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以探究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李鸿章是卖国贼吗? 南京市金陵中学 周文书 学情分析 提起日本,现在的学生往往第一感觉是恨。但这种感性的认识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作为支撑。为什么恨?该恨谁?历史上的中日关系怎样?到了近代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近代史中国的屈辱多少有些回避心理,有学生直接向我提议:“老师,我们能否跳过去学下面的?”如何引导学生正视这段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历史的重演是教学中必须解开的一个心结。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课文标题为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这场战争本身。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它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是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在当时的情况下,其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给中国和世界都造成了巨大影响。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造成这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甲午战争也给人民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清王朝的衰朽不堪、积贫积弱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设计 1.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学生能认识日本挑起这场战争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3.通过比较 《南京条约》和 《马关条约》的内容,学生能分析出后者对中国产生的恶劣影响。 4.通过史实,学生能正确评价本课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1.本课可利用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 (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 (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副对联反映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又是如何爆发的?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今天的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 2.课前请同学先行查找战争爆发的背景资料,指定三位同学分别以中、日、朝鲜三国代表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自己国家的情况和军队的装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场战争可以避免吗? 3.播放电影 《甲午海战》中黄海海战的片段,让学生感受: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换来的却是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严禁出海、避战自保的强烈反差。同时教师出示海战中双方的损失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北洋水师有无再战的能力,李鸿章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命令,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出示对联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趁热打铁,请学生自行总结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4.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 “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 “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把握正确的讨论方向,避免历史的庸俗化和实用化,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5.请学生对比 《南京条约》和 《马关条约》,总结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认识 《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性。同时投影课本剧,请学生发表观点: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才能更好地表现出 《马关条约》的卖国与屈辱? 课本剧表演:《马关条约》签约时的一幕。 (众人上场) 李鸿章:大人,请坐,请坐…… 伊藤博文:哼! (众人就坐) 伊藤博文:我看,这次会谈也不用你们多费口舌了,我们已经把条件列出来了,你们看着办吧! 陆奥宗光: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我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李鸿章:大人,这……这能否再商量商量…… 伊藤博文:(用力拍桌子)商量什么!再不签字,我们就血洗北京城。 李鸿章:是,是,大人,您息怒…… 李经芳:不过,李大人…… (李鸿章狠狠地瞪了李经芳一眼) 李经芳:没,没什么,大人。 (转向伊藤博文)大人,您别生气啊。 陆奥宗光:那还磨蹭什么!还不快押印! 李鸿章:(诚惶诚恐地)是,是,押印…… (神气地对侍卫)拿大印来!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押印过程) 6.最后用教材中的 “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来呼应导入中提到的对联,阅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加深学生中国失败必然性和 《马关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7.翻开历史,我们可见许多中日友好往来的篇章,也有血泪斑斑的日本侵华记录。那么,今天中日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收集材料,下节课来谈谈当前中日问题及个人看法。延伸课堂教学,对应现实。 教学片段 师: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1)《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 “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 (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 “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上,老师提到了卖国贼这一说法,当时就有同学对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有不同的看法,相信课后大家都去找了不少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先来作一个调查,认为李鸿章肯定是一个卖国贼的举手。(数了一下不到半数,还有一半人是怀疑或观望态度。乖乖,今天我的任务比较艰巨) 生1:我觉得李鸿章下令避战自保也有道理。刚才第一组的同学介绍了中日海军的差别,日本海军军舰速度快,火炮装备好,而中国的海军军舰速度慢,发炮速度慢,开出去也是给人家当靶子。所以还不如不出去。 (这一观点一出,立即引起议论,很多学生附和点头,讨论一时陷入僵局。不得已出来解围) 师:很好,这位同学看到了当时中日两国海军装备的差距。北洋水师军舰速度是慢,有没有同学知道它为什么慢?(这一提醒,很多人举手) 生2: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都是重型铁甲舰,加上服役时间长了,所以开不快。但是它也有优点,皮厚啊!(学生大笑) 师:哦,皮厚也是优点?(欲擒故纵) 生2:对啊,它耐打。我看过资料,大东沟海战后期,日本舰队几乎是用完整阵容来围攻定远、镇远这两艘铁甲舰———两舰中炮数百发,竟连稍微严重一点的创伤也没留下,而定远的一发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居然就造成日本旗舰松岛号死伤无数,被迫退出战斗!