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7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教学实录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  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  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个小问题是: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课后题(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讲,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总结出放鱼的理由主要有:鱼大,钓的时间长,没有人看见。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这两个问题的预设目的是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对话部分。我分两步逐步丰富这部分内容。一是抓“看”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詹姆斯,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爸爸,这鱼多大啊,我们不放了吧?爸爸,就这一次还不行吗?爸爸,难道您不爱我了吗?让学生在情境回答中体会父亲的坚决。从而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道德实践”这样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以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讨,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紧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自学遵守规则,才能有益于自己的一生。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放:正确     不放:错误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28:51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想、板书设计、教学理念上来说一说我“教什么”和“怎样教”,来阐述我“为什么这样教”。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的决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绳子。能正确读写“捕捞、

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

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关键:以读为本,融情于境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且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2、边读边想象,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我觉得学生只有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那么学习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在开头我用本组的单元提示进行导入。“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翻到57页,读一读这个单元的提示,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会得到答案,原来本组课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一个启示。这样,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就心中有个数了。

“一件事情就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相信你一定读过〈小猫钓鱼〉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从〈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本课的生字词,二、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体现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到这个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去理解它却有一点的难度。所以先把启示找出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之后请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难,这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读课文3到9自然段,找一找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道德实践的难。”其实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后是急切,接着又是委屈、难受,最后是不舍。

在这里,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第一个是我得意的时候,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鱼大、漂亮的句子,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是以“鱼大”为引子,渗透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指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文味,使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第二个点是抓住“不容争辩”,我分三步逐步丰富这个词语。一是抓“盯”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让学生我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三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那天的我,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

这部分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难。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我们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这样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道德实践

是     非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我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七、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钓鱼的启示〉的说课,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29:03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课设计的重要思想。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加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二: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通过旁边。能正确读写“捕捞、  

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  

3、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前了解作者,知道文章的背景,那么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开头我简介了作者,及写的一篇文章《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引出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本课的生字词,二、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五年级的字词量加了,学生积累得多,就容易混淆。在字词教学上,我主要采用比较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像纽,挣,未,允列出易错形的字比较,再读记。第二个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但是语言的组织可能还有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了。  

3、探究合作,深入感知。  

在第三部分,体现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到这个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去理解它却有一点的难度。所以先把启示找出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读一读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道德的“是”与“非”。  

接下来抛出一个疑问“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大家很快能找到,为什么我做起来那样难?默读3-9自然段,找出原因。”给学生问题参加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学生在自学中,会发现作者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那样艰难,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和“父亲”心理的句子。其实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后是急切,接着又是委屈、难受,最后是不舍。  

在这里,为了让学生能体会那种心情的变化,生生对读,师生对读,进一步理解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在反复多层次的朗读中,学生会发现父亲不容争辩的态度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让学生明白“我”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这部分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难。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我们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让学生看看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读10、11自然段,请学生找出相关句了,读读体会。之后,教师马上问“这‘鱼’还是那诱惑人的鱼吗?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再交流,教师适当点拨。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地了解“我”自觉地遵守着道德规范,尝试让学生想象“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延伸拓展,指导行为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对待的?”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这样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放——是                            得意  

鱼好大          急切  

                          难?鱼难钓          委屈、难受  

          不放——非           无人知          不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29:24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翻开课文,我分别站在教师、学生及普通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认真研读课文。故事以回忆性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次道德的抉择。在 “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鲈鱼,而父亲却要求我把鱼放回去。纵使当时四周没有人,谁也不会知道这鲈鱼是什么时候被捕上来的。而道德的天平给了我不容争辩的答案。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父亲和我的抉择,是道德的坚持,是非常境遇中显现的非常气节。

二、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能抓住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对于本篇课文,孩子们都能明白文中所呈现的启示,但要他们真正理解父亲的做法,启示的内在价值,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体关系要求教师能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较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学的方法,并配合使用想象学习、点拨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文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四、   说教学目标

教学成功的基础不但要吃透教材,更还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对学情及新课程标准的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通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借助辅助工具读准字音,理解并识记“捕捞、沮丧、皎洁”等词语。

