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6 17:34:44
|
只看该作者
写在协同备战的日子里
前两天,钱云涛老师获武进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第一名,并将代表区参加常州市的比赛。今天,区教育局教研室张新东校长传来消息说,钱云涛老师在市的说课比赛中又险胜,获得参加课堂教学评比的资格。对于钱云涛老师和学校来说,短暂的欣喜立即被迎战的紧张冲淡了。
新学期初,接网上通知“区将于日举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离比赛的时间还有天,学校就着手开始布置此项工作,是直接指名还是通过校级比赛进行选拔?经几位负责语文教学的老师商量后,一致决定采用选拔推荐的方式,要求凡是符合条件的老师都必须参加校级的说课比赛,比赛的方式完全与区比赛一致。内容为课本以外,提前一小时告诉说课的内容。活动具体操作由语文教研组长负责。接到任务语文学科组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选拔赛的各项准备。比赛那天,除了两位老师因故(一位因学校统计年龄有误,一位因病说话遇障碍)未参加,其余老师都参与了。整体的情况,高年级的老师在把握教材的能力方面要略胜些,但也有部分低年级的老师因为认真作了准备,说得比高年级的老师都好。活动以后评出了校级的一、二等奖,评委们一致推荐钱云涛老师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一
通过备课、说课两轮比赛,钱云涛老师胜出将参加第三轮,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比赛。参赛的教学内容由老师自己定。今天,张新东校长来电询问教学内容。钱老师拿来了第七、九册语文教材。她说,她拿不定注意,看看这两册书上也没有特别喜欢的课文。我知道,她所说的喜欢是指适合自己上的内容。浏览的两册书后,我讲了我的意见,第七册《桂花雨》这篇课文还是很不错的,一是新课文,二是这篇课文写得很不错,很适合学生阅读。于是决定就上这一课。
二
上课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研组长邵丽萍老师立即组织全体语文老师组合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展开了第一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之前把课文内容复印发至每一位老师的手里,要求老师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作好发言的准备。
全体教师集中在会议室开始了认真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同时也对如何上好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最后达成了共识:这是一篇回忆散文,教学的重点为“摇花乐”,教学的难点是“思乡情”。运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读中感悟“摇花乐”并不难。如何体会母亲说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咱家旧院里的金桂。”体会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大家献计献策。张春华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出了个很不错的点子:进行仿说拓展训练:“外地( )再( ),也比不过家乡的( )。”研讨的气氛很浓。看来让老师作充分的准备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从活动中也反映了大部分老师对如何把握教材,不是很清晰,因而在叙述的时候,显得很十分零碎。
三
下午,钱老师把备的教案给我看了,我们展开了讨论。从她的教学设计看,已集中体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成果,重点明确,难点的突破有策略:运用作者琦君的一段话,引导体会乡情。对于学生的学习,她大胆地设计了自读感悟、说中体会的方法。教师引导、总结、过渡的语句很流畅优美。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展现出来了。但从设计上也发现,钱老师对重点部分“摇花乐”的内在的联系还不是十分清楚。我们又展开了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部分的内容先写了我们一家的乐(“我”——母亲——父亲),再写全村、全年的乐。我家的乐怎么会成为整村、整年的乐,是个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自读感悟以后的交流肯定是零散的,老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内在联系。钱老师提出,“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摇花乐”这件事时,再体会桂花香,担心会打破教学的情境,怎么办?第一课时就让学生找一找写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抓住重点词语体现桂花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并认识到“桂花香”与摇桂花的关系。教案初备好了,就等着明天送给张校长审阅。
接张校长电话,让我陪着钱老师于于今天下午两点到教研室通教案。因上午在湖塘实小开会,午饭后很早就到的局里。张校长还在市里开会未归,就找个地方呆了会儿。两点,来到教研室,来审教案的老师都来了。排队等候。真佩服张新乐校长认真负责的精神!据说,昨天是一至三年级的老师来审教案。十二堂课的教案,每一份,他都看,并提出修改意见,并再三地嘱咐每一位老师回去之后一定要认真的试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终于轮到钱老师了。我们进去后,张校长看了教案认为这是他看到最满意的一份教案,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十分到位。当然他也提出了一点修改的建议。同时,他要求我及时向他汇报钱老师试上的情况。领导如此关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做呢!
