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收集与展示 南京第六中学 鲍 芳 学情分析 南京第六中学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区内。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电影电视、报刊广播等多渠道来了解。然而,作为初中的学生,显然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但是一方面他们对于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懂得搜集和整理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为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之前的内容是人类的形成,之后的内容是西方文明之源———希腊与罗马。它们都与本课有着一定的联系。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了解灿烂的上古人类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度的文明,突出了各个文明发展的鲜明特点:古埃及人追求死后的永生,古代两河流域频繁的政权更迭与民族变迁,以及古印度人严格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 搜集文明古国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活动。 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了解空中花园,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古代文化的灿烂成就。 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根据教科书内容,并结合三个古国的文化特点,设计了三个主题: 金字塔的国度———追求永生的埃及 新月地的文明———两河流域的繁荣 瓦尔纳的世界———古老神秘的印度 每个主题都应体现该古代文明的特点,但不要求面面俱到。三种文化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差异性,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并掌握这些古代文明的最基本特性。训练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开阔的世界观,最关键的是通过认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初步形成一种宽容的民族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收集古代埃及的相关材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注意古埃及的几个分期,重点了解金字塔;第二组负责收集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关材料,包括几个时期主要的国家(或地区):苏美尔城邦时期,古巴比伦,亚述,赫梯,腓尼基,希伯来人的国家,特别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第三组负责收集古印度的相关材料,注意搜集宗教文化,便于联系种姓制度的学习。 每个小组只收集自己的专题材料,选出一个组长,进行分工。学生首先各自收集资料,然后小组集中,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简单分析,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和运用。可以采用形式多样、气氛活泼的组织形式,如知识竞答、识图比赛、图表制作、展示资料、情境复现、自主探究、以画说史、专题演讲、热点辩说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表达、合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创造一个热烈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可以选择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视频 (或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创设历史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方阵,分别选取代表色做成组员榜(古埃及方阵可用金黄色,两河流域方阵可用咖啡色或深红色,古印度方阵可用宝蓝色)。以各组收集资料的多少与质量 (或者竞赛得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教师充当主持人 (或由学生担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可以用图片、视频、音乐、联系旧知识、讲故事等多种方式,限于篇幅,仅展示两种) (1)图片导入 (1)图片导入 (幻灯展示古埃及金字塔图片,或其他与古埃及、两河文明、古印度相关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辨认,引入新课) (2)故事导入 狮身人面像的故事 (略) 师:这个故事中提到的斯芬克斯是什么?(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与我们要了解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吉尔迦美什的故事 (略) 师:这个故事被记载于一部史诗 《吉尔迦美什》中,它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历各代传诵,至古巴比伦时期才编订成书。那么,苏美尔时代指的是什么?古巴比伦国家在今天的什么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挖掘时间长河中的宝藏吧。 导入以后,可以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展开三个主题,也可以颠倒次序进行教学,重要的是过渡自然。 进行古埃及主题的教学时,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古埃及各个时期的历史,重点介绍金字塔的建造历史与文化意义。整个过程可以穿插大量的墓室壁画,通过介绍壁画,介绍古埃及人的世界观和对死亡的认识,同时欣赏古埃及艺术独特的 “正面律”(人物的脸是正侧面,但眼睛是正面,双肩均露出,腰部以下又是侧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进行两河流域主题的教学时,需要结合古代地图,对该地区频繁迁移的民族和更迭的政权进行整理,避免学生混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代表。可以组织学生在交流材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科学的图表或时间表,理清思路。 进行古印度主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印度教中几个主神的形象,由学生介绍古印度人的宗教观和世界观。由于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提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 (注意不能太深奥,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最后,联系中国古代文明的旧知识,思考大河流域对人类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片段 主题:新月地的文明———两河流域的繁荣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古埃及人的历史与文化,现在我们将目光稍稍向东移动,来到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哪些相关的资料?现在就请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史书称两河流域为 “肥沃的新月地带”。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民族先后成为两河流域的主人,共同创造了两河文明。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 (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叫作 “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 “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巴比伦尼亚南部为苏美尔,北部为阿卡德。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生2:我整理了两河流域的大事年表。 (展示大事年表) 师:看了大事年表,我们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那么,两河流域的文化有什么成就呢?当地人使用什么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有没有相同点? 生3:楔形文字与甲骨文一样,都是象形文字。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基本成形。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粘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子文字”,又叫 “钉头字”或 “箭头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生4:在科学成就上,两河文明的数学和天文学极为发达。他们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盈亏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360天,大小月相间,大月30天,小月20天,并发明置闰方法。把一小时分成60分,一分为60秒,以7天为一星期等等。在数学方面已会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60进位法和12进位法,但没有表示 “零”的记号。他们把圆周分为360度,在求圆面积时,他们用3或3?1代替。 