2. 在不断地朗读中读通、读顺课文。学生在品词读句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文章中心;能联系生活实际感作者所感,体会“我”当时的心情,抓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真正理解文中父亲的做法联系生活感受这一道德抉择的价值所在。

五、   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第2点为教学重点,第3点为教学难点


六、   说教学安排


两课时,具体说第一课时


七、   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扫除字词障碍,初步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

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      情景导入,埋下“抉择”之伏笔

教师在优雅的音乐声中缓缓道来:三十四年前的夜晚,我经历了一次是与非的抉择。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的,是如月光般清亮皎洁的启示。

那个夜晚我究竟经历了什么抉择,又究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来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      读文感知,初识“抉择”之困难

“读”是语文教学不变的良方。每个孩子对文本情感的独特理解也只有在读中能得到体现和深化。因此,我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读中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并初步在头脑中形成课文中所要呈现的启示。

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相机引导。

三、      细读感悟,体味“抉择”之心情

环节一:感悟钓鱼

1.学生以默读的形式,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我”钓到鲈鱼时的心情。默读过后,多媒体课件出示描写钓鱼的语段: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学生通过想象将鱼的“大”这一特点形象化,并从文中钓鱼这一情节中感受鱼的大。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这一语段,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我”当时的心情,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来谈谈。相机让学生感悟父亲的心理活动。两者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来写一写,并进行交流。

2.教师根据回答则要引导学生朗读本段。朗读方式可以是单个学生读,同桌互读。

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的到很好的提升。

环节二:感悟抉择

1.教师故意提问:孩子们,钓了这么大条鱼,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回家了呢?

在学生的反对声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五年级的学生都能明白,父亲做出“放鱼”的抉择是因为“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然而,矛盾就在于“我”的选择,使抉择遇难。在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习我与父亲的对话,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我急切不舍的心情。

同时我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出发,寻找不放鲈鱼的理由。并相机出示相应语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回顾“这是条怎样的鲈鱼”,鲈鱼的大和难得都将成为我难以抉择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四周的安静无人又将成为我不舍得借口。此时让学生通过想象写一写,我心里会想什么,会怎样对父亲说,让学生一起参与这次抉择。

2.面对我的乞求,父亲同意了吗?我是怎样做的?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把握重点词语并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来体会“我”当时的心理。

四、      情感升华,理解“抉择”之深意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又一次娓娓道来:转眼,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那晚之后,他再也没有钓到过这样大的鱼。孩子们,如果你是那个曾今沮丧的孩子,你会因为父亲的抉择埋怨父亲吗?

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当地对其发言作出评价。揭示中心,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语段,齐读并感受其中传达的生活真谛。

板书略。


【说明:稿子是培训时写的,老师也帮我彻头彻尾地讲过,只是放的时间太久了,没有及时整理,忘了该怎么修改。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30:15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
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
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为什么不想放鱼?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肯定会心存感激。)
三、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         感激
合村小学
张富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31:07 | 只看该作者
一、                  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安排在人教版第九册第四个专题——“生活中的启示”中的第一课。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十一岁的“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课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来让人感触颇深。在一次次细节与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作者当时在“放与不放”之间多么地难以抉择。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艰难抉择,作者才会在今后面对那诱惑人的“鱼”时,不再害怕,勇敢面对。在这件细小的事中,在简单的是与非的认识中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至纯至真——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以致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成了“我”永久的记忆,而父亲那崇高的形象也将永远地刻在我的心中,影响我的一生。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初步养成与他人进行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专题的训练重点,依据教材特点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量,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捕捞、操纵、沮丧、诱惑、皎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心情变化的过程。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3、深入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体会,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1、正确认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捕捞、操纵、沮丧、诱惑、皎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心情变化的过程。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小练笔: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诱惑人的“鱼”吗?你是怎样做的?请写下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理解父亲不容争辩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从中得到启示,这是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文本比较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特点,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本文这样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形式多样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理解。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
    感受体验法的引导我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主要运用:一是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2、引导思维,问题解决法: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所以我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对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感悟和理解,以达到理解课文主旨的目的;采用朗读法,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通过设置这样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以下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通过对课题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音(提醒学生读好“鳃、唇、诫”等字的音),记住形(重点指导“诫、践”等字的书写),并能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很多老师认为,进入高年级了,生字教学可以忽略。殊不知,学生在实际学习、运用中,读错、写错别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安排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根据读书的目的不同,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读文,以期达成目标。

