非常明显。教育学生们不要为收集材料而收集,要做有心人,如语文、政治、电脑课中学到的东西也能成为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材料。如果有了这种观点,收集材料就不难了。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们把家庭、社会都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改变了他们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同时也使他们动脑、动手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因历史学科的特点,有些材料的收集是相当困难的,如本课中的 “小鞋子”,这一点不免有点遗憾。因此,上课时只能用幻灯来展示一些古代的物品,其效果一定没有实物好。二是新教材许多章节都有很多余地,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如本课内容就能将现代妇女的地位、成就填补进去,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历史教材中也是比较零碎、不成体系的,而补充进去不仅使知识完善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利用,把握,就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注重探究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头。该案例以 “一双漂亮的绣花女鞋”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以 “难道中国古代妇女的脚天生就这么小吗”、“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对妇女的脚感兴趣呢?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课堂讨论,实施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离不开合作,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小组讨论交流等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在合作交往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获得新知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本案例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如分小组向老一辈收集实物、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观看有关文学作品等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案例结合本课知识点的要求不多,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具体情况,教师大胆补充教学内容,增加了 “中国现代妇女的地位、成就”的主题,古今对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教育。
由于年代的久远,尚在人间的缠足老人几乎没有了。本案例中让学生收集 “小鞋子”的设计想法很好,但却是不切实际。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能否有序有效地进行,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水平和精力投入的程度。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问,学会处理信息,学会交往合作,学会总结评价。但在本设计中设计者没有就如何收集资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点评:沈志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3: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