生5:在法律制度上,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命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该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这是迄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比较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 生6:迦勒底人建都巴比伦后,复兴巴比伦文化,史称新巴比伦时期。这是两河文明的最后阶段。新巴比伦的城市建筑非常讲究,传说有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Hang?ingGardensofBabylon)。这座花园据说是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约公元前630—前562年)为他的一位思念故乡的宠妃米底亚公主而建的。空中花园上栽满了奇花异草,并有完整的供水系统。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巴比伦人在2500年前就成功地采用了高层建筑防渗漏技术。当时到过巴比伦的古希腊人称之为世界奇迹。 师:两河文明在大家的介绍下,显得越来越丰满,更加吸引人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两河文明为什么会消失呢? 生1:因为不断有外来民族来到这个地区,经过长久的战争,两河文明终于逐渐消亡了。 生2:后来有其他文明不断兴盛起来 (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逐渐取代了两河流域的古文明。 生3:我看了亚述古都遗迹的图片,发现周围十分荒凉,可以说是寸草不生,我想,两河文明的灭亡会不会与乱砍滥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有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两河文明消亡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外部的新兴文明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的征服和取代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因。结合现在的生活,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教训?得到什么启发? 生1: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环境,不要重蹈两河文明的覆辙。比如现在的土地流失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粮食生产将发生困难,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生2:我们要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文化,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消失掉。 生3:巴以冲突,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都发生在这个地区。新闻上说,战争破坏了不少文物古迹,我觉得非常可惜。我们要避免战争的爆发,战争会破坏人类的文明。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还联系了时事新闻,谈到了政治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两河文明的兴衰,体会到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并且以史为鉴,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十分丰富,花费了两个课时。按照新课改的思路,多让学生动手动脑,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古代史内容,学生本来就很感兴趣,本课讲述的又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因此学生非常积极地搜集资料,参与活动。而这样的课,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广泛地了解世界的历史。 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古代史学习的热情很高,甚至一些平时对历史课没什么兴趣的学生也频频向专题组的同学发问,充满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好奇。因此,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布置了几个活动探究题,供学生自愿研讨。比如:“古埃及金字塔为什么要建成这样?有什么特殊意义?”“为什么两河流域各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尽相同,而不是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为什么如此严格?” 同时,为了配合教材的编写目的,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还鼓励学生将世界史学习与英语学习联系起来,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如讲巴比伦空中花园时,学生不仅应教师的要求给出了英文名称:HangingGardensofBabylon,还对其作了解释:这个名字纯粹是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当然不是说花园吊于空中。paradeisos一字直译应译作 “梯形高台”,所谓 “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 “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这样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师生之间多沟通,学生之间多合作,课内外资源相配合,学科之间相联系,在保持学生创造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 案例评析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体现?新课改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基于建构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前按照老师的布置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上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一过程的完成,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热情与责任,必然要求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提取、整理、分析等思维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显然,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培养、提升、体验。教师通过知识竞答、识图比赛、图表制作、情景复现、以画说史、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始终活泼而热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而持久。教师在教学中还能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问题,如:两河流域文明为什么会消亡?对我们有何启示?并将世界史内容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 (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词由来),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需要提出商榷的是,当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生介绍讲解时,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引导、辅导)如何有效地体现出来?教师的作用有隐性和显性之分,课前布置要求是一种指导,课堂中的适时提问是一种引导,但仅有这些似乎还很不够,教师对教材基本内容的处理,尤其是对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关键点的开掘和提升,是不能指望单靠学生的自主或合作学习就可以实现的。例如本教学片段中对汉谟拉比法典这一重点内容,突出开掘得就不够。如何让学生的平面化叙述转换为立体化叙述,有赖于教师的作用。教师不能只做主持人或旁观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有效的指导者、促进者、引领者,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点评:侯建飞 实施与操作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包罗万象的特点,故其合作学习的目标相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能在课程改革形势下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既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在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合作学习之间寻找一个 “中间地带”,才能真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异质分组,科学合理 1.