最后日本舰队被迫放弃围歼他们心腹大患———定远、镇远的打算,主动撤出战场。而且黄海海战尽管北洋水师沉没了5艘主力舰,可日本人也没占到多少便宜。 生3:对,这时北洋水师主力尚在,开出去再打一场,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总比窝在军港里挨打强。 生4:避战自保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卖国求荣的结果,不管怎么说,他的责任不可推脱。 生5: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李鸿章他很可怜。 师:可怜?怎么说? 生5:“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无论怎样都逃脱不了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命运,这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生1:对。李鸿章只是一颗棋子,任人摆布,老太后才是卖国贼!梁启超先生也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那样做。作为战败国只能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根本没有资格和人家讨价还价。再说没有慈禧的命令,他敢签吗? (此论一出,再度僵局,只好再度出马) 师:很好,引经据典,看来大家对老太后卖国没什么争议。但是老太后卖国李鸿章就能背靠大树好乘凉,什么责任也没有了吗?李鸿章不是第一个签不平等条约的,大家都像李鸿章那样签的吗?上节课我们也提到了一位外交人员…… 生6:对,我想起来了。曾纪泽去俄国签约,花了半年时间虎口夺食,还说自我而后再无割让中国土地之事!李鸿章说过这样的话吗?(学生鼓掌,我心窃喜,真是好孩子) 生7:上节课我们还学了李鸿章还主张放弃新疆!(这回痛打落水狗了) 生8:可是李鸿章也做了好事啊。我们书上在后面就提道,洋务运动李鸿章是倡导者。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生3:难道一好能遮百丑吗? (沉默,继而学生鼓掌,呵呵,有辩论的味道了) 生9:而且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大发不义之财,当时就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梁启超先生算过账,说李鸿章病死时, “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实际上,梁算的这账还不全,因为李家拥有的数千顷土地没有算进去。加上这笔庞大的土地资本,李鸿章家产何止千万!留学美国、办过洋务的容闳,对李鸿章的富有估计说: “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他简直是发国难财!(学生再度鼓掌) 生10:(一个女生)上来就投影材料: 沙皇冬宫档案记录证实,1896年6月,出卖中国主权的中俄密约签订的第二天,由道胜银行要员牵线,经钦差大臣李鸿章过目,沙俄财政大臣维特签字同意,双方私下签了一项议定书:如中东铁路修筑成功,道胜银行拨出300万卢布给李鸿章作酬谢。分三期付款,首期100万在清朝皇帝正式批准条约后付款,二期100万在全线测量结束、筑路合同签订时付款,三期100万在铁路完成时付清。道胜银行中国分行账册中专设 “李鸿章基金”账户,从1897年起,先后支付五次,总额达170万卢布。而早在密约签订的当年8月,道胜银行就把首期100万卢布直接送交李鸿章手中。 (材料一出,学生骚动,卖国贼声不绝于耳,该女生反而不说什么了) (到此,这次讨论似乎圆满了,教师投影自己准备的两则材料) (1)1895年翰林院张謇等联名参奏李鸿章折:“……倭来船则放之,倭运开平煤则听之,倭谍被获,非明纵则私放……有银数百万,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子又在日各岛开设洋行之所……” (2)《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一部史诗式的长篇小说,里边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包括两位中国人———孙中山和李鸿章。孙中山就提到名字,李鸿章则这样粉墨登场——— 在阿尔泰展览厅里,李鸿章在各色宝石陈列台前停住,小胡子直抖动。翻译官马上要求打开玻璃柜。而当启开那沉重的玻璃盖之后,这位中国老人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伸出手来,那衣袖好像自己会动似的,一下子滑向了胳膊肘,于是这只老朽不堪的铁青手臂上纤细的、留着长指甲的手指伸进玻璃柜,从一块白色大理石板上操起一枚巨大的绿宝石———这个展厅最珍奇的展品。李鸿章把绿宝石举到眼皮底下,来回瞧着,微微点了点头,便把那只拿着绿宝石的手藏到衣袖里去。 “这宝石他要了!”翻译官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地解释李鸿章的这一举动。 法布里丘斯将军吓得脸都白了,结结巴巴地说:“可是……请原谅!我无权作主馈赠礼品哟!” 此刻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人已经走出了展览厅,正朝博览会的出口处走去。 师:我翻阅过几本写李鸿章的书,包括梁启超的 《李鸿章传》,说到1896年5月,李鸿章参加尼古拉二世加冕登基典礼的俄罗斯之行,大都一笔带过,语焉不详,高尔基的这段描写不失是聊胜于无的一个花絮。但小说笔法能成信史吗?高尔基倒有个说法:“关于李鸿章拿走那颗大绿宝石的事,是法布里丘斯将军在彼得堡雷契金将军寓所亲口对我说的。” 高尔基是俄罗斯的鲁迅,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话。 师:今天的讨论大家表现得很好,很懂得用事实说话。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通过今天的讨论,大家会发现,尽管李鸿章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有过功绩,但这些功绩远远不能同他的卖国相提并论。看来,要想摘掉李鸿章头上这顶卖国贼的帽子,实在很难! 教学反思 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本节课的一个热点,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行教材似乎在回避这个问题。近年来为历史人物翻案风盛行。随着媒体传播的普及,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个班是实验班,学生思想活跃。因为有过公开课上为文天祥傻不傻而争论的先例,所以在上这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排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本节课教师的这一定位尤为重要。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为了弘扬民族正气!全国历史教材无论什么版本,尽管提法与过去有较大变化,都没有公开平反李鸿章的内容。因为近年来为李的翻案是在不能否定其卖国事实的前提下进行的。以近代化的贡献来否定其卖国罪行,以清朝国势衰落为其开脱,使历史重入实用主义的窠臼。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案例评析 通过激趣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媒体助兴、课本剧表演、课堂辩论等多种设计形式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组织认知、矫正认识偏差、反馈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皆尽入瓮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由于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呈现出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勇于质疑,认真领悟;教师逻辑鲜明,启发思考,诙谐幽默,充满智慧。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注意引导学生 “论从史出”,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在浩瀚历史资料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在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艺术表现出色,使用了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以发人深省的诘问来引发学生对自己矛盾之处的思考,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教师不是把课堂当作他的 “战场”,学生当成他的 “敌人”,而是去实现一种平等的 “对话”,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对近年来为李鸿章翻案的质疑与挑战,体现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对学生聚敛和发散思维训练的统一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在求异发散中聚合。