四
今天,钱老师在多功能室借班试上。邵丽萍老师召集了语文备课组长参加了听课活动。上完课,大家又坐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大家觉得:课堂教学的整体很流畅,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自学感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老师组织教学的过渡语言很优美。但有些环节的处理还得不精细:
一、课堂复习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写桂花香的句子。学生背得不熟,也背不出感情。这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到位。老师在还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二、学生在体会第四自然段“全村全年之乐”时,印象不深。有必要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并抓住“全年”、“整个村子”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给人们带来的乐,特别要引导学生“全年”。这里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母亲把自家做的桂花茶、桂花糕、桂花卤赠给乡亲们,正月十五里,乡亲们做( );端午节,做( );夏天,喝( );秋天,闻( );中秋,吃( );重阳,吃( )。
三、直接出示“外地( )再( ),也比不过家乡的( )。”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应作适当的提示。
四、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差异资源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如让学生起来有感情地背诵写桂花香的句子,如果学生背得没感情,老师必须再作提醒“听了他背诵的句子,你们仿佛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香了吗?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学生背得很有感情,那老师可以在表扬的同时,提醒学生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背就能背出感情。因为有感情地背诵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必须记住句子,然后需理解,最后才能背出感情。因此,第一课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背诵。
五
今天是钱老师借班第二次试上,仍在多功能室,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及部分备课组长参加了听课活动。同样,在上课结束后我们在一起又开始了讨论。
首先大家都认为比第一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写桂花香的句子时,老师能充分地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学生背得有感情。
二、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那个情境的时候,播放动画,再加上老师深情的描述,一下子反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因此,当老师引导学生说,假如此刻的你就站在桂花树下,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肩上、身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的感受很丰富,语句也很形象生动。
但是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学生进入“桂花雨”的情境后,说得很美,但老师评价的语言太单调、理性,缺少美感,缺乏感染力。因此,让听课者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建议,教师不要重复学生的发言,而在从更高的层面、从学生的理解感受方面加以评价,如学生说:“我觉得,那就是一场金色的雨啊!”老师接着说:“是啊,它的颜色真美!”
二、父亲“口占一绝”的那首诗,集中体现了我们一家的乐,需引导学生读好,读出其中的意境。建设:出示那首诗以后,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自己体会到了什么乐?然后引导学生逐句把“闻香之乐”“丰收之乐”“儿童之乐”“梦乡之乐”读好。
三、课文的最后一节是全文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以体现课的完整性。
四、出示拓展阅读《乡愁》,可以设计为与课文学习的比较阅读。如果仅让学生读一读感觉一下乡情,意义不太。
六
明天,钱老师就要比赛了,今天到鸣凰小学上第一课时。说来也巧,那班的班主任是钱老师的同学。我们去了之后,她很热情,立即把学生召集组织好,并把课堂让给了我们。钱老师在上第一课时。学生虽然预习了课文,但不令人满意。通过大半节课的时间读,检查,学生终于能读正确、流利了。不过发现,这班学生上课的时候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想来,明天课堂上不了意外,钱老师肯定能上得精彩。
七
八点前,我、钱云涛、邵丽萍和董福娣一起赶到了鸣凰小学。钱老师和邵老师到班里去做准备,我和董福娣老师则把带到的一大包桂花枝布置在课桌的四周,香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八点半时,蒋校长带着孙亚珠、戚秋月也赶来了。
课前一分钟,钱老师简短的谈话,很快把学生引入对课文再一次的学习之中。课堂的氛围十分和谐,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很默契。虽然中途电脑出了点问题,但在钱老师迅速的调整下,学生学习的情绪丝毫未受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读得深情,说得精彩,充分展现了良好的语文素养。老师的评点也活泼多样,语言优美,对学生语言的训练耐心、扎实。
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钱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到了“摇花乐”时,有位学生直接交流了父亲的诗。老师把父亲的诗出示以后,只是让该位学生谈了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该学生抓住第二句谈体会到丰收的乐,老师让他读一读,读得不错。这时钱老师显得不够沉着,学生刚读好第二名“桂花香里庆丰年。”就急着把学生引导到前面两句话的学习,牵着学生走了。其实完全可以让其他同学再谈谈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在指导学生把诗读好后,再让学生交流从其它句子里体会到的乐。此外,课文最后一小节的内容忘了出示让学生们读一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