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桂花雨》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9:37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评课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桂花雨》,收获很大,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所得。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1、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的语文。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陈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首先,在读课题后陈老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读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陈老师抓住了“摇花乐”这一条主线,让学生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划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老师又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自读中解决问题。  

    2、感悟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 “什么是缠着,你什么时候也缠着自己的父母了,是怎么缠的?”学生很快就打开了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动而具体地理解了这个词,并且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把作者小时候喜欢摇桂花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投入。  

    3、再现课文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个句子时,陈老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桂花雨纷纷扬扬飘落的场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假如你就是琦君,此时,你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飘落的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让学生在感悟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不着痕迹地进行着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接着老师又问:“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喊出来吗?” 学生再回到课文,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陈老师揭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检查中学习了生字,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有了文章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三自然段,最后是生字词的教学。  

    值得商榷的是,如果在教学开始,先对琦君进行简单的介绍,我想对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作者在回忆“摇花乐”的同时,心中更滋生着一种思乡的情绪,就如同两条一明一暗的线,而思乡,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应该适度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30:02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评课稿

      今天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收获很大。这篇课文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文章非常优美,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使人读后真的像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细雨般的思乡之情。杨老师这堂课主线鲜明,重点突出,上得非常成功的。

 一、吃透教材,突破难点。

      于永正老师曾说:钻研教材要明求思路,探其精微。我们可以看到杨老师是抓住了文章的具体字词,甚至于标点符号这些精微处的。像第一节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姿态的特点:笨笨拙拙。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学生通过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桂花很平凡也很朴素,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又如第二节的“大事”、“老是”、“缠着”、“喊”、“全年、整个”等重要词语及三个感叹号的选择与品味是颇具匠心的。对体会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看出来杨老师是经过仔细揣摩和透彻理解的。

二、紧扣文本,由读美到美读。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杨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点燃了学生求知欲的火把。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纵观整堂课,我认为有一点小小的疏忽,那就是本文作者不能忘记的除了那摇花的乐趣、浓浓的思乡之情,还有家乡那淳朴的乡土人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没有强调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30:18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总在平实后
薛老师的《桂花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教学大家惯有的随心所欲、游离驰骋,而是显得平实、扎实,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识字、解词、品文、悟情、练笔无一不兼顾,而且有轻有重,训练到位。上课的过程是他和学生心灵的交流、他对于文本的透彻理解、对于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是成功的保证。没有复杂的问答,也没有千变万化的课件,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的领悟、情感的体验---教学,就在平实、扎实的师生互动中完成。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是《桂花雨》取得最好教学效果的又一保证。薛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关注学生的朗读、感悟。无论是提问还是读书,都能顾及学生的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读得那么投入、听得那么专注、讲得那么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之中蕴涵的是真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30:32 | 只看该作者
让读写结合走进《桂花雨》——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30:4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怎样让学生喜欢写作,写好习作,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苦恼的事。语文重点是阅读教学,因此,语文老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紧扣课文内容,找准写作点,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把写挤进课堂,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程度和密度。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还会怕无话可说吗?

    那么,怎样有效地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怎样找准生长点呢?下面结合《桂花雨》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读懂课文,品味语言是读写的基础。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教师应该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同方法地指导,每次的读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则读出课文的韵味。在通读课文后,重点品味课文的重点句子,引领孩子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读思结合,感悟道理或情感。只有在学生充分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后,才能进一步为渗透写而铺路。这一点,万老师的这节课上还是处理的相当巧妙的。

二、找准练笔点是读写结合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理解是最关键的,而表达却是难点。“写”要有练笔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来。一般来说,课堂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练笔点:

    1.抓住文段中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子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 “没有不……”一句句子时,万老师让学生换一种说法,用上“都”。我想,既然提到了,那是否可以比较一下,文中为什么不用“都”而用“没有不”,让学生明白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桂花的香。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写的迁移。

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明确,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拓展。

例如:“摇花乐”中的写话训练部分。万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有些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事实上,学生所回答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像金色的雨,像蝴蝶)。这个环节,教师如何引导,更有效?能否改成“拿起自己的笔,把你现在的感受写下来”?如:“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感觉自己简直成了桂花人,满头满脸都是桂花,真香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感觉我的周围全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那香味仿佛钻进了我的头发中,我的衣服中,我感觉我就像桂花仙子一样!”……

又如:后面的练习说话环节。万老师设计的是:这里的山真秀,她会说:(     );这里的水真美,她会说:(     )……如果改成这里的山(   ),她会说:(     );这里的水(   ),她会说:(     )……是否更好?就比如“水”,它不只是美,还可以用“清、甜”等词来修饰。最后出示:这里的(   )(   ),她会说:(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读写结合。如:

1、学习课文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方法,进行迁移练习。课文的一些表达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进行模仿,如: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使用,插叙、倒叙的运用等,课文的一些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如:总--分,总--分--总,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写作方法。

2、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创意改写和续写。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例如学习《江雪》这首古诗,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所表达的感情后,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古诗的资料,然后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改编成一篇记叙文。还有,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三、先说后写是读写结合的要领。

要想学生写得好,就必须先让他们开口说,经过充分的交流后再写作,说为写铺垫,这样会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怎样说具体,怎样用上好词好句,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合理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合理评价,张扬个性。

小练笔的讲评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一定的评价系参照学生小练笔,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小练笔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小练笔中的个性,并在点评中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给他们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总之,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坚持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适时地、恰倒好处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大有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6: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