本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方面,尚有开拓的余地。 点评:姚锦祥 实施与操作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探究是人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都注意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如 《内战烽火》一例展示了一系列的历史资料片——— 《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来创设历史情境;在 《时间旅行和美国内战》中,展示 《乱世佳人》的电影片段,情趣交融,再现历史场景。学生能否真正地探究,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的设计途径有两种:一是学生自己提出,一是教师设计。教师在设计上要注意从内容上符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问题难度要适中。在形式上,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多设计些探究类和答案不唯一的发散类 问题。在 《把求知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一例中,教师利用网络营造优美、激扬的教学情境而后设计历史论坛小话题,问题充满开放性,如: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如果发现你身边的朋友或亲戚吸毒,你该怎么办?你认为要遏制毒品的泛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互探互究,释疑解难 这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从教学角度看,此过程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活动,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的探究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创造角度看,此过程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主要环节。所以,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研究的问题、方法、步骤,课上要加强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根据情况分配任务,分设若干学习小组,以6—8人为宜,分组研讨自己的选题,通过因特网以及各种报刊、书籍等来收集资料,并完成对资料的筛选、归类、分析等过程,通过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概括,最后完成对课题的解答。在 《再现雅克萨之战和 〈尼布楚条约〉》中,教师设计三个具有潜在联系的主题构建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然后采取 “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的方式,把学生分为四个组,小组内部各有分工,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经过小组共同合作、分析和处理,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完成教学。 3.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理论上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思维彼此之间就是 “最近发展区”:在 《把求知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的教学案例中,运用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尤其是教师设计了BBS论坛,使得学生达到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在交流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综合评价,归纳拓展 有关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发展性成长和学习经验上的改进发生在有效反思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通过归纳总结知识,使师生对所研究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迁移拓展是探究学习的最后一环。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作必要的说明、补充或纠正。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就学得最好。 历史知识异常丰富,与现实的联系又是如此的紧密,因此探究学习应该赋予学生从课堂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够拓展到现实生活的能力,要建构历史知识而且能实现迁移,以实现创新。例如将美国内战和两岸关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校园BBS论坛中发表自己的 “一课一得”,延伸拓展了课堂学习,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想,找寻历史的共通性和独特性,用心去感悟潜藏在史实背后的真谛。 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要精心准备,设计有梯度、可开掘、互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深层教育目标。探究问题如果是由学生提出的,那是最有价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并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即时进行课堂设计。 教师要破除对教材的迷信,对历史教材有新的审视,新的处理,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精心选取,重新组合,选取那些能够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信心的历史知识。 单纯地从历史学问本身搜罗 “创造性”的依据,尽管能从中找到足够的辩证法思想,还是落实不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条件。因为我们习惯的学科思考方式误导我们把学问固有的程序系统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提供可资思维构建的平台,又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 “掌握”知识而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现象。经过学习后,学生只记得一些缺乏 “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现成结论,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迷信权威和书本,不敢怀疑和评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事实上,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和结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学科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开展探究学习,实施主体取向的探究学习评价,特别注重过程和结论、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注重意义建构的生动过程,关注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因而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讨论与探究 1.什么是探究学习?你认为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合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2.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3.“寻访丝绸之路”案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需要作些改进,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