1)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检查读课文,评读。

3)默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给文章分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以上通过让学生运用不同方式的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为体验情感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以问题引路,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感悟、理解文本的内涵,受到教育。

1、找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理由 。

请生默读3-9自然段,画出“我”不愿把鲈鱼放回去的原因的词句,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

预设答案1:“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不少水花。”(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预设答案2:“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学生交流至此,教师课件出示:一个“大”字重复出现了三次,让生平第一次见到的“我”内心充满了……(得意 惊喜、兴奋)

预设答案3:“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批评。)

师:当我看到四周没有人的时候,我把乞求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父亲,想一想,我会对父亲怎样说?

在这里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设计,体会人物的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预设答案4:因为离钓鱼开放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后才能将钓的鲈鱼拿回去。

这里教师结合资料介绍开放日的意义和时间。通过补充让学生明白:

那条大鲈鱼在十一岁的小作者的眼里充满了诱惑,怎会轻易舍去呢?

此环节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引路,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通过感情朗读,从体验角色、想象角色中,体会“我”实践道德的艰难(诱惑难挡)。

2、体会父亲的做法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了这么多条小作者不愿放鱼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年少的“我”留下这条大鲈鱼,然而父亲却要“我”怎样做?再读课文这部分,划出有关语句,理解、交流。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3)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抓住描写爸爸动作、神态的细节,体会爸爸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3、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师过渡: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晓我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的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必须照着规定去做。

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               );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               )。

根据的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得意、急切、委屈、依依惜别

然后读课文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填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

(四)、小结课堂,留下悬念

小结: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两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通过过渡、小结,给学生一个阅读期待,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伏笔。

(五)、布置作业 ,进行积累

1、认真书写生字,每字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 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学生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这样安排作业,为的就是让学生积累好词汇、句子。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的要求。

六、说板书设计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那么板书就是这幅画中最浓的那一笔。好的板书具有概括性、美感性、趣味性,能帮助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灵。在这则板书设计中,我通过简洁、形象、生动而又突出重点的板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深受启迪。

<附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得意 —— 急切—— 委屈—— 依依不舍

          钓鱼                                            放鱼





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做好铺垫

(一)听写词语、句子。

词语:启示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不容置疑  沮丧 抉择 告诫 诱惑 皎洁 实践 捕捞

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地翕动着。
写好后同桌互换检查,错别字重写一遍。

此环节安排有两个目的:检查学生的词句的积累、书写情况;让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论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方法。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的同时,为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二、学习新知,受到启迪

学习课文下半部分。这部分内容中好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课堂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品读、涵咏。让他们深入文中词句,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1、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让他们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答案1(课件出示):“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比如金钱、名利、地位等等。)
    预设答案2(课件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你怎么理解它?
    指导:请联系上文理解: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两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预设答案3(课件出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3、拓展:小练笔(课件出示):我们每个人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是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以上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道德的人,此时,课文的重难点就得以突破了。 而读写的结合,更是让学生将读文与明理,读书与做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来,让他们读进去再走出来,受到情感熏陶,启迪他们的人生,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最大化地达成目标。

三、总结全文,延伸作业

总结:三十四年前,当那件事发生时,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三十四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回忆起那件事时,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感激之情。同学们,让我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通过简单的总结语,带领学生回归整体,落实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整体

——部分——整体”的理念。

课外作业:

1、搜集一些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读一读,并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读有关讲诚信的故事,为举行讲诚信故事会做好准备。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得意 —— 急切—— 委屈—— 依依不舍

钓鱼                                            放鱼



获得

启示                                       勇气与力量

道德实践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那么板书就是这幅画中最浓的那一笔。好的板书具有概括性、美感性、趣味性,能帮助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灵。在这则板书设计中,我通过简洁、形象、生动而又突出重点的板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深受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31:29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第一点: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记叙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是按事情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鲈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第二点:说教材目标——课件(教材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第三点:说教材重点、难点——课件(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第四点:说教材编写意图

