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小桥流水人家》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8: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桥流水人家》听课评课笔记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全文行文流畅,易读易懂,语言平实优美,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一个“爱”字。

今天,听了谭敏老师执教的这课,使人感到清新自然,教法之灵活,合作之愉快,生生互动之活跃,无不令人耳目一新,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

一、授人以渔,名言引路

开课伊始,谭老师就提示学生怎样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做到什么呀?

生1:用心去读。仔细体会文中所含着的意思。

生2:用脑去读。边读边想,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生3:用口、用眼去读。读书的时候,口中要念念有词,这样才能把文章读熟;用眼去读,才能不会把文章读得七零八落。添字漏字。

师:是呀!读书我们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才能把书读懂、读透。下面就请同学们这样去读一读《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看看文章里描写的是怎样的“小桥”、“流水”和怎样的“人家”呢?(生读课文)……

点评:这样,谭老师就把读书的方法传播给学生了。让学生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这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又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小组合作,问题引路

在学生充分地读了课文之后,谭老师就抛给学生一个总领全文的问题:文章里描写的是怎样的“小桥”、“流水”和怎样的“人家”呢?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形成共识,准备交流。这时教师也参与其中,时而指导这组,时而点拨那组。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由小组长归纳总结,完成汇报交流材料。

在交流展示时,谭老师总是让学生尽情表达,畅所欲言。

生1:作者描写“流水”时,写了家乡优美的风景和小溪流水的欢歌,作者描写的这样美,谁见了又不爱呢?

师:是呀,作者写“流水”时,写了“小溪”的欢歌以及优美的风景,你能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吗?(生读)

生2:作者以垂柳的美和小鸟的歌,就把家乡那恬静的田园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简直神了,我以后也要学着这样去写。

生3:在写小溪的时候,就像是写的我们这儿,我们就是这样在小溪里找小鱼、小虾和捉螃蟹的。

师:嗯,我也被你们所说的陶醉了,那我们就一起美美的把这个部分读一读吧。……

生4:要我说,这些都是以“我爱我的老家”生发出来的。因为作者怀念老家的那种太平生活和优美的环境。

生5:老家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因此,作者热爱家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生6:由于作者怀念家乡的太平生活,这里又是作者的出生地,她“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此,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是啊!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里就跃然纸上了,大家就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去读一读课文吧!……

点评:这样,文章的价值取向就在谭老师的点拨与赏识中,被学生自己揭示出来。这种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法,今天,谭老师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值得称道,值得学习。

当然,从本节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诸如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等。我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完美,始终牢记语文姓“语”这一真理,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幸福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8:11:33 | 只看该作者
《小桥流水人家》评课稿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课文,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夏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一、营造氛围,引人入胜。

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着别的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特殊效果。夏老师的配乐图片赏析,一下子就把学生领入了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为文章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夏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而且注意有梯度的朗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在初读中老师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妙的是,在提问回答以后,教师还出示填空:“课文主要描写了家乡(   )、(    )的美好景色和人们太平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  )、(  )之情。”通过这一填空,似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更加明了了。

三、情动辞发,深化感悟

为了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夏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先说这个悟情之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夏老师正是如此,在学生找到直接抒情的语句是,教师出示段落,并问:“从这些段落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体会。可以看出老师这里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得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

再看这个思言之妙,当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段的寓情于景时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以及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来感受景色的优美以及作者对家乡的爱,他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四、课外延伸,努力实践大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夏老师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而且是设计得非常巧妙:由一个填空题来达到她这个目的:前一部分是对课文的总结,后一部分是谈学生自己的体会。

夏老师的课优点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说到的,然而课堂总是会存在遗憾,在这里我也提几点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的配乐图片赏析,一下子就把学生领入了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小桥流水人家已经 开始给了学生美的感受,这时如果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进入课文是否更好呢?或者也可以从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引出题目的来源等入手,我认为这两个小环节取其一导入更好。

在初次自由朗读课文后,夏老师问学生:“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认为这里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够了。基于两种考虑,在第一朗读后,学生能真正体会文章的感情吗?另外老师一开篇就在填空中明确了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思乡之情。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别动的接受,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另外,夏老师在引导学生抓住“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来感受景色的优美时,学生只是说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这时学生可能只是朦胧觉得这里美,这里怎么美如果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描述感受,即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这也是对文章描写景色的一个画面呈现的过程,学生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来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夏老师通过出示学习加油站,从而引领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以及间接抒情的语句,这其实是教师对文章的归纳分析的过程,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并没有自主地去体会、去感受,从自读自悟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对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当学生在具体语句中体会感情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意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8:12:30 | 只看该作者
评《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是第九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思乡的文章。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优美,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怀念和热爱贯穿全文。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老师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老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看课题,再想象画面,然后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去独立阅读课文。接着老师瞅准时机,出示学习阅读课文的四大步骤。再让学生根据四大步骤去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后,老师先引导学生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是从家乡美景和家乡生活这两方面进行描写的。)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怎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来进行体会、感悟。这一环节是整堂课教学的主体,在这里老师运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这很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老师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就显得有点力度不足了。虽然也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来表达感情的,但是并没有明确地向学生交代,什么是“直接表达”,什么是“间接表达”。但是,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过,在听了本堂课之后,我也就本人的拙见想谈谈些许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我认为本文无论从内容、感情、语句上说,这是一篇美文,文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怀念和热爱。而在教学时,我认为老师首先自己要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要饱含深情,这样才能感染到学生,才能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爱的气息,才能让其在这“爱”的氛围中学习这充满着热爱之情的文章,同时这样也容易诱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让其真正走进课文,和作者进行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正好是在这方面,老师的处理就不那么尽人意了。另外一方面是,整堂课的课堂气氛和本文的内容很不协调,如果老师能采用一些教学手段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那么,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1: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