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7 17:49:35
|
只看该作者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评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宋红丽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让人感受到她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一、丰富的人文内涵。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宋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和人文性。
1、宋老师首先从生活走进文本,请学生思考“从家到学校可走哪几条路?”两名学生均说出不同的路线,这时老师巧妙引出课题《路不止一条》,然后出示通往广场密密麻麻的路线图,让学生上台指出通往广场的路,完善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带领学生正式走进文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宋老师在理解课文的要求上把握比较准确,即只抓重难点精美品读,用心感悟,帮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方法上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然后顺学而教,以学定教,在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时适时出示中心句反复品读,一唱三叹,让学生领悟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初步懂得面对挫折,应选择多种方式克服困难,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武凤霞老师说:“课堂上不必要求学生把什么都说出来,这正是需要老师发挥作用的”,在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时,其中“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一句是宋老师提醒孩子的,这恰恰是老师传道授业的价值体现。
学完课文,宋老师在精练的总结后引导学生回到多彩的现实,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越来越近”的人生哲理。总之,这种从生活到文本,又从文本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人文特点。
2、汇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是宋老师常态课的一种展示,老师指导有序、点拨精当,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展示了课堂上良好的生命状态。
3、宋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批划,给足了自由思考、讨论的时间。汇报交流时,老师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学生的讨论,指导条理地汇报讨论结果,在疑难处相机指导,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宋老师重视个性化阅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大量的信息交汇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节课中,宋老师“小试牛刀”“智慧冲浪”、给课题换词、诗歌激情朗诵、播放同唱《真心英雄》等多元多向教学设计源源不断地激活学生思维,掀起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高潮,使得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启迪,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这就是语文课。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整节课亦诗亦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达到一次又一次的情感高潮,以至于下课铃响大家仍然意犹未尽,余音绕梁。
【 商榷之处】
1、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如果宋老师的课堂能够围绕细节组织学生在多元对话中生成问题将会点燃更多的亮点,增添更多美丽的风景。因为那是学生们思维活跃起来的标志,也是同学们内在深层次的发展需求。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就会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交流的内容就会“增值”,就会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
2、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精美品读时,老师说:“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标记出来”不如改成“把深有感触的语句”或“能引起你深入思考的语句”更富于启发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