首先课文是围绕“生活中启示”这一单元学习专题编排本文,其次要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最后还是要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这是编者和我们对学生的共同期待。



第五点:说教法、学法

《大纲》要求本课两课时教完,因此我教学本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1、课前,可鼓励学生寻找、查阅关于鲈鱼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这将有利于理解文本中相关“捕捞开放日”的内容——课件(有关鲈鱼的资料)
2、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和结合上下文掌握本课生字词,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第二课时中可抓住三个线索进行细读文本:一是事情的发展(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鲈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二是“我”的心情变化(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无可奈何、依依不舍)三是爸爸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的坚定态度。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从中得到启示教学上,我觉得首先应在文本中下功夫,结合课文内容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适度联系学生的实际,切实受到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为生活增添新的篇章。
5、好词好句仍是本课的魅力所在。可结合词语盘点和课后题目进行相关作业的布置,帮助积累,促进运用。
6、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利用现代农村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及资源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健康成长。
7、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阅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法。讨论、质疑、探究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方式,教师将在此下功夫,也是教学艺术展示的平台。
8、鉴于我班学生基础整体上较差,教师适当的指导必不可少。这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第六点:说教学流程:
【设计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课设计的重要思想.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课件(设计理念)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请学生阅读,强调“詹姆斯·兰费蒂斯,他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学生齐读课题。(课件《钓鱼的启示》)
2.揭题设疑。“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生解答)
(意图:为自己的下一步教学做铺垫,有的放矢,丝丝入扣)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画出来。——(教师出示课件生字词:)
  
  

2.找出不明白的词语,请做记号。(教师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下面我们听听课文范读,加深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师播放媒体资源:范读。)
3.鼓励:大家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很高,能够迅速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
(意图:第一课时中可借助阅读与自学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觉能力)
4、制造悬念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整个过程并没有其他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又怎样影响到我的成长?(意图:既是小结又是质疑,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学习环节,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习课文,研读感悟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读书后,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2.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意思。(理解:“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是)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这就是“非”;而把鲈鱼放回湖里为“是”道德认识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2、教师适时指导读课文:3-9自然段(体会“我”做起来很难的原因)
  (1)自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文中的“我”的情感贯穿于从钓到大鲈鱼到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整个过程,最后“我”得到的启示是:(生读、画)
  请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相关语句。
  (2)学生归纳语句:“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周围没有人看见。” 教师引导: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把鱼放回湖里的心情(过渡到感情的变化)
3.体会父亲的情感:我们体会到儿子从钓到鱼到放回鱼的情感,那么父亲又是怎样的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呢?
(1)自读文章,注意文中父亲的情感。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问题。重点引导以下句子: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得”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中你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结合文中的插图,想想体会当时的情景。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无可奈何)
  4.全班交流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试着同桌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师巡视指导)
5、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要求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重点研读: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学生齐读划横线的句子。
  (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上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它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也是他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师的重要原因。)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课件出示)
 (3)“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齐读这个句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这种教育其实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做一个守纪、正直的人!)
(4)小结:可以说,当年作者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作者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意图:在学生交流与探索学习中肯定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机智,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的看法,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同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环节,紧扣教材而又突破教材局限,从心与心的交融,从心灵的对话中,通过读、思、说等方法让学生吃透文本,升华人格,锻炼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这节课对你有怎样的影响?你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么对待诱惑的?(生可以自由谈。教师相机指导交际,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29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受到启示:——课件出示
附:名言警句—“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顾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课件出示)
第七点:说教学后记
1、课前或课后要求学生收集名言警句,农村学生可能条件有限,老师可以利用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2、指导学生研读文本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有的学生甚至还听不太懂。也难怪,文中有的句子的确含义太深,教师此时不相机指导,又待何时?

3、学生拿笔写写画画和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是为了避免学生整堂课围着课件转,也得抽出时间给自己梳理知识的好方法


4、叮嘱一下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是老师应尽的责任。
谢谢大家!——课件出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3: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