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冲突
师:(出示插图)就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4—7自然段。
(学生浏览课文后)
生:他们为了一条鲈鱼发生了争辩。
生:作者想把这条鲈鱼留下,父亲却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去。
师:面对着同样一条大鲈鱼,俩人的态度怎么会截然相反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鱼放掉?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左右)
(二)留下
1、交流理由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掉呢?
生:课文里写道: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因为鱼很大,所以我不愿意把鱼放掉。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理由。鱼大,所以充满了诱惑。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因为作者用了好长时间才钓上来的,所以他舍不得。
生:我找到的还是这个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要补充一点: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说明这条鱼很难得很稀有。
师:我很欣赏你用了“补充”这个词语。能从同样的句子中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值得表扬。
生:可是再也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说明再也钓不到了。
师:送你一个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因为这条鱼不仅大,而且很漂亮,所以我不愿意放掉。
师:漂亮的东西谁不喜欢呢?
生: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又没有人看到,为什么不留下呢?
师:反问得好哇!把这条鲈鱼留下,可谓天知地知——
生:你知我知。
生: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书上明明写了,我们把鱼留下,不会有人知道的。
师:因为鲈鱼又大又美,好不容易钓上来的,而且还无人看到,所以作者——
生:不愿意放掉。
2、品读“得意”(3)
师:课文中多次描写这条鱼很大,我从中选择了一处。我从中选择了一处,是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这条路与的确很大。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谁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这条鱼的确很大!
生:(读文,读得有些平淡无味)
师:这鱼不大,充其量也就两三斤。谁再来试试?
生:读文段。
师:她抓住了三个“大”字,把一条大鲈鱼带到了我们面前。谁还想读?
生:读文段。
师:好哇!你看,她抓住了开头这个感叹句,语气这么往上一样,感觉就来了。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读得绘声绘色。
师:看来你已经完全进入当时的情景了,读得真好!
师:好不容易钓上来一条大鲈鱼,我和父亲的的心情怎样?
生:很得意。
(板书:得意)
师:让我们得意地读一读。
(板书:得意)
3、想象“祈求”
师:鲈鱼不仅大,而且当时还无人看到。谁来读读?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
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出示课文插图)请看插图,清幽的月光下,我紧紧地抱着那条漂亮的大鲈鱼,一次又一次地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呢?请拿起笔来,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呢?
爸爸, ,求求您让我把它留下吧!
(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左右)
师:谁来向父亲祈求啊?
生:爸爸,这条鲈鱼是我花了好长时间钓上来的,而且还这么漂亮,我们留下它吧!
师:理由充分,情感真挚。还有谁?
生:爸爸,你看看这小岛,四周都是静悄悄的,不会有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求求您让我把它留下吧。
师:你强调了无人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很有说服力。
生:爸爸,你看这条鱼又大又漂亮,而且还无人看到,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留下呢?
师:用了一个反问句,感觉很不一样。
……
师:从一次又一次的祈求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啊?
生:(陆续地)沮丧、不舍、绝望……
(板书:不舍)
4、朗读对话
师:换做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钓上来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而且还无人看到你愿意把它放掉吗?
生:(陆续地回答:不愿意)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这段对话。老师读描写父亲的句子,你们读作者的。
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
它放回湖里去。”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还可以再急切点。
生:(急切地)“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注意,是“大声争辩,都哭出声来了”,该怎么读啊?
生:(激动地)“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你从对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啊?
生:(陆续地)急切、伤心、委屈、痛苦、不舍、沮丧
(板书:急切、伤心)
师:(指板书:得意—急切—伤心—不舍)从得意到急切到伤心,再到不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变化写得多么细腻。你从作者的心情变化中体会到什么?
生:钓鱼的时候很快乐,放鱼的时候很艰难。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叙事的过场中,巧妙地把心理活动穿插其中,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鲜明。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板书:心理描写)
(三)放掉
师:我有这么多理由要将鲈鱼留下,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鲈鱼放掉呢?(灯片9)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呢?我给大家补充一点关于鲈鱼的资料。
资料“鲈鱼味美肉鲜,人类需求量大,所以捕捞(lāo)量也很大。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yǎn),许多国家都规定:产卵(luǎn)期间禁止捕捞鲈鱼。
师:现在,谁来讲一讲,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鱼放掉呢?
生:要遵守国家的规定。
生: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
生:父亲为了让我接受严格的教育。
生:父亲要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读这段对话。这次,让你们体验一会做父亲的感觉。读——
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四)对比
师:这段对话,的确很有意思。面对同样一条大鲈鱼,父子俩的反应,却截然相反:
师:一个要留——
生:一个要放。
师:一个很急切——
生:一个很平静。
师:一个面正临巨大的诱惑——
生:一个却要进行严格的教育。
师:作者正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月光下的两个人描写得淋漓尽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来分角色读读。
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 “爸爸!为什么?”
师: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 “爸爸!为什么?”
师: “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 “爸爸!为什么?”
师:“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孩子们,有趣么?
生:有!
师:你看,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从这么简单的一段对话中,我却读出了这么多的情味和趣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