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让学生在感悟、品味、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刻感悟和理解文中“我”所获得的启示——“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这也正是本文的难点所在。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深奥,是比较困难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我从以下方面设计教学:
一、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厉,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后一种方式。
二、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本课中我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去体会。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三、抓重点词,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而且,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提出过高的要求,由浅及深,逐步提高,感悟情境。
四、抓住“启示”,引导思考
当学生在讨论交流“父亲为什么要放了这条大鲈鱼”时,开始阶段,学生都联系课文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都比较正确。我立刻就追问了一句:“那你认为,如果没有儿子在场,父亲是不会放了这条鲈鱼的?”回答是肯定的。接着,我又进一步追问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让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一阵辩论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结论:那条鲈鱼必须放,因为我们都应该自觉的遵守已经制定好的规则。我马上告诉他们:“自觉,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好修养。只有自觉遵守规则,自然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安定,人身才能安全。就像我们对待交通规则一样,如果你能自觉地去遵守,你的人身安全就多一些。正是有一些人在没有交通警察看见的情况下,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规则,才造成了车毁人亡的惨剧。”这样一来,本来有点难以理解的课文主题,就在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很轻松的完成了。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质疑归纳不够,对“启示”的揭示得少;没有圆满完成设计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还要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