异质分组,科学合理所谓异质分组是按照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混合分组,一般以4人为一小组,要求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持平,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各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具体操作为:①每小组设发言人、记录员、纪律员、主持人各一名;②每小组安排一名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和一名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学生,另外两名中等学生;③各小组间情况均衡;④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 “发言人”,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在战略大决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分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举例回答”。 2.创设情境,营造目标 教师事先要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辩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 《东渡前鉴真与弟子的对话表演》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设计了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历史短剧表演、故事演讲、视频音乐欣赏、情境复现、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等形式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在 《商鞅舌战群臣场面的再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喜欢的历史人物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的历史人物然后到法家学派的商鞅体现了认知过程的层层递进,最后引出学生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 3.小组合作,协作探究 教师确定合作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所有的合作组内都需要任务分配,即前面所述的角色分配。还有些合作需要组间的任务分配,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在共同目标下,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设定问题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辩论,形成一定共识,也形成有争议的分歧点,并推选出发言代表,然后再进行课堂辩论。当然,协作的形式也要根据内容而各有侧重,如调查活动的资料交流,实际活动的拟订计划和协同操作等。刚开始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教师更应重视任务的落实,可用事先设计活动提纲等方式提示学生。如在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小组介绍》的案例中教师设计 “预习案”,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认真学习,再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各组成员根据 “预习案”内容去查找、收集资料,之后小组进行交流和筛选,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在监控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用具体的语言说明,因为具体的语言能够强化学习,并可以促进学生将术语与他们的学习连接起来,从而促进正向迁移。 4.竞赛交流,展示成果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组间交流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合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可通过它了解到其他组的动态,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交流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就是认知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如在商鞅变法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学生的历史短剧表演,来进行学生对商鞅变法精神的情感交流。 5.综合评价,反思延伸 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和尺度是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并且将评价重心由传统的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竞争。因此,评价从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对象上应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在战略大决战中教师设计生生互动,用巾帼赛须眉的比赛交流形式,对女生组设计的淮海战役小报进行评价,评出了最佳美工奖、最佳设计奖、最有创意奖、最需改进奖,在最后,教师还别出心裁设计了作业超市,体现了教师具有新课程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适当将个人与小组的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的责任感,促成合作的进行。教师依据具体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可适当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或组间互评和师评,并且让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了解评价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反思,是否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学术性倾向太强,而忽略了小组成员之间有效的协同关系,积极的互赖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学习,如果没有人感到快乐,那肯定是出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利于合作学习的健康进行。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小组科学分工的过程中,教师要设定小组中的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要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设计有深层次、启发性、激励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合作,对于简单的知识或者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内容,无须合作学习即可完成。新教材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优先选择这些活动来组织合作,遵循从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并给予系统的历史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监控和调控。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除了正式的观察外,教师可以采用检查表,列出一些问题提供观察,如:①学生真的理解学习任务了吗?②学生都参与了吗?所有成员相互支持,相互给予反馈了吗?能够处理一些有益的争论吗?③学生是否朝着预定的标准努力?成功的标准定得是否合适?等等。另外要注意调控,课堂调控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教师应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注意是否离题,适当解答问题,观察学生表现,检查完成情况和及时点评等。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可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引导其他学生耐心、礼貌地倾听,鼓励组间的提问和组内的互助解答。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各组都有机会汇报。 实践表明:合作学习在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当前所进行的合作只是初级的合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现有班级过于庞大,课堂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规范评价,学生的两极分化,合作纪律的难以维持等。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将日趋完善,各种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合作学习方式将更广泛地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讨论与探究 1.什么是合作学习?你认为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2.以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3.模仿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小组介绍》教学片段的写法,重新设计第三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并对其教学设计作出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