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5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桂花雨》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桂花雨》听课随感
今天上午,继续参加苏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活动。今天的活动有好几个议程,当然,我们最期待的,就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示范课和讲座。

薛老师今天执教的是四年级的教材——《桂花雨》。他的课已听过无数,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让人叹为观止。他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很少借助多媒体。他曾这样笑着说:“只有简单,教师和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沉浸到语言文字的朗读和感悟中去。”每次听他的课,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惊喜,哪怕是同一篇课文。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学习散文,最主要的是抓住一个‘情’字。离开了‘情’,散文将什么都不是。”正是因为文化底蕴之丰厚,对教材的钻研之深,薛老师才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薛老师说,《桂花雨》入编小学语文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浓浓得乡情和淡淡得乡愁也随之削弱。学会读不懂,悟不到,怎么办?教师必须补充。课文最后,母亲有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这句话的理解很难,他给学生补充:这里的“外地”,指的是哪里,知道吗?是杭州。作者和他母亲,当时住在杭州,而自己的家乡却在温州一带。杭州是有名的桂花城,其桂花之香可说是香飘十里。母亲比的是不是花香?而是什么?学生自然体会到,这是乡情!继而追问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六十岁了,住在台湾,写到这样的句子,其间还包含着他——淡淡的乡愁。

薛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当堂练笔,他在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后,出了这样的填空题:(     )还是故乡的(   ),让学生填写。学生写作后,让学生交流,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并取题为《乡愁》。如此扎实有效地训练,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课后,薛老师又给我们作了简短的讲座。他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当前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进行三大改革。一、变“讲课文”为“学语言”;二、变“读课文”为“学阅读”;三、变“悟课文”为“学表达”。

他强调,阅读教学必须教会学生阅读。香港的语文教学目标十分明确:1——3年级教学生阅读,4年级开始就通过阅读来学习。而大陆的阅读教学,相对来说缺少统一、明确的目标。最后,他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个建议:一、对教材的研读要更透彻些;二、对学生的把握要更准确一些;三、课堂调控得要更灵动一些(语文课不要太像语文课)。

此次听课活动,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6:59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听课评课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薛法根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句式练习:  (     ) 还是(       )  。

(写家乡最能感人的事物,写两三句都可以。)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说起,有的说水还是故乡的清;有的说茶还是故乡的香;还有的说酒还是故乡的醇……这样的句式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句子组成了一首小诗,给诗命题,从而回归主题。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薛老师的课上的简单,学生学得快乐。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7:20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听课反思

                李小兵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听了朱青老师的课感受颇多,首先整节课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其次是摇桂花的那一幕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朱青老师的课堂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通过音乐和动画创设情境,充分让孩子们动起来,他们兴奋地摇着“桂花树”,老师及时地追问:“桂花落在哪里啦?”“像什么呀?”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朱青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孩子们边摇边想象,连听课的老师也完全沉浸在摇桂花的乐趣中了。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人与物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见不容易的事。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桂花树、摇树时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感受,然后思考妈妈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两处的桂花一样不,不一样在哪,按作者写的应该是哪处的香?为什么妈妈又会这样说,于是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就讲到了家乡的原因,于是再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练习,学生一下就懂得了课文中作者句子后面的潜台词。最后再让学生想象作者当时已念过六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脸上会有何表情?从孩子们对作者表情的想象,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突破了难点。

    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8:41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听后反思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王海霞

今天看了钱云涛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的录象,觉得感触颇深。作为一个一直从教低年级语文的老师,感觉高年级语文老师上课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是无法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也无法把学生引领得如此出色。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获得自由。

首先,语文教学历来讲究文道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如《桂花雨》的教学录象中,当学生充分体会到摇桂花给作者、家人以及全村的人带来的乐趣后,钱老师带着学生领悟浓浓的思乡情。她深情地述说着:“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同时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这里,钱老师抓住中心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研读,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教师进一步讲述: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教师追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这样的生活图卷,作者的悲悯情怀,呈现在孩子眼前的时候,对作品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些好的文章好比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师生相约共同朝那个目的地出发,这是个美丽的约会,而且注定到那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其次,钱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她打破串讲,单一提问的阅读方式,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采取悟读方式,重情趣、重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达到自悟自得。强调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的和谐统一。当交流体会时,她就是和学生一样的阅读者,一起谈阅读的体会交换不同的见解;当学生的理解有偏颇的时候,她就是阅历比他们更丰富的师长,纠正他们的错处。.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一种最温馨的关怀——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8:50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听课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钱惠华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让他们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是不难的,但要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

听了钱云涛老师上的《桂花雨》,我被钱老师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折服了。下面就是我听课的二点小小的体会:

一、注意了语言的组织。比如“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时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回忆。”这是上课开始时的导入。“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怎么不让人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这是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后的一段话。

三、重视字词句的训练。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了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时,钱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9:01 | 只看该作者
《桂花雨》听课反思



严菊华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因为一直不教高年级,对高年级的教材非常陌生,所以一下子也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去评价,下面就钱云涛老师的这节课谈谈我的浅见:

我们低年级比较重视朗读,分析一般比较浅,我看钱老师的这节课也非常重视朗读。首先,指导学生读出喜爱。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钱老师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钱老师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其次,指导学生读出快乐。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钱老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最后,重点指导学生读出真情。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钱老师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非常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天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一些个人想法想交流一下:

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课后是否可以布置仿写片段的作业。

听了这节课,我有一个冲动,也想教教高年级,一方面能体验不同年级段的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希望学校领导能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9:14 | 只看该作者
听《桂花雨》有感

武进横林实验小学   胡泽华

今天,有幸聆听了钱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感觉受益非浅。

1、钱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一句句生动的过渡语不仅把课文很好地衔接了起来,而且还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

如在讲授母亲说的那番朴素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金桂!”时,钱老师在很好引领孩子们体会母亲“月是家乡明”的充满思乡情味的话语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叙述着:“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于是,每到丹桂飘香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及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听着这扣人心弦的话语,慈爱而又可亲的热爱家乡的老人形象不觉跃然于纸上,由母亲孩子们自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真挚情怀,课文5、6小节的衔接是如此地自然,在钱老师的诗一般语言的引领下,孩子们很好地从现实走进了文本,并用心灵很好地与作者、文本对话,文章的重点、难点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突破。

再如,结语处课外拓展部分,“这份童年的梦、故乡的情,化作了那场(桂花雨),永远地飘落在我们的心田。作者在她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提到这份情(向学生推荐琦君的《烟愁》《下雨天真好》。)以及余光中的《乡愁》……愿同学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短短几句话又巧妙地作好了课内外的有效衔接,由课堂自然延伸到了生活这一大课堂。

2、认真研读文本,透过文字,挖掘深意,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理清一条思路,贯串始终,使课堂“形散而神聚”。

《桂花雨》是一篇美文,作者咏物抒情,思路相当清晰: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钱老师经过深入地备课,果断地在第一课时就带领学生仔细体味了“桂花香”,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检查并要求同学们背诵描写“桂花香”的优美句子,直切主题,紧扣“思乡情”,而这种情感又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所以,整堂课,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第三段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教者依然是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教者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投影在大屏幕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教者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教者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孩子们的嘴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果然,美妙的词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冒了出来: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仿佛戴了一顶金黄色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河面上,我大叫起来,好像给河阿姨穿了一件桂花衣。”“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我躺在桂花上,悠闲地唱歌。” “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仿佛在下着绵绵的金雨,我沐浴在神奇的雨中,感觉真舒服啊!”

在这个过程中,钱老师对三个不同的“乐”也体会得较为深刻:

课文中的“摇花乐”对于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不同!对“我”而言主要是一种童年时的游戏之乐,那是一种可贵的童趣。“儿童解得摇花乐”,那么对于大人来说他们也懂得“摇花乐”吗?对父亲而言,那是一种“口占一绝”的诗趣与丰收之乐。对母亲来说,便是以助人为乐,收获了一份邻里乡亲之间的乡情之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跨出的一大步。

3、层层铺垫,降低教学坡度,水到渠成,课堂如行云流水。

如理解母亲的话,这是课文的难点,但有了“摇花乐”这一段教学的铺垫,要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也就不难,钱老师层层推进设计了这样三个话题:

a外地的桂花真的不香吗?b母亲仅仅指桂花的香味吗?(当然还应该包括桂花所带来的曾经快乐幸福的生活)c母亲仅仅指家乡的桂花吗?(学生马上明白了,这实际上代表了家乡的一切)适时设计说话训练: 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会说:“……”;外地的山很美,母亲会说:“……”;外地的糕饼很香,母亲说:“……”;外地的月亮很亮,母亲会说:“……”外地的人很亲,母亲会说:“……”。由此揭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主题,反复朗读,读出浓浓的乡情!

如淋桂花雨时,钱老师先请学生说说他们淋雨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组织师生互动对话,老师不断地问学生:“桂花雨淋到你的头发上,你的头发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的脖子里,你的脖子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身上,你会怎样?”“桂花雨把你从头到脚淋了个够,你会怎样?”这时学生的回答很妙,他们开心地说:“我成了香人了!”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4、创设情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在交流第三节中划出的“摇桂花”的句子时,钱老师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并及时追问: “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什么?怎样摇?”指名读,齐读。 播放课件,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于是课文中“桂花下雨”的情景出现了:一朵朵金黄的桂花伴着花枝花叶纷纷落下,飘飘悠悠地落在了葱翠光亮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如绿地毯上镶嵌着的金色小花。学生看见了这样“花雨缤纷”的动人情景,都激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大声感叹着,这鲜活的视觉形象,大大刺激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静止的课堂活动起来,这怎么不让孩子们整个沸腾起来呢?这时再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指名读。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在         ,好像              !(指名说一句,连起来说一段话。) 指导朗读。 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除了我感受到摇花乐,还有父亲、母亲都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出示父亲的诗,个别读,一起吟。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摇得花雨缤纷,还摇出了什么?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交流。“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想象理解“沉浸”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最后,教者播放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在美妙的乐声中,师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在缤纷的桂花雨中,结束了这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3: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