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7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3:46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反思体会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地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钓到大鱼时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悲哀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詹姆斯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开课时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放与不放就那么难决定吗?所以先让学生感受鱼是多么诱惑人,为放鱼的不舍埋下伏笔。

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在教学中,我围绕“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在讲到第15自然段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的“鱼”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规则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主题。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质疑归纳不够,对“启示”的揭示得少;时空把握不合理,课堂语言随意性较大,不严谨,不精炼导致结尾匆匆,没有圆满完成设计的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还要努力学习,认真准备,积极改进,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挖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3:58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

对捕捞开放日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1、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2、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学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体会到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能体会到这种严格其实就是一种爱。直到我问学生:“父亲难道不爱我吗?”学生就势说:“爱。”我知道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筋,就问他们:“怎么看出爱‘我’呢?说说你的理由。”孩子们无语。由于时间问题,我没有在这里多停留,就把课文的引到了倒数第二自然段。

二、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在学生默读本段之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齐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什么是道德?”学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学生说人的品质。我又问学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面对道德的选择,或者也可以说是显现人的素质?”学生有说看到垃圾的时候,学校公物坏的时候,也有说看到有人做坏事的时候。我就问学生:“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当然就说“主动拾垃圾”“见到坏人坏事要跟他们作斗争。”我又假设了一些情况,比如:你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吗?学生犹豫了。我引出“实践难”三个字。接下来,我让学生再次回读本段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样,“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课文讲完后,我认为还有两点做的不好:

一、没有学会等待

“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鲈鱼”这个诱惑,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艰难的做出了决定。我只顾自己教学进度,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能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我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二、前后衔接不够恰当

还是上边所谈的环节,如果我能及时总结引导出这个“诱惑”,让学生知道在这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这次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么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选道德这方面吗?”这样再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就很容易了。还可以引用我们民间的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来让学生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4:16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五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所以在教学中应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父亲“盯”着大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为什么我不愿意把大鲈鱼放掉,而父亲坚决要求我放掉?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道德实践起来有多难”。
  问题之二 ,“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4:39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4:4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结构鲜明的短文。课文具体叙述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的形象。这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钓鱼、放鱼、得到启示”这条主线,基本上学生跟着我的思路学习的思路也很明确,但似乎我说的太多,给学生自己深化理解的时间太少,所以教学就停留在课文的表面上,没有在课文的更深层次上进行挖掘,从而没有体现上课的“增值”部分;另外,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读,在读中感悟、体验。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

前面两个问题,在朗读的帮助下,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可惜的是第三个问题,本以为可以对学生的平时生活实践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意义。但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自己语言感染力也不足等一些原因,没有深入进去,感觉有点泛泛而谈。这是自己对于这堂课比较遗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7:15:11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课后反思
很少有立刻想写教学反思的念头,但今天上《钓鱼的启示》一文是个例外。一下课,我就有想马上写下自己感受的冲动。我对自己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是比较满意的。这与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我的很多帮助是分不开的;也和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更重要的是学校“有效教学之有效提问”这个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而我自己对于这堂课的满意主要是来至于学生的精彩表现。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注重题目,开课从课题质疑,结尾从课题解疑。

    开课时,我抓住题目问:你认为本文主要时在写“钓鱼”还是“启示”。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让他们先进行商量,再让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既做到了开课激趣,又用了一个有效的问题统领全课。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时,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意见统一了:本文既写“钓鱼”又写“启示”,两者密不可分。首尾呼应,新颖有趣。

第二,用有效的问题贯穿主线,使得放而不乱。

我在教学2~12自然段时,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再一起汇报交流。这样才是真正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不过在试讲时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必定有限,集体交流汇报时常常说不到点子上。这样的放手其实是给我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文本,并且明确哪些地方是大家要共同学习、共同感悟的,这些重点地方又应该理解些什么内容。我潜心钻研教材,决定就以本文重点要理解的詹姆斯的三次心理变化过程为主线:紧张激动(3、4自然段)-不情愿(6-9自然段)-悲哀(10-11自然段)。所以我将这些部份分段制成课件,学生谈到哪里,我就出示出来大家一起理解,在理解的同时用有效的提问层层深入。尤其是描写“我”心里活动句子,通过朗读,体会“我”惊讶、紧张、激动、不情愿、不舍、悲哀的内心活动,有浓浓的语文的味道,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交替运用。也许是受到学生良好表现的启发,在读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学生将“得”换成不同的词体会语气,让他们思考文中为什么不用“必须”而要用“得”,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有的理解到了父亲很爱儿子不想伤儿子的心,有的觉得父亲或许还是有所不舍,不过是大人理智战胜了情感……我心里暗暗惊喜,这不就语文课标所倡导的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吗?而且学生的体会得相当深刻,口语表达能力极强。这样的有效提问就让我们无意中做到了平日想做而没有做到的,避免了在课文内容上的纠缠,只是抓住了父亲的这一句话,反复强调了要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态度。这样既又放又有收,既轻松又不凌乱,并且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而且在读中悟、悟中读,语文味十足,以至于出现了学生很多的精彩发言和朗读。

第三,通过转化不同角色讲故事,反馈理解程度。

其实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是一定需要直白地说出来的,因此,在对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而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角色来讲。可以把自己当成作者、詹姆斯和父亲。故事都能讲得绘声绘色了课文不是就理解到位了吗?也许是之前在学习2-12自然段时,对于詹姆斯和父亲的心理活动体会得较深刻,所以学生在讲故事视,讲得精彩生动,尤其是一位学生把自己当成詹姆斯来讲时,加上了动作表情,把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也是惊喜不已。对于这个环节我还是有一个遗憾之处:在小组内自由讲故事时,一位学生问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成鱼来讲这个故事,我当时表扬他思维很开阔,当然可以。可是在之后的展示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能让他来讲一讲,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说不定他能讲出另一番风味。

第四,注重和自己内心对话,避免将此课上得像思品课。

因为在试讲时,对于拓展部分,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许多同学都说:我以前是……,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一定要遵守规则,不会再……这样一来,语文味顿时大打折扣。后来经过一位老师的指导,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在心中回想,与自己心灵对话,并没有要求学生说出来。这样不仅保留了语文味,还让彼此心中感触更深,更让人久久回味。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没有缺陷的。首先,从整堂课时间的分布来看,对于2-12自然段的学习占据了课堂近二分之一的时间,虽然效果较好但时间过多。就使得后面在对“启示”部分的理解上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便草草结束了,感觉有点“身长腿短”。要是能够从前面节约两分中时间对于启示再多读一读或许效果就更好了。另外在培养学生有效质疑上还应该多思考。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堂课的回顾。每每回味这些亮点时,总是让我有些不能自已。很少有过对课堂提问这么深入的研究,正是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反复对比、研究,这堂课上才有了孩子的那么多亮点,才有了我无限的惊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回答,才能成就